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毛澤東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科學技術的思想,為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出了許多關于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論述,形成了豐富而獨具特色的科學技術思想,既在理論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科學技術的思想,也在實踐中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研究毛澤東與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對于當代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現實意義。
一、強調“自然科學是很好的東西,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揭示了科學技術的本質
毛澤東科學技術思想豐富而系統,其中很重要的內容是對自然科學的論述,他特別強調對自然科學的學習、研究和應用。
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他就提出了“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的科學論斷。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中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帶領全國人民向自然界開戰,毛澤東把學習自然科學上升到同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相提并論的高度。他指出:“只要我們更多地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學,一句話,更多地懂得客觀世界的規律,少犯主觀主義錯誤,我們的革命工作和建設工作,是一定能夠達到目的的。”
毛澤東深刻地闡述了科學技術對于人類的重要性。1940年2月5日,他在《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因為自然科學是很好的東西,它能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贊成它,每一個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人們為著要在社會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會科學來了解社會,改造社會,進行社會革命。人們為著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里得到自由。”他在對自然科學與人類生活、自然科學與自由、自然科學與社會制度、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特別是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相互關系作出精辟闡述的基礎上,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很好的東西,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
1959年6月11日,毛澤東在同秘魯議員團談話時指出,我們“如果對自然界沒有認識,或者認識不清楚,就會碰釘子,自然界就會處罰我們,會抵抗。比如水壩,如修得不好,質量不好,就會被水沖垮,將房屋、土地都淹沒,這不是處罰嗎?”在毛澤東看來,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老老實實地學習科學技術,真正掌握自然界運行的客觀規律,否則我們必然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
毛澤東之所以強調要加強對自然科學的學習、研究和應用,重要原因之一是他認為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可以有效地破除迷信。在《關于陜甘寧邊區的文化教育問題》一文中他指出:“要老百姓不敬神,就要有科學的發展和普及。科學不發展、不普及,敬神在他們是完全需要的。”在新中國成立后領導全國人民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始終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工作,十分注重通過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把人民群眾從迷信中解放出來,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科學水平。
毛澤東主張批判地而不是盲目地學習自然科學。在《論十大關系》中他提出:“自然科學方面,我們比較落后,特別要努力向外國學習。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學,不可盲目地學。在技術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辦,因為那些我們現在還沒有,還不懂,學了比較有利。但是,已經清楚的那一部分,就不要事事照辦了。”學習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是我們一貫的方針。但是,我們不能盲目地學,一切都照抄照搬,必須對其進行分析和批判,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毛澤東強調要加強對自然科學的理論研究。他指出:“科學研究有實用的,還有理論的。要加強理論研究,要有專人搞,不搞理論是不行的。”在他看來,發展科學技術必須有嚴格的科學態度,既要注重科學技術的應用研究,也要加強科學技術的理論研究。
毛澤東還認為,自然科學研究有著與社會科學研究所不同的方法:“三大革命運動中的科學實驗,主要是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不能完全采用實驗的方法。例如研究政治經濟學不能用實驗方法,要用抽象法,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里說的。”在這里,他實際上強調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要加強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研究自然科學要采取科學的方法。
二、提出“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闡明了新中國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
毛澤東認為,中國要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必須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發展生產力中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國民經濟的快速恢復和社會主義的改造。同時,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我們還承擔著鎮壓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艱巨而復雜的任務。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初所面臨的國內外嚴峻形勢,決定了我們根本沒有更多精力來抓科學技術工作。只有在抗美援朝戰爭、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斗爭取得勝利之后,我們才具備了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在這個時候,加快發展生產力,使中國由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大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經濟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已成為黨在當時的中心工作。在毛澤東看來,要完成這一中心工作,就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1954年,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對于新中國的國情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的社會主義化和機械化,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加快發展科學技術以提高新中國的生產力。
毛澤東認為,新中國較之舊中國社會經濟面貌的全面改觀,一是要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另一方面就取決于科學技術。1955年7月31日,他在《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只有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面,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部改觀。”在毛澤東看來,大力推進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化和科學技術化,是使新中國以完全不同于舊中國的嶄新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的前提條件。
毛澤東認為,發展科學技術必須要有緊迫感,要盡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如果不在今后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后于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澤東對于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屢屢侵略中國的歷史記憶猶新,為了徹底改變舊中國經濟技術落后挨打的狀態和局面,提出我們必須樹立強烈的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盡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把新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毛澤東看來,“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過去我們打的是上層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權、人民軍隊。建立這些上層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產。搞上層建筑、搞生產關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現在生產關系是改變了,就要提高生產力。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
