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鷹入蒼穹 混元冶青鋒
——紀念南昌知青赴資溪縣上山下鄉五十周座談會
薦文者按:五十年前一批勇敢的社會知識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到農村山區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開發資源,經受艱苦環境的鍛煉和考驗,開天辟地改造環境。三大實踐使他們的平凡人生釋放出無限光彩。
筆者向大家推薦一篇老知青們聚會的側記,讀者將看到下放在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馬頭山林場的一批知青,憑借一顆火熱的心,在黨的政策指引下,怎樣不畏艱險英勇地沖向深山老林,依靠自己的肩膀和雙手,克服重重困難,終于為自己青春時期生命旅途描繪出壯麗的畫卷。當他們五十年后再聚首,回顧過去曾經于艱難困苦中,在窮鄉僻壤、深山老林里,憑自己的智慧和堅毅,開辟出一片光輝燦爛的天地而并未虛度年華時,內心泛起了無限驕傲和自豪。他們決定將這一篇用艱苦奮斗一輩子辛勤汗水譜寫出來的璀璨華章,世世代代傳下去,子子孫孫作榜樣。
最可寶貴的是,四十年前的社會青年,大多是當時教育資源缺乏、入學率較低而形成的失學群體,他們勇敢地選擇了向大自然挑戰,用實際行動改變命運,用吃苦耐勞創造奇跡,終于在人生考場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我們看到就是毛澤東時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政策,孕育了擔當中華民族社會主義國家重任的一代脊梁,正是這些曾經在廣闊天地中沐浴過陽光雨露的戰士,如今已經是帶領人民迎接一切惡勢力挑戰的主角。
知青的人生之路和精神風貌,正好與近三十年當中不斷變遷的青年群體形象,形成鮮明的對照。
當今青年的狀況令人擔憂。隨著徹底私有化的進程兇猛地向終點沖刺,社會整體墮落出現難以逆轉的嚴重態勢。受害最深的是青年群體:首當其沖是大學生,大學生數量年年創新高,總量達到800萬/年,可是質量卻日日向下滑;社會青年們雖然自謀生路有多種選擇,卻經不住社會勢利的擠壓,往往被逼上邪路;各種形式的大量打工仔尤其不易,在殘酷剝削壓榨下,要面對超時勞動,住無房、病缺醫,福利保障兩茫茫;女的做娼妓,男的偷盜黃賭吸毒做流氓;學校老師更加不像腔,侮辱女生兼反黨;老少干部多腐敗,上梁不正歪下梁……一切社會亂象都是源于拋棄正確的思想路線,從盲目崇洋到無度媚外,并沒有學到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對那里的腐朽沒落生活方式卻五體投地,浸淫自由化青勝于蘭,大小官員中不少人過上了帝王般的生活。青年一代深受其害,弄得多數青少年理想信仰失落,成了沉迷于追求名利貪圖享樂的個人主義拜物教。可憐的年青人被引上資產階級劃定的狹窄的書徑財路,爬上高端的極少數精英翹楚,成為社會養尊處優的廢物,墮落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皮上的附屬物;而多數失落者則淪為社會弱勢群體,其中少數人因失教、失業而變成社會渣滓,最后失管失控變成制造各類自侮、自殺、恐暴事件的后備軍……
馬頭山林場知青的經歷,和全國各地上山下鄉知青一樣平凡而簡單,但其中蘊含著一個極不平凡的東西,當我們輕輕揭去覆蓋在表面的苦難和勞累之后,清楚地看到閃爍著金子般光芒的寶石,那是一種不斷升華的、不可抗拒的信仰和執著的觀念。這是一種叫做共產主義理想的信念。知青們當年的向往與今天青年們的追求相比較,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從他們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為方式和絕然相反的結果,反映出兩個時代不同信仰和觀念對于人類的巨大影響力。
兩種不同的信仰和觀念,有同一個名字,叫做人生觀。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觀,影響個人,影響民族,影響人類,毫不吝嗇地等待著剛剛涉世的青年人選擇。
薦文者:向 東
座談會側記
2014年11月9日,南昌市城南某酒家,聚集了30多位特殊的客人。他們大部分已經年逾花甲,為了一個共同的心愿走到了一起。他們是當年響應黨中央毛主席號召上山下鄉在同一地方的戰友,今天是為了紀念奔赴農業第一線五十周年而在此舉行座談會。
1964年江西省委組織了全省第二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分赴全省各地。南昌市勝利區、東湖區和西湖區政府動員了大批社會青年參加。曾有 108名知青分兩批被安排到革命老區撫州地區資溪縣。十月下旬和十一月上旬來到饒橋綜合墾殖場(即現在的馬頭山采育林場,以下簡稱馬頭山林場)工作,迄今半個世紀,整整五十周年了。
這兩批知識青年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以北方邢燕子、南方宋喜明和侯雋、董加耕等典型知青模范為榜樣,毅然決然地離開城市,自愿到條件艱苦的山區去鍛煉,把火熱的青春奉獻給社會主義新農村。
會場主持人簡鴻章宣布座談會開始,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從未去過農村山區,對那里的了解僅僅只局限于課本文字,分不清禾苗和野草,不知道粒粒皆幸苦的緣由。上山下鄉后的幾十年里,在廣闊農田山林戰天斗地,開闊了眼界,鍛煉了體魄,磨煉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堅定了共產黨主義的理想信念。今天他們這批下放資溪知青重新聚在一起,以飽滿的熱情,共同紀念并回顧當年在資溪農村艱苦創業、開荒種地、開啟良田、植樹造林、采伐木材的勞動場景,回憶當年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日子和改天換地的豪情壯志,感到無比的自豪和光榮。
