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北大荒知青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延續

付強 · 2014-07-28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中國有個北大荒,北大荒是中國的驕傲。

  作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現代化農業企業集團——北大荒集團(黑龍江墾區),每年可提供400億斤商品糧,可以養活我國1.2億人口,其上交總量免冠全國各省市之首,成為名符其實的中華大糧倉。

  北大荒的開發歷史氣壯山河,用延安精神武裝的14萬轉業軍人,以革命英雄主義的豪邁氣概,艱苦奮斗,一往無前,征服了這片最險惡的荒原;54萬知識青年,繼承了延安精神的光榮傳統,用他們絢麗的青春書寫了北大荒開發史的壯麗篇章。知青精神也在荒原開拓的歷史中成長壯大,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墾區的發展作出了自己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延安精神孕育出北大荒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著巨大和深遠的影響。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而延安精神成為北大荒人開拓進取的力量源泉。

  位于中國東北角的北大荒曾是中國最偏僻、最荒涼、最恐怖、最寒冷的地域。區內有延綿數百里恐怖的大沼澤橫斷出路;有讓人窒息的零下40多度的恐懼嚴寒;更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疫病,如“出血熱”、“克山病”等肆意橫行,重疫區地,百里無人,萬戶蕭疏,使歷史的北大荒兇險無比。直到解放前,這里大片的荒原依然狼群出沒,哀鴻遍野,黃茅白骨,滿目蒼涼。

  從1947年開始,以轉業軍人為主體的農墾戰士,繼承延安精神的光榮傳統,英勇地向荒原進軍。走在最前面的有100多位老紅軍戰士,1000多名老八路和新四軍戰士,128名戰斗英雄,408名特等功榮立者。在戰爭年代,他們出生入死,戰功卓著,不愧為一代豪杰;而今天,他們輕輕摘下嵌滿胸前的勛章,重上戰場,走向荒原,在開發北大荒波瀾壯闊的事業中,再寫英雄篇章!

  叱咤風云的王震將軍就是他們中最杰出的代表。從南泥灣到北大荒,將軍展露了拓荒者創業與奉獻的無限風采。作為鐵道兵司令員、農墾部長、副總參謀長、他拖著曾七處負傷的身體,穿越完達山徒步踏查百里荒原,小清河畔點燃燒荒的火種,南橫林子伐過木,云山水庫挑過擔,把艱苦奮斗的精神傳遍了北大荒。

  南泥灣的道路延伸到北大荒的道路。王震將軍率領著當年三五九旅的老戰士,高舉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旗幟,不僅頑強地在荒原站住腳跟,建立起大批國有農場,成為共和國糧食生產的戰略基地;創造出“北大荒”、“完達山”、“九三豆油”等知名品牌;創造出與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相媲美的現代化大農業;而且還培育出“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延續,為知青精神提供了原動力。

  二、北大荒精神哺育了北大荒知青

  知青上山下鄉作為國家一項有組織有計劃開展的長期工作,它符合我國的國情,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個農業國發展具有戰略性的舉措。早在1956年,北京第一支青年墾荒隊開赴北大荒,帶動了一批有志青年開發建設邊疆,先后建起了“北京莊”、“天津莊”、 “哈爾濱莊”、“河北莊”等,后來成立了共青農場。

  真正構成大規模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形成我們現在所提出的知青的主體,則源于“文化大革命”,但知青運動本身明顯有別于“文化大革命”,值得肯定。它在發展農村經濟、傳播先進文化上起到了重要的歷史性作用。

  1968年,為了防止蘇聯對我地面突然襲擊、武裝入侵,加固我東北邊陲安全,經中央決定成立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戌邊;同時,為了開發北大荒,加快農墾事業發展,先后有54萬知識青年高舉紅旗來到北大荒。

  北大荒知青是在國家統一指揮安排下,以群體的方式來到北大荒的。進入的是生產建設兵團和國有農場,有較少但穩定的工資收入,有半軍事化的強有力的組織形式。他們受到了北大荒轉復軍人為主體的老一代拓荒者的傳統教育,繼承了延安精神的光榮傳統,成為當時兵團和農場生產建設的主力軍。他們是北大荒移民中規模最大,人數最多,年齡最小,時間最短的一支生力軍。

  北大荒知青具有很高的組織性、很強的戰斗力和凝聚力。在北大荒精神的哺育下,知青無論在屯墾戍邊上,在開荒創業上,在文化建設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北大荒事業的建設者

