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統的歷史課本中,李鴻章一直都被人作為賣國賊,是慈禧“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路線的執行者,先后簽訂《中俄密約》《中俄堪分西北界約記》《中法新約》《中日馬關條約》,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四面大好河山,都一一送人,說是千古罪人也不為過。但在洋務運動中,李鴻章確是主張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典范,先后主持北洋水師、江南制造總局,興辦實業、開礦修路、建設海防,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近代工業和企業、軍事在中國的發展,李鴻章都有很大的功勞。
所以,袁偉時先生在《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中為李鴻章鳴不平,認為他是“庸眾中的杰士”,是近代工商業、教育和軍事發展的開創者,其簽訂賣國條約時,為盡量減少賠款,他苦力相爭,后幾近聲淚哀求,其情其景,令人感慨,他不敢公然反對滿清宮廷的投降行為,其賣國屬于封建禮教思想下的“愚忠”所致。然而,在《帝國的回憶——<泰晤士報>晚清改革觀察記》中,我們這位李鴻章大人,卻并非是一位委曲求全、忍辱負重,將國家利益置于首位的名臣,而是在當時西方列強、滿清頑固派、變法維新派、革命黨之間閃轉騰挪、進退自如的一名官僚,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首先,李鴻章興辦洋務,注重科技與教育、實業興國,并非是他高瞻遠矚,而是在借用戈登的“洋槍隊”殺死太平軍俘虜后,遭到戈登的痛斥所致。一方面,他看到了“洋槍隊”的巨大威力,即便是太平軍有不畏死的信念,也不可用血肉之軀抵擋住子彈;另一方面,他顯然認為戈登的人權道德觀念礙事,這支軍隊不聽其指揮。所以,才要發展現代軍事及其工業,使槍桿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樣,才擁有在朝廷中更大的勢力和話語權——有沒有造反之心不好說,但“奴大欺主、店大欺客”的道理,李鴻章很明白。近代史學家都認為李鴻章之失,在于未能學會并引進西方先進的政治理念,只是“在盲目的國家中睜開了一只眼睛的人”,以至于西方教育中的“最好的那一部分”始終在他的衙門之外,但在我看來,這還是高看了李鴻章,以他當時的一貫言行,即便是他成為清國的皇帝,中國當時的體制進步也不會有多大的成果。在《泰晤士報》1901-1911年十年的中國專題報道中,有很多例癥:
例證之一,同樣為晚清名臣的劉坤一、翁同龢,秉持對外開放、學習西方先進制度,并沒有成為李鴻章的盟友,相反,戊戌變法的失敗,與李鴻章對慈禧的完全支持不無關系,在他看來,拿下兩代帝師翁同龢,自己位極人臣、漢人第一大學士的位置便可保無憂,權力爭斗中,按照平衡的原則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是他的為官之道,也是中國官場千年來“不倒翁”的獨門心法,至于變法維新失敗后給中國歷史進程和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則無足輕重。
例證之二,同樣贊同變法、并且興辦洋務的領袖“鬼子六”奕,本應該是李鴻章的同盟軍和支持者,但李鴻章卻支持慈禧免除奕議政王的職位,可見,所謂提倡洋務,若與自己的地位和勢力相比,便隨時可以拋棄,“洋務”自始至終并非其理想,而只是手段,用泰晤士報記者的話說,李鴻章所說的“我卻選擇了一條并不滿意的路”,只是“他因為想要規避歷史的嚴重裁決而為自己尋找借口”。
例證之三:1901年11月8日的《泰晤士報》刊登了長篇綜述《李鴻章》,文中寫道,“李鴻章對于事物的本質有著精明的判斷能力,他的如簧巧舌和萬能大腦,使他能夠以奇異而準確的直覺,讓那些帶著偏見和先入觀念的人對自己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他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對話方式。正因如此,在天津的那些年里,在許多外國人的眼中,他是一個富有熾熱情懷的愛國者,又是一個開明的改革家,雖然他的衙門不過是無賴和腐敗的中心;雖然他的軍隊常常騙取軍餉;雖然他船上的戰爭物資,常常會消失于他衣架上那些貪婪的口袋里;雖然他的大多數“改革”項目,不過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在支撐門面而已。”從這段相對客觀而犀利的評價中,不難發現,作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改革家李鴻章,由于沒有理想和信仰的支撐,缺乏血性與犧牲精神,為自己的名利考慮多于為國家民族利益的考量,最終不僅走向改革的反面,成為歷史大潮中的棄兒,還在其后的一系列條約的簽訂中,使得“賣國求榮”成為終身的歷史印記,妄求小利,最終兵敗幾近亡國,輸的干干凈凈,不是機關算盡、自作聰明又是什么?《泰晤士報》對此評價道:
償還的時候終于還是來了。他費盡心力地想在最后一刻盡力避開日本對清國的戰爭,但結果徒勞無功。那是他的短視外交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后果,終究因此而掀翻了自己紙糊的房子。他那“由外國人訓練出來的”軍隊和花了大筆銀子買回的鐵甲艦,在陸地和海洋上都被殺得落花流水,他那些增強、堅固的堡壘被證明毫無抵抗能力。他那條在名義上承擔著守護重任的北方防線,被各個擊破為六個支離破碎的斷裂帶。就連帝國的首都,也就是他專責監督的直隸省,也受到了獲勝的侵略者們大舉進犯的威脅。
所以說,改革的失敗并非是保守勢力過于強大,也并非是老百姓愚頑不靈,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改革家們私心太重,以至于不能精誠團結、推動變革,而是爾虞我詐、相互殘殺,王安石變法輸于此,晚清由改革而走向革命,同樣也是這個原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