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甲午戰爭敗因考(三)
歷史告訴我們,國恥多逢腐敗時……
三、中日甲午陸戰
(一)中日甲午陸戰背景
日本制定的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臺灣;第二步是吞并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纮一宇”。
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的屬國琉球,準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臺灣。1874年日本大舉進攻臺灣島,日軍失利后向中國勒索白銀50萬兩,才從臺灣撤軍。1879年日本完全并吞了中國屬邦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
1894年7月期間,日本侵犯中國屬邦朝鮮的戰爭陰謀已經明朗化,中國國內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清廷握有實權的主和派(后黨)慈禧太后、李鴻章置之不理。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軍隊突襲漢城王宮,挾持朝鮮國王李熙,解散了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成立了以金弘集為實際首腦的親日傀儡政府。日本唆使金弘集內閣斷絕與清朝的關系,并“委托”日軍驅逐駐朝清軍。控制了朝鮮政府后,日本對清不宣而戰。1894年7月25日在豐島海面突然襲擊了北洋水師的戰艦發動了“豐島海戰”。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二)放棄制海權 陸戰更艱難
日本島國侵略朝鮮或中國勢必須通過海上運兵和補給,制海權是日軍登陸作戰的前提及保障。
鑒于清朝與列強戰爭與外交中的一貫懦弱乞和表現,1894年6月17日,日軍大本營御前會議決定發動對華戰爭,并確定了日本海陸軍作戰的基本方針。其作戰目的是:海運日本陸軍主力至渤海灣擇地登陸;在直隸平原與中國軍隊進行決戰;然后進攻北京迫訂“城下之盟”。
大本營認為:“中國有優勢的海軍”。陸軍主力在直隸平原“決戰的結局首先要取決于海戰的勝敗”,即取決于日本海軍能否掌握渤海與黃海的制海權,從而保證安全輸送其陸軍主力在渤海灣登陸。因此大本營在作戰計劃中設置出作戰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日本陸軍入侵朝鮮,牽制中國軍隊;日本海軍出海,尋機殲滅北洋海軍,奪取黃海與渤海的制海權。
第二階段,根據海上作戰所可能產生的不同結局,分別編設出三種具體作戰方案:1、如果日本海軍在海戰中獲勝并掌握了預定海區的制海權,則立即輸送其陸軍主力兵團進入渤海灣登陸,在直隸平原與中國軍隊實施決戰。2、如果海戰平分秋色,日本海軍不能完全掌握制海權,則以陸軍主力兵團完成對朝鮮的占領。3、如果日本海軍在海上戰場失敗,制海權落入中國海軍之手,日軍則全部撤回本土設防,準備全力抵御中國軍隊對日本的進攻行動。
而李鴻章從開戰時制定的“保船制敵為要”、盡力避戰、不準進攻、消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到戰中修訂為“避戰保船”坐等挨打的戰略方針,斷送了北洋艦隊,拱手讓出了制海權。使得日軍的海運調兵、補給順暢自如、隨心所欲。使得中國岸防和陸軍的突至威脅無時不在,促使本來就外強中干的清陸軍的作戰境遇和前景越發雪上加霜。
(三)甲午陸戰的簡要經過
1、敗走牙山
1894年7月25日,日海軍在豐島海面突襲清軍的同時,日陸軍4000多人偷襲駐扎朝鮮忠清道牙山的清陸軍。駐守的葉志超、聶士成等部(3000余人)戰敗失利,被迫繞道漢城北撤到朝鮮北部重鎮平壤。后與入朝的援軍匯合,清軍共三十五營、17000多人,朝廷命葉志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
2、棄逃平壤
9月7日至15日,中日陸軍進行了“平壤之戰”。進攻平壤的日軍有16000多人。雙方兵力相當,但平壤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清軍還得到朝鮮人民的支持。當時雖然朝鮮政府被日本控制,但朝鮮平安道觀察使閔炳奭積極協助清軍作戰,甚至連日本傀儡大院君李昰應都暗中給清軍傳遞情報。可惜清軍并未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由于其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和臨陣脫逃,導致清軍失敗,以至于斷送了了整個朝鮮戰局。
