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和美國大使對肅反的認識和看法
蘇聯和俄羅斯系列資料性文章(之五)
李甲才
2014年3月18日
斯大林的肅反,最先由蘇共內部把80萬左右肆意渲染引起,影響了全世界,被一些仇恨社會主義的勢力所利用,成了抹黑社會主義的“理由”。直至后來,再被戈爾巴喬夫作為妖魔蘇聯的借口。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竭力把蘇聯刻畫成極權主義社會,導致否定蘇共、蘇聯成為狂潮,美國推波助瀾,西方媒體更是不失時機的擴大成肅反鎮壓了5000萬,共同使蘇聯轟然倒塌。
這同中國有相似之處,一些反毛的右派說文革中毛主席天天批示殺人,實際是毛主席沒有批示殺過一個人,并反復強調“一個不殺、大部不抓”。
“十月革命”至“二戰”前后蘇聯一直難以穩定,面臨十分復雜、動蕩不安的局勢。集中體現在內亂、外患和黨內矛盾激烈三方面:
(一)內亂勢力主要有三股:1、被推翻的地主資產階級的反抗仇視。農民為一點地畔子大打出手,商人為一點利益會鬧的不可開交,可以想見,地主資本家被“共產”怎能心甘情愿?2、被打倒的失去權利的黨派不甘心失敗。人數不多,能量很大,利用各種可乘之機制造暴亂和恐怖。主要是立憲民主黨、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無政府主義者、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的電影是當時形勢的一斑縮影。3、一些由來已久的民族矛盾。蘇聯是多民族國家,各少數民族分布結構是“大聚居”,同宗教結合在一起,獨立性較強。這些民族有強烈普遍的反蘇維埃情緒,地廣人稀,統一融和難度大,其中白匪和其它叛亂多次發生。
(二)國際上的外患是長期處在各種敵對勢力的包圍中和戰爭的陰云密布狀態下,被迫和德國簽定妥協屈辱的“布列斯特條約”。剛緩和了這邊,英法日美等國又不宣而戰。武裝干涉不斷,而且是內外勾結,用各種方式破壞搗亂。
(三)黨內斗爭矛盾尖銳激烈,主要是托洛茨基等。在錯綜復雜極不穩定的混亂形勢下,為防止搞垮蘇聯,蘇共進行肅反有必然性,是勢在必行、不肅不行之事。斯大林不是蠢人,能沒事找事?盡管內外反共反社勢力竭力渲染,肅反被無限擴大化,罪化斯大林,實際是反革命叛亂分子并未消除徹底。肅反也是備戰的需要。
歷史學家佩哈洛夫對車臣和印古什人在蘇德戰爭中的所作所為做過專門研究,結果是戰爭期間,這些地區的“許多人襲擊蘇聯紅軍,支持德國人”,“保護降落在該地區的德國傘兵”,“發動過兩次暴動,反革命武裝團伙有197個”。(見佩哈洛夫《第三帝國的“高加索之鷹”》)。可見肅反清洗并不見得徹底,漏了不少壞人,難道上述行為人隱蔽得沒有任何蛛絲馬跡?為什么未被肅掉?也可能是清洗了一些好人,原因之一是一些心懷仇恨的反革命,混進領導圈內干擾破壞,專門借肅反制造混亂報復好人。搞了好人是擴大化,漏了隱藏的敵人證明還是不徹底。如果徹底還能發生保護侵略者、襲擊紅軍?沒有刻骨的仇恨怎能干出此類事。
日本軍國主義者轟炸珍珠港后,才使美國改變了“坐山觀虎斗”的中立政策。蘇美英聯盟,美對德意日協約國宣戰,在德國敗局已顯露的戰況下開劈第二戰場。之后蘇同美英等國關系緩和,美國部分的改變了攻擊敵視蘇聯的外交政策,停止了造謠、中傷、誹謗,一些有良知的美國政界大員講了些實話。世界那么大,不會無人講真話。誰能一手遮天?
在1936年至1938年所謂的“大清洗”高潮中,任美駐蘇大使的戴維斯,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后說:“全世界大部分人曾認為1935至1939年對叛徒的審判和大清洗是令人氣憤的野蠻行徑和忘恩負義的行為,是歇斯底里的表現,然而現在可以看得很清楚,這些做法證明斯大林及其親密戰友具有驚人的遠見”。(《對話》雜志,1996年第4期,第60頁)。戴的主要依據是“二戰”開始后,西歐一些國家在納粹德國進攻后一觸即潰,作為內應的德國“第五縱隊”發揮了重大作用,而蘇聯在法西斯入侵后沒有發生,原因就是清洗了反革命。同西歐國家比較,清洗“內應”遠比“內應”造成的殺人數量少得多。把納粹輕易引進來殺人駭人聽聞。
仇恨斯大林主要還是因為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首次打破了資本主義世界性的壟斷地位。斯大林高擎獨舉“共社”大旗,非常艱難,“木秀于林眾必毀之”,內外反共反社勢力怎能善罷甘休!如若和戈爾巴喬夫、葉利欽一樣,按帝國主義的想法干掉蘇聯和“共社”,贊頌的話一定比五大洋的水多,各種獲獎證書一定比喜馬拉雅山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