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場戰爭不同結局的對比思考
1894年至1945年的50年間,中日兩國爆發了甲午戰爭、抗日戰爭兩場大規模戰爭。這兩場戰爭性質相同,日本進行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中國進行的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兩場戰爭的結局迥異,甲午戰爭日本軍國主義圖謀得逞,侵略擴張野心急劇膨脹,進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的戰爭策源地、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首惡元兇之一,給中國以及包括日本在內的亞太地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傷亡3500萬的巨大犧牲,取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同時,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歷史貢獻。
兩場戰爭已成為歷史,但硝煙尚未散盡,留給人們的思考還將長期下去。今天,對這兩場戰爭不同結局再比較再思考,有助于我們對戰爭勝負的深層次原因進一步認識和理解。
從一盤散沙御敵到萬眾一心的團結抗戰
這是中國在兩場戰爭中最重大的變化和決定戰爭結局的關鍵因素。甲午戰爭期間,清廷腐敗無能、派系對立、民心盡失;各地督撫大員自行其是、冷眼旁觀、見死不救;清軍上下忘戰畏戰、軍紀松弛、精神頹廢;部分愛國官兵和底層民眾有心抗敵、孤軍作戰、無力回天。偌大的中國猶如一盤散沙,國家意識之淡漠、民族精神之萎靡、社會人心之渙散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未能凝聚起全民族之力抗敵入侵,這是甲午戰敗的重要原因。正如當時李鴻章所說,中國是“以北洋一隅之力,摶倭人全國之師”。梁啟超說的更為尖銳:“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
反觀抗日戰爭,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成為全民族的吼聲!這是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甲午戰爭之后,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喚醒了人民,教育了人民,促使廣大民眾認識到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抵御外侮、救亡圖存。自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亡的重大關頭,挺身而出,以民族大義為重,率先舉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成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凝聚起了全民族團結御敵的磅礴力量,國共兩黨兩軍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并肩作戰,形成了萬眾一心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正如毛澤東同志深刻指出的:“抗戰以前的中國不同于抗戰以后的中國。抗日戰爭不同于中國一切歷史時期的戰爭”;“中國能戰勝并消滅日本帝國主義,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
從戰無方略到持久抗戰的戰略指導
反侵略戰爭的戰略指導正確與否,決定了甲午戰爭、抗日戰爭這兩場戰爭的不同命運。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戰前缺乏明確的應敵方略,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爭規劃,所有決策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對戰略目的、戰略方向、作戰目標、作戰重心、力量部署、力量協同等全局性問題,既無一定之見,更無全盤運籌。在日軍發起全面進攻、清軍遭遇初期失利后,清廷又驚慌失措,或幻想列強調停,或急于求和結束戰爭。早在戰爭爆發不久,南洋大臣劉坤一就建議“不若久戰”、“持久二字,實為現在制倭要著”,時任清朝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也認為,中國“只要能經得住失敗,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的力量和人數上的優勢轉移局面,取得最后勝利”。然而,清政府目光短淺、患得患失,一切考慮均囿于“京畿安危”的狹小格局,缺乏持久作戰的膽識和能力,致使日本速戰速決、輕易得手。恰如清末政治家盛宣懷所講,清軍連連敗北,“實智略之不勝也” 。
與甲午戰爭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初,國共兩黨兩軍都積極主動尋求御敵之策、制勝之道。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指導,并最終成為指導全民族抗戰的正確方略。這一戰略建立在綜合分析中日雙方敵強我弱、敵之戰爭非正義和我之戰爭正義性、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敵勞師遠征我本土作戰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體現了戰爭指導上的知彼知己和冷靜客觀。這一戰略堅決反對視敵為神的“亡國論”和心存幻想的“速勝論”兩種傾向。這一戰略科學揭示了抗日戰爭三個方面的規律:一是抗日戰爭的基本規律,即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二是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即抗日戰爭經歷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三是抗日戰爭的指導規律,即八路軍、新四軍實行“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運動戰”。
在持久戰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國軍民堅持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節節抵抗,盡力遲滯日軍推進并不斷消耗其力量。尤其重要的是,抗戰伊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著手為持久抗戰謀篇布局,以“敵進我進”的超常膽略深入敵后,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為充分發揮中國地廣人眾的戰略優勢創造條件,打開了展現人民戰爭威力的廣闊舞臺,為構建持久抗戰的大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礎。
