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國軍抗戰丑聞系列(1-14)摘自網友@一條沙發蟲的微博(http://weibo.com/p/1005053132177047/weibo?profile_ftype=1&key_word=%E5%9B%BD%E5%86%9B&is_search=1#_0 )。在對材料,經過大量求證的基礎之上,網友@一條沙發蟲整理成一條條的微博,這對當今網絡上出現美化國民黨抗戰和國民黨政權,而貶低、丑化共產黨抗戰歷史是極其有力的駁斥。
以下是摘自@一條沙發蟲的微博:
【國軍抗戰丑聞一:投敵數高于殺敵數】日原生省1964年統計侵華日軍亡43.56萬人(美數據44.7萬),就算全為國軍打死。國軍投敵50萬人(見李敖《蔣介石評傳》,《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11章3節:50多萬軍隊跟隨這些叛逃的將軍離去,而日本人則利用這些偽軍去保衛其占領的地區,以對抗共產黨游擊隊)。
【國軍抗戰丑聞三:日軍稱國軍為“友軍”】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華北治安戰》下冊第1章第1節記載41師團在1942年2月掃蕩沁河地區決死一縱隊時提到:“在此次作戰中,山西軍第六十一軍(軍長梁培黃)以其主力,作為我方友軍參加戰斗,此點值得注意。”
【國軍抗戰丑聞四:日本為對付中共放蔣介石一馬】《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11章5節:“到1944年,讓重慶政府殘存而不將其摧毀已成為日本的目標。”日防衛廳戰史室編《華北治安戰》記錄日參謀本部第一部長在1942年5月一次談話:“攻占重慶后,抗戰的中國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險,…是極端危險的投機”
【國軍抗戰丑聞五:污蔑中共游而不擊】日《朝日新聞》1944年1月15日載1943年戰果:交戰回數一萬五千次,與中共黨軍作戰占七成五,交戰的二百萬敵兵力中半數以上是中共黨軍,我方收容的十萬九千具遺體中中共黨軍約占半數…這一方面暴露了重慶軍的劣弱性,同時也說明了中共黨軍交戰意識的昂揚…
【國軍抗戰丑聞之六:降官如潮,降將如毛】自抗戰開始至1943年8月,國民黨投降日軍自副總裁以下中央委員20人,旅長以上將領58人(事實上還不止),直接降日正規國軍50余萬,占全部偽軍的大半。
【國軍抗戰丑聞七:塘沽協定喪權辱國】1933年5月31日,國民黨派熊斌與岡村寧次在塘沽簽訂停戰協定,實際承認日對東北、熱河的占領,劃綏東、察北、冀東為日自由出入區,中國軍隊不得越線,“不作一切挑戰擾亂之行為”(《中外約章匯要1680-1949》592頁-593頁)。
【國軍抗戰丑聞八:蔣賣滿賣蒙賣國】“滿洲國的獨立是既成事實”,蔣委員長“對比表示承認毫無異議”,中方主張“締結特別協定,兩國共同將其作為保護國”。原則上同意“締結防共協定及使內蒙地區特殊化”。可以把華北、長江下游地區作為”經濟合作”地帶(《今井武夫回憶錄》132-134.136.341頁)
【國軍抗戰丑聞九:力量占優卻吞“九一八”苦果】事變前,東北軍、關東軍在北大營兵力比8千:3千,在奉天為9萬:1萬零5百,直隸熱河可馳援東北軍25萬,5個空軍航空隊,22艘艦船、3千余海軍,不發一槍淪喪,9.5萬支步槍、2500挺機槍、650余門大炮、2300余門迫擊炮、260余架飛機及大批物資拱手獻敵。
【國軍抗戰丑聞十:同室操戈,親痛仇快】對蘇區“石頭過刀,茅草過火,人要換種”,1933-1936年東北淪陷、華北危急,蔣卻集力殺自己人,吉安人口從380萬下降到190萬,贛州被殺300多萬,福建被殺100多萬。1942年1月5日“皖南事變”,9000多新四軍僅千余人突圍,副軍長項英一下20多名高級指揮員遇害
【國軍抗戰丑聞十一:炸黃河堤害人命無數】一九三八年的炸堤,使黃河改道,水淹二十余縣,兩百萬人流離失所,淹死的人數接近一百萬(日軍只有幾千人),并引發一九四三年大饑荒(中國百姓死了一千萬)——李敖《蔣委員長是這樣領導抗戰的……》
【國軍抗戰丑聞十二:畏敵自宮長沙焦土】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二日晚,日軍尚離數百里,南門外傷兵醫院失火,士兵誤為信號,大舉火燒城三晝夜,燒死2萬余人。此事根源在蔣致湖南省主席張治中電令“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李敖《蔣委員長是這樣領導抗戰的……》
【國軍抗戰丑聞十三:空自獨得巨量蘇援】1937-1939年,蘇聯供應總數大約為1千架飛機,2千名“志愿”飛行員,5百名軍事顧問及大量大炮、軍需品和石油,一直延續到1941年。以上援助沒有一項是輸送給中國共產黨人。抗戰四年半后,西方民主國家援助總額才與蘇大約相等(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657、658頁)
【國軍抗戰丑聞十四:農民被榨太甚竟致攻殺國軍】幾十萬河南農民被征來運糧和開挖壕溝,近一百萬人被征加高黃河堤,因不得工錢、常得自備飯食,他們的憤懣表面化了。他們用農具、匕首和土炮武裝起來,解除了5萬本國士兵的武裝,殺了一些——有時甚至把他們活埋了(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692、693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紅土地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