9月7日,日軍分四路圍攻平壤,兵力分散。由于李鴻章“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的消極作戰方針以及清帥葉志超的膽小昏聵,左寶貴等人主動出擊攻打日軍的建議和行動,不斷遭到葉志超的阻撓。日軍遂于9月14日順利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
9月15日,戰斗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其三為城西南戰場。清軍分兵抗拒。
大同江南岸戰場,清軍壓倒日軍,日軍損失很大。
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日軍集中了優勢兵力,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激戰中,左寶貴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后陣亡,午后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日軍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的奮力抵抗,日軍只得退守玄武門。
在城西南戰場,日軍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
該役至此清軍本來重創了日軍。據《明治日清戰史》公布的數字是日軍“將校以下死者約一百四十名,傷者約二百九十名”。中隊長級大尉軍官被擊斃四名,少尉軍官被擊斃二名。第9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第21聯隊長西島助義中佐、炮兵第5聯隊第3大隊長永田龜少佐均被擊傷。但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在戰局膠著的情況下,竟于午后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軍撤退。
日軍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設下埋伏,撤退的清軍中伏,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以后6天中,清軍狂奔五百里,逃至鴨綠江,于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占領朝鮮全境。“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
其實,“平壤之戰”清軍有能力、本應該、而且正在打敗日軍。日軍攻平壤,嚴重受挫,日軍傷亡比清軍多得多。一天下來,日軍就難以承受且心存恐慌。日軍議定,再攻一天若不下,就撤軍。獲戰局優勢的清軍這時若主動出擊,必獲大捷。就算繼續防守也定可退敵。而總指揮葉志超卻畏敵如虎下令棄城逃跑,招致全軍覆沒。退一步說,清軍本有久守平壤一兩年的條件。一是平壤人民支持清軍、仇恨日軍。二是中國守軍彈藥、糧食堆積如山。三是日軍糧食、彈藥少,補給困難,不能長久作戰。連日軍都不敢想象,平壤就這樣稀里糊涂的落入到日軍的手里。看來,清軍優勢裝備、優勢條件、優勢戰局的諸多優勢,遠抵消不了一個統帥懦弱畏敵的劣勢。
3、兵潰江防
日陸軍在朝鮮得手后,旋即進犯中國本土。日軍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共3萬人,由朝鮮陸路進攻中國抵至鴨綠江。中日遂開始了鴨綠江江防之戰。當時部署在鴨綠江江防的清軍共30400余人、大炮近百門,而且“米均齊備,槍炮子彈均二百數十出”(注:即軍糧充足;槍炮彈備有量達到每槍炮二百幾十發)。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雙方力量對比,清軍起碼應有固守之能。
10月24日午時,日軍在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強渡,雙方炮戰。清軍在日軍進至距岸防約6百米時棄炮而逃。日軍泅水過江成功。
