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抗日戰爭資料的搜集越來越多,抗日戰爭的真實面目逐漸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今天這個時代還去研究抗日戰爭,研究一場幾十年前的戰爭有什么意義?我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最后我找到了答案。一個答案是那些在抗日戰爭時期,曾經為國家做過事情的人們,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不僅如此。每當回顧抗日戰爭的時候,我總覺得這場戰爭今天仍然在幫助我們。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民族的韌性。現今社會,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面對著巨大的壓力,但是我們能不能承擔得起這份壓力呢?那份抗日戰爭中體現出來的韌性,讓我們明白自己能承受現在的壓力。
抗日是為捍衛中華文化
那一場戰爭,中國人是在一種絕望的情況下參戰的,當時中國根本沒有力量打這場戰爭。在戰爭之初,1937年7月7日北平發生了七七事變,各路將領在討論要不要打的時候,很多將軍都說拿什么去打?這時候戴笠說了這樣一段話:“哀兵必勝,豬吃飽了等人家過年,是等不來獨立平等的。”
結果打了沒有?打了。在我們軍械落后,軍隊缺乏訓練,整個國家分崩離析的情況下,中國人起來抵抗了。為了捍衛什么?捍衛我們的文化。中國是靠什么立國的?與單一民族國家不同,中國自古是靠文化立國的。因為我們認同這種文化,并且捍衛這種文化,所以才有了這個國家。
在戰爭中我們清楚地知道,很多東西中國不如日本,但是卻有一樣——我們心中有一種對于自己文明的忠誠和驕傲,促使中國人用一種高貴的姿態來迎接這場戰爭。抗戰時期有一首被傳唱的蘇聯樂曲叫《神圣的戰爭》。為什么叫神圣的戰爭?因為我們相信我們捍衛的東西是有價值的,我們守護的文化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時候,我們為了捍衛它,愿意獻出自己的生命。
在這場戰爭中,每個人都被推到了懸崖邊上,于是一個人的品格、骨子里最深刻的血性,都在一瞬間顯現了出來。現在我們想真正認識一個人,可能要花20年時間來了解他。但是在戰場上,尤其在我方處于劣勢的時候,你會在很短時間內認識一個人,知道中國人為什么能堅持下來。在戰爭最慘烈的時候,全國僅蔣介石一個人還有專車。都打到這個地步了,這個仗怎么打下去?中國人的骨子里面有一種壓不垮的堅韌,讓抗日戰爭中面對無數困難的中國人撐了下去。所以我們應該告訴自己,不管多么困難,我一定能撐得住,因為中華民族有這樣的堅韌。
日本資料還原戰爭真相
今天的題目是還原一場真實的戰爭。真實的抗日戰爭到底是什么樣子?我們經常說,在抗日戰場上我們有時以多打少,還經常打不下來。這既有裝備的原因,也有訓練等各方面的原因。
中國人在日軍軍營以一敵十的壯舉
但是,我從日本的資料里也找到了一個中國人對10個日本人的中國英雄。松崗環的《南京戰》收集了109名曾經在南京接觸過、看到過、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日軍官兵的回憶。在這里面寫到一個中國人。在下關,日軍進行了第一天大屠殺后,當天夜里發生了讓日軍非常震驚的事情——軍官宿舍里住了11個小隊長級的日本軍官,有一個人當天有事申請外出,第二天日軍發現剩余10個人全被殺死在軍營里。被什么人殺死?偵查發現只有一個中國人越墻而入,用刀殺了10名日軍。這就是我們在日方的資料中找到的,一個中國人以一敵十的記錄。
