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也晚,呱呱墜地之時即為“文化大革命”運動行將結束之日。學生時代,各類書籍對“文革”的總體評價基本一致,一曰“十年浩劫”,二曰“國民經濟瀕臨崩潰”,三曰“全面否定”。
但是,伴隨個人閱讀量的不斷提升,我突然驚奇地發現,“文革”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即便從其爆發之日算起,距今亦不超過半個世紀,但有很多事情似乎已經很難講清了,而很難講清的事情就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疑問。比如這場“浩劫”究竟是全體中國人的浩劫,還是部分社會群體的浩劫呢?文革時代的國民經濟是否真的瀕臨崩潰了呢?如果真有國民經濟的瀕臨崩潰,為什么經濟層面的崩潰,加之社會生活的“浩劫”,沒有帶來政權的土崩瓦解呢?對“文革”這個特殊的歷史事件,簡單的“全面否定”是否顯得太武斷了呢?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做出了“經濟(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重要論斷,所以在我希圖通過閱讀、調查與鉆研,解答我心中種種關于“文革”的疑問的時候,我首先選擇的也是關注“文革”期間的經濟建設和科研工作。
通過研究,我逐漸了解到原來“文革”期間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科研工作領域,不但不是“百業凋敝”、“瀕臨崩潰”,相反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贏得了許多在新中國經濟建設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成果。拋開多年來人們耳熟能詳的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防尖端技術領域的進步,我國在“文革”期間自行研制成功衛星地面站、彩色電視發射設備、第三代電子計算機,初步形成了全國電視網,就連至今被人們視為“解決了全中國人民吃飯問題”的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技術也是在“文革”期間試驗成功并投入生產的。
應當說明的是,很多書籍在談到這些成績的時候,基本都要加上科學家(科學家團隊)或廣大人民群眾用無私的奉獻精神,自覺突破造反派“左”的影響等等修飾成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比如在有的介紹袁隆平院士文革期間研發雜交水稻事跡的文章中,就曾用過諸如“他(袁隆平)克服造反派對實驗的幾次嚴重破壞,在近乎保密的情況下頑強地進行科研工作”,但同樣是這本書,又說袁隆平團隊的科研人員為了爭時間,搶速度,一年四季轉戰南北,“春在本省,秋赴廣西,冬奔海南”。我不禁要問,這樣大規模的全國范圍內的選種實驗,可能是秘密進行的嗎?難道不需要來自各級組織的經費支持嗎?如果各級組織一直在人員、經費上給予支持,能叫“破壞與阻撓”嗎?(以上見《當代中國叢書》:《當代中國的農業作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88頁)。
在這里,筆者不得不做一回“文抄公”,直接將百度上人人都可以搜到的關于袁隆平院士文革期間的一些活動的簡明介紹資料羅列一下。 “1964年開始,袁隆平在國內首創水稻雄性不育研究。1966年2月28日,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袁隆平遭受沖擊,水稻雄性不育試驗被迫中斷。但僅僅在不到一年之后,1967年3月16日,湖南省科委發函安江農校,要求學校將‘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列入計劃。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農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選育計劃’,呈報省科委與黔陽地區科委。1967年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黔陽地區農校(安江農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
1968年5月18日晚上,中古盤7號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毀壞,成為至今未破的謎案(這是唯一提到的一次阻撓與破壞,但看情況好像破壞者倒是在“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破壞活動)。
1970年6月,當時的湖南省革委會在常德召開了‘湖南省農業學大寨科技經驗交流會’。此時袁隆平的研究已經進行了6年,數千次的雜交試驗,結果都不理想,產生的只是越來越多的待解謎團。也正因于此,“水稻雜交無優勢”的論斷越來越被人們相信,對袁隆平的質疑不絕于耳。在那次會上,時任湖南省革委會代主任的華國鋒把袁隆平請上主席臺就座和發言,公開表示了對雜交水稻研究的支持。會后,華國鋒還專門找袁隆平談話,鼓勵他說:周總理經常過問雜交水稻科研的事,希望能夠繼續研究下去。要將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眾中去搞,廣泛發動群眾性科研力量,合力把它搞成功。
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1972年,袁隆平選育成了中國第一個應用于生產的不育系二九南1號。1975年12月中旬,華國鋒指示:第一,中央拿出150萬元人民幣支持雜交水稻推廣,給廣東購買15部解放牌汽車,裝備一個車隊,運輸‘南繁’種子;第二,由農業部主持立即在廣州召開南方13省(區)雜交水稻生產會議,部署加速推廣雜交水稻。1976年,雜交水稻綠遍神州。全國推廣雜交水稻208萬畝,增產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國的糧食產量實現了一次飛躍。”(以上材料全部引自百度人物資料搜索)
“窺一斑可見全豹”,通過這份絕對“大路貨”的材料,我們卻不能不感到,以往對”文革”期間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科研工作的認識是有誤區的,也是不夠客觀的。同樣,如果我們對“文革”期間的經濟建設和科研領域的工作都不能做到正確的解析,就同樣也無法對“文化大革命”這個特殊歷史事件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評價!
歷史,復雜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