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上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25日晨6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頑強抵抗,馬金敘“受槍子十余處”依然“撫創拒守,戰益力”。終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增援不力,而兵敗撤退。日軍遂占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3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竟全線崩潰。
在鴨綠江防之戰中,清軍不僅傷亡慘重,而且各種武器、彈藥及軍用物資也損失嚴重。據日方公布的數字,日軍繳獲大炮78門、步槍4401支、炮彈30684顆、槍彈4320661顆、精米2590石、雜谷2000余石,以及馬糧和其他雜物無數。
4、痛失旅順口
日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即10月24日,日軍大山巖大將指揮的第二軍2.5萬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后路上的(莊河)花園口登陸。清軍竟沒有在此軍事要地設防。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12天,清陸海軍竟視而不見、坐視不問。只有當地的農民自發抗擊日本軍,暫時拖住了日軍的行動。
11月5日,日本第二軍第一師團逼近旅順門戶金州,與中國軍隊展開激戰。清軍徐邦道部駐守通往金州的要道“金州大道”拱衛金州。徐部作戰頑強,日軍改由從防御較為薄弱的“復州大道”進攻。11月6日晨,日軍發起總攻,中國軍隊雖進行了頑強抵抗,但終因缺乏全局作戰方略、全局作戰調度、全局作戰協同,而被動形成局部寡不敵眾,至6日中午,金州城淪陷。
11月7日晨,日軍乘勢由金州向大連灣方向進攻。日軍大隊行至中途迷路,抓來鄉間塾師閻世開命其帶路,閻世開手書“寧作中華斷頭鬼,勿為倭奴屈膝人”慷慨就義。是日上午,日軍抵達大連灣炮臺群。大連灣守軍總兵趙懷業所部6營2哨,3000余人,除老龍頭炮臺的愛國官兵自發進行抵抗外,其余炮臺均被守軍放棄,早已隨趙懷業聞風潰逃。日軍輕取大連灣。
日第二軍在大連灣炮臺進行了為期10天的修整后,17日即進逼旅順。此間清軍呆若木雞。
時旅順地區清軍有七統領,共轄33個營,約13000人,道員前敵營務處總辦龔照玙本應負起統帥諸將、保衛旅順的重責,但他聞知金州失守后,驚慌失措。
18日,日軍前鋒進軍土城子,徐邦道部正頑強抗擊、勇猛奮戰,龔照玙竟置戰局及諸軍于不顧,自己乘魚雷艇逃往煙臺。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后潛逃。
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次日,號稱“東亞第一要塞”的旅順陷于日軍手中。旅順口和大連灣有岸炮180多門其中重炮就有120多門。加之諸多的糧、彈、軍用物資、軍港設備,悉數被日軍繳獲。
日軍畜生攻占旅順后,對城內進行了4天3夜的屠殺、強奸和搶劫。這場震驚世界的大屠殺死難者約2萬人。整個地區除躲藏未被發現的約800余人外,只有受日軍役使埋尸的36人幸免于難。
旅順口失陷后,日本海、陸軍在中國獲得重要的先進的安全可靠的軍事根據地、戰略中轉基地,戰局更是急轉直下。
5、慘丟威海衛
日軍要徹底消滅北洋艦隊,占領和利用威海衛海軍基地,在山東半島登陸,配合遼東半島登陸的日軍,完成大本營“在直隸平原決戰、逼宮,訂城下之盟”的戰役目的。所以出現了威海衛之戰。當時威海衛地區(包括煙臺、牟平、榮成)有清陸軍60營,兵力計3萬多人駐守。威海衛港區陸上筑有炮臺23座,岸炮160余門。
1895年1月20日,大山巖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及配屬部隊,共3.4萬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于榮成龍須島登陸,23日全部登陸完畢。
1月29日,兩路日軍對威海港南岸炮臺形成包圍,時駐守南幫炮臺的清軍六營3千人。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岸炮臺。戰初,威海衛南岸守軍主將劉超佩,棄戰乘小艇逃至劉公島,后逃往煙臺。
駐守摩天嶺、楊楓嶺等炮臺的清軍奮力抵抗,日軍少將大寺安純被擊斃。清軍亦付出重大犧牲,終因缺乏主將的統一指揮調度和全局的協同增援,寡不敵眾、炮臺陷落。
