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結合當時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廣泛發動群眾,充分相信群眾,緊密依靠群眾,真心關愛群眾,開展靈活多樣、卓有成效的群眾工作,贏得了人民群眾廣泛的支持和擁護,使黨領導紅軍沖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一道道封鎖、渡過了一個個難關,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進程中,弘揚黨在長征中留下的優良傳統,認真踐行群眾路線,將人民群眾中蘊藏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保護好、發揮好,激發人民群眾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熱情,必將有力地推進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全面發展。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1〕。1934年10月,面對國民黨糾集的數倍于紅軍的兵力八面來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被迫實施戰略轉移。在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征途中,黨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高舉北上抗日大旗,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創新群眾工作方法,不斷充實和完善群眾工作內容,發動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關愛群眾,有效地開展群眾工作,為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進行革命斗爭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贏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與大力支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全面加強,譜寫了黨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動人篇章,對長征的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以及中國革命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為黨模范性地開展群眾工作提供了光輝范例。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不斷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凝聚人民智慧,宣傳、發動、教育和組織人民共同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必將有力地推動黨帶領全體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進程。
一、長征途中黨的群眾工作的主要做法
1.廣泛發動群眾,領導群眾斗爭。長征是在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逐步降為次要矛盾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中國共產黨立足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高舉民族大義的旗幟,積極宣傳抗日思想,把長征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進陣地聯系在一起,發動人民同他們進行堅決的斗爭,使黨解放一切被壓迫勞苦大眾和抗日救國方針的革命主張深入人心,極大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和革命意識。在長征中,為了廣泛迅速地發動群眾,黨中央要求必須改善工人的生活,建立工會,并且在城市圩場中依靠工人去團結廣大群眾;在農村中主要是領導農民起來反對他們的主要敵人(地主),對富農暫時不重新分配他們的土地與沒收他們的一部分農具;使城市與圩場的商人繼續營業;吸引城市知識分子來參加發動群眾的工作,加強對他們思想上的領導,爭取覺悟的革命分子;爭取哥老會等秘密會社中被欺騙的貧苦分子,發動他們起來反對其頭領;對于軍閥士紳階層,黨加強統戰工作,向他們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主張聯合倒蔣,指出紅軍只是借道北上抗日?!?〕在長征極端險惡的環境下,在自身力量極其微弱的情況下,在黨的宣傳發動和領導下,人民群眾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中國革命和北上抗日積蓄了極為寶貴的力量,使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斗爭和抗日救亡運動進入新的階段。
2.充分相信群眾,凝聚群眾智慧。在漫漫長征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遠離根據地作戰,黨始終堅持充分相信群眾,凝聚群眾智慧,把群眾的力量組織起來,最終戰勝了艱難險阻和種種困難,創造了長征勝利的奇跡。紅軍長征經過的西南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紅軍到來之前,蔣介石國民黨和軍閥政府早就明令各地:“誰要接待紅軍,就以通匪論處。”紅軍到達這一地區時,地方兵丁民團早已逃之夭夭,紅軍不亂入群眾家中,他們充分相信群眾,向群眾講述革命道理,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揭露民族壓迫的階級根源,號召各兄弟民族團結起來,共同對敵。1934年12月,毛澤東就在湘黔邊境上親自接見游擊隊員。1935年4月,彭德懷、楊尚昆等在貴州鎮寧樂紀鄉的弄染村,與布依族群眾促膝談心。同年,李富春在布依族聚居的板袍村和戰士親自張貼《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布告》。