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毛澤東本人六十年代初一度喜歡吃西餐,1961年4月26日工作人員會同廚師給他訂制的一份西餐菜譜中,就有牛羊肉菜十多種,西餐湯十六七種。”由此可見毛主席刻意甚至在三年困難時期都在追求不一般的飲食生活。
( 出自《毛主席的菜單,不服不行》:http://www.kaixin001.com/repaste/60575560_1142447246.html )
事實:毛澤東廚師提供的種類繁多的菜譜,并非就是毛澤東的食譜。食譜是實際吃過的飲食清單,而菜譜卻是常備的而不一定實際食用過的飲食清單。毛澤東的飲食記錄就存在上述兩種情況,廚師常備(供做菜參考特別是為來客所準備)的菜品名單就是菜譜。毛澤東的食譜則是由身邊工作人員記錄的毛澤東的實際飲食情況,是付諸實際烹飪的菜譜。
事實:被人指責甚多、現存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1961年4月26日的一本西餐菜品清單,實屬“菜譜”的范疇,而非毛澤東實際享用過的“食譜”。這本菜譜包含眾多西餐菜。這本菜譜封面上留下的日期,不過是廚師或其他工作人員制作這本菜譜的時間而已。
這本菜譜紙張較厚,白紙上有機制壓印。共八頁,封面上標明內容是:西菜、西菜湯;里面按食品類別分為七大類:魚類、雞類(含小雞類)、豬類、羊肉類、鴨類、牛肉類、湯類。對比現存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毛澤東菜譜、食譜(一共23份)來看,1961年4月26日的菜譜制作是比較精致的,其他由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手寫的菜譜和食譜,則紙張大多非常隨意,有零散的一張一張的,有幾張紙粘在一起的,有缺少封皮的筆記本,也有8開或16開的白紙,邊上用粗白線裝訂而成,或者干脆就用信紙對折裁成兩半,然后用硬紙板夾起來。此外,它們的紙質材質不一,字跡也較為潦草、凌亂,用筆各不相同,有鉛筆、圓珠筆、鋼筆,筆跡顏色也是紅黑藍交雜使用。
再對照毛澤東1962年及以后他自己實際用過(招待外賓之外的)的食譜,均未發現與此本西菜譜相同的菜品,由此可見這份菜譜毛澤東從未使用過,或者說這本菜譜并非為毛澤東制定。
2010年6月10日,韶山紀念館邀請到毛澤東的秘書高智(1952年到1962年4月在毛澤東身邊工作)、衛士張木奇,暢談毛澤東的日常生活起居,高智回答毛澤東“吃西餐”的事說:“這個沒有聽說過,按照我的估計,不會的!主席吃飯很簡單,就幾個小碟……毛主席一輩子心里想的就是人民,現在有人說毛主席這錯了那錯了,我還不完全接受,這個要時間檢驗!”
由此推斷,這本西菜譜只可能用于國宴即接待外賓所用,可為佐證的是,毛澤東1961年9月在武漢東湖甲舍宴請蒙哥馬利元帥,當時的菜單就是:“四干果、四鮮果、四涼菜、面包、奶油豆蓉湯、鐵板扒鱖魚、元帥蝦、什錦炒飯、奶油克斯、水果拼盤、飲料。”
事實:毛澤東的食譜記錄的是毛澤東的飲食情況,從中可以看出毛澤東的日常飲食特點。毛澤東喜素但并非不食葷,他愛吃紅燒肉、火焙魚、紅燒肘子之類的大眾菜。吃魚也就是砂鍋魚頭──普通的胖魚頭,外添一些豆腐、菜心等。經常吃的素菜有大白菜、扁豆、空心菜、菠菜、芹菜等。苦瓜炒肉絲、黃瓜炒肉絲、冬筍肉片、糖醋藕片等,也是他飯桌上的常見菜。
毛澤東的食量不大,每餐一般三菜一湯。新中國成立后,情況好轉,改成四菜一湯,來了客人再適當加一兩個菜,但每個菜的量都不大;另外,會有兩到四小碟涼菜,而涼菜中豆豉、辣椒是必不可少的。有一次葉子龍見他工作了一個晚上,十分辛苦,便自作主張給加了一個菜,結果這個菜被原封不動地退回。