  北大荒知青繼承了老一代北大荒人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在北大荒開發建設上作出了重要貢獻。50多萬知青在當時占農場勞動力總數的一半還多,許多農場知青比例達到70%到80%。他們理所當然地成為農場生產建設最重要的生力軍。而60年代和70年代正是北大荒艱難發展的年代,規模不斷擴大的年代,知青們在老墾荒戰士的帶領下用拼搏精神和進取精神繼續開發創業,實現了北大荒的新的發展。

  1968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成立,當年就接收知青19萬人,1969年兵團組建第六師,先后從北京、天津、上海、哈爾濱、齊齊哈爾和佳木斯等大中城市接受知識青年共44175人。其中:北京青年9788人、上海青年11185,天津青年7154人、哈爾濱青年7356人、齊齊哈爾青年3373人,全師知青占職工總數的59%。六師成立后第一個目標就是開發撫遠三角洲!

  撫遠三角洲位于黑龍江、烏蘇里江之間。總面積達12000多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沼澤地1720萬畝,占總面積93%,是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及其主要支流撓力河所形成的沖積平原,海拔54米左右。地形坡降平緩,一般在1/5000—1/12000,地形變化復雜,碟形,線形洼地星羅棋布,兇險的大沼澤一望無邊。這里的土質肥沃,可墾荒地達1200萬畝。六師組建前,這里的邊緣地帶建起了四個團,但只開墾出98萬畝耕地,大片的亙古荒原還在沉睡。

  邊疆需要開發,祖國需要糧食!四萬多知青在8000多老轉業軍人的帶領下,英勇地向荒原進軍,在冰天雪地中支起帳蓬,在令人恐怖的大沼澤中開拓道路,在毒蟲撲咬中開荒種地。在艱苦創業的歲月中,他們餐風飲露,口渴了啃冰塊,餓急了煮大豆,煮小麥,甚至吃野菜。在踏查荒原的道路上,他們還要時刻小心腳下,但還是經常掉進漂垡甸里,有的為此獻出了生命。

  三江平原開發最困難的交通不便, 1969年5月,深入三江平原腹地的二撫公路開始修建,施工區域地處荒原,環境極其惡劣,取料困難,全長 235公里的公路 (除兩頭以外)無山、無石、無砂、要穿越過去無法跨越的重沼澤區,取石鋪路平均距離達65公里。8000多建設者中90%是剛來兵團的“知青”,其中女知青占30%。知青們自己動手,上山伐木,支起馬架,搭起床鋪,安營扎寨。經過四個半月的艱苦奮戰,使這條極具戰略意義的公路穿過古老的大沼澤,一批大型國有農場沿公路而建成。

  在老戰士和知青們的共同奮斗下,六師先后擴建了四個團,新建了七個團共297個連隊,五年時間開發出荒原324萬畝。更為重要的是這片土地的開發后來直接影響了整個北大荒集團發展規模和速度,建三江成為墾區擁有千萬畝耕地的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而在這個戰略開發中,知青起到最重要的主力軍作用。

  到1978年大批知青返城時,黑龍江墾區耕地總面積達到2723.4萬畝,比1966年增長42.5%;實現糧豆總產46.9億斤,比1966年增長51.3%。畜牧業生產進一步發展,大牲畜存欄達到15.1萬頭,比1966年增長31.3%。工業生產形成相當規模,中小型工業企業發展到737個,實現工業總產值6.3億元,比1966年增長3倍。作為當時墾區職工成分比重最大的知青來說,他們所作出的貢獻毋庸置疑。

  當年知青中涌現了許多英雄模范,象以實干出名曾作為全國12個知青代表受到中央領導接見的54團副團長高崇輝;曾作為觀禮代表登上了天安門見到毛主席的一師七團哈爾濱知青獨手姑娘曲雅娟;奮力托起燃燒的房柁讓戰友撤走而英雄負傷的山河農場上海知青蔣美華,軍川農場養豬姑娘顧雪妹等。他們的光榮事跡永載史冊!