毛澤東對科學技術在提高生產力、改變中國落后面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著深刻認識,把科學技術能否發展看做是爭取徹底解放和擺脫挨打狀態的關鍵,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精神,他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拼搏,中國迎來了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春天,科學研究領域內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的科研成果,奪取了一塊又一塊科學技術事業的金牌,特別是在核武器和空間技術領域里,在不到20年的短短時間里連連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兩彈一星”,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偉大的成就。新中國成立之初,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認為“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制定了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
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就必須“打好科學技術這一仗”。在科學技術發展戰略選擇上,毛澤東主張中國不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而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
1956年1月21日,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六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毛澤東明確指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在毛澤東親自領導下,我國制訂了《1956~1967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也被簡稱為“十二年科技規劃”),這是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標志性重大事件,明確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的指導思想、發展道路、基本方針、戰略步驟、實施重點,為20世紀后50年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引導中國科學技術發展走上了現代化的軌道。被稱為中國“三錢”的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中國力學之父錢偉長、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就共同參與制訂了我國第一個科技發展遠景規劃,從而確立了新中國自主創新發展高端科學技術的基礎。
1956年9月10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預備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毛澤東指出:“搞經濟,我們也有了一些經驗,現在搞這些新的科學技術我們還沒有經驗。……世界上新的工業技術、農業技術我們還沒有學會,雖然我們已經有了六年的經驗,學會了許多東西,但是從根本上說,我們還要作很大的努力。”他認為,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努力學習世界先進技術以積累經驗。
毛澤東認為,發展科學技術必須依靠自力更生來趕上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他指出:“資本主義各國,蘇聯,都是靠采用最先進的技術,來趕上最先進的國家,我國也要這樣。拿汽車來說,我們這樣的大國,最少應該有三四個像長春汽車廠那樣的制造廠。就是在搞大的、洋的方面,我們也不能指靠人家。”在毛澤東看來,采用最先進的技術趕上最先進的國家,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借鑒,但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一定要通過自主創新擁有自己的科學技術。
毛澤東明確指出:“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毛澤東認為,我們就是要有這個雄心壯志,因為我們已經成功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初步勝利,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所有這些成就必然會堅定我們趕上世界先進國家、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心。
正是在毛澤東打破常規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我國在很短時間內就取得了尖端技術的偉大成就。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號發射成功。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從原子彈爆炸成功到氫彈試驗成功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而蘇聯用了4年,美國也用了7年,法國時間更長用了8年。我國第一顆地球衛星發射成功與世界上第一顆衛星升空時間只差13年。
正如鄧小平所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歷史已經證明,“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不僅提高了中國在當時的國際地位,而且帶動了中國高技術工業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在客觀上加速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
四、要求“廣泛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開辟了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正確道路
為了趕上當時世界上的先進國家,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毛澤東把技術革命提到了同政治革命、思想革命并列的高度,提出要廣泛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加強對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領導,要求全黨全國人民學習并完成歷史所賦予的偉大的技術革命。
毛澤東曾對技術革命的重要性作過深刻的分析。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的第二十一條“不斷革命”部分指出:“現在要來一個技術革命,以便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的時間內趕上和超過英國。……提出技術革命,就是要大家學技術,學科學。……我們一定要鼓一把勁,一定要學習并且完成這個歷史所賦予我們的偉大的技術革命。……要在繼續完成政治戰線上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把黨的工作的著重點放到技術革命上去。這個問題必須引起全黨注意。”
毛澤東認為,廣泛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是發展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必然要求。他指出:“我國目前手工勞動還占很大比重,同發展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需要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廣泛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來解決這個不平衡。”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也必須適應這個規律,不斷深化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新中國經濟發展、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金鑰匙,也才能找到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毛澤東強調要加強對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領導。1960年,他專門撰寫了《加強對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的領導》一文,明確指出:“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偉大的運動,急需總結經驗,加強領導,及時解決運動中的問題,使運動引導到正確的、科學的、全民的軌道上去。”與此同時,他還要求對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經驗及時予以總結和推廣:“我國工業交通戰線,農林牧副漁戰線,財政貿易流通戰線,文教衛生戰線和國防戰線的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全民運動,正在猛烈發展,新人新事層出不窮,務請你們精心觀察,隨時總結,予以推廣。”
毛澤東把建立新中國的科學技術隊伍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他認為,要在幾十年內改變我國經濟社會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必須培養和造就數量足夠的、優秀的科學技術專家,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人才隊伍。毛澤東的貢獻之一,就是在提出技術革命之后的幾十年內,一直在致力于培養和造就新中國的科學技術人才隊伍,為開展技術革命服務。當年毛澤東培養和造就的這支科學技術人才大軍,直到21世紀的今天仍然發揮著他們的巨大作用。
毛澤東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逐漸明確了科學技術的戰略地位,形成了依靠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的明確認識,規劃了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藍圖,指明了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道路,極大地促進了新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縮短了與先進國家的距離,中國綜合實力得到極大提升,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正如鄧小平所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科學技術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這在舊中國簡直是無法想象的。這個偉大成就是誰也不能否定,誰也無法否定的。”不可否認,毛澤東在探索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道路的過程中存在著失誤,主要表現在技術革命上的急躁冒進和對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內的知識分子階級屬性的錯誤估計。但是,毛澤東的失誤只是探索中的失誤,他對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貢獻,同他對整個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貢獻一樣,貢獻遠遠大于過失。他的貢獻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對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貢獻,永遠不可磨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