毛澤東的生日菜譜也比較簡單。從延安時期開始,他便公開反對搞生日慶典,他常說:“慶賀生日不會使人長壽,因此并無必要慶賀。”解放后,他更是以身作則,他的生日總是過得平平淡淡。1958年他的生日食譜記載:大菜為“蘿卜絲鯽魚、長征雞、燒豆角、炒大白菜”,小菜為“炒腌菜、炒臘肉”,主食、面食為“米飯、壽桃、壽面”。從食譜上看,能體現生日氛圍的僅僅是多加了“壽桃和壽面”而已。
1962年12月26日,毛澤東69歲生日,他只吃了早餐,晚餐僅僅是一缸子麥片粥。早餐是和工作人員一起吃的,食譜上是這樣寫的:干燒冬筍、油爆蝦、白汁鯉魚白、雞油冬瓜球、炒生菜。這份菜譜中明顯地就沒有肉類,印證了毛澤東在1961年主動提出不吃豬肉、雞肉的情況。”
事實:毛澤東的食譜清楚地記載著他每天吃飯的次數和他的飲食習慣。有的食譜一天才寫一次,有的兩天寫三次,有的一日寫三次,其中最后一次寫著“半夜”。這說明毛澤東吃飯并無時間規律,平均來看,一般是一日兩餐或者兩日三餐,吃飯時間不一定。有時吃點芋頭、麥片粥、壓縮餅干也算一餐。
毛澤東有自己的來自家鄉韶山的飲食習慣和個人喜好,在毛澤東食譜的“小菜”這一欄中,總可見“炒苦瓜”和“焙辣子”這兩個菜。有一份食譜,從5月到7月(具體年代無從考證)3個月的時間里,記載他一共吃苦瓜21次,帶辣椒的菜31次。
廚師王近仁在毛澤東身邊工作六年,他曾回憶說:“現在很多人知道我當年給毛主席當過廚師,以為我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其實不然。說實在的,在毛主席身邊工作,在中南海掌勺,我學的手藝幾乎派不上用場……毛主席當年愛吃的飯菜,今天已經很難在星級酒店上桌了,可我要將這些手藝傳下去,這普通的飯菜里凝聚著光榮傳統,凝聚著革命精神,不僅過去是,而且現在和將來仍然是最好的營養品!”
事實:毛澤東提倡“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從60年代一直到他去世這段時間,他都喜歡叫大家在中南海的園子里和旁邊的邊邊角角種上各種蔬菜、瓜果之類的東西。他自己有時間也澆澆水。種的蔬菜有大白菜、蘿卜、黃瓜、西紅柿、茄子、辣椒、苦瓜、大冬瓜,等等。凡是能種的、常吃的蔬菜都種,有的地方還種上果樹。
吳連登回憶:“開始的時候,院子里好多地方都種了花,主席就叫我們給刨掉了,因為他講了:‘種那么多的花沒有用,浪費肥料。種花不如種菜好!’種好的菜弄給他吃,他通常吃過后都很高興。”
還比如,毛澤東常吃的小蝦就是中南海產的,工作人員休息時做幾個小箱子,里面放一些飯粒,丟進中南海里,第二天取箱子時就能撈上一碗小蝦。毛澤東很喜歡吃中南海出產的這種小蝦。
1967年3月22日的《毛澤東食用蔬菜和副食品的記載》中,就寫明他食用的蔬菜和副食品的來源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產,一種是本市及外地購買。
從這份登記中,我們可以清晰了解到當時自產的蔬菜和副食品總共五大類:蔬菜類、豆制品、奶制品、家禽類、豬肉類、水產類。每一類還分很多種,真是種類繁多,基本做到了自給自足。需要采購的部分就很少了,主要是本地不能生產的蔬菜、糧食、水果、海味干貨等,數量很少。
采購的菜多出部分如何處理?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留存著一份《食品處理賬》,上面清楚地記載:第一,交由供應科處理;第二,若有需要,身邊工作人員買下;第三,賣給食堂。這些剩下來的東西并不會丟掉,而是按照以上方法處理,并詳細記載去向,所有產生的費用均計入毛澤東的生活賬中。可謂物盡其用,這從一個方面也說明毛澤東的節儉,反映出他在生活上是如何嚴格約束自己和身邊的人。
(《龍劍宇:毛澤東菜譜和真實食譜全揭秘》鏈接: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lishi/2013/06/303113.html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