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反真相:被逼不得已而為的自衛
——讀羅曼·羅蘭《莫斯科日記》
蘇聯和俄羅斯系列資料性文章(之四)
2014年3月14日
斯大林清洗肅反,被后來的人按赫魯曉夫秘密報告的論調說成大屠殺、大迫害、大鎮壓 ,可能是只知其一鎮反,不知其二或者回避其二的原因。一些文章中出現很大的“屠殺鎮壓”數字難辨確實與否。奉勸讀法國羅曼·羅蘭1935年的《莫斯科日記》。
追根尋源,根據羅曼·羅蘭的《莫斯科日記》中記述的實情,鎮反的起因是因為基洛夫被暗殺。基洛夫是1930年的中央政治局委員,1934年任聯共(布)中央委員會書記。斯大林獨特解釋:“我們已經得悉,犯罪的恐怖分子在兇殘的殺害了基洛夫之后,還打算對其他的領導人實行兇殘的計劃。為預防這種罪行,我們承擔了槍斃這些先生們的不愉快的責任。”而且,羅曼羅蘭認為“有力地鎮壓參與密謀反對基洛夫的幫兇百分之百正確”。斯大林還向羅講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敵人真是不遺余力,把特務派到各個階層中,去毒害婦女兒童。有些出身舊家庭的年輕女人竟然混入與黨的領導者親密接觸的范圍內,想毒死他們。”負責克里姆林宮保衛工作的斯大林的“朋友”葉努基澤,是謀反的首領,“竭盡全力將自己的人安插在克里姆林宮,準備去暗殺斯大林”。葉努基澤給斯大林家里介紹的“女圖書管理員對斯大林下毒手”,“在動手時被抓獲”。同時“由匪幫分子組織和操縱的”“發生在孩子們身上的事則更糟糕,到處組織黑幫團伙,十五六個小壞蛋,手持兇器,去暗殺‘青年突擊手’,不論是男是女”,“把積極分子沉在井里”。羅講“令人發指的罪行,又都是婦女兒童在陰暗處干的勾當”,他“第一次看到了這個殘酷的現實”,批評“西方將這些事實忘得一干二凈,那就是野蠻兇暴的舊俄國還依然存在”。
聯系到列寧曾被刺殺,一場鎮反也就再所難免了。斯大林當時并非頭腦發熱,而且十分冷靜清楚,他向羅講:“置身政治之外,落得兩手干凈,這樣最好,但如果我們要想解放全體被奴役的人,那么我們就沒有權利置身于政治之外。當我們同意投身政治之中,那么我們的言行都不是為自己,而是服務于國家,因為國家要我們不講情面”。(引號內均引自羅曼羅蘭的《莫斯科日記》)斯大林作為一代蘇共領袖多年,不可能不知道殺人對自己是什么后果。盡管殺的很合理。
列寧被暗殺時,帝國主義拍手稱快,其時美國還宣布列寧是間諜,混到斯大林身邊投毒暗殺未遂,又成功暗殺了基洛夫,這是多么的觸目驚心。可見局面是非常的混亂,難道不應主動出擊,制止大范圍的暗殺行為?被動的坐等暗殺一個查一個,這就不是擴大了?對等思維,他們那樣殺人,難道人家就不應“鎮壓”?不針鋒相對清洗壞人怎能穩住局面。況且當時蘇共中央不團結有幫派,孟什維克的思想影響仍然存在。時任蘇共政治局委員的季諾維也夫和俄共政治局委員加米涅夫“確實知道刺殺基洛夫的密謀,可任其發展,甚至希望刺殺能成功”。可見蘇共中央內的矛盾分歧很嚴重。
把問題提到現實的角度就能清楚理解認識。如果現在中國發生類似列寧的建黨開國領袖被暗殺得逞,又刺殺第二任類似斯大林的領袖未遂,直到政治局委員被暗殺,其他委員知道任其發展不報告。經常和黨的最高領導人在一起的工作人員對其下毒手,又是中央警衛局安排的人。可見全國的政 局是非常動蕩不穩,況且蘇聯地域很遼闊,能槍擊列寧,下面的都不知被暗殺了多少?全國到處頻繁發生暗殺慘案,敵對分子這樣多而猖狂,不鎮壓能行嗎?當時蘇聯形勢極其混亂,斯大林用點“個人崇拜”去鎮反不過分。時至今日,針對當時的局面,誰又能找出個什么和平民主自由的辦法解決問題。一個領袖很多人崇拜是正常的。
一九六五年六月八日,剛剛替代赫魯曉夫的勃烈日涅夫,面臨衛國戰爭勝利二十周年紀念日要做報告,如何評價斯大林成了不好處理的問題。勃在四個小時的報告中,只一句“在非常情況下組成了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來領導反擊敵人的一切行動”。“平平淡淡的話引來了克里姆林宮大禮堂一陣熱烈的掌聲”(自《勃烈日涅夫傳》)。此時蘇共反斯大林在內外搞了十多年。可見反斯大林并不是人們的普遍愿望。能直接參加會議聽取勃的報告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參加的;能把此句話寫進報告也決非一個人的意見。
列寧被暗殺后逝世,斯大林被暗殺未遂,鎮壓反革命合乎情理,其時其后從未見過譴責此類暗殺行動的文章,為什么不全面敘述?只說“大屠殺”顯然有偏見。當時“所有國家的資產者”“對蘇聯懷有本能的仇恨”,“想讓蘇聯的領導人盡快的完蛋”,“組織恐怖分子”,“經由德國、波蘭和芬蘭進入蘇聯”,“資產階級正在相當殘酷地和蘇維埃作斗爭,而隨后卻在報刊上徑自喊叫蘇聯人的殘忍。一只手在將恐怖分子、殺手、流氓、毒殺者派到(蘇聯)來,而另一只手在寫關于布爾什維克不人道的文章。”蘇聯在當時黨內外非常錯綜復雜的情況下清除暗殺者,不可避免要出點差錯,誰又能保證怎樣制止大范圍的暗殺不漏掉壞人,又不“擴大化”呢?赫魯曉夫等不可能只知其一鎮反殺人,不知(其二)當時的背景。
羅是法國著名記者,在《莫斯科日記》中記述了當時蘇聯全國到處發生暗殺事件發展到暗殺了中央政治局委員,引發了肅反清洗運動。局外人看問題客觀公正些,比黨內人偏見少。赫魯曉夫生前對斯大林好話說盡,斯大林仍未安排“接班”,想了些“辦法”奪得最高權力,當然很有意見,做掘墓焚尸的過分事。中國也有類似情況,西方政要對毛主席的看法比死后黨內人客觀平和些。
以后對當時肅反運動的評價,凡是前人干的一律否定翻案,放棄原則,不分事非討好,以求得支持,這是卑劣的行為,政客的手段,赫魯曉夫是此。反斯大林動搖了對社會主義的向心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