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后,蘇聯和英國都賴在伊朗不走。美國出于冷戰思維幫助伊朗趕走了蘇聯人,但英國人留了下來,英國控制的英伊石油公司壟斷了伊朗的石油。更可氣的是,伊朗從英伊石油公司買油的價格甚至高于從蘇聯進口,伊朗國內逐漸掀起石油國有化的呼聲。
1951年4月,伊朗議會任命主張沒收英伊石油公司財產的摩薩臺為首相。英國人急了,軍艦開進波斯灣,準備向伊朗動武。關鍵時刻,美國出面張羅談判,結果英國人不讓步、摩薩臺不妥協,最終伊朗派兵占領油田,英國則開始對伊朗進行石油封鎖和經濟制裁。由于無法輸出石油,伊朗經濟形勢越來越糟。
1953年,伊朗國內危機重重。另一方面,反共色彩強烈的艾森豪威爾于1953年1月就任美國總統。由于擔心伊朗倒向蘇聯,通過政變推翻摩薩臺的計劃被提了出來。
美國特務 夜闖王宮
1953年3月,中情局駐德黑蘭站報告,一位名叫法茲羅拉·薩赫迪的伊朗將軍聲稱,伊朗軍方不少高級將領支持發動軍事政變。此后,中情局與薩赫迪頻頻接觸,商定由薩赫迪暗中領導政變,鼓動伊朗國王巴列維解除摩薩臺的職務,任命薩赫迪為新首相。
6月,美英兩國敲定了代號“阿賈克斯”的政變計劃。中情局中東行動處處長克米特·羅斯福秘密抵達德黑蘭,負責具體指揮。7月21日,艾森豪威爾正式批準“阿賈克斯”計劃。然而,巴列維的表現令美國人失望——他遲遲不敢簽發將摩薩臺撤職的命令。8月初,中情局決定向巴列維施壓。克米特趁著夜色潛入王宮,把政變計劃告知巴列維,并恐嚇說:“現在,你已經別無選擇了!”同一天,艾森豪威爾在公開場合揚言,美國“不會坐視伊朗落入共產黨之手”。巴列維終于同意配合行動。
政變受挫 國王出逃
得到巴列維的支持后,中情局加快了行動。8月15日23時,國王衛隊長納西里帶著政變軍隊沖進首相官邸。他宣讀了國王的詔書,準備逮捕摩薩臺,卻被早就埋伏在官邸內的親摩薩臺軍隊扣押。隨后,摩薩臺的支持者和人民黨很快控制了街道,忠于摩薩臺的部隊和警察設置了路障,一支裝甲部隊也開進了德黑蘭。巴列維見勢不妙逃往意大利,他甚至認為永遠沒有希望回德黑蘭了。位于美國的中情局總部經過一整天的研究后也不得不給德黑蘭站發電報,建議“立即停止反對摩薩臺首相的秘密行動”。不過,克米特并不甘心認輸,他重新制定了計劃。
使館定計 發動暴亂
8月17日,克米特出資5萬美元,收買一些伊朗人組織游行,他們在游行中高呼人民黨的口號,同時襲擊老國王的陵墓和宗教設施,使市民對人民黨產生厭惡。同時,克米特把政變軍官偷偷弄進美國使館開會。會議決定,由美國向政變部隊提供軍事裝備,在8月19日反攻。
19日清晨,在克米特的策劃下,大量暴民揮舞著匕首和鋤頭,涌向德黑蘭市中心,包圍了國會大廈,并砸毀了親人民黨的報社。藏身在美國使館的薩赫迪指揮坦克占領了伊朗國家電臺。隨后,他向全國發表講話,指責摩薩臺違反憲法。當天晚上,摩薩臺倉皇逃出官邸,內閣大臣們也被抓了起來。3天后,巴列維回到德黑蘭,摩薩臺則被關進了大獄。
這次政變對后來的美伊關系造成了深遠影響。政變后,巴列維把伊朗40%的石油開采權讓給了美國財團。他還邀請中情局為他組織情報機構和訓練秘密警察。之后的26年里,巴列維統治下的伊朗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民眾對美國的憎恨日益增加。曾擔任美國國務卿的奧爾布賴特直言不諱地說:“艾森豪威爾政府認為策劃伊朗政變是出于戰略考慮,但實際上適得其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