  城市文明的傳播者

  54萬知青從城市涌入墾區,他們潛移默化地為北大荒帶來了新鮮的知識,城市的文化和文明。

  知青們為北大荒帶來了服飾文化。這種文化傳播的最為廣泛,也最為持久。每一次知青從城市中探親回來,都會帶來城市最流行的服裝樣式,成為農場職工,特別是青年和少年競相效仿的模特,知青從根本上改變了偏僻的北大荒多少年來形成的持久不變的衣著打扮,使農場的姑娘和小伙子們變得漂亮和瀟灑起來。成為周邊農村羨慕的對象。

  知青們為北大荒帶來了習俗文化。他們文雅的言談舉止,裝飾擺設影響了本地的青年人,一些城市流行的生活習俗也在農場流行起來。知青迅速進入了農場的學校,把標準的普通話帶進了課堂,也帶進了公眾場所,許多有北京知青擔任老師的學校,他們教出的孩子都帶著一口標準的北京音。

  知青們為北大荒帶來了娛樂文化。知青中有大量各類文藝人才,而農場又充分地挖掘和使用了這些人才。知青的到來徹底打破了農場多年的沉寂,那個時期是農場文化生活最為活躍的時期,每個連隊都有文藝演出隊,經常地互相慰問演出和文藝匯演;知青的籃球隊、排球隊、乒乓球隊常常打遍周邊無敵手;《兵團戰士報》《屯墾戍邊報》成為新聞報道組、文藝愛好者的搖籃,各農場的廣播站、板報、墻報的內容豐富多彩;美術小組、文學創作組都培養出一大批文藝人才,他們也創作出一批質量較好的作品。至今農場的老職工都懷念當年知青在時的情景,說他們為農場帶來了歡樂。

  知青們為北大荒帶來了信息文化,知青來自國內經濟建設最發達的地區,他們家庭中的許多人都在各種重要的領導崗位和技術崗位上工作,因此,他們充分利用這一點,為農場的發展提供了大量有利的信息,特別是當時計劃經濟封閉的狀況下,這些有用的信息幫助農場解決了許多生產上和流通上的困難。而這種信息傳播一直延續到今天,并且不斷加強著頻律和強度,從未間斷過。

  知青上山下鄉作為城市文明的傳播者,打開了偏遠鄉村干部職工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他們的思想解放,這也為墾區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延安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的傳承者

  知青在投身北大荒的開發建設中,確確實實受到了延安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的傳統教育。北大荒開發建設的偉大事業鼓舞和震撼了他們,北大荒眾多的英雄人物激勵了他們,以轉復軍人為主體的真誠樸實的北大荒人感化了他們。當十年后,他們懷揣著北大荒精神的圣典離開這塊黑土地的時候,他們知道,沒有什么更艱苦的險關可以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

  《北大荒新聞系》一書中國內一大批優秀新聞工作者,在談到北大荒給予他們成長進步的哺育之恩時驕傲的說道:我們是“北大”畢業的!是的,北大荒是一所大學,她不僅有新聞系、美術系、文學系、政治系、經濟系,還有人生系。

  從這所大學中走出了大批的社會精英,活躍在中國的文化和政治舞臺上。包括聶衛平、梁曉聲、賈宏圖、陳宜明、馮遠、黃成江、張持堅、姜昆、趙炎、濮存昕、胡鞍鋼等等。他們把北大荒精神傳播到社會的各個領域。

  北大荒的知青文化和知青精神雖然孕育和植根于墾區,但其大規模的發展卻是在知青離開墾區之后,其拓展和壯大與北大荒事業發展相同步,并且越來越形成更緊密的聯系。知青文化源于北大荒,又作用于北大荒,影響著北大荒,北大荒的發展壯大鼓舞和激勵著知青文化的發展,同時知青文化也不斷地以巨大的能量支持著北大荒。這是共和國極為罕見的一種文化現象。

  三、北大荒知青精神在傳承延安精神中得到發揚光大

  知青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在那個特定的年代里,知青從小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在北大荒他們還接受了延安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的熏陶,因此,他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知青精神,那就是“忠誠、責任、奉獻”,這成為知青文化的核心理念,成為知青文化的主旋律。

  忠誠,是北大荒知青精神的基石。

  當年,他們如同當年那些熱血青年奔向延安一樣,是懷著滿腔熱血走向邊疆的,對領袖的忠誠、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忠誠,對祖國的忠誠印滿了他們生活的足跡,鑄成了他們堅實的世界觀基礎。在屯墾戌邊的緊要關頭,無數知青寫了血書,要求沖上前線,誓死保衛祖國神圣領土。在開發邊疆的戰斗中,他們用忠誠譜寫了壯麗的青春之歌。即使在返城后的長期生活中,忠誠始終陪伴著他們的人生。

