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1929年,毛澤東36歲、朱德43歲、陳毅28歲……
或許正因為年輕,這支隊伍才在異常艱難的內(nèi)外交困中展現(xiàn)出蓬勃的生命力。面對“建設一支什么樣的軍隊?”“怎樣建設這支軍隊?”這樣決定一支軍隊生死存亡的系列重大問題,年輕的紅軍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從此,這一回答深深扎根在這支隊伍的血脈當中,并成為其在紛繁復雜的道路上克敵制勝、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根本原因。
如今當我們回望這一歷史,那一個個充滿革命激情的年輕身影,那為革命事業(yè)敢于堅持真理、敢于直面矛盾的動人畫面,不斷在我們眼前閃現(xiàn)。那是年輕的紅軍,那是點燃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
——編 者
對一個從事政治工作的軍人來說,古田會議舊址,是一座心中的圣殿。
走進閩西這個綠樹圍合的小山村,我真切感受到85年前那場時代的風云際會和一代偉人與英杰的睿智、情操和襟懷。
那一排歷史天空中耀眼的星辰
1929年的紅軍非常年輕,同樣年輕的是紅軍的領(lǐng)袖們。
36歲的毛澤東,領(lǐng)導湘贛邊秋收起義時還穿著長衫,經(jīng)歷了井岡山兩年的艱苦斗爭,槍林彈雨,鉆山爬坡,殘破的竹布長衫換成了打滿補丁的短褂。這位從湖南韶山走出的農(nóng)家子弟,在他的革命同志紛紛去馬克思主義誕生地尋求真理時,他堅定地認為,解決中國的問題,更需要了解中國的實際。于是,他留在了國內(nèi),參加了大革命。
一篇《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顯示了他對中國社會最透徹的了解和對中國革命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的深刻思考與準確把握。大革命失敗,毛澤東在危難之時領(lǐng)導湘贛邊秋收起義,并帶領(lǐng)剩下的隊伍走上了井岡山。此時,毛澤東英氣逼人的炯炯目光里,透著對中國革命前途和中華民族命運的沉重責任和深重憂思。
隊伍里那個伙夫模樣的中年漢子,是紅四軍的軍長朱德。他看上去不像是一位軍長,也不像剛滿43歲的年紀。朱德位于四川大巴山麓的故鄉(xiāng),比毛澤東的出生地湖南韶山更加荒僻偏遠。朱德直到19歲才第一次從大山環(huán)抱的小山村來到縣城,以后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
接著參加了云南起義和蔡鍔領(lǐng)導的護國戰(zhàn)爭,直到升為護國軍的旅長。后來,他碰到了同盟會員、四川南溪人孫炳文,閱讀了很多革命書籍,毅然辭去旅長職位到歐洲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貒蟛痪弥斓聟⒓恿四喜鹆x,在起義失敗的艱難時局下,朱德率領(lǐng)著剩下的隊伍,一路轉(zhuǎn)戰(zhàn),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
紅軍隊伍中,這位活潑英俊的年輕人是陳毅。他只有28歲,這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年齡。讀書時的陳毅對文學與詩歌充滿熱情,但目睹當時故鄉(xiāng)四川民眾的深重苦難后,18歲的陳毅與同為四川籍的青年趙世炎、鄧小平、聶榮臻、李碩勛等一樣,來到歐洲求學并轉(zhuǎn)變成為一個革命者。回國后,陳毅受黨派遣到川軍中做兵運工作,結(jié)識了朱德和劉伯承。1927年,四川形勢突變,軍閥露出了反共的面目,陳毅被迫來到武漢。南昌起義后,陳毅趕往南昌,與起義失敗的隊伍會合,同朱德一起整頓隊伍,建立組織,發(fā)動湘南起義并來到井岡山。
在古田會議的前一年,30歲的彭德懷領(lǐng)導了平江起義,起義部隊編為紅五軍,率主力來到井岡山。紅四軍在朱毛率領(lǐng)下出擊贛南后,彭德懷在井岡山留守。這年,22歲的林彪已擔任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這個時候的林彪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對政治的極大興趣,他寫信給毛澤東,發(fā)表對當時紅四軍情況的看法。
還有第二縱隊的黨代表羅榮桓,這位親自參加和領(lǐng)導過湖南農(nóng)民運動的年輕人,雖然只有27歲,但政治上已經(jīng)相當成熟,在重大問題上顯得老成持重。同樣只有27歲的譚震林,是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歷經(jīng)考驗,是一位成熟的革命者。這支數(shù)量不多的紅軍隊伍中,此時已聚集起一大批后來成為共和國將帥的重要人物。
在朱、毛會師的雕像下,我們沉思,這支衣衫襤褸的隊伍是怎樣走過苦難、走向輝煌的?我想說,尊敬的先輩呵,生于艱難、起于艱難,你們是不幸的;但在漫長的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你們何嘗不是幸運的一代呢?因為你們有著自己認定的信念和理想,你們歷盡艱辛實現(xiàn)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振興了多難的民族、改變了孱弱的國家,你們的名字永遠留在了千百萬人民的記憶中。
開天辟地第一回的重大課題
這支僅有幾千人的武裝,在毛澤東、朱德的率領(lǐng)下,正行進在湘贛邊界的羅霄山下。1929年1月,紅四軍前委決定,紅五軍主力留守井岡山堅持斗爭,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2月,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給朱毛紅軍來信,提出將紅軍武裝力量分散編入各鄉(xiāng)村去,朱、毛離開部隊到中央工作。
這就是史稱的中央“二月來信”。4月,紅軍收到中央輾轉(zhuǎn)送到的來信,紅四軍召開前敵委員會議進行討論。毛澤東根據(jù)會議意見給中央復信,不贊成將紅軍分散到鄉(xiāng)村和朱、毛離開紅軍。在崎嶇的山路上,毛澤東和朱德都在思考,黨已經(jīng)拉起了一支武裝,如何保持和發(fā)展這支武裝呢?
