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浙江諸暨楓橋鎮的干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毛澤東主席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半個世紀以來,各地干部群眾在實踐中不斷賦予“楓橋經驗”新的時代內涵,突出了“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根本內容,使其保持了鮮活的生命力,并成為新時期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典范。日前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發揚優良傳統,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總書記的要求,對于我們從“楓橋經驗”中汲取群眾路線的營養,深入搞好當前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主要內容就是為民務實清廉。因此,學好用好“楓橋經驗”黨員干部首先要把服務人民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懷著對群眾深厚感情做好擔負的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民群眾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是人民的兒子;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群眾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是群眾的學生。無論是在革命年代,還是在建設、改革時期,都是靠了人民群眾流血流汗,盡心盡力,我們的事業才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的勝利。因此,“情為民所系”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要落實在行動中。去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強調:“對各類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時刻把他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鄭板橋有一首詩寫道:‘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我們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更要有這樣的情懷,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心,更多關注困難群眾,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生活水平。”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面前。”所以他在風雪漫天的深夜,把救濟錢物送到貧苦農民的手中;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說:“一個人最高的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最高的境界是愛人民”,所以當他看到藏族老阿媽挨凍,就趕忙把自己身上的毛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這些先進榜樣對人民群眾的真情和深情,與“楓橋經驗”在本質上一脈相通,永遠值得我們作為最珍貴的營養接受下來。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楓橋經驗”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堅持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真正做到了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從歷史到現實,無數經驗充分證明,只有走進基層群眾,扎根基層的沃土,才能接通“地氣”,準確把握群眾的思想脈搏,及時反映群眾的呼聲和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做到“利為民所謀”。當年日理萬機的毛澤東同志,“見不到群眾就憋得發慌”。“勤廉兼優的領導干部先進個人”周恩義同志。每年至少1/3時間在基層,他說:只要一兩個月沒到基層,沒跟老百姓在一起,就感覺心里虛、腦子空,就得趕緊到基層“充電”。而現實中,也在一些干部“官氣沖天不屑下去,工作太忙沒空下去,信息發達不必下去,群眾麻煩不敢下去”,一些人即使是下基層調研,也是“坐著車子轉,隔著玻璃看”,結果,交通便捷了,離群眾卻遠了,信息發達了,對群眾需求知道卻少了。這與“楓橋經驗”體現的群眾觀形成了鮮明的差距。在新時期,“楓橋經驗”適應時代發展,不失時機地實現了“管控”向“服務”轉變,從而有效克服了種種脫離群眾現象,恢復和創新了黨的優良傳統。因此,學習“楓橋經驗”,我們必須“下基層接地氣,察民情解民憂”,在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認真查找存在的突出問題,辦成一批民生實事,努力使群眾受益、讓群眾滿意。
從“楓橋經驗”中汲取營養,就要明白黨員干部的職責所系,立足本職工作,把該管的事管好,把該干的事干好,把服務群眾落實在日常工作中,這樣才能最有效地聯系群眾,從根本上踐行為民宗旨。“為民務實清廉”是一個整體。“為民”不能離開務實,也不能離開清廉。然而現實中由于群眾對腐敗深惡痛絕,便有些干部認為,只要不腐敗,工作做多做少都問題不大,結果造成敷衍塞責、推諉扯皮的官僚主義現象時有發生。古人云:“為官避事平生恥。”那位在電視上被稱為“鐵嘴鋼牙”的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曾講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一個官員在閻王面前自稱生前為官清廉,所到之處,只飲一杯清水,可以無愧于鬼神。閻王冷笑道:設官是為了興利除弊,如果不貪錢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中設一木偶,豈不更勝于你?官員不服,辯解說:我雖無功,但總無過。閻王怒道:你處處只求保全自己,該辦的事不辦,該斷的案不斷,豈不是負國負民,無功就是有過!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崗位就意味著責任,職務就意味著擔當。既然當了干部,就守土有責、富民有責、興業有責,肩上的擔子可謂重大。若為官一任,一事無成,就應該愧對江東父老,感到內疚和悔恨。
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是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的重要環節。“楓橋經驗”之所以能50年長盛不衰,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不斷從具體經驗中尋找規律,在發現規律后制定制度,使干部群眾都知道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不僅需要經常抓、長期抓,還要靠體制機制來保證。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一個永恒課題,當前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十分重要。但以前的經驗證明,只靠一時的集中教育整頓見效快,但往往失效也快,真正解決長效問題還是要靠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因此,像“楓橋經驗”那樣,不斷總結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的新鮮經驗,把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建立起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的長效機制,更是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并切實解決的大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