但是后果卻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這個人殺了10個日軍以后沒有被抓到,第二天日本人從外面隨便抓了100個中國人全部槍殺在下關,為這10個日軍報仇。
一架中國戰機從32架日軍飛機中突圍
我帶來一段錄像,它記錄了一架中國飛機是怎么挑戰32架日本飛機的。1940年,日軍組織了一次對成都的空襲,出動了32架97式重型轟炸機。為了宣揚這次轟炸,他們在行動之前特意請了記者小柳和八木登上轟炸機,帶著攝像機準備拍攝轟炸情景。
當時成都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呢?我們的空軍本來就處于劣勢,而且警報不好,日軍空襲完一次,又空襲第二次。這時候大家都往防空洞里跑,只有一個飛行員,沖向了跑道,駕機起來抵抗。這個人就是林徽因先生的弟弟——林恒。他在飛機剛起飛的時候被日軍擊落在了跑道的盡頭,戰死沙場。幾次襲擊后,中國空軍幾乎蕩然無存。
在這種情況下,日軍認為這次轟炸應該是一次很輕松的任務。這個時候日軍發現又有中國戰斗機飛過來。當發現打不下日軍飛機后,這架中國飛機撞了過來。日本戰斗機發現它后立即右轉,兩架飛機平行飛行好幾秒,中國戰機好像懸停在了空中。這是一架雙翼戰斗機——起落架不能收放的,這在二戰中已經是很落后的機型了。這名中國飛行員開著一架如此落后的雙翼飛機在32架日軍飛機里面穿梭攻擊。首先,數量上1:32;而且中國飛機只有機槍,很難打下日軍的重型轟炸機。但中國人仍然無畏地殺入日軍機陣中英勇沖殺。他在日軍飛機中左沖右突,而后突圍而走。
我非常好奇這個中國英雄到底是誰?查找資料后發現,他是中國空軍航校的教官。日本人的情報非常準確,轟炸成都的時候,中國的空軍戰斗部隊真的已經沒有飛機了。這名教官駕著自己的教練機起飛迎戰。他在回憶錄中寫了當時的事情。他沒有寫自己飛上天怎么與日軍糾纏,只希望自己能夠僥幸生還。他還有一句話:“我的學生都戰死了,現在該我這個老師上去了。”這一句話讓我們知道了抗日戰爭時候的中國人是什么樣的。
日軍王牌飛行員成為蘭州中學教員
關于這次空戰的資料,可以在日方的材料中看到。日本歷史學家中山雅洋寫的《中國的天空》記錄了一些獨特的歷史。傳統的記載中,在抗日戰爭初期的空戰中,中國有四大天王,日本有四大天王。打到中間,中國的四大天王都陣亡了,日方的也全陣亡了。但是這本書卻說其實日方三個天王陣亡了,有一個沒有陣亡。
這個人是誰呢?日本的山下七郎大尉。他沒有死。那么他最后的歸宿是什么地方?誰都想不到,他最后的歸宿是在中國的蘭州,死的時候是中國普通的中學教員。山下七郎在一次飛行任務中被擊落后摔斷了胳臂,遭到活捉。
1937年9月18日,為了紀念國恥日,處于劣勢的中國空軍對上海的日軍發動了出擊。日本人在上海占有空中優勢,中國空軍的損失是非常慘重的——沖出去十架,回來也就剩下兩三架了。有一架遍體鱗傷的攻擊機回來時,飛行員全身都是傷,出不了機艙。地面人員打開機艙蓋,看到這個中國飛行員用被打斷的手指在飛行駕駛座艙前面寫下了四個字:還我河山。
這時候山下七郎的監禁地就在附近。他從窗戶中看到一個貴婦人打扮的中國女子帶著很多官員站在跑道上。每一次飛機回來的時候,他們就為飛行員祈禱。有一架雙發轟炸機回來的時候,飛行員在盡力地支撐,人們都在祈禱他平安歸來的時候,飛機在跑道盡頭處翻落在了外面的壕溝里。我猜測這個女子是宋美齡,因為她當時是航空委員會的委員長。山下七郎看到這一幕,終于明白中國人是用一種什么力量在抗日。第二天他找到中方,說:“山下七郎已經死了,但是我愿意為中國工作。”就這樣,山下七郎成為了中國空軍的教官,改名換姓,為中國培養飛行員。戰爭結束后他定居蘭州,一直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員。
