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講述孔子生平之書甚多,但多為面貌相近因襲之作。對于孔子生平之了解,莫不沿襲20世紀初構建之舊說,視孔子為一不得志且不識時務之私塾先生而已。民國遺老碩儒如錢穆,所著《先秦諸子系年》堪稱力作,但所著《孔子傳》則舛謬殊多。
余著《孔子傳》而對孔子之新認知,可概括為以下:
一、孔子不是先秦諸子之一子,而與老氏同為諸子之大宗師。蓋戰國后出現之墨、法、名、兵及術數陰陽等百家學皆可溯源于孔氏,這是孔子所以偉大以及高于先秦諸子,而于兩千年間高處圣者地位之原因。
二、孔學在漢武帝后分道為“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兩端。兩家傾軋勢同水火,纏斗數百年,直到唐初才逐漸融合。其所爭論的實質,絕不僅是關于“五經”文字、版本詮釋之歧異,更是由于所據利益集團及政治立場之分野。
蓋所謂“今文派”實乃庶子之學。崇“今文”者,主張學為政用,政治大一統,攘夷狄,尊君權,抑貴民,選賢良,廢世襲——乃以今變古之改革派。今文學派認為孔子是所謂“素王”,是“托古改制”之“革命家”。其政術在孔門秘傳言教之“微言大義”中, 故以其秘傳學說(所謂“家法”) 為圣教。
而“古文派”則世家貴族之學。崇“古文”者,主張學、政兩別為異途,政治行封建,和夷狄,尊世家,優貴民,不尚賢,世官世祿——乃以古非今之守舊派耳。古文學派認為孔子僅為一教師,所傳乃周禮之古道。古文派以周公為最尊,主張徹底復古——法周公崇周禮。古文學派的孔子是一個復古、守舊、尊貴族之禮的孔子。
故歷史中實有兩個不同面貌之孔子,一為今文派之“素王”(布衣之王者即政治領袖),一為古文派之“師尊”。余竊以為,真實的孔子是兩個孔子的合一。
春秋中后期,當時之主要大國幾乎都相繼發生了“庶子”——邊緣貴族篡奪“嫡子”——宗法貴族之經濟政治權力的“庶子”革命。如晉國的趙簡子、齊國的田氏、楚國的白公勝、魯國的“三桓”及陽虎等。
由于孔子的主張是“克己復禮”,所以一般人們往往以為,孔子是一個保守派。其實,孔子作為一個私生子,其在40歲以前,曾經是各國社會變革、“庶子革命”的積極支持者。在50歲以后,才逐漸成為現存社會秩序(周禮)的維護者、保守派。
晚清廖平《今古學考》指出:“孔子初年之言,古學所祖也。孔子晚年之言,今學所祖也。”廖平將孔子思想劃為前后期,是對的。但他認為孔子前期保守,后期革命。康有為受廖氏啟發,作《孔子改制考》,亦謂孔子后期著述思想,主張變法即“托古改制”。
孔子思想確實包含著變革與保守的兩個矛盾方面,也的確可以劃分為前后政治主張不同的兩個時期。但是,我以為這兩個時期的分野與廖氏及康氏的主張恰恰相反。
蓋孔子之早年出身微賤(所謂貴族出身實有偽托之嫌疑),其用世變法之理念后來乃為“今文經學”一派所傳承。蓋得其旨者,子夏、荀子及戰國法家以及西漢董仲舒、劉徹,至于清季之龔自珍、廖平、康有為也。
孔子中年在魯變法改革失敗,其后因反對“三桓”貴族而被逐離魯國流亡多年,顛沛流離。歸國后,與三桓貴族妥協而被魯君聘為“國老”,年事已高,政治態度乃取妥協模糊之術,慎言政治。教誨弟子注重修身人格及君子之儀,此即所謂“克己復禮”。其修身人格之學,則傳之曾參、子思一派,戰國后其最著名之傳人即孟軻——于是而有所謂“曾、思、孟”一派的儒家人格倫理學派。
孔子是思想家,也是政治家、軍事家。唯孔子尚武而知兵學,則為俗儒及世人所鮮知,亦為后世王者所有意掩蓋。實際上孔子曾指揮過實戰(前498年曲阜武子臺之戰),且取得大勝。故當其流亡時,齊、衛、陳、楚君均曾問以兵事。而且其弟子冉求、子夏皆知兵事。冉求打了勝仗,自稱其兵學受之于孔子。戰國著名兵法家吳起乃出子夏之門下,而為孔門隔代弟子,傳有《吳起兵法》,與孫子兵學并稱“孫吳兵法”而傳世。
韓非云孔子死后“儒分為八”。實則孔道之大端實傳于子夏及曾參二流,成為孔門儒學中的法術(即后世所謂外儒內法)一派以及修身倫理人格主義一派,而其旁流則演變于戰國時代的法、名、墨、兵、農諸子學術也。
我著《孔子新傳》對于孔子生平,多有揭秘之研究,而為前人所不知或不述者。所立說及史料之根據,則均詳列在拙著之《孔丘年譜長編》及《史記·孔子世家正誤》中,可與本書相參證,是為序。
何新
2002初稿于上海
2010年12月10日補記于京
2011年12月30日再訂
[2013年12月又訂]
【注】何新著作《孔學三部》包括:《孔丘年譜長編》、《論孔學》、《圣者·孔子傳》及何新編《孔子圣跡圖》,均2013年出版,京東、當當有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