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戰是20世紀前半期留給我們的時代印記。今天,當我們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距離來審視這兩場驚心動魄的戰爭時,發現它們在起源上存在著共性,在發展上卻有著極為不同的個性。通過對這兩次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起源的研究,將會使我們對引發戰爭的因素,以及和平與戰爭的復雜關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兩次世界大戰在起源上存在的第一個共性是,它們都根源于資本主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到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的形成。各資本主義大國在壟斷基礎上競爭,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幾個大國試圖對全世界進行控制與爭奪等,正是這一階段的特征。當這種爭奪不能用談判來解決時,列強就會兵戎相見。
就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說,僅以英國和德國這兩個一戰中的主要對手為例。德國企圖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并在非洲、太平洋和南美洲等地,從英、法、葡、比等國手中奪取殖民地。如果德國愿望得逞,英國通往印度的海上通道則不再有安全可言,國勢日衰的英國甚至會成為一個“三等國”。正是德國和英國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最終促使其用戰爭解決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極端帝國主義國家——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和軍國主義日本,爭霸世界的目的更為明顯。希特勒以無限“生存空間”為依托的擴張野心,墨索里尼對世界“最高統治權”的追求,以及日本要征服亞洲最終爭霸世界的目標,都具有無限擴張性,依然是帝國主義性質。
兩次世界大戰在起源上的另一個共性是,民族主義在西方國家惡性發展。它們以為本民族“謀利益”和“傳播文明”的名義,對東方眾多弱小與落后國家和地區,進行殖民擴張、侵略和掠奪,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為殖民地和附屬國,從而建立起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這種蛻變的民族主義在意大利、德國和日本進一步發展,并進一步與法西斯主義、極權主義、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相結合,形成意大利法西斯極權主義、德國納粹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是生靈涂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誘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十幾年再次爆發的,而且規模更大,范圍更廣。為什么在很短的時間內再次爆發世界性的戰爭?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國際秩序安排有著密切的關系。
凡爾賽體系是產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溫床,它所規定的德國及其盟國應當承擔戰爭責任的條款,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后果。其掠奪性駭人聽聞,在戰敗國中產生了深遠的心理影響,必然導致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矛盾的加劇。一戰后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在德國的蔓延,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點,形成了納粹黨發展的土壤,這是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得以上臺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紀30年代以英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所實行的綏靖政策,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提前爆發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極端殘酷性,使戰后歐美的反戰與和平運動高漲;但是和平運動的綏靖化趨勢,也為綏靖政策的形成和順利實施奠定了思想與社會基礎。
當我們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的這段歷史時,有一個現象是必須提出并值得特別重視的,那就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標志在亞洲燃起的第一場戰火,是經過整整10年才發展到整個亞太地區,演變為全面大戰的。這里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最終打破了日本要在三個月內征服中國的侵略計劃,并迫使日本陷入中國的全面抗戰而不能自拔,使其長期難以與德、意結成軍事同盟,從而延緩了戰爭的擴大,并大大有助于其他被侵略國家的作戰。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