由于主將逃跑軍心渙散,缺乏統一的部署和指揮,百尺崖、龍廟嘴、鹿角嘴等南岸炮臺亦相繼失守。為避免日軍利用海岸炮臺轟擊威海港內的北洋艦隊,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下令將皂埠嘴炮臺炸毀,威海港南岸炮臺全部失守。
2月1日,日軍開始進攻北岸炮臺和威海衛城。北岸炮臺主將戴宗騫平日克扣士兵軍餉,士兵早已怨氣沖天,臨陣潰散不肯用命,炮臺無人把守。丁汝昌只得下令將北岸炮臺炸毀。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就占領了北岸炮臺。2月3日,日軍占領威海衛城。至此,環繞威海衛軍港三面的陸地南幫炮臺、威海衛城、北幫炮臺盡數落入日軍之手。而在威海衛港東面水面出口,日本聯合艦隊已嚴陣以待。威海衛港、北洋艦隊在中國本土上被日本陸、海軍嚴密封鎖、孤立無援、陷入絕境。
6、終敗遼東
基于清廷常被遠途奔襲的一、二萬乃至數千洋兵嚇得屁滾尿流一味求和乞降,乃至即便戰勝(中法戰爭)也定是退讓求和的底線暴露無遺,加之日陸軍在朝鮮戰場連戰連勝,日本第一軍司令官山縣有朋率軍攻克鴨綠江江防后,違抗大本營“冬季原地扎營休整待命”的指令,喊出要奪取奉天過年的口號。山縣有朋(后被日本軍部撤職代之以野津道貫繼任)驕橫自大,僅派出1萬多人的少量部隊就兵分兩路進攻奉天(今沈陽)。東路從鳳凰城經遼陽;西路繞道岫巖、海城,出遼陽之西。
東路之敵先由清將宋慶率軍防堵。1894年10月30日,宋慶放棄鳳凰城,退守大高嶺。數日后,宋慶奉命回援旅順,東路守軍改由聶士成指揮。聶士成在當地人民的配合下,利用大高嶺天險抗擊日軍,從正面阻止日軍由東路進攻奉天。依克唐阿率部駐守賽馬集,從側面牽制鳳凰城日軍,支援了大高嶺的正面防御。在大高嶺保衛戰中,聶士成巧妙使用疑兵計并經過十幾晝夜的苦戰,頂住了日軍的進攻,牢牢地守住了大高嶺陣地。陣地守住以后,聶士成就改變戰術,組織兵力主動出擊。11月25日,聶士成率部與依克唐阿、壽山等配合作戰,夾擊草河口一帶日軍,殲敵40余人,擊斃日步兵大尉齋藤正起,打傷日軍炮兵大尉池田綱平和炮兵中尉關谷豁等。26日晚,聶士成又利用下雪天,突襲并收復了連山關。這是開戰以來,清軍第一次收復失地,得到清廷的嘉獎。連山關大捷以后,東路戰場的形勢為之一變。日軍轉為守勢,清軍轉為攻勢。
12月5日,聶士成精選將士1000余人進攻分水嶺,并乘勝追擊到草河口。12月9日,聶士成部聯合依克唐阿騎兵,在金家河大破日軍,擊斃敵人數十名,收復了草河口。
日軍見東路難以得手,就加強西路的攻勢。11月19日,日軍自大孤山、鳳凰城兩路進攻岫巖,守將豐升阿、聶桂林率眾逃往析木城。12月12日,日軍進攻析木城,豐、聶又奔往海城。13日,海城也被日軍攻占。12月18日,聶士成部奉調由摩天嶺回師夾擊海城日軍。此后清軍各部與日軍爭奪海城,日軍遂將主力轉向海城一線。這樣一來,東路日軍就顯得兵力不足,只好縮小防線,于鳳凰城等地堅匿不出、不敢外出作戰,并不得不放棄從東路進犯奉天的圖謀。
為緩解遼東戰局,12月底日軍派第二軍8000余人由第一旅團長乃木希典率領,從金州北犯蓋平(今蓋縣),守將章高元率軍英勇抵抗,營官楊壽山、李仁黨力戰陣亡,蓋平陷落。
12月28日,清政府任命湘軍宿將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節制山海關內外各軍約8萬人,準備收復遼沈門戶海城。1895年1月17日至2月16日,清軍3萬人先后三次會攻海城,但都無功而返。2月21日、27日,清廷增調吳大澄、魏光燾所部合力反攻海城,兵力增至6萬人。在清軍集中兵力圍攻海城時,日軍卻用“圍魏救趙”的辦法,分兵進攻大高嶺、遼陽、鞍山。清軍中計,長順和依克唐阿先后率軍馳援遼陽。3月3日,日軍又乘虛直撲清軍后方牛莊,魏光燾等急由前線撤軍回援牛莊。這樣,海城之圍不攻自解。
3月4日,日軍第一軍第三、第五師團1.2萬人合攻牛莊。魏光燾、李光久以11營約5000人的兵力抗擊日軍兩個師團進攻,雖頑強抵抗,并在巷戰中重創日軍,打死打傷日軍近400人,但清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經過一晝夜的激戰,牛莊最后被日軍占領。
3月6日,日軍分路向營口進發,準備向營口發起總攻。駐守營口的清軍原來有50余營,2萬多人。3月5日晨,因吳大澄屢次告急,宋慶揮師赴田莊臺應援,日軍得知清軍大隊已撤向田莊臺,立即向營口發起進攻。而步將蔣希夷竟擅自率所部5營步隊退往田莊臺,使守城兵力減半,營口只留3000余人分守炮臺,留守清軍雖奮力抵抗,但勢單力薄,擋不住日軍進攻,營口失陷。
日軍占領牛莊、營口后,立即向田莊臺發動進攻。日軍出動了三個師團近2萬人,擁有繳獲清軍的91門大炮。駐守守衛田莊臺的清軍有69營2萬余人,大炮40門。3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雙方展開大炮射擊,45分鐘后,清軍炮火逐漸減弱。日軍第三師團越過遼河,向清軍正面陣地發起攻擊,第一、第五師團分別從西南和東北兩個方向進擊,使清軍三面受敵。田莊臺失陷。