持久戰作為抗日戰爭的戰略總方針,還順應了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需要。全面抗戰爆發前,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提出,中國要想徹底戰勝強大的日本,不能僅憑自己單打獨斗,建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是取得勝利的三大條件之一。然而,建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中華民族通過自身艱苦的持久抗戰,促進國際形勢發生有利變化,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支援,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贏得了時間,為各國聯合起來徹底戰勝日本軍國主義、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徹底勝利創造了條件。
有沒有正確的戰略指導,是抗日戰爭與甲午戰爭的重大區別,也是這兩場戰爭不同結局的重要原因。正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持久戰這一光輝戰略思想,才引導中國軍民避免重蹈甲午戰爭失敗的覆轍,最終以弱抗強、以劣勢裝備戰勝了優勢裝備之敵。
從孤軍作戰到陷敵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敢不敢動員人民、武裝人民、依靠人民,能不能充分激發蘊含在廣大軍民中的最深厚偉力,是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一敗一勝的根本因素。甲午戰爭時,清政府只是依靠陸軍、海軍進行消極防御作戰,與日軍打堂堂之陣,不敢、不愿也不可能發動組織民眾進行反侵略戰爭,依托本土作戰的優勢喪失殆盡,致使清軍孤立無援、孤軍作戰,處處被動挨打,最終導致甲午戰敗。
抗日戰爭期間,這種局面得到了徹底的、根本的改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以最富有獻身精神的愛國主義,不怕流血犧牲的模范行動,以政治的先進性、巨大的感召力和卓越的組織力,在遼闊的國土上發動和組織起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展開了戰爭史上最大規模、最為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軍隊與民眾、內線與外線、武裝斗爭與非武裝斗爭、前方斗爭與后方斗爭、公開斗爭與隱蔽斗爭等相結合,特別是敵后軍民廣泛開展的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使猖獗一時、兇惡殘暴的日寇像一匹野牛沖進火陣,陷入滅頂之災。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各大戰場上,各國人民普遍開展了形式各樣的游擊戰,為戰爭的勝利做出過重要貢獻。中國共產黨把抗日游擊戰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把它作為人民戰爭的主要實現形式,這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毛澤東同志指出:游擊戰可以是一種輔助配合的戰術手段,也可以是一種獨立發揮作用的戰略行為。在短期戰爭和作戰空間有限的國家,游擊戰通常表現為戰役戰術上的配合作用,但在幅員廣大國家的持久戰爭中,大規模的游擊戰“就從戰術范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要求把游擊戰爭的問題放在戰略的觀點加以考察”。這一認識上的重大突破,打開了將游擊戰發展為游擊戰爭的廣闊前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深入敵后,組織實施了艱苦卓絕、規模宏大的游擊戰爭。參加游擊戰爭的部隊由最初的幾萬人發展到百萬大軍,建立了19塊抗日根據地,從戰略相持階段起,抗擊了58%~75%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泛的游擊戰爭,一方面使中國的地理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使中國千百萬民眾參加戰爭成為現實,使正面和敵后兩個戰場并存的局面得以形成;另一方面,又使武器裝備優勢、擅長攻城略地、企圖速戰速決的日軍時時受制、處處碰壁,不得不將大量作戰部隊分散配置在戰線后方,不得不將主要精力用來對付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敵后抗日根據地。正是憑借游擊戰爭的偉大創舉,中國共產黨實現了持久戰的戰爭方略,徹底改變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次反侵略戰爭的被動局面。
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今天我們對比與思考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兩場大規模侵華戰爭,目的是銘記歷史、警示未來、珍愛和平、遏制戰爭。
要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中國有句古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我們研究這段歷史、紀念這段歷史,是要正視歷史、尊重歷史,汲取歷史的教益。古往今來,任何否認、歪曲、抹殺歷史,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企圖,都將是徒勞的,都會遭到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唾棄。
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近代以來,飽嘗戰爭苦難的中華民族深知和平來之不易,倍加珍惜和熱愛和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和奉獻世界的夢。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基本國策,是中國人民基于歷史和現實做出的正確戰略抉擇,中國既堅定維護自身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也尊重和支持其他國家維護自身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中國過去、現在、將來都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要堅定不移壯大維護和平的力量。兩場戰爭特別是抗日戰爭一條彌足珍貴的經驗,就是遏制戰爭必須壯大維護和平的力量。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但霸權主義、冷戰思維、強權政治等戰爭根源遠未消除,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綿延不斷,特別值得警惕的是軍國主義陰魂不散、甚囂塵上。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力量都應始終保持高度的戰略警覺,共同反對和遏制戰爭,珍視和維護和平。中國人民將永遠牢記國家被侵略、民族被凌辱、尊嚴被踐踏、發展進程被打斷的慘痛歷史,牢固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理念,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堅定不移地維護中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努力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強力量。
(何雷 作者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圖片合成:李宇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