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存亡大局出發,積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改編組建了抗日的人民軍隊,建立發展抗日根據地,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在抗日根據地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建設,使黨的群眾路線在抗日根據地得到了徹底的貫徹和落實;在抗日根據地以外,大力開展群眾運動,堅持走群眾路線,始終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由于廣泛開展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成為全民族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實踐形式
群眾性的大生產運動。陜甘寧邊區為減輕群眾負擔,黨、政、軍、民、學都參加到大生產運動中。中央領導人以身作則,親自動手:毛澤東在楊家嶺窯洞對面的山溝里開墾了一塊菜地,親自種地;朱德和棗園的人民一起修了一條“幸福渠”;王震率領120師三五九旅開墾南泥灣,成為大生產運動的模范。晉察冀邊區規定了獎勵修復灘地的辦法,極大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給邊區農業生產帶來了新氣象。華中抗日根據地采取耕牛登記、解決種子、低息貸款、發展副業等措施,軍民共建邊區,使黨的群眾觀點取得了很好的實踐效果,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
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稅。減租減息作為抗戰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也得到了開明地主、紳士對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的支持。廢除苛捐雜稅使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減輕農民負擔”的主張在邊區初步實現,從而把抗戰和改善群眾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三制與抗日民主政權建設。三三制原則規定政權構成中的共產黨員、非黨左派和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通過三三制,中國共產黨加強了和黨外人士的合作,擴大了影響力。同時,邊區參議會和邊區政府由民主選舉產生,軍政民代表大會代表了邊區內共產黨、國民黨、其他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各民眾團體代表了漢、蒙古、滿、藏、回各民族和宗教界人士等各方面力量,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政權和人民的聯系更加密切,人民的意志得到表達與貫徹。
擴大人民武裝與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黨緊緊依靠人民,以各種形式將邊區廣大農民群眾組織起來,采取“滾雪球”的辦法進行“全民總動員”“實行全民武裝”。人民軍隊之所以不斷發展壯大,就是因為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1943年9月,日軍對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八路軍聯合當地民兵,創造性地開展了“地雷戰”“地道戰”“交通站”“麻雀戰”等多種作戰方式,使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整風運動與加強黨的作風建設。1942年到1945年開展了延安整風運動,反對思想上的主觀主義和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加強了干部的群眾觀念,使黨的各項工作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群眾。通過整風改善了軍民、軍政和官兵關系,密切了黨和群眾的聯系,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使黨自覺接受群眾監督,由此贏得了群眾擁護,為領導全民抗戰取得最后勝利奠定了良好群眾基礎。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成功經驗
把群眾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終堅持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一切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為了人民甘于犧牲一切;千方百計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例如,新四軍從軍部到連隊層層建立民運組織,全軍上下形成了一整套民運組織系統。
注重宣傳群眾,放手發動群眾。通過綱領性文件的制定和宣布,表達我黨依靠群眾團結群眾的根本工作方法和思路;采取標語、演講、戲劇等多種方式開展宣傳,在全社會構筑群眾基礎的思想輿論氛圍,為動員群眾奠定了思想前提。另外,民眾組織的廣泛建立,使根據地的民眾凝聚成一股強大的抗日力量,成為根據地政權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
愛護群眾,嚴格遵守軍隊紀律。中國共產黨視紀律如生命,部隊制定了嚴明的群眾紀律,堅持不拉夫、不派款、不擾民的“三不”政策。要求做到:群眾不讓進村,就露宿田野;不賣給糧食,寧肯挨餓也不動群眾一粒糧。鐵的紀律讓中國共產黨得到群眾擁護和愛戴。
加強黨的建設,密切聯系群眾。工作作風上,中國共產黨與群眾同甘共苦,切實轉變干部作風;工作方法上,講究實事求是,注重調查研究,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開展群眾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意義
發展深化“群眾”概念。為廣泛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戰勝利,必須團結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此,在抗日民主政權建設中,除漢奸、地主頑固派等以外,其他人員都被我黨劃入了群眾的范疇,群眾的概念不斷發展深化,不再僅限于工人、農民,而是有了更加廣闊的內涵。
熔鑄抗戰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更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勝利。在民族危亡重要關頭,中華民族能夠最廣泛地實現民族大團結,形成強大民族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堅實基礎。
贏得民族獨立與解放,奠定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推動下,全國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集聚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實現了空前的民族大團結,為戰勝日本侵略者奠定了最廣泛、最深厚的群眾基礎。抗日戰爭的偉大進程證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主張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正確方向,代表了中華民族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歷史和現實使人民群眾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