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后中國的文化改造并不成功,在對秦到唐大段歷史的總結后,中國的上層統治者們知道:只要做事情就要出問題。因此,就立下制度不讓做事情,胥吏之害也就在中華大地上蔓延。這樣的制度和文化的相互碰撞,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后果。“天不變,道亦不變”成為了一些人的信仰,也成為了另一些人維護自身利益的擋箭牌。中國從上到下聯結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網,牽一發而動全身,挑戰這樣的利益集團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由于中央政府控制力的下降,商人集團開始逐漸做大。宋朝的海外貿易也達到了歷史的頂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科舉考試在其中起了粘合的作用。中國的政治生態帶有商人氣息,政治也成為了逐利場。中國也由此開創了雖勝尤敗的模式。能用金錢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會動用武力,這也是另類的和平發展吧。中國也一步步的淪喪了,面臨著被瓜分的危機。商人們會維護他們的核心利益區的,已經滿目瘡痍的中原地區便成了他們放棄的雞肋。
現今的中國政府也說不放棄核心利益,但怎樣定位核心利益,則是非常要害的問題。中國的商人政治拒絕強人,尤其是鐵骨錚錚的軍事強人。狄青和岳飛都是在他們人生最輝煌的時刻黯然隕落,這不能不說是巨大的歷史遺憾。商人、士大夫的結合使他們只關注小利,失去了爭雄天下的抱負。天下之大卻沒有力挽狂瀾的英雄豪杰。大家都看到了末日黃昏,沒骨氣的選擇投降(實際上很多是被逼降的),有骨氣的人則為這個王朝殉葬。陳宜中是這里面的奇葩,鼓動別人去冒險,甚至戰略性的退卻都有被他定成死罪的危險。但在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刻,他卻成為了逃跑者。一個國家有太多的自我否定的人,這個國家也就沒了希望。
現在很流行一種說法是中國處理金融事務能力的低下,導致了中國的逐漸衰落。以前我深信不疑。但現在我有了不同的看法。一些歷史事實已經說明了,在技術上,中國進行金融創新不存在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中國的政治發展進入了瓶頸期,進入到恐怖平衡當中,沒有力量帶領我們沖破利益藩籬,找到新的政治平衡。借用現代人評價共產黨的話來說明明朝的狀況,我看也是合適的。能夠打下天下,卻治理不了天下。朱元璋的鐵血反腐雖然帶有政治清洗的印記,但他的為民謀福的拳拳之心還是令人欽佩的。但是殺了一茬又一茬卻沒有創造一個清廉的政府,為什么呢?因為,科舉之路實際上把家族政治和金錢政治捆綁在了一起,成為了一個利益共同體,讓單個人無法擺脫。明末的李贄就是這種現象的最好說明。他科舉成功,進入官場,就得有無數的親戚的求助,否則就會當成數典忘祖。還要有官員的排場講究,否則就會被排斥。依靠微薄的俸祿根本不可能。腐敗之風也是根本無法扭轉的。腐敗的如火如荼,最終會危及政權,也就是皇帝的統治,因而皇帝最想反腐。但皇帝治理天下要靠群臣,也不能徹底反腐。商人們則在腐敗的土壤中發展壯大,想要篡班奪權?;实酆蜕倘藗儬帄Z的焦點就是貨幣鑄造權。明初,政府發行貨幣的失敗,證明了單純靠行政力量無法控制中國經濟。明朝最終選擇了進口白銀來解決貨幣危機。但商人們并不甘心失敗,明朝中期的倭寇壯大就和內外勾結密不可分。滿朝的文武又有多少和倭寇有牽連,那個汪直又培植了多么強大的勢力。那時候明朝的元氣還在,出了戚繼光這樣的英才,這才幸免于難!但真正要解決腐敗,一方面說明了利益爭奪的慘烈,一方面說明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不可調和。明朝嘉靖年間,嘉靖皇帝依靠海瑞觸動了江浙財閥的利益,但卻引發了無休止的權力斗爭,明朝從此進入低潮,最終滅亡。清朝時,大貪官和珅的被懲處,也一時間讓人歡欣鼓舞。清廷中各派系的爭奪卻無法遏制了。
存在即合理的真正意義在于,要么不動,要么大動,否則會被現實吞沒的。中國共產黨的建政,說明了中國大資本集團無法實現國家統一的歷史經驗。他們沒能沖破海洋,沒有經歷血與火的洗禮,因而缺乏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他們只是在中國的權力斗爭中游走,企圖依靠壟斷權力獲得最大限度的利益,因而殘忍卑鄙,沒有民族氣節。中國的希望并不在他們身上。但歷史是有慣性的,只要還是宋明以來的官僚體制,只要還是只重空談,不談實際的官場風氣,中國的商業力量就有重新崛起的土壤。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明顯,才促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人民不擔當歷史責任,就無法創造歷史!改革開放后,中國徹底釋放了自身的商業能力?;鶎拥纳虡I精神是股進取之風,能夠激勵自身士氣。但大資本的繁榮,卻為未來埋下了深深的隱患。教育、醫療、房地產的產業化,使得中國歷史重新退回宋明時期,腐敗的經濟基礎已然建立。要么像西方那樣建立法律,告訴人民你們以前認為的腐敗根本不是腐敗,那很可能導致歷史大變革。要么,不遺余力的清除腐敗勢力,尤其是經濟基礎。近年來,中國政治上的西化派持續向共產黨發起挑戰,則是明朝時的歷史幻影。現在的腐敗成績讓很多人不敢腐,但大環境卻讓人不得不腐。是需要在經濟結構上下功夫了,是需要回歸真正的社會主義了,是需要讓人民有力量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