  責任,是北大荒知青精神的精華。

  從他們滿懷激情走進北大荒的暴風雪那天開始,責任就成為北大荒知青的一種信念。他們開始了真正有意義的生活道路,在北大荒那些在延安精神哺育下成長起來的老墾荒戰士言傳身教中,他們懂得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懂得了自力更生的真諦,懂得了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承擔責任和義務,去為工作崗位盡職,去為報效祖國盡忠,去為報恩父母盡孝。并且這種責任意識成為知青寶貴的精神財富。

  奉獻,是北大荒知青精神崇高的境界。

  無私奉獻是北大荒精神的精髓,而這種奉獻精神的火炬也由老一輩拓荒者傳到了知青的手中。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的“只有進行了激情奮斗的青春,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只有為人民作出了奉獻的青春,才會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北大荒知青們不僅奉獻了青春,還有一大批知青為此英勇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據不完全統計,被黑龍江省革委會、省民政局授予革命烈士稱號的就有51名。更多的則是那些無名的知青的墓碑,在無名的花草簇擁下,靜靜地站立在北大荒的白樺林中,小山坡下,黑龍江江畔,承接著北大荒純凈的風兒溫柔的吹拂,承受著北大荒父老鄉親深情的撫摸……

  1976年3月13日,為了撲滅山火,哈爾濱女知青楊淑云、施寶慧、上海女知青朱慧娟、朱慧麗(姐妹倆)、檀文芳、汪貴珠、朱桂芬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新華社和《光明日報》記者發表了《青春紅似火 壯志比天高》的長篇通訊,中共黑龍江省委授予楊淑云等七名下鄉女知識青年“英雄戰士”的光榮稱號。

  1969年4月30日,六師60團9連北京知青李際平,因救助陷入沼澤地中的拖拉機和戰友,不幸身亡,年僅24歲。

  1970年4月18日,39團在一次撲滅荒火中,北京知青呂欣和、張瑞華、李冬生、李軍,上海知青陳根娣、張桂蓮、胡莉娟、秦龍妹,天津知青趙學云,齊齊哈爾知青徐秀桂、 張樹軍、侯淑賢英勇犧牲。被省政府批準為烈士。

  l970年5月8日,33團上海知青計偉昌在珍寶島地區無名高地戰備施工中不幸身負重傷,虎饒前指直升飛機火速將他送至佳木斯野戰醫院,但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于1970年5月9日犧牲,年僅21歲。

  1970年7月16日,55團武裝連戰士天津知青余祈、67團武裝連排長哈爾濱知青于長勝,在諾敏河進行武裝泅渡中犧牲,犧牲時還沒舍得扔掉鋼槍和子彈。

  1970年9月,二師8團的北京知青李延芬、張慕潔、佟鳳霞、李秀琴在團里開展的小秋收活動后,在過高力河時翻船,全部身亡,她們去世后埋在一個小山崗上,人們叫那里為“四姑娘山”。

  1970年11月7日,在一場撲滅荒火的戰斗中,四師35團知青王曉勤、王秀琴、劉文、周秀蘭、馬玉蘭、耿淑媛、付小芳、欒英、王立榮、鄭秀榮、付強、史麗露、潘紋宣、薛克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其中有13名是花一樣年紀的女孩子,最大的22歲,最小的僅17歲。

  據不完全統計,北大荒知青在這里獻身的有一千多人,他們不朽的青春和生命與北大荒的廣闊田野共存。

  因為青春的奉獻和犧牲,北大荒知青文化才如此絢麗。

  北大荒因這些年青的生命的奉獻變得更加圣潔。

  北大荒知青精神,是整個共和國知青精神的一個縮影,它與延安精神一脈相承,不論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不論是自力更生、自強自為的精神,不論是實是求是的理念,都在知青精神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整整一代知青人,將延安精神傳承下來,將中華民族的優良思想道德發揚光大,他們以無比堅韌的勇氣和毅力,承受住那個時代給予他們的所有壓力和負擔,有所擔當,有所作為,成為保持共和國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成為支撐民族精神的穩定的社會階層,成為當今共和國領導群體中的核心骨干。知青精神成為凝聚知青社會階層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代人,一個已經客觀存在的扎實厚重的社會階層怎么可以被歷史所淡忘?!