紅軍出擊贛南,紅四軍前委隨軍行動。一路上部隊行軍打仗軍情緊急,為減少領(lǐng)導層次,決定紅四軍軍委停止辦公,由前委直接領(lǐng)導軍內(nèi)各級黨委。5月,中央派遣剛從蘇聯(lián)學習回國的劉安恭來到紅軍駐地寧都。毛澤東和朱德對劉安恭的到來非常重視,于是紅四軍前委決定恢復軍委,由劉安恭任軍委書記。由于劉安恭對紅軍的歷史和現(xiàn)實都缺乏深入了解,擔任紅四軍軍委書記后,在一些問題上同紅四軍前委領(lǐng)導發(fā)生了矛盾。一個更深的問題開始縈繞在毛澤東和朱德的腦海中:黨拉起了這支隊伍,但黨怎樣實施對這支隊伍的領(lǐng)導呢?
與此同時,在這一年多的斗爭中,毛澤東和朱德都看到和感受到,部隊中存在著濃厚的軍閥殘余思想、流寇主義和享樂意識。毛澤東的眉頭緊皺著,他想起去年7月,前往湘南的第二十九團,因戰(zhàn)爭失利幾乎全部散失。這樣一支部隊,面臨著的是兩種前途和命運啊,或者成為一支黨領(lǐng)導的新型人民軍隊,或者成為一支軍閥部隊和封建割據(jù)的隊伍。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課題!
艱難的探索與痛苦的碰撞
建設一支什么樣的軍隊?怎樣建設這支軍隊?對這些重大問題的不同看法,正在不斷通過一些具體問題表現(xiàn)出來。
首先遇到的,是黨對紅軍的領(lǐng)導體制問題。當時紅四軍設有前敵委員會,這是黨領(lǐng)導軍隊和地方政權(quán)的最高權(quán)力機關(guān)。同時還設有紅四軍軍委。年初出擊贛南時,停止了軍委辦公,后劉安恭的到來,恢復了紅四軍軍委,并由劉擔任書記。前委與軍委的職責劃分,是一個沒有先例且需要在實踐中探索、摸索的問題。
而劉安恭任軍委書記后,由于不了解紅軍發(fā)展歷史和斗爭情況,在他主持的一次軍委會上作出決定:前委只討論行動問題,不要管他事。作為下級限制上級的職權(quán),顯然是錯誤的。加上當時處境困難,屢遭挫折,紅軍中包括高級干部中對一些具體政策制度和做法產(chǎn)生了議論、爭論。
由此引發(fā)出了黨對紅軍的領(lǐng)導方式問題。前委與軍委的職權(quán)劃分,直接涉及黨的機關(guān)工作范疇問題。比如有人認為,“黨管得太多了”“黨不應管理一切”“黨所過問的范圍是要受限制的”,有的主張“司令部對外”“政治部只能對內(nèi),對軍隊只能指導不能領(lǐng)導”等等。
這些問題的實質(zhì),是黨應該如何實施對軍隊的領(lǐng)導?在具體工作中如何處理黨與軍隊的關(guān)系?這些都沒有先例可循,必須由紅軍自己來確立。紅軍的大部分人員是從舊式軍隊中脫胎出來的,舊的思想和習慣難免帶到了紅軍中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lǐng)導,有的還不習慣、甚至產(chǎn)生懷疑。舊習慣的改變和新制度的形成需要一個分外艱苦和漫長的過程,當時的黨和紅軍正在經(jīng)歷著這個過程。
由此帶來的第三個問題,是政治干部與軍事干部的關(guān)系問題。過去在國民革命軍中,也實行黨代表制,但這與紅軍的政治工作人員在軍隊中的作用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在很多情況下,紅軍中的黨代表和政治工作人員的作用地位要高出同級軍官,這使得一些軍官不習慣、不服氣。
還有關(guān)于軍事觀點與政治觀點問題,主觀主義問題,小團體主義問題,流寇思想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在1929年夏天的紅軍中進行了激烈的碰撞。
發(fā)生在年輕的紅軍和紅軍領(lǐng)袖們中的碰撞,是如此地富有使命感和創(chuàng)造力,是如此地純潔而光明、坦誠而干凈、高尚而深刻,在碰撞中擦出的火花是如此地絢麗壯美、輝煌燦爛!
