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與革命是社會變革的兩種不同方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如何選擇社會變革的方式,是各種社會力量博弈的焦點,也往往成為學者關注的重點。目前,在所謂“告別革命”的呼聲中,一些文章對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進步意義的革命進行否定,與此同時,過分拔高改良實踐。對辛亥革命和晚清立憲運動的評價就是一個例子。有人認為辛亥革命阻斷了清末立憲運動通向資本主義自由發展的道路,這是不顧具體歷史條件的一廂情愿的假設。
首先,清末立憲運動不是走向資本主義的社會改良。清末立憲運動不同于資本主義立憲政治,不能實現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也不能實現通向資本主義自由發展的目的。
立憲運動是在內外交困的特定形勢下,清政府被迫采取的政治舉措。當時的清政府處于風雨飄搖的危機時刻,對外無法抵抗外國侵略,保障國家主權獨立;國內社會矛盾尖銳,社會運動此起彼伏,皇權岌岌可危。清廷經過出洋考察,設立預備立憲的辦事機構,進行了預備立憲的活動,包括設立諮議局和籌建資政院,制定頒布“憲法大綱”和《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以及成立“皇族內閣”等。
清末立憲不同于資本主義憲政。清廷立憲的首要目的是保障 “皇權永固”,“憲法大綱”強調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君主獨攬統治權。資本主義立憲強調通過憲法限制統治者的權力,保證資本的權利;實施代議制民主,召開國會或議會,政府首腦由選舉產生,體現“民”意。可見清廷的立憲與資本主義立憲政治根本不同。
清末立憲運動沒有改變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實施的改良措施不能建立和促進資本主義立憲政治的發展。清末立憲對皇權沒有限制,其間先頒布憲法還是先召開國會之爭,顯示皇權不容染指,民意機關難以建立。諮議局和資政院的產生與資本主義代議機關的選舉相距甚遠,既缺乏民意支持也不能反映民意。清末先搞“預備立憲”,以拖延立憲,是虛假的改良。立憲運動實質是以西方立憲政治的形式和手段,包裝君主專制的實質。
其次,清末缺乏完成立憲民主的條件,不能完成救亡圖存的大任。清廷缺乏立憲民主的國際條件。當時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不希望中國成為強大的國家。清政府本身缺乏抵抗外侮的能力,對外軟弱獻媚、喪權辱國,立憲舉措不能完成“外患漸輕”的目的。清廷缺乏立憲民主的國內條件。統治集團封建專制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實施立憲的主動性,實權派沒有真立憲開民主的意愿。盡管西太后迫于形勢宣布立憲探索,實際上并不熱衷于改良,僅是敷衍了事,以圖安度晚年。光緒帝又無實權。溥儀即位后,載灃攝政,“皇族內閣”的建立,表明立憲是集權于皇室,成為真實的騙局。地方官僚實際上反對立憲。官僚體制的弊病在清末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甚至于借新政之機搜刮民財。真正的立憲會有損官僚集團的利益,官僚集團不可能放棄自身的利益,最終會導致立憲流產。清末立憲運動缺乏群眾基礎。改良本身沒有使基層民眾受益,上層政治機構的變化,沒有改善人民的生活,民權也沒有受到關注,基層民眾的參與和支持不足。
清末立憲運動有積極作用,部分立憲派的努力也不應忽略,但它無法擔當中國救亡圖存的大任。諮議局、資政院甚至于內閣的出現,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專制體制,實現社會進步,無法完成中國獨立和民主這兩大歷史任務。
再次,辛亥革命是清末立憲運動等社會歷史發展的自然結果。社會變革方式的選擇受制于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由于清廷的腐敗無能,無法完成獨立和民主的歷史重任,主張君主立憲的知識分子和立憲派,在現實中沒有找到實現的路徑和政治力量,最終社會變革的力量選擇了革命的路徑。
清政府從洋務運動開始進行社會改良的探索,戊戌變法的失敗是改良舉措在政治實踐中的重挫,而其本身也充滿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斗爭。事實上,戊戌變法的失敗也使中國失去了走改良道路的時機和可能。
清末立憲的社會后果是延緩變革,加深危機,導致武昌起義的爆發。經過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民主思想高漲,社會變革力量風起云涌。改良的滯后積聚了革命的思想和力量。改良培養了新軍、具有新思想的留學歸國學生、新興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等新的社會力量。虛偽的立憲加劇了社會的不滿,改良派有的轉向革命,一些革命仁人志士清楚地認識到清廷已無可救藥,決定實行自下而上的革命,革命一觸即發。
辛亥革命是中國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社會歷史發展的自然結果。辛亥革命反對封建專制,符合人民的利益,也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推動了歷史的進程。事實上,在嚴重的民族危機和階級矛盾下,不經過深刻的社會變革解決制度問題,現代化是沒有辦法實現的。中國在清末沒有走上立憲民主之路,追根究底是因為封建專制勢力過于頑抗,帝國主義民族壓迫過于深重。
總之,對歷史事件的評價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運用全面客觀科學的方法,保持具體嚴謹負責的態度,不能片面夸大某一方面,以偏概全。革命與改良之爭由來已久,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改良的代價小于革命。但客觀條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以主觀意愿推斷客觀史實。部分人否定辛亥革命有明確的政治意圖,以否定辛亥革命為突破口,進而否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甚至虛無中國近現代歷史。對于這種思潮,我們要高度警惕,堅決反對。
(作者單位: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