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信老先生雖已經年近七旬,但在2012年還召集了“923保釣大游行”。老先生身體硬朗、神采奕奕,到清華的時候,距離約定的時間稍早一些,他執意不打擾我們正常的安排,自己從西門走到桃李園來。老先生此次來清華,講述了一些保釣的經歷和對保釣運動的見解,從餐桌上一直到飯后的座談會上,他似乎有著講不完的故事。這些故事,見證著他四十多年的保釣歷程,也不斷地刷新著我們對于保釣運動和臺灣市民運動的認識。
蒹葭蒼蒼,保釣起航
臺灣保釣運動始于1970年。1970年,日本國內不斷有人制造輿論,稱釣魚島是日本領土,后得到美國政府表態支持,因此氣焰更加囂張,9月10日,日本外相愛知揆一公開聲稱:“尖閣群島(即釣魚列島)屬于日本,日本政府不準備同任何政府討論其領有權問題。”
此舉在美國的臺灣留學生中引起極大反響,1970年底,部分學校開始產生零星的抗議活動,1970年1月底,六個城市同時爆發了總數超過2000人的抗議游行;4月30日,第二次保釣游行人數增至五千多人,占到了臺灣在美留學生總數的一半。紐約時報當時報道稱,這次保釣運動按照參與比例來說,相當于美國大學生爆發六十萬人以上規模的反戰游行。由于大陸當時還沒有在美留學生,因此這次保釣運動的參與主體都是來自臺灣。學生們有如此高漲的熱情,是因為他們相信他們在做一件有利于臺灣和臺灣人民的事情,這是與他們從小接受的熱愛臺灣的教育與號召相一致的。
內外交困,道阻且長
然而這次,他們的滿腔熱情碰了一鼻子灰。他們的抗議游行不但在美國受到當地政府的敵視,在臺灣竟然也被當局政府指責損害了臺灣的對外形象,一些積極參與保釣運動的同學甚至還上了臺灣當局的黑名單。
這樣的極大挫折,林孝信老先生卻認為是保釣運動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保釣的學生在當時完全有可能掀起第三次、第四次的保釣浪潮,他們有這樣的激情和行動力,然而臺灣當局的一盆冷水卻幫他們把熱情送到了更加有意義的地方,讓他們把激情轉化為了理性。他們開始了保釣運動的第二次學習高潮(第一次是1970年末到1971年初對于釣魚島歸屬問題的資料搜集和調研),主要內容是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尤其是亞洲歷史。美國更加開放和豐富的材料使得他們認清了臺灣當局和美國的真實面孔,他們知道了愛國的一二·九運動,知道了蔣介石政府不放一槍一彈,拱手將東三省讓給日本法西斯,而且血腥鎮壓愛國學生運動的歷史,知道了美國作為帝國主義國家,作為八國聯軍的一員殘暴欺凌落后中國的歷史。于是臺灣當局屈膝賣國的本性就被揭露了,美國世界警察、公平正義的象征的偽善嘴臉也被撕破了。保釣運動開始不僅僅是圍繞著釣魚島歸屬的問題本身,而是被放在了更大的政治視野之下,這次學習的高潮拂去了堆積在歷史真相上的塵土,讓臺灣留學生們更加認清了世界的真相。
然而,雖然學生們的認識水平被極大的提升了,但是保釣運動卻日益陷入了低潮。臺灣當局既無力保釣,也無心保釣,甚至處于對臺灣社會局勢的擔憂,采取了一系列嚴格的戒嚴措施。作為學生,他們該做些什么呢?臺灣未來的路又在何方呢?
隔岸遠眺,宛在水中央
1972年, 尼克松總統訪華。這一事件對于大陸來說,標志著自新中國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絕的局面終于打破,而對于隔岸相望的臺灣的保釣人士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在尼克松訪華之前,西方,尤其是美國的主流輿論充斥著對于新中國和社會主義的污蔑和誹謗,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國民對關于新中國和社會主義的一切都唯恐避之不及。但尼克松訪華卻讓美國的同盟們大吃一驚,不是美國自己宣稱要圍剿新中國,把“罪惡”的社會主義扼殺在搖籃里面嗎?它怎么自己先湊上去了呢?這份驚奇使得越來越多的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現實不滿的有志之士去了解中國,研究中國,通過中國去認識社會主義,學習社會主義。蒙在新中國身上的神秘面紗開始被揭開,至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全球的中國熱與社會主義熱也達到了高潮。
這一時期,形成了保釣運動的第三次學習高潮,主要的內容就是社會主義的相關理論與實踐。中國這個被美國極力打壓的國家開始走入世界舞臺,并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這也讓臺灣的保釣人士意識到,或許借助大陸的力量,能打開保釣運動的新局面。林孝信老先生始終認為,大陸在釣魚島問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主要是依靠中央政府發揮的,而不像臺灣,只能借助民間的力量。
從第二次學習高潮開始,保釣運動就不僅僅是保衛釣魚島這么簡單了。它已經發展為一種更加廣泛的政治運動,目標是對于臺灣社會進行更好的改造,更好地實現政治民主和社會正義。保釣運動的幾次學習使得參與者不斷進行著自我改造,運動最早的參與者都是來源于社會的中上層,他們認為自己掌握了比普通人更多的知識,常常自以為是,然而1971年的保釣游行教育他們,會讀書了不起嗎?精英了不起嗎?沒有了統治階級的支持,他們一無所有;而為了取得統治階級的支持,他們無形中又成了舊體制的維護者。他們于是開始了解社會疾苦,關懷社會弱勢群體。他們在臺灣的校園里掀起了“百萬小時風險:走出校園”活動;與當時臺灣的抗日老兵的紀念歷史的群體活動密切聯系起來,教育人們學習歷史,認清真相;開辦民族主義座談會,幫助那些視角還僅僅停留在與日本爭端上的人們把視野放開闊,從民族主義過渡到社會正義中來;還倡導校園民主化運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政治改革活動等等。
保釣運動所延伸出的這條改造社會,宣傳進步思想的路,許多保釣志士一走就是四十年,從上世紀70年代游行時書生意氣的少年變成了如今睿智堅毅的老者,一批年輕人在他們的身后成長起來,繼續延續著保釣運動的血脈,把它發揚光大。
保釣運動所要保的不僅僅是釣魚島,更是一份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種哀民間疾苦,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一條眼睛向下看,一切為了勞動者大眾,一切依靠勞動者大眾的道路。這些東西的丟失不是臺灣特有的現象,在所有充斥著利己的私欲、拜金的銅臭,和對“成功人士”的盲崇的地方都比比皆是。為了這份精神,這種情懷,這條道路,我們是否,也該做點什么呢?
注:本文刊載于求是學會《爭鳴》報紙第二十七期第四版。
歡迎關注“清華大學求是學會” 微信公眾號:qiushithu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