  北大荒是知青心靈的圣地。

  他們為北大荒流過汗,流過血,也流過淚,不管他們走到那里,他們始終關注著北大荒的發展和進步,因為他們的生命的一部分已經歷史的植入了那片神奇的黑土地中。

  正象知青作家馮敬蘭的散文中寫的那樣:“我們傳承了前輩的精神,不論今天身居何處,心中不變的,是對北大荒永遠的尊敬和懷戀。”

  這是青春和生命凝結的北大荒黑土情結。

  1990年11月25日,在北京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舉辦“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顧展”,引起社會巨大的反響。從祖國各地聞訊趕到的十幾萬知青擠滿了整個大廳,人們心中涌動著滾滾激情:又看到了北大荒,那是我們的田野……展廳中央的黑土壇,里面盛滿從北大荒運來的黑土.最終被眼含熱淚的如織觀眾一捧捧帶走。厚厚的6本留言簿,上面寫滿了:“十年黑土地.一縷北國魂”、“北大荒啊!你留下我們青春的影子、難忘的歲月,留下我們的愛和很,但我們永遠忘不了你那肥沃的黑土地”……

  1993年6月,溫州知青回訪團來到他們當年生活過的寶泉嶺大地,象孩子一樣一頭撲進了老職工的懷抱,在歡迎他們的千人大會場上,抑制不住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使他們齊刷刷下跪在鄉親們的面前,仰天狂呼“北大荒,我們回來了!

  印尼歸僑陳慧中、張載村夫婦是一對知青,當年分別下鄉在八五二農場和七星農場,當他們返城定居在香港并且事業有成后,他們始終忘記不了北大荒的鄉親們,兩人拿出200萬元,分別在自己當年下鄉的建三江和紅興隆分局,建立“希望之光”助學基金。資助了880多名上大學有困難的學生。

  著名的婷美公司董事長、54團北京知青周楓捐出100萬元給克山農場,用于救助那些困難的老職工孩子上大學的費用。他說,是十年北大荒艱苦的生活磨煉了他奮斗不屈的意志品格。

  象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

  北京知青于光是這樣說的:“我們這一輩和父輩的心是相通的,北大荒是我們理想的燃燒之地,是我們青春之花的燦爛之地,是我們世界觀的形成之地,自然是我們靈魂的安托之地。”于是他按照戰友的遺愿,和他的家人一起,把六師61團北京知青高志強的骨灰從北京帶來撒在了北大荒的江河中。

  1975年,病危中的兵團三師31團寧波知青陳越玖留下遺言: “轉告黨組織,一定要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窩島”。

  2004年,兵團四師38團北京知青張學昭、五師53團上海知青吳家坤等許多知青病故后的遺囑中,都讓子女、家人將他們的骨灰送回北大荒。

  那里,是他們精神之根。

  近幾年來,墾區思路清晰,改革到位,結構優化,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知青與墾區的聯系和交往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潮,數以萬計的大批知青重返北大荒,與墾區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中全面對接和交流,墾區在各大都市舉辦的大型展銷活動都得到了知青的廣泛響應和熱情支持,這個時期的知青文化也呈現出更加飽滿、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的態勢。

  知青正成為一個品牌,一個北大荒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品牌,北大荒把每一個從這塊土地走出去的知青都看作是北大荒人,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大聲喝彩。

  知青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促進著北大荒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知青一代正在開始淡出歷史舞臺,但知青文化的影響并沒有因此而淡化,相反,他們正在以新的風貌影響和促進著北大荒文化的發展。更加深沉和理性的知青一代他們的思考更加深邃,行動開始多于言論,正在更加積極的姿態關注和支持北大荒的發展建設。

  知青這個群體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潰散,知青精神將原有的師、團、營、連的建制還聯結在一起,他們以信息網絡為載體,不斷地組織各種回訪活動,以各種方式方興未艾地繼續為北大荒發展貢獻力量。知青精神的格調更加積極向上,更多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精品將不斷產生,這在更多的領域促進著北大荒文化和事業的發展。

  知青大返城后,仍留在北大荒的兩萬多知青繼續在艱苦奮斗,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北大荒的壯麗事業。

  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繼續鼓舞著包括知青在內的北大荒人奮勇向前。

  北大荒知青也將在北大荒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將自己絢麗的青春得到無限的延伸。

  (作者:付強,1968年11月8日從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下鄉到黑龍江省依安農場,原任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齊齊哈爾管理局宣傳部長,現退休。)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3.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5.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6.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7.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8.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9.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 日本私人免费观看手机版 | 一区二区高清视频 | 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激情精品一区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