信仰在碰撞中升華。
博大坦蕩的云水襟懷
1929年6月初,紅四軍攻占龍巖,前委召開會議討論軍委的設置問題。朱德和毛澤東發(fā)表講話,都強調(diào)紅軍必須堅持黨的領(lǐng)導,但在具體的領(lǐng)導方式上出現(xiàn)一些分歧。會議以投票表決的方式取消了臨時軍委,劉安恭改任第二縱隊司令員,在不久后的一次作戰(zhàn)中犧牲,時年30歲。在這次會議的當天晚上,林彪給毛澤東送去一封信,表達了對毛澤東觀點的支持。毛澤東第二天即給林彪回信,回信刊登在前委編印的《前委通訊》上。接著,朱德也給林彪寫了一封信,同樣刊登在這個刊物上。由此,朱、毛之間的不同觀點公開化并在部隊引發(fā)爭論。
鑒于此,6月22日,在龍巖城的公民小學召開了紅四軍“七大”。在會議進行的前委書記選舉中,陳毅當選,而毛澤東落選了。“七大”《決議案》嚴肅批評了劉安恭和林彪在這場爭論中所起的不良作用,也對朱、毛的缺點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各列舉了七條表現(xiàn)。大會還給予了朱德“書面警告”,給予毛澤東“嚴重警告”。前委書記是中央任命的,這個選舉的合法性是存在問題的。但對選舉結(jié)果、給予的處分和嚴肅批評,朱、毛兩人都沒有辯解。如果沒有以黨的事業(yè)為重的覺悟,沒有坦蕩的襟懷,這是難以想象的。
“七大”之后,毛澤東去地方養(yǎng)病并指導地方工作。紅四軍打破了閩浙贛三省敵人的“會剿”,把蘇區(qū)擴展成當時全國最大的一塊蘇區(qū)。
8月上旬,陳毅前往上海,將紅四軍和朱、毛在一些問題上的分歧向中央作了客觀、詳細的匯報。中央討論了陳毅的匯報,并決定成立由周恩來、李立三、陳毅組成委員會,以周恩來為召集人,研究紅四軍的問題。隨后,周恩來讓陳毅按照中央的精神起草了《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中國革命歷史上著名的“九月來信”。“九月來信”肯定了黨的一切權(quán)力集中于前委,指出朱、毛兩同志的錯誤是工作方法上的錯誤,“朱毛兩同志誠懇接受中央指示后,毛同志應仍為前委書記。”
在陳毅去上海后,朱德即給毛澤東寫信,希望他回來工作。9月,在朱德主持下召開紅四軍“八大”,會議又提出要毛澤東回紅四軍工作,并由當時的政治部主任張恨秋給毛澤東寫“敦請信”,由于毛澤東病情太重,未能成行。陳毅回到紅軍后,傳達了中央的精神。毛澤東的身體已有好轉(zhuǎn),于11月下旬來到長汀,與朱德、陳毅會合。
朱德承認了自己在爭論中一些觀點是不正確的,陳毅向毛澤東誠懇地作了自我批評,毛澤東向朱德、陳毅表示接受中央的決定,并說“由于身體不好,情緒不佳,寫了一些傷感情的話。”至此,紅軍領(lǐng)袖之間的隔閡和爭論消除,并在新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更高層次的團結(jié)。前委作出了召開紅四軍“九大”即古田會議的決定。
古田會議前紅軍黨內(nèi)的爭論及解決,是我們黨做好黨內(nèi)統(tǒng)一思想認識工作的一次典范。紅軍和紅軍領(lǐng)袖們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禮。
極目閩西起伏無盡的群山,站在紀念館前遙想當年,無限崇敬涌上心間。朱、毛、陳等紅軍領(lǐng)袖們表現(xiàn)出來的寬闊胸懷、偉大人格和浩然正氣,百世景仰,千古緬懷!
聳立在人民心中的永恒豐碑
12月中旬,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lǐng)紅軍開赴上杭古田,為紅四軍“九大”作準備。毛澤東依據(jù)“九月來信”精神,結(jié)合調(diào)查研究的情況,起草了“糾正黨內(nèi)非無產(chǎn)階級意識的不正確傾向”問題、“黨內(nèi)教育”問題、“紅軍宣傳工作”問題、“黨的組織”問題等8個決議案,共達2萬多字。而這些深刻的思想、深邃的思考,是毛澤東在不到10天的時間里完成的,這是多么強大、多么勃發(fā)的創(chuàng)造力!
古田會議和會議文獻,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黨的建設、新型人民軍隊建設等重大問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建軍路線和黨對軍隊絕對領(lǐng)導等一系列基本原則和制度。
一個無產(chǎn)階級軍隊建設的前無古人的偉大思想就此成形。
一支無產(chǎn)階級軍隊建設的史無前例的偉大道路就此開辟。
一座閃耀熠熠光輝的豐碑屹立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之上,屹立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之上,屹立在中國革命和解放的歷史之上,屹立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之上!
啊,歷史的古田,今天的古田,永遠的古田!
(《解放軍報》2014年10月16日 11版)
相關(guān)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