田莊臺既失,遼東半島的重要城鎮盡被日軍占領,清軍在遼東戰場全部瓦解,遼東半島之戰遂告結束。
遼東之戰已日益表現出日軍的戰略困境。日軍深入中國內地后凸顯:兵力嚴重不足;傷員救治不便;兵源不能及時補充;戰需物資供給線長且隨時有被切斷的危險;地理生疏;情報匱乏;民心反日。而且當時的日本島國是在積貧積弱、封建落后的基礎上剛剛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其人力、物力、財力、軍力十分有限。甲午戰爭至此,日本長期傾國儲備的戰爭能量耗費得幾近枯竭,日本時具的國力不要說對華持久戰,就是接續戰爭一、二年的支持能力都不具備。戰時越長,戰爭大勢就越利清不利日。侵華日軍即便忍痛不斷“添油”,被清軍消耗、削弱、重創乃至迂回、包抄、殲滅是必然趨勢。只要大清稍稍振作,哪怕是不得要領的堅持打下去,就會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四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在自己家里弄死十萬、八萬鬼子,不是難事。
然而,賣國賊就是賣國賊,賣國賊當政就是賣國賊當政。慈禧、奕、李鴻章之流竟南轅北轍的解讀戰爭規律,決計舉手投降,簽訂空前悲哀、恥辱的《馬關條約》。
四、《馬關條約》及【三國干涉還遼】
由于日本長期積蓄的侵略戰爭能量在甲午戰爭中大量消耗,很難及時補充。侵華日軍很有限的戰力隨著戰爭的進程開始衰落,勢同強弩之末。加之其區區數萬之眾身陷中國四面敵對、八方危險的巨大戰火空間之中,令其惶恐不安、如坐針氈。而為了安座兒皇帝、保全腐敗特權的清廷賣國賊集團崇洋媚外、卑躬屈膝、投降乞和已成傳統習慣。這樣便具備了“談判”基礎。
美國為擴大它的侵略利益,乘機“出面調停”,單獨操縱中日之間的和談。日本方面要求清政府派李鴻章去日本談判。遂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空前嚴峻的《馬關條約》。繼后發生了【三國干涉還遼】的惡性連鎖反應。
甲、《馬關條約》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共11款并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條約的主要內容是:
1、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中國不再是朝鮮之宗主國。
2、中國割讓臺灣島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
3、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后來日本以退歸占領的遼東半島為由,又勒索了中國三千萬兩白銀的贖還費。
4、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為通商口岸,日本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扎,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
5、日本可在各通商口岸投資設廠,將產品銷往中國內地、免交內地稅。日本人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征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
6、保證日本的片面最惠國待遇。
7、中國不得逮捕為日本軍隊服務的中國人員。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
8、驅逐割地內的愛國華人。“臺灣澎湖內中國居民,兩年之內任便變賣產業搬出界外,逾期未遷者,將被視為日本臣民”。
乙、《三國干涉還遼》
甲午戰爭后,西方列強憂慮日本在華特權利益一家獨大,在《馬關條約》簽署六日后,俄國、德國與法國為了各自的侵華野心,以提供“友善勸告”為借口,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中國。
1895年4月23日,三國政府向日本政府發出以下通知:“今日本國割占遼東,既有危害中國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讓朝鮮國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今勸諭貴國確認放棄占領遼東半島。”并限定在十五日之內答復。日本盡力保守《馬關條約》所得。4月30日,日本提出只占領旅順與大連兩海港,加上一些賠款。但三國依然態度強硬,毫不退讓。
