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陳庚大大將”真有意思,文章還沒寫,就在標題中斷言“毛左不看的”。本人可以算是一個毛左,卻偏偏愛看某些人斷言的“毛左不看的”,而且看過之后總要忍不住說兩句。陳庚大大將在他的《毛左不看的 文革裹雨衣掩埋幸存唐伯虎真跡“八景圖”》(此文在中華論壇置頂,我的《評毛左不看的》第一次發出很快被刪)里說:
唐伯虎為明代“吳門畫派”代表人物,畫風“秀潤縝密”,是中國文人畫的一個高峰。《八景圖》景致布局精細到位,人物栩栩如生,畫面生趣盎然。
唐伯虎真跡《八景圖》驚現廣州,該畫是魏先生的父親(生于1925年,卒于2012年,享年87歲)收藏的。他所藏書畫分別來自于晚清洋務運動時期一位重要歷史人物、潮汕大富商,是文革“破四舊”前放棄文物。據稱,這畫作當時甚至被全幅折成一寸小方格,包在雨衣中,放在花基泥土里“掩護”才得以幸存。遺憾的是該畫作已殘舊受損,每展開一次都會出現嚴重剝落,但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應可獲搶救、還原。有關專家稱,這批古畫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亟待國家搶救和保護。可見文革對國家帶來的破壞真是竹書難馨,希望這種暴政年代永遠不會重演。
請問陳庚大大將,你的“據稱”是“據誰稱”?是“據你稱”還是“據魏先生稱”還是“據魏先生的父親稱”?這“魏先生”和“魏先生的父親”叫什么名?
請問陳庚大大將:這三個“稱”中只有“魏先生的父親稱”才有可能算是“據”,你為何不在他生前“據稱”卻在他去世后的死無對證的情況下才“據稱”?
其實,你只不過把人民網一篇帖子《廣州現唐伯虎真跡 文革中裹雨衣掩埋幸存》改頭換面翻炒了一遍。恕我直言,你的“炒現飯”功夫是很蹩腳的。
譬如人家說的“他所藏書畫分別來自于晚清洋務運動時期一位重要歷史人物、潮汕大富商,以及“破四舊”前放棄文物的百姓”,卻被你炒成了“他所藏書畫分別來自于晚清洋務運動時期一位重要歷史人物、潮汕大富商,是文革“破四舊”前放棄文物”,連文句也不通。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雨衣包畫埋在泥土中”是否真實可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塑料尚未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雨衣都是用布涂膠制成的,雖然可以遮雨,但其質并不像玻璃、瓷片,可以阻止水氣的浸淫。即使是今天的塑料雨衣,也是如此。譬如,扎緊塑料袋口盛裝的食物,照樣吸濕回潮的。即使雨衣可以像玻璃瓷片一樣防濕氣浸淫,還有一個關鍵問題,用什么材料封口,才能做到密不透氣?
我們從“魏先生告訴記者,這批畫是其父在文革期間用生命搶救下來的”來推斷,可知這位魏先生也是一個口沒遮攔有事沒事也要找岔的謠諑文革者,不知文革中是誰曾經為這幾張畫而要他父親的命?
試問,如今全國保存下來的文物數以萬計十萬計或許要以百萬千萬計,都是收藏家用命保存下來的嗎?文革要了哪個收藏家的命!?
據魏先生說,其父保存的“這些畫作有的甚至被全幅折成一寸小方格,包在雨衣中,放在花基泥土里“掩護”才得以幸存”,那么,“有的”之外“還有的”并沒有包在雨衣中掩埋,又是怎么得以幸存的?
再說,“折成一寸小方格”藏畫,有這種收藏法嗎?有這樣收藏的必要嗎?畫的收藏都是捆成卷筒的方式,既緊湊也不會被折皺。這是最妥善最簡易的存放和收藏方法,沒見過有折疊存放藏畫的。一幅報紙大小的畫,要折成一寸見方,起碼要對折折疊六七次,不要說長期在地下存放,即使是暫時折疊壓緊馬上再展開,也就折痕累累的不成畫樣了。何況一件雨衣展開的面積并不小,包裝幾幅畫卷絕對不在話下。真要用雨衣包裹,有必要折成一寸見方的小塊嗎!
本人曾寫過一篇《他們的一場官司還了紅衛兵一個清白》,這是中央臺播出的一個真實故事,一個文革期間被紅衛兵查抄的近1萬8千件文物又在文間期間返還物主的故事。可以從中看出,文革,并不是“革文物”的!
最后正告魏先生,請不要有事沒事找文革的岔,這是不得人心的。
附一 他們的一場官司還了紅衛兵的一個白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638757/2721/82/85/3_1.html
附二 毛左不看的,文革裹裹雨衣掩埋幸存唐伯虎真跡《八景圖》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66/72/23/9_1.html
附三 廣州現唐伯虎真跡 文革中裹雨衣掩埋幸存
明代唐伯虎真跡《八景圖》等一批珍貴宋明清古畫驚現廣東羊城。
這批古畫大部分均有故宮博物院研究鑒定專家單國強、潘深亮開出的真品鑒定証書,包括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手書對聯、清代謝東瀾《花鳥四條屏》、王原祁山水、蔣廷錫花鳥、費丹旭《瑤池仙祝壽圖》、馬逸《花鳥圖冊》等珍貴文物。
唐伯虎為明代“吳門畫派”代表人物,畫風“秀潤縝密”,是中國文人畫的一個高峰。《八景圖》景致布局精細到位,人物栩栩如生,畫面生趣盎然。遺憾的是該畫作已殘舊受損,每展開一次都會出現嚴重剝落。
藏畫主人魏先生告訴記者,這批畫是其父在文革期間用生命搶救下來的,非常珍貴。如費丹旭的作品故宮博物院也僅存三幅,而《瑤池仙祝壽圖》已被鑒定為真跡。
魏先生的父親生於1925年,卒於2012年,享年87歲。他所藏書畫分別來自於晚清洋務運動時期一位重要歷史人物、潮汕大富商,以及“破四舊”前放棄文物的百姓。
據稱,這些畫作有的甚至被全幅折成一寸小方格,包在雨衣中,放在花基泥土裡“掩護”才得以幸存。
“《八景圖》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應可獲搶救、還原。”有關專家稱,這批古畫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亟待國家搶救和保護。
(記者 張偉羚)
(來源:新華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