張愛萍在壩草村時,曾和布依族群眾研究渡北盤江的辦法?!?〕由于紅軍充分相信群眾,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規定、紀律,凝聚沿線群眾智慧,從而蕩滌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宣傳和流言蜚語。各地少數民族群眾對待紅軍的態度,由驚恐、懷疑、躲避變為了相信、親近和擁護,徹底粉碎了反動派妄想制造紅軍與少數民族發生矛盾,從而達到他們圍困紅軍的黃粱美夢。1935年5月22日,中央紅軍經過四川省大、小涼山彝族聚居區時,參謀長劉伯承主動和彝族中有影響的果基家支頭人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結盟。由于小葉丹等彝民的護送,使紅軍在100多公里的彝族聚居地區,暢行七天無阻,直達安順場,為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爭取了時間,贏得了勝利?!?〕紅軍第四方面軍在甘孜爭取白利寺活佛格達的支持,格達為紅軍走出草地做了很多工作;在甘南,黨的民族政策感動了卓呢土司楊積慶后,他撤除工鐵布防線,讓紅軍順利通過,還送了許多糧食給紅軍?!?〕
3.緊密依靠群眾,維護群眾利益。毛澤東強調:“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6〕長征途中,黨領導紅軍緊緊依靠群眾,建立地方蘇維埃政權,幫助建立群眾革命組織,嚴懲土豪、貪官污吏和取消洋人在中國的一切特權,驅逐帝國主義出中國,維護中國各族人民的利益。1934年12月,紅軍在臺江縣的施洞口,發動群眾沒收了大地主的財物分配給窮苦農民。在黎平召開了各族人民參加的公審大會,將平時欺壓百姓、作惡多端,罪大惡極又無人敢說的團防局軍需兼城關中區區長蔣文儒當場槍決。1935年4月,紅軍在鎮寧的江龍,把財主們隱藏在有特權保護的天主堂地窖里的財物和倉庫里的糧食分配給貧苦群眾;在壩草鄉的磨好,紅軍到來之前,大財主張少國全家逃跑了,紅軍到達后,根據群眾提供的意見,把他家的兩頭肥豬殺了,并拿出他家的糧食煮飯來給大家吃;當時貴州的食鹽是很緊缺的,而且官吏和奸商互相勾結、囤積居奇,投機倒把,坑害人民。紅軍在大方縣時,將瓢兒井鹽倉的鹽分配給各族人民;在四川的冕寧沒收了大土豪劉耀南、劉勃如的財產,分配給窮人,各族人民無不歡欣鼓舞,從而認識到紅軍真正是各族人民的子弟兵。〔7〕黨領導紅軍在長征途中充分依靠群眾,各族群眾紛紛參加紅軍,使紅軍隊伍不斷壯大。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長征過平武時,參加紅軍的平武群眾達1156人;茂縣蘇維埃政府提出擴大紅軍的號召后,城郊附近就有1000多各族青年參加紅軍;在天全、蘆山、寶興、滎經、雅安、名山等地,參加紅軍的青年達4000多人?!?〕
4.真心關愛群眾,重視干群關系。在艱苦卓絕的長征途中,物質條件非常艱難,甚至經常沒有吃的,特別是在荒無人煙的雪山草地行軍,吃草根、樹皮、野菜,在生與死的嚴峻關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始終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真心關愛群眾,干部與群眾之間、官兵之間坦誠以待,黨群、干群關系密切,黨和紅軍贏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終于渡過了難關。1934年12月10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所在的中央縱隊住宿在龍坪、廣南時,敵人縱火焚燒村寨,并嫁禍于紅軍。周恩來一面派部隊警戒,偵查可疑之人,一面與其他同志指揮部隊救火,保住了半個村寨和鼓樓。接著紅軍召開群眾大會,經公審懲辦了縱火犯,戳穿了敵人的陰謀。此外紅軍還接濟了受損失的群眾,群眾非常感激?!?〕第二、六軍團自從撤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后,國民黨的軍隊始終跟蹤他們、搜索他們,妄圖把他們消滅在長征途中。1935年12月21日,從高沙開往花園的第六軍團,有的在李家渡一帶休整,有的在行進途中。戰士們雖然頭上都用樹枝、綠葉作了偽裝,但國民黨飛機還是發現了目標,喪心病狂地投下了6顆炸彈,20位戰士當場光榮犧牲,數十名戰士受傷。當時年僅12歲的王康元正趕著?;丶?,一位紅軍戰士見狀,急忙跑過去,一把將王康元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體掩護他。王康元安然無恙,而那位戰士卻血流如注?!?0〕西征到桂東時,劉宗舜開始“打擺子”(瘧疾)。首長和戰友發現后,馬上把他送到衛生隊。行軍時,大家搶著用擔架抬他,生活上處處照顧他。特別讓他感動的是身為中央領導、軍團最高負責人的任弼時對他的關照。那是隊伍走到桂陽后,因還在病中的他硬是不坐擔架,漸漸落到了隊伍后頭。就在這時,任弼時發現了他,連忙下馬詢問他的病情,隨后硬是讓飼馬員將他扶上了馬。這一騎,就是兩個多小時,直到抵達宿營地。那時任弼時身體很虛弱,他也多么需要騎馬。任弼時還像親哥關心小弟一樣,關心著劉宗舜的前途。長征到永順,任弼時親自找他談話,詢問他以后想干什么工作。年輕的劉宗舜對無線電收發報很好奇,表示愿學無線電,任弼時便把他安排到了無線電大隊。〔11〕
二、黨的群眾工作在長征勝利中的作用
紅軍長征,走到哪里都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黨領導紅軍為人民服務,也得到了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把紅軍這支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隊伍鍛鑄成一支拖不垮、打不爛的鋼鐵之旅,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早在長征發生前的1934年1月27日,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就明確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12〕長征途中,紅軍所過之地絕大多數是偏僻的山區、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物資極其匱乏,甚至基本的生存條件都不具備,但紅軍戰勝了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紅軍每到一地,就積極動員群眾,宣傳北上抗日的方針,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動群眾一草一木,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并幫助各族人民群眾建立起人民政權和革命武裝。紅軍將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各族人民群眾的衷心愛戴和大力支持。當地廣大人民群眾主動為紅軍捐糧草,給紅軍帶路,照顧傷病員,甚至參軍打仗,這一切都有力地支持了長征。長征中,沿途各族群眾幫助紅軍籌款籌糧,燒水送飯,傳遞消息,掩護傷員,支持紅軍作戰。整個長征過程中,紅軍各部隊共籌集了上萬噸糧食,補充了兩萬多兵員,黨的群眾基礎進一步增強?!?3〕
