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無人駕駛飛機發動機
——我所知道的北航“紅旗兵團”
紅旗老兵
1965年前后,中國空軍多次擊落侵入我領海領空的美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繳獲了一批飛機和發動機的殘骸。北航獲得這些發動機的殘骸后,組織人員對其進行分析研究。1967年10月,北京航空學院革命委員會組建了 “紅旗兵團”,由院革委會常委楊瑞云(學生)和委員刁震川(干部)等負責,“紅旗兵團”主要由三系發動機設計專業、九系發動機工藝專業的教師、實驗員和學生組成。當時根據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指示,北航已從7月3日在全國率先復課鬧革命,“紅旗兵團”的主要任務就是系統地進行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發動機的研制。代號為“216”,研制途徑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對獲得的發動機殘骸整理分析,挑出一些基本完好或損傷不嚴重的零件,經過適當修復后,重新組裝,恢復了一臺可以運轉的發動機整機,并于1968年4、5月,在三系三館試驗臺上成功地點火運轉,獲得了這臺發動機的一些重要技術參數。當時空軍副司令員曹里懷曾來北航視察,對此成果表示感到非常震驚。記得那年冬天,缺乏燒鍋爐的煤,學校停止了對教室和實驗室供暖,學生和老師們在冰冷的煤油中,用裸露的雙手清洗一個個發動機零件,不少人雙手凍腫了,還堅持工作。另一方面,根據獲得的殘骸,進行了零件的測繪,形成了這種發動機的全套設計圖紙。同時,組織了工藝設計和工藝裝備(夾具、量具、刀具)設計。這種發動機在結構上與我國當時正在生產的蘇聯系列發動機有很大不同,在制造工藝上有很大的困難,有必要采用新的工藝方法,進行相關的工藝攻關研究。例如該發動機的軸流壓氣機是一個包括葉片、盤和軸一體的高強度合金材料整體結構件,應該采用數控加工的方法,以保證其制造精度和質量。但國內尚無此種數控機床。“紅旗兵團”的設計人員與當時的航空六院六所(現航空621所)合作,采用“離心融蠟精密鑄造”的工藝方法,做出了合格的鑄造毛坯,經過后續的切削加工,完成了這個具有相當制造難度的重要零件。其他還有鎂合金機匣的制造、電化學加工技術等,在國內都算得上是首創。應該說,這些有益的探索,為這種發動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好的基礎,我有幸參加了許多具體工作。這也為后來離校參加工作,補充了一些非常寶貴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1968年中,我們到外地航空工廠參加了生產實習活動,這也是“復課鬧革命”中的一個環節。回校后,文化大革命形勢發生變化,先是學習毛主席對上海機床廠的“七二一”批示,不久工宣隊、軍宣隊進校,辦毛澤東思想學習班,斗私批修。由于面臨畢業分配,無法繼續參加無人駕駛飛機發動機的工作了。
北航的老師們契而不舍,始終在堅持著對這款發動機的深入研究與發展。據有關資料介紹,在此基礎上發展的首臺國產WP-11發動機于1971年進行了臺架試車,1977年設計定型,1978年WP-11發動機通過鑒定試飛,轉入正式生產。在80年代和90年代,北航與航天集團有關單位合作研制該發動機的改型,應用于海鷹-4岸對艦導彈和某型號巡航導彈。2000年初將WP-11發動機的使用壽命增加了近一倍,并通過了鑒定。
1969年,無人駕駛飛機項目也在北航正式開始研制,命名為“長虹-1號”(無偵-5)。如圖所示。飛機使用的就是這型發動機,1972年11月首飛,1978年5月通過設計定型。 “無偵-5”是一種高空、高亞音速、多用途無人駕駛飛機,機長8.97米 ,機高2.18米 ,翼展9.76米,最大投放重量1680公斤,巡航速度800-820公里/小時,最大航程2500公里,續航時間3小時,跟蹤距離400公里,升限17500米??捎糜谲娛聜刹?、高空攝影、靶機或地質勘測、大氣采樣等科學研究。該機由母機圖-4或運-8空中放飛,用降落傘回收。1980年定型生產正式裝備部隊,是中國第一架高空無人駕駛偵察機。曾經用于實戰,榮立二等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