東北淪陷汪雅臣殘部繼續抗戰
1940年抗日聯軍的殘部大多已經撤退到蘇聯境內。14年的抗戰中,東北似乎早已淪陷,但后來在日軍的地圖上,我們找到了一個像釘子一樣的黑圈。這是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的殘部建立的一塊根據地。這支部隊在我們自己的記載里也有,但只是一個非常模糊的痕跡。女地下黨員田中樵不幸被捕,受酷刑后瘋了。日本投降后,在為她醫治的時候,她聽別人談論說拉林河上游有一支部隊。清醒過來的田中樵馬上告訴他,那是第十軍軍長汪雅臣的人。
汪雅臣是一個擅長隱蔽的指揮官。有個笑話這樣說,汪雅臣的密營太隱蔽了,黨組織要聯系他,在他周邊轉了大半年都沒找到他。抗聯的抵抗進入低潮后,他的殘部仍然留在東北境內繼續抗戰。
1941年,由于出山作戰,汪雅臣最終陣亡。他的殘部撤入深山,據寨自守,堅決不下山投降。原來我們以為日本人不知道這支部隊,但從關東軍的地圖上看出,黑圈的旁邊寫著“雙龍殘匪”,而汪雅臣的外號就叫雙龍。原來日本人一直都知道這支隊伍的存在,但無法將其消滅。這些人抵抗到了日本投降才出山。有人問他們到底消滅了多少日本人,我想這是次要的,他們能夠堅持下來,五年間孤軍苦斗,就足以說是我們中國人的英雄。
就是這樣一群英雄,卻沒有留下什么痕跡。據說,他們在被問是繼續作戰還是就地務農的時候,都選擇了后者。而14年來,他們為什么能堅持下來?一方面抗聯是有組織的共產黨領導的隊伍;另一方面,就是對雙龍汪雅臣大哥式的尊敬。汪雅臣臨死前說過:“你們什么都能干,就是不能投降日本人。”這些人信守了對兄長的承諾,堅持到了日本投降。他們并不想立功、升官發財,而是選擇當農民,過普通老百姓的和平日子。直到現在,他們的事跡才終于被我們慢慢地挖掘出來。我得感謝日本人的這張地圖,它告訴我們14年間中國人在東北一直堅守。
郭汝瑰沒有豪言壯語的一封信
1931年9月18日,還有中國軍人在東京,他們便是日本士官學校的中國學員。通過兩張日方的照片,我們了解到九一八事變發生后,這些中國人立刻趕到了日本的陸軍省,要擲還軍刀。他們說我們要把軍刀扔回給你們日本人,以后戰場相見,永不留情。
這些人當時都被捕了,進了監獄。他們要求回國抗戰,在我方爭取之下被放回中國。在日方照片上,我發現了一個熟悉的面孔,他個子比較小,長得很精悍。后來查到,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郭汝瑰,被稱作國民黨軍隊里“第一共諜”,而當時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軍人。
1937年淞滬會戰,當時郭汝瑰作為參謀長帶十四師8000人在前線抵抗。打了幾天以后部隊傷亡慘重,軍長擔心他守不住,就派人去問他是否需要援軍。郭汝瑰回了一封信,前半段匯報了軍事情況,后半段說,“我八千健兒已經犧牲殆盡,敵攻勢未衰,前途難卜。若陣地存在,我當生還晉見鈞座。如陣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場,身膏野革。他日抗戰勝利,你作為抗日名將,乘艦過吳淞口時,如有波濤如山,那就是我來見你了。”
沒有那么多豪言壯語,他只是把心底最深刻的感情寫了出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中國軍人,一個中國男人會寫出來的東西。當他寫信給軍長的時候,他帶著中國舊軍人對自己長官的忠誠和深刻感情。這些東西看似落后,但卻是讓我感動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