日本雖然戰勝中國,但是清軍也使日軍損失不小。日本希望借助英國支持,但英國也只是建議日本接受三國的“勸諭”。在如此的外交壓力之下,日本在5月5日宣布放棄對遼東半島的永久占領。10月19日,日本與三國達成協議:日本歸還遼東予中國,而清廷要付出三千萬兩白銀作為賠償。
“三國干涉還遼”,進一步激起帝國主義加緊侵華的野心。開啟了列強公開瓜分中國之端。1896年,俄國以迫日還遼有功,同清政府簽署中俄密約。后來,密約泄露,列強爭相迫使清朝劃出各自的在華勢力范圍。俄國在1898年租下旅順與大連兩港口;德國則強占膠州灣;1904年,日本再整旗鼓,偷襲俄國在旅順的海軍,出現了中國領土上的日俄戰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日本趁機派兵侵占膠州灣。而清政府卻在一旁若無其事。
丙、戰爭的影響
1、《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加深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對我國勞動人民的剝削、壓迫日甚一日。
2、臺澎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3、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為此大量舉借外債,致使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4、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日本得到了臺澎、朝鮮等戰略要地和巨額賠款,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軍事、政治強國。
經過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戰爭暴發戶。獲,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另獲,威海衛日軍守備費一百五十萬兩;共二億三千一百五十萬兩,約合三億四千七百二十五萬日元。還,從中國掠奪了大量的戰利品,包括艦艇、輪船、汽船、軍港設備、機器、槍炮、彈藥、金銀。糧食等等,約略計之,其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才不足八千萬日元。這次戰爭掠奪,使日本發了大財。
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馨躊躇滿志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日本將從中國掠奪償金的85%又迅速的投入到軍備中去。(用于陸軍擴充費為五千七百萬日元,海軍擴充費為一億三千九百萬日元,臨時軍事費為七千九百萬日元,發展軍艦水雷艇補充基金為三千萬日元,共三億零五百萬日元。)
5、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6、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辦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后地在中國開設工廠,競相進行資本輸入,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7、甲午戰爭標志著中朝之間上千年的宗藩關系正式終結。朝鮮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國勢力進入朝鮮,日本和俄國在朝鮮的爭奪日趨激烈。
8、《馬關條約》掀起了帝國主義明火執仗瓜分中國的狂潮。
9、甲午戰敗標志著歷時三十余年的,中國地主階級寄希望民族自保的【洋務運動】的破產??茖W技術、新式軍備改變不了腐朽透頂的清朝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沒落頹勢。
10、中國人民為挽救民族危亡反抗列強侵略的英勇斗爭日益高漲。如義和團運動等。反映民族資產階級意志,中國出現了“求新圖強”的“維新變法”運動。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