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理論界對劉少奇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放棄農業“先機械化后集體化”的主張,有過種種討論。有的將這種“放棄”說成是“新民主主義的夭折”,是“劉少奇和新中國的悲劇”;有的將毛澤東“逐漸集體化”思想曲解為與劉少奇相反的“先集體化后機械化”,然后肆意夸大兩者的分歧。這類言論雖聲浪奪人,但如果脫離了歷史的原點,任何分析和結論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1951年在全國積極簽訂抗美援朝愛國公約的活動中,山西長治革命老區的互助組自發要求升級為農業生產合作社。長治地委和山西省委予以支持,華北局和劉少奇持批評態度。根據1951年7月5日劉少奇給馬列學院一班學員的講話提綱,反對的理由主要有兩條:一是按照黨中央1948年9月政治局會議精神,我黨準備15年后向社會主義過渡;二是根據蘇聯的經驗,第一步是工業國有化,再經過一個時期的鞏固與發展以后,就可以進一步地采取農業集體化的步驟,在農村中普遍地組織集體農場。這也就是時人所歸納的“先機械化后集體化”主張。
毛澤東當時顯然不同意劉少奇的這些看法。1951年7月中下旬,他找劉少奇、薄一波、劉瀾濤談話,明確表示他不能支持華北局,而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見。毛澤東批評了互助組不能發展為農業生產合作社和現階段不能動搖私有基礎的觀點。他認為,既然西方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工場手工業階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動力機械,而依靠工場分工(協作)以形成新生產力的階段,則中國的合作社,依靠統一經營形成新生產力去動搖私有基礎是可行的。毛澤東在此非常清晰地從理論上提出,可以依靠農民的“協作”、“分工”,互助合作發展農業合作社,改變一家一戶舊有的生產關系,形成新的生產力。他向劉少奇等同志講的正是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十一、十二章闡釋的“協作”、“分工”基本原理,既然西方在向資本主義工業化過渡階段有一個工場手工業時期,那時候尚沒有蒸汽機,但由于一起勞動,有協作有分工形成了新的生產力,資本主義就是經過這個時期再進入工業化階段的。資本主義能夠利用協作勞動發展起來,半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合作社怎么不能這樣發展起來呢?毛澤東用馬克思闡釋的資本主義發展基本進程,很快讓劉少奇、薄一波、劉瀾濤從理論上心服口服。近幾年網上有人剝離《資本論》第一卷第十一章與十二章的內在聯系,攻擊毛澤東的農業合作化理論,斷定“歷史巨人毛澤東在改造小農經濟問題上就是在這里失足的”。這種蠱惑人心的言論,豈能僅僅用“斷章取義”概說!
毛澤東當年支持山西省委試辦農業合作社,推動全國農業合作化運動,更不是像今天有些人所指責的“信念超越黨規國法”;相反,毛澤東正是根據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決議“走向社會主義”的精神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統一全國”的要求,敵變我變,依據新的國情提出新的認識、新的韜略。
新中國成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采取了敵對、孤立、封鎖的政策。在此背景下,只有快速整合國力,同心同德奮起抗爭,新中國才可能生存和發展。如何快速整合?作為一窮二白、滿目瘡痍的農業國就只有從農業抓起,因此,農業合作化成為一條群策群力的出路。當年山西農業合作社乃至全國試點社一片生機,受到廣大農民的真心擁護。人民群眾創造的中國式農業合作社新生事物,與地緣政治環境的嚴重態勢相比照,引起全黨上下包括劉少奇對15年后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重新思索。
1952年10月,劉少奇率團出席蘇共十九大后,遵照9月政治局擴大會議一致意見和毛澤東的委托,在莫斯科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就“中國怎樣從現在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問題”談了一些構想,強調“準備在今后10年至15年內將中國多數農民組織在農業生產合作社和集體農場內,基本上實現中國農業經濟的集體化”。這封信可以說是劉少奇主動放棄“先機械化后集體化”的一個標志。它說明我黨高層關于過渡時期的認識已具有新的統一,標志著新民主主義在新中國的完全勝利和社會主義的成功起航。
(作者系江漢大學人文學院特聘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