2.贏得了群眾的擁護支持。長征途中,盡管條件異常艱難困苦,但紅軍官兵都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各項紀律,不進民宅,不違禁令,公平買賣,救死扶傷,并且宣傳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得到了各民族同胞的衷心愛戴和支持。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使紅軍長征贏得了廣大的物質力量。紅軍愛護群眾,群眾擁護紅軍,人民群眾進一步看清,紅軍是新型的人民軍隊,是為人民謀利益的。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他們爭取解放的道路。正如毛澤東指出的:“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于天下。”〔14〕長征中,由于敵人的威脅控制和欺騙宣傳,沿途尤其是西南地區許多群眾對黨和紅軍抱有很深的成見和敵意。但紅軍嚴格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群眾紀律,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使沿途群眾認識到紅軍是不同于任何舊軍隊的新型人民軍隊,從而贏得了他們的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紅軍到達毛爾蓋后,在寒冷天氣中寧可露宿在大樹旁、屋檐下,也不入室擾民;面對滿地即將成熟的青稞,寧可挖野菜、采蘑菇充饑,也不動群眾一棵莊稼。在黨和紅軍的感召下,長征經過的西南各地盡管大多人煙稀少、物資匱乏,但各族群眾仍然竭盡所能地支持紅軍,并踴躍參加紅軍,譜寫了黨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一起艱苦奮斗的動人篇章。紅軍堅持執行正確的民族政策,不僅順利通過了少數民族聚居區,而且還將許多少數民族的優秀子弟聚集到了鐮刀斧頭旗幟下。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至今流傳著土司安登榜當紅軍的故事。紅軍來到松藩草原后,土司安登榜為共產黨人的理想所震撼。他率200名羌族勇士隨紅軍踏上征途,成為紅軍中唯一一位土司出身的指揮員?!?5〕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攻占湖南錫礦山。工人群眾個個興高采烈,不僅夾道歡迎,而且還燃放鞭炮,自發地在門口點上小油燈給部隊照路。時值初冬天氣,紅軍的衣著單薄,群眾紛紛把好房子騰給紅軍,把厚實的被子讓給紅軍,并主動為紅軍做飯、燒水。紅軍戰士也爭著為群眾做事,軍民親如一家。一天晚上,一連一排30多名紅軍戰士夜里睡覺煤氣中毒,周圍群眾聞訊后,很快弄來了新鮮蘿卜和淘米水,把鮮蘿卜磨碎后和淘米水一起煮沸,然后一口一口地喂給中毒的戰士們吃,由于搶救及時,中毒的戰士全部蘇醒過來了。紅17師在一次作戰后,有47名傷員打算寄放到六寨。在經過新寨時,苗族首領揚以沙老人帶領全寨男女老少趕到路邊,硬是把傷員們“搶”到他們寨子里去治療休養。傷員們到新寨后,全寨三十幾戶人家爭著讓出自己的床鋪安置傷員。婦女們為傷員端屎端尿,男人們扛上火槍站崗放哨。在遇到民團搜查時,苗族群眾就把傷員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后來,有幾位傷員因傷勢惡化,光榮犧牲,苗寨用最隆重的儀式進行安葬,并特意為烈士們修建了“紅軍墳”,成為長征中軍民魚水情的歷史見證?!?6〕
3.黨同群眾血肉聯系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之所以在長征中能由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靠的正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長征時期,黨領導紅軍在國民黨的包圍下,始終處于不斷轉戰、突圍的過程中,途經15個省市自治區以及10多個少數民族地區,遇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差異很大。黨領導紅軍將士從革命利益出發,嚴守軍隊紀律,所到之處不隨便進民房,不吃老百姓的飯,即使需要什么東西或吃老百姓的飯都要付錢,因而得到群眾的積極擁護;黨領導紅軍通過打土豪、分田地等實際行動,真心誠意地幫助沿途受剝削、受壓迫的勞苦大眾解決實際問題,增進了當地群眾對紅軍的理解和支持。黨領導紅軍從實際出發,深入開展民族工作,黨設置專門的民族工作機構,制定針對性的民族政策,積極提倡民族宗教自由,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并領導少數民族建立自治政權和革命武裝,取得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支持;紅軍部隊中官兵一致、上下平等,周恩來讓受傷的機要參謀坐擔架,彭德懷把自己身上的糧食倒出一半分給軍團教導隊長孫毅,生動地詮釋了“官兵一致同甘苦”的革命精神?!?7〕1935年,中央紅軍改編后,朱德總司令一直跟隨左路軍行動。一天,部隊進行長途行軍。炊事員老陳挑著一副擔子,一搖一晃地向前走著。擔子沉甸甸的,前面是油桶,后面是行軍鍋。老陳的草鞋早就穿爛了,他赤著腳,腳后跟裂了好幾道大血口子,每走一步都顯得十分難受。朱德總司令看見了,就快步走上前去,一把奪過擔子,說:“我來挑一會。”老陳不認識朱德總司令,他看接擔子的老同志挺實在,就把擔子交給了朱德總司令,還半開玩笑地說:“同志哥,你可別把擔子挑跑了。”當朱德總司令身邊的工作人員李平從后面趕上來時,老陳還在大聲招呼著。李平對老陳說:“你放心吧,他不會把擔子挑跑的!”這時朱德總司令挑著擔子走遠了。老陳擦著汗,邊走邊問李平:“小同志,那是誰?你認識?”李平回答說:“當然認識,說出來你也認識,那是咱們的朱總司令!”〔18〕由于黨和紅軍在長征時期對各族群眾真心實意地付出,因而也贏得了他們的回報,各族群眾給予紅軍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甚至流血犧牲,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血濃于水。
