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云南魯?shù)榘l(fā)生地震,作者再登此文,希望有所啟示 2014.8.24
毛主席與李四光的地質力學和地震預報——紀念李四光先生逝世四十二周年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區(qū)又發(fā)生里氏7.0級強烈地震了!不由地使一生從事地質工作的我想起世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1889.10.26-1971.4.29)的《地質力學》理論及其實踐,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關懷、支持和鼓勵下,為新中國建設研究地質構造、勘探礦產資源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特別是對於地震預測、預報開創(chuàng)了人類歷史上的先河。
李四光認定地震可以預報
1966年3月8日和22日,河北邢臺地區(qū)相繼發(fā)生里印6.8級、7.2級地震,給當?shù)匕傩丈拓敭a帶來很大的災難。周恩來總理親赴災區(qū)慰問,返京后周總理召集有關專家開會,研究邢臺地震發(fā)展的趨勢。會上周總理提出了“地震能否預報”的問題,當時在場的不少專家認為蘇、美、日等國, 特別是日本是多震的國家, 科學技術發(fā)達,目前都沒有解決地震預報問題,言下之意我們更解決不了。然而,時任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主任的李四光先生力排眾議, 他發(fā)言說:如果是這樣,我們做工作就沒有意義了。然后他對總理說:“我看地震是可以預報的,不過我們要做艱苦細致的工作,以探索發(fā)生地震的規(guī)律是什么?”
在毛主席的親切關懷和支持下,尊循周總理對地震要以“預防為主, 專群結合, 土洋結合, 多路探索”的指導思想,李四光先生不僅首先提出地震可以預報的命題, 而且在此后的數(shù)年中組織全國各地普遍開展專群結合地震觀察臺、站,開始艱難的科學探索, 成功地在神州版圖內圈定了地震可能發(fā)生的區(qū)域, 他曾經多次提醒從事地震研究的科研人員, “要注意河北河間、滄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爐霍;要注意云南彝良大關;要注意四川松潘;要注意唐山……將會發(fā)生強烈地震”,這些成為后來中期、近期和臨震前的預報依據(jù),而且都被后來地震所證實。
毛澤東對李四光的情懷
毛主席非常關愛李四光先生和關注他的《地質力學》。早在1952年的一次會議期間,毛主席親切友好地接見了他,并問他:“山字型構造”是怎么回事,你能不能給我講一講?李四光非常感動:毛主席日理萬機,還這樣關心地質科學的發(fā)展,連地質力學中“山字型構造”這樣專門的概念都注意到了。1955年周總理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支持地質部成立地質力學研究室。不久此室逐步發(fā)展成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專門的地質力學研究所。1964年,在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毛主席請李四光到北京廳,緊握住他的手風趣地說:“李四光,你的太極拳打得不錯啊。”李四光一時沒有理解毛主席的意思,回答說:“身體不好,剛學會一點。”毛主席笑著說:“你那個地質力學的太極拳啊。”這時,李四光才理解毛主席的話是對他的地質力學在找石油實踐中經受了檢驗,成功地找到大慶油田,摘掉中國“貧油”帽子的高度評價和贊揚。
1969年5月19日,毛主席接見在京參加學習班的1萬名代表時,看到了李四光,馬上拉著他的手,親熱地叫“李四老!”,一起步入休息室。毛主席和他在休息室里談了一個多小時,關於天體起源、地球起源,生命起源,太陽系起源問題等多少億萬年間的事情。毛主席很想看他寫的書,希望他找?guī)妆緯o他,還請李四光幫他收集一些國內外的科學資料。
第二天,按照毛主席的囑咐.先選他寫的《地質力學概論》一書和《地質工作者在科學戰(zhàn)線上做些什么?》這篇文章送給毛主席審閱。然后,立即著手開始收集毛主席所要的資料。他用了將近1年的時間整理,寫了《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7本書,用大字排版,送給了毛主席、周總理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
離李四光先生去世5年多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fā)生里氏7·8級地震時,毛主席正處于病危半昏迷狀態(tài)。當秘書向他老人家報告唐山地震因當局震前瞞報,造成極其慘重的損失,毛主席聽后失聲嚎啕大哭, 前所未有, 在場的人無不感動。大家都認為這是毛主席對地震瞞報所造成26萬百姓遇難極其悲痛和對李四光先生深深的懷念。
