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讀景山先生《一封杳無回音的讀者來信——探究〈太和縣饑荒報告〉》,得知《炎黃春秋》2012年第一期親歷欄目,刊登了原國家統計局干部楊德春的文章:《太和縣饑荒報告的產生 》。楊在此文中發布了一組聳人聽聞的太和縣1959年冬——1960年夏人吃人的數據:
“安徽省太和縣宮集區趙寺大隊,1959年冬至1960年夏,因饑餓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極為嚴重。全大隊共死亡1709人,占原有人口聽36.3% ,死亡人數中青壯年占41% 。
1961年春,還出現過人吃人現象。全大隊29個自然村,有26個村(約占89.6%)發生過人吃人的事情。如澗南生產隊,7個生產組,組組都有;該隊144戶,604人,吃過人肉的有37戶,144人。嚴重的韓小寨,全村18戶,85人,吃過人肉的有13戶,55人,占全村人口的65%。又如謝寨生產隊,吃過人肉的約占40% 。”
雖然該文打著親歷和紀實的名號說事,但是,略略一看,便發現了好幾處致命傷:
一、報告標題的概念含混不清
這是國家統計局幾個干部調查統計撰寫出的調查報告。撰寫報告的有處長有機關黨委委員,有南開大學的畢業生。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他們卻連報告標題的概念也沒有弄清楚!楊德春在帖子的標題中稱為“太和縣饑荒報告”,而在帖文中又稱為《專題報告》( “修改討論后,定名為專題報告,封面是另加的一張白紙,在中間豎著寫上《專題報告》四個大字” )。這是什么樣的專題報告?是饑荒專題報告還是氣象專題報告還是別的什么專題報告?這是關于哪個單位的專題報告?是關于太和縣的專題報告還是關于趙寺公社的專題報告還是關于別的什么地方的專題報告?這些問號,必須在報告標題中予以明確。單是“寫上《專題報告》四個大字”是絕對不行的。要知道,《專題報告》的概念太大,范圍太廣,凡調查報告,大都是專題報告,沒有幾個不是專題報告!
這個報告應該定個什么題目?
楊文說:“調查對象。想統計全公社,但力量不足。只統計幾個生產隊,又嫌面窄了些。以趙寺為對象,還是符合隨機抽樣原則的,有代表性”。
太和縣現有24個鎮、7個鄉,估計當年的大隊級單位有近千個。以趙寺大隊代全太和縣,這個“有代表性”從何而來?
現在的太和縣沒有趙寺鄉(鎮)這個單位,只找到了一個趙廟鎮。趙廟鎮是否由當年的趙寺公社轉化來的,不得而知。如果是,現在的趙廟鎮有34個村委會,以此觀之,當年的趙寺公社所轄大隊估計也有30個左右。所以,以趙寺大隊代趙寺公社,肯定也沒有代表性。
一個趙寺大隊的饑荒普查情況,誰也代表不了,它只能代表趙寺大隊!所以,這個報告的標題應該定為《太和縣趙寺公社趙寺大隊饑荒專題報告》。
國家統計局好幾位干部聯手寫報告,連個標題也擬不好。笑話了。
二、調查對象的類別混亂
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統計報告,涉及的范圍僅僅是農村一個生產大隊,涉及人員只四千余人。大隊只有兩級機構,下設生產小隊。統計大隊的情況,只需統計出小隊的情況再匯總就行了。如果各小隊都設有生產組,則先從生產組統計開始,三步到位。可是,在楊德春“記”出來的《專題報告》中,沒來由的又出了一個項目“自然村”。自然村不是基層單位,有大有小,大的可能包含幾個生產小隊,小的可能幾個才成一個生產小隊,或一個自然村一個生產小隊。將“自然村”這個“異類”夾在生產小隊和生產組中間“胡鬧”,調查數據怎么匯總呢?
三、楊德春的大腦記憶賽過電腦
這是楊德春記出來的《專題報告》。他說:“記得《專題報告》,就是這樣開頭的。” 這個開頭有15個數據,其中還有百分比數據,有的數據還有小數點后的數字。五十多年了,近八十歲的楊德春,竟然記得毫發不爽,可謂神人矣。其記憶力如此之神,很難讓我信實,不知楊先生能否接受測試?一顯神通!
四、炎黃春秋何不直接刊載原《專題報告》
這是《專題報告》的影印件,這是調查資料的影印件(見于《炎黃春秋》刊載的楊文中的插圖)。很是不解,據楊德春講,《專題報告》只有一式兩份,一份報國家統計局轉黨中央,一份交整風工作組轉省委。楊本人并不知道《報告》是否轉到,也不知道其具體下落,所以只好依靠“記”來向《炎黃春秋》表述。不知《炎黃春秋》是從哪里拍來的影印件?既然拍到了《專題報告》的影印中件,就應該查到了存檔的原《專題報告》!既然查到了原《專題報告》,為何不將原《專題報告》存于何處以及存檔過程向讀者作過交待并將全文刊出來?這不比楊德春“記”出的《專題報告》更能說明問題嘛!又何必要楊德春寫什么《太和縣饑荒報告的產生》,“記”什么《專題報告》!
附:
炎黃春秋《太和縣饑荒報告的產生》
http://tieba.baidu.com/p/1696754306
景山:一封杳無回音的讀者來信——探究《太和縣饑荒報告》
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lishi/2013/12/310945.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