會場主持人宣布紀念活動開始后,代表們踴躍發言,暢敘當年戰天斗地的樁樁件件動人故事。
馬頭山林場始建于1958年。按照當時發展農業、改變山區農村面貌的基本國策,在全國各地建起了各種農林墾殖場,抽調大批黨政干部和城市知識青年支援農業第一線。林場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誕生。到1964年,林場規模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全場已有來自上海市、浙江省、南昌市、撫州市、進賢縣的知青職工500多人。南昌市1964年第二批赴撫州資溪縣108名知識青年為林場增添了新生力量。
500多名青年人,在短短十幾年時間里,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加辛勤勞動,使一片綠水青山更加美麗,同時也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建場初期,雖然山區山清水秀風景美麗,可是在崇山峻嶺中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正逢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的困難時期,物資短缺供應不足,就像延安南泥灣,主要要靠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樣樣都要自己動手。在黨組織的帶領下,我們分成若干個戰斗小隊,幾十個人一組分布在大大小小幾十個山洼林區,親自動手耕地種田生產糧食,養豬種菜。度過最艱苦的短暫日子,很快就看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當城里來的青年人第一次吃上了自己種的蔬菜時,不知道有多高興,吃上了自己養的雞鴨豬羊,比在城里過年還要高興。一個小組殺豬,幾個山頭都有肉吃。山區連日來的艱苦,手掌磨破皮、腳掌出血泡,穿山越嶺的勞動疲累,統統丟到了九霄云外。這個時候你就會聽到回蕩在山頭之間的嘹亮歌聲,青年人的舞姿伴隨著悠揚的樂曲,把崇山峻嶺裝點得更加美麗。啊!原來是知識青年們勞動之余,享受著大自然的景色,抒發著對大好河山的熱愛,盡情地把心身與大地融為一體。
知青們的日常勞動有條不紊,分成造林、砍伐、種田、養殖等不同的生產單位,不僅種田養殖滿足自己生活所需,減輕國家生活資料供應的負擔,而且有組織有計劃地砍伐木材,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重要物質資源。開頭幾年,伐木全靠手工鋸拉刀砍,運輸必須肩扛人拉。抬著數百斤重的大木,在崎嶇的密林小道穿行,勞動熱情雖然很高,生產效率卻很低。長期居住在本地的農民出一次山、進一次城鎮也很困難,往往步行往返,要消耗一天時間還要起早摸黑。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在地方政府支持幫助和場領導帶領下,知青們下定決心改變落后面貌,一方面加緊修路,另一方面開發機械化砍伐。前后用了數年時間就大見成效,光馬頭山林場就筑起了可通汽車的公路20多公里。七十年代中期,他們就實現了伐木機械化,交通運輸有汽車,木材出山再也不用人扛,山里老鄉上街可乘車,帶動了沿線農村大發展。
知識青年在改天換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鍛煉,天天都在提升著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工作能力。不少知青同志在刻苦學習、努力工作中作出了出色的成績:他們當中有的人被評選為先進生產者和勞動模范,上了光榮榜;有不少同志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有些被選拔參軍,成為光榮的人民解放軍戰士;有的被提拔到重要工作崗位。如孫振華同志擔任了工區主任,徐祖安同志被任命為兄弟林場場長,更有被送到資溪縣當上了副縣長的程國民同志,被調到縣城機關、工廠工作的也不在少數。譬如,在資溪縣罐頭廠籌建工作中,縣林業系統一線林場就為該廠輸送了30多名知青優秀人才。而且為該廠的籌建、生產發揮了骨干作用。這些提拔到領導崗位和調到機關、工廠工作、參軍人伍的知青們,在后來的工作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績。今天的聚會也有他們的身影。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行之有效的重要國策,不僅為改變祖國山河面貌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大批青年在廣闊天地里經受艱難困苦和風霜雨雪的考驗,開闊眼界、磨練意志,許多人被培養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才。從國家領導人到基層單位管理人員,各級黨政軍負責人當中,曾經的知識青年占有很大比重。可見艱苦的環境和有計劃的鍛煉培養,對于造就頂天立地、擔當重任的人才是多么重要。
知青上山下鄉開天辟地支援農業建設的過程中,在建樹豐功偉績的同時,也的的確確付出了巨大代價。就資溪縣馬頭山林場的知青們,在勞動生產過程當中,也有光榮負傷,甚至獻出生命的事例。如分在造林隊的徐毛毛同志,在一次植樹工作中摔成重傷長期不得復原;砍伐隊的劉先勇同志在一次伐木中,不幸被一段兩米長的木段滾壓成終身殘廢,四年后離開人世;特別令人痛心難忘的是陳東升、謝家春兩位同志,在砍伐過程中不小心被樹壓倒,當場死亡。他們就這樣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我們相聚漫談中,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大家相對歔欷!