三、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時代意義
習近平同志指出:“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同敵人作斗爭,一刻也離不開老百姓的保護和支持,黨執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離不開老百姓?我們必須改進作風,只有這樣才能牢牢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獲得人民真心支持。”〔19〕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是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黨在長征中卓有成效的群眾工作實踐和方法,為黨的群眾路線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新形勢下弘揚長征精神,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要不斷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帶領人民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
1.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珍惜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黨和人民在長征中結成的魚水之情。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20〕黨的群眾工作,是中國工農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重要保證。黨領導紅軍在長征中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對人民群眾的財產秋毫無犯;在經過少數民族地區時,紅軍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少數民族群眾坦誠相見、交朋友。正是因為黨的群眾路線深入人心,在暴露身份的中共黨員及掉隊的紅軍戰士陷入生死危急的關鍵時刻,人民群眾選擇和中國共產黨站在同一個陣營里,掩護、醫救、護送了廣大共產黨員及紅軍戰士最終回歸組織,不惜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來捍衛紅軍戰士的生命和革命勝利的希望,成為支持中國共產黨與敵人開展革命斗爭的牢固屏障和堅實壁壘。群眾,是我們黨的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看家本領;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堅持長征中一貫堅持的黨的群眾路線,珍惜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黨和人民在歷史中結成的魚水之情;必須堅持密切聯系群眾,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遇事同群眾商量,及時向黨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維護群眾的正當權益,只有這樣,才能使黨員、干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接地氣、通下情,真心對群眾負責,誠心接受群眾監督。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更好地團結群眾,克服盲目性,防止官僚主義、主觀主義,自覺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帶領群眾投身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目標。
2.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著力解決和維護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之奮斗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21〕利益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作為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除了忠實地代表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外,沒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長征中,黨的群眾工作不僅使黨和紅軍克服了嚴重的生存危機,也為挽救民族危亡,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促進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黨領導紅軍緊緊依靠人民,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贏得了各民族的支持與幫助,各族人民群眾也全力以赴支持紅軍。群眾拿出自己僅有的口糧讓紅軍充饑,送別自己的親人參加紅軍,充實紅軍力量;群眾獻出家中門板鋪墊著瀘定橋、赤水橋等橋梁,使紅軍及時跳出敵人的包圍。同時,黨領導紅軍緊緊圍繞群眾的利益,維護群眾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和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階級政黨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共產黨員黨性修養的最高原則和根本內容,是黨的最高價值取向。實現人民的利益,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是衡量我們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否正確的最高標準。抓住了利益關系,就抓住了社會問題的根本;統籌協調好了社會關系,就把握住了工作的關鍵。從本質上說,群眾利益與我們黨的奮斗目標是一致的,維護群眾利益就是維護黨的形象、維護黨的執政根基,損害群眾就是損害黨的形象、損害黨的執政根基。不論從執政為民的高度,還是從推動工作的角度,我們都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及時準確地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努力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