成功預報的四次大地震的親歷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發(fā)生了四次強烈大地震,我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發(fā)生了里氏7.7級地震, 震中裂度10度, 震源深度10千米, 是由北北東走向的斷層錯動引起。當時支援三線建設的我恰好在緊挨滇邊的四川會理中醫(yī)院住院, 感到地動轟鳴。震前有“豕突犬吠, 雀啼魚驚, 墻縫噴水, 騍馬傷人”等預兆, 有關部門并已預報近日內有地震, 醫(yī)院把我們這些病人疏散到露天空地上, 故大部分人員未受傷害。由於這次地震系淺源, 且在夜間發(fā)生, 又是人口密集地區(qū),加之是初次預報,一些人不太相信,造成了15 626人死亡, 26 783人受傷。1975年2月4日位於渤海灣東北的遼寧南部海城發(fā)生了里氏7.3級地震, 系北西向海城河斷裂(走滑占優(yōu)勢的左旋錯動斷層)活動所致, 震源深度15千米, 造成強破壞。因為震前認真貫徹和執(zhí)行了周總理對地震以“預防為主”的教導和尊重科學、尊重預報、以人為本的治國方針, 公開進行地震預報。當?shù)卣e極組織城鄉(xiāng)居民露宿避災。地震僅造成死亡1328人, 受傷16 980人, 已將震時損失減少到最低的程度。我國這次準確的臨震預報, 盛譽世界。1976年8月16日 四川松潘-平武山區(qū)發(fā)生了里氏7.2級地震, 是由北西西走向左旋走滑斷層所致, 屬于震群型。因震前除了傳達、還用大字報形式到處公開粘貼臨震預報, 上下事先都已作了充分的防震準備, 此次地震又發(fā)生在人口稀少的山區(qū),僅造成145位同胞遇難, 600多人受傷的不幸結果。
特別是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發(fā)生里氏7.8級地震, 系北東走向(右旋走滑錯動為主)斷層所致, 震源深度20千米。震前已報告中央, 由於周總理、朱總司令相繼逝世, 毛主席病危。當時高層決策人爭權奪利, 瞞報地震, 造成了傷亡和損失慘重, 死24.2萬 (實際是26萬) 人, 傷52萬人。唯有當時河北青龍縣縣委書記冉廣歧同志,從派去參加北京近期唐山地區(qū)有大地震討論預報縣科技局干部得知, 并立即決定組織全縣800多位干部前往各城鎮(zhèn)、鄉(xiāng)村, 把臨震信息傳送到每戶人家。結果全縣47萬多人民, 無一人因地震而遇難。冉廣歧同志功德無量, 彪炳千秋。與此同時還有離震中最近的開灤煤礦,在震前近期預報唐山將有大地震時認真?zhèn)鬟_了1974年國務院下發(fā)69號文明確指示:切實抓好地震專業(yè)隊伍和群測群防運動, 加強防震抗震工作。開灤煤礦革命委員會又具體制定了646號文實施,除了組織防震抗震計劃實施外,共撥款510萬元對生產系統(tǒng)關鍵部位、重要設備存放的建筑物和工廠、宿舍和人員比較集中危險的房屋等三個方面在1976年初已完成了維修加固抗震。在1976年7月27日晚,臨震前接到預報時,開灤煤礦革命委員會副主任賈邦友正率領幾百名機關干部下井參觀,慶賀超產。地震來時賈邦友為總指揮,宣布撤離路線和紀律,兄弟單位的同志先走, 繼而是井上工人、井下采煤工人走, 然后是機關干部走,而他自己是最后一個上來。呂家坨礦、唐家莊礦等全開灤煤礦一萬多名礦工及干部前后約5~6個小時,從井下井然有序地撤到地面生還(除了幾名堅守在重要工作崗位上犧牲外),堪稱抗震奇跡。
此外還有被證實的李先生圈定預報的四川爐霍6.8級(1967.8.30)、7.9級(1973.2.6)地震,渤海7.4(1969.7.18) 級地震,云南昭通7.1(1974.5.11)級地震。
張衡托夢寄語
李四光先生逝世了,周總理逝世了,毛主席逝世了!地震預報的宏聲也隨之煙滅了。代之而起的是崇洋媚外的歪風,它們把一些專業(yè)或專群結合的地震觀察臺、站廢除了。例如位於北京昌平,北西與北東向兩條深大斷裂交匯活動帶上的地震臺, 它是我國第一個地下流體觀測綜合臺, 曾多次準確地預報過國內外地震情況。然而,就這么第一個發(fā)現(xiàn)了水溫潮同震效應的觀測井,連同地震臺中所有儀器, 電網和房屋等自2003年12月以來不斷地遭到破壞, 到2005年年初被某開發(fā)商一夜之間全部活埋。現(xiàn)在每年花費幾億到十多億勞動人民的血汗錢,卻不能保護勞動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震工作,僅僅是跟在洋人屁股后面測量地震時的地點和震級。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前夕,不少當?shù)赜袑嵺`經驗的群眾反映了地震前兆,xx自治州卻大而公告“辟謠”,還要追查“造謠”者刑事責任。地震后所謂某某地震專家在電視臺上恬不知恥地說:“地震不能預報,連美國也做不到……”
現(xiàn)在為振興中華,大家都來說自己的“中國夢”。倘若我國古代天體科學家張衡地下有知,他一定會說:我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在東漢時已經能測地震的位置和大小,現(xiàn)已經歷了1890多年后的今天,地震測量水平回返到還和我當年一樣,真是可悲!希望后輩們復興毛主席的提高志氣、勇於探索、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精神,走自己的科學發(fā)展道路;繼承和弘揚周總理對地震以“預防為主, 專群結合, 土洋結合, 多路探索”的指導思想;重振李四光先生的地質力學和地震預測、預報的強聲。尊重科學、尊重人才,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實現(xiàn)我泱泱大國引領世界地震科學的夢想。
(山野地質佬 寫於李四光先生逝世四十二周年(2013.4.29) 北京 豐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