我們相信,一代偉大的知識青年,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將與世長存,為祖國人民作出的貢獻永不磨滅,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
知青代表鄧繼祖同志發言說:今天幾十名回南昌知青相聚一堂,共同慶祝紀念我們上山下鄉五十周年。回顧歷史,當時場景歷歷在目,五十年前我們這批108名知青是響應黨和毛主席號召上山下鄉,“到農村這個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滿腔熱情義無反顧地報名參加上山下鄉的,我們戴著大紅花被敲鑼打鼓送到農業第一線。十幾年的艱苦生活和扎扎實實的生產勞動,使我們經受了真正鍛煉和考驗,使我們成為一個有堅強意志的名副其實的革命青年。在這個革命溶爐中,涌現出一批不怕苦、不怕累、戰斗在第一線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我們這批知青、響應祖國號召,同全國各地的知青一樣、為了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我們感到無比的光栄自豪和驕傲。今天已進入了改革開放的年代,我們已經是年過花甲的老人,正是安度晚年的時候,別無他求,只希望祖國的未來、我們的子孫后代,能繼承我們的意志,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知青代表萬祥其同志發言說:“我們這批知青當中絕大多數人一直安心在山里工作直到退休,還有不少人的子女放棄回城,決心留在山里工作。他們長期以來以場為家,以苦為榮,在不同的勞動生產崗位上默默地奉獻了青春年華和畢生精力。他們有的為山區建設積勞成疾,過早的離開人世。有的因公負傷,落下終身殘疾。但是,我們這些同志無怨無悔,很少聽到怨天尤人牢騷怪話。是幾十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使我們飽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禮,使我們具有了為公忘私的高尚情懷,社會主義事業成為了我們內心深處一種難以割舍的信念,并將伴隨我們終身,也將深深地影響我們的后一代。幾十年的上山下鄉是我們一代人的特殊經歷,更是一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世世代代傳下去,子子孫孫作榜樣。
已經步入了老年時間的老知青們,對自己留在山區的青春年華抱有很深的懷舊之情,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一輩子感到驕傲。現在我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寄托。這次在南昌市隆重地舉行紀念赴資溪上山下鄉五十周年聚會,興高采烈歡聚一堂,重溫過去,豪情滿懷,展望未來,心情更加舒暢。我們一致深情的表示,要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親切關懷下,相互之間多多聯系不斷增進情誼。要好好的保重身體,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萬祥其同志還說:我們這批已經年邁的知青,對當前惡意攻擊、抹黑當年上山下鄉政策和下放知青的西化賣國修正主義走資派,以及反動極右派精英,表示極大的憤慨。他們胡說什么上山下鄉給農村增加負擔;得不賞失;造成人材斷層;浪費人力資源;使中國錯過第三次科學革命;耽誤了一代人的前途等等。這是對黨對社會主義、對毛主席的惡毒攻擊。黨和毛主席的上山下鄉政策,是使青年得到鍛煉,感受勞動人民的艱辛,與勞動人民打成一片,使思想靈魂永遠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共產主義目標,奮勇前進、永不變色。現在這批全國知青已經是社會財富,已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這難道是浪費人才嗎?簡直是胡說八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我們的國策,我們這批人經歷己譜寫入了中國歷史的篇章,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偉大象征。今天我國已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年代,仍然需要大批有知識的青年到邊遠農村山區,支援新農村建設,改變那里的貧困面貌。我國還有一億多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大部分分布在邊遠山區、落后農村,那里需要知識、需要文化、需要有文化知識的青年,中國人民有責任幫助那里的農民們改天換地。我們呼吁黨和國家的領導繼續知青上山下鄉的好政策,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為社會主義祖國繁榮昌盛,全國人民共同富裕、奔入小康而努力奮斗!
11月9日的紀念南昌知青赴資溪縣上山下鄉五十周年座談會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滿頭白發的知青們千言萬語說不完,戀戀不舍地告別,互相祝愿健康長壽,準備來年再相聚。
南昌知青赴資溪上山下鄉座談會側記
2014年11月9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