3.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把人民團結成命運共同體同心同德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22〕“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長征途中,戰斗愈苦,黨領導紅軍與各族人民團結愈堅。不僅做到秋毫無犯,軍民團結,而且官兵平等,同甘共苦。對于負傷和生病的戰士,干部為他們抬擔架,讓出馬來給他們騎。正是這種深厚的情誼,極大地激發了紅軍將士的戰斗精神和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信心和力量,涌現出無數英雄壯舉。也正是由于這種空前的團結使得紅軍與群眾之間、紅軍與紅軍之間分則能密切協同、合則能一致行動,使得紅軍與群眾之間、紅軍官兵之間以高度的階級友愛和革命責任感,同甘共苦、情同手足,凝結成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最后取得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人心齊、泰山移”,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是戰勝一切困難的關鍵;團結出戰斗力,團結出凝聚力,團結是克服困難、戰勝敵人、奪取勝利的前提和基本保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人民群眾的事業,也只有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才能取得成功。努力深化和推進各項改革,就要不折不扣地走群眾路線,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團結人民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執政為民。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將人民群眾中蘊藏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保護好、發揮好,踐行群眾路線,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永遠植根于群眾,以人民利益為重,以服務人民為榮,對人民充滿感情、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為人民奔走呼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人民團結成命運共同體,凝聚中國力量,這樣才能使全世界中華兒女向著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共同目標同心同德、齊心協力、攜手奮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
〔2〕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C〕.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444-445.
〔3〕〔5〕〔7〕金黔.長征路上紅軍與各族群眾心連心〔N〕.貴州民族報,2006-11-17.
〔4〕王學文.大渡橋橫鐵索寒〔N〕.大眾日報,2006-10-13.
〔6〕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
〔8〕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編寫.紅色鐵流——紅軍長征全錄〔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634.
〔9〕庾新順.浴血桂北——紅軍突破湘江(下)〔J〕.文史春秋,2006,(12):16-25.
〔10〕庾新順,梁寶渭.決定中國命運的十九天—紅軍長征過桂北紀實〔J〕.文史春秋,2006,(5):15-18.
〔11〕〔12〕王晴,李光華.聽老紅軍講長征故事〔N〕.湖南日報,2006-10-18.
〔13〕楊春長,吳開勝.長征精神及其啟示〔N〕.光明日報,2006-10-30.
〔1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2.
〔15〕代烽.萬水千山總是情〔N〕.解放軍報,2006-08-22.
〔16〕王首道.長征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N〕.人民日報,2006-04-07.
〔17〕大連海洋大學黨建理論研究小組.紅軍長征與黨的群眾路線〔N〕.光明日報,2014-06-05.
〔18〕成都軍區政治部編研部.往事光澤——長征路上的群眾路線〔N〕.解放軍報,2013-09-09.
〔19〕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紀實〔N〕.人民日報,2014-03-19.
〔20〕李從軍,趙承,李柯勇.面向未來的趕考——習近平總書記指導河北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回訪記〔N〕.人民日報,2014-03-24.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7.
〔2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31.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682期,摘自2014年第5期《毛澤東思想研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