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黨歷史上,毛澤東曾以實干著稱。延安時期,流行這樣的順口溜:“毛澤東的實際,王明的口才,博古的理論,周恩來的人才。”這樣的概括未必準確,卻反映出當時人們十分推崇毛澤東的實干之功。他還給美國新聞記者兼作家白修德留下了“不尚空談,對我所說的都是實際情況”的深刻印象。的確,作為實干家的毛澤東,曾在黨內十分推崇不尚空談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941年,“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尚未從思想上徹底肅清,黨內許多做實際工作的人喜歡憑借主觀,夸夸其談,自以為是,忽視客觀實際事物的存在。毛澤東說:“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有鑒于此,中共中央認為,“我黨現在已是一個擔負著偉大革命任務的大政黨,必須力戒空談,力戒膚淺,掃除主觀主義作風”。毛澤東還從這個角度出發,區分了什么是真假馬列主義。他指出:在中國共產黨內,“明顯的擺著兩種‘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一種是假馬克思主義、假列寧主義,其特點是夸夸其談,從心所欲,無的放矢,不顧實際,這是主觀主義的胡說。另一種是真馬克思主義、真列寧主義,其特點是實事求是、不尚空談、顧及時間、地點與條件,這是唯物的辯證的革命觀”。
延安整風運動前后,毛澤東曾在黨內多個場合提出或題寫“實事求是,不尚空談”、“深入群眾,不尚空談”、“實事求是,力戒空談”等口號,就是為了糾正黨內曾普遍存在的主觀主義與教條主義的嚴重毛病,引導全黨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形成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依靠群眾的良好風尚,形成真抓實干、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
為中央黨校確立“實事求是,不尚空談”的校訓在當時,中央黨校的教育雖然以馬列主義為主課,但在辦學方針上存在嚴重的脫離實際的傾向。許多教員缺乏實際工作經驗,講課多是理論條文,由遠及近,由國外到國內。有的教員講第一次國共合作,學員提出講講第二次國共合作作個比較,就講不了。學員反映,黨校有些課是“講課講條條,考試考條條,學員背條條”。因此,轉變學風,端正辦學方針,就迫切地提到黨校教育工作的日程上來。
1941年年底,時任中央黨校副校長的彭真向毛澤東請示中央黨校的校訓應是什么。毛澤東說:“應是實事求是,不尚空談。”此后,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精神,彭真和中央黨校的領導人員規定了3條辦校方針:一是實事求是,不尚空談;二是堅持真理,隨時修正錯誤;三是把自己的言行當作客觀事物來對待。1943年,黨校修了大禮堂,毛澤東題寫的“實事求是”4個大字被鑲嵌在禮堂下面的墻壁上作為中央黨校的校訓。
“實事求是,不尚空談”的校訓給彭真等中央黨校師生留下了畢生深刻的印象。后來,彭真曾這樣闡釋“實事求是,不尚空談”的內涵:“實事求是,就是反對自以為是。毛澤東同志說過,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不尚空談,就是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就是要實干,不講空話。”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常常引用這一校訓來告誡身邊工作人員不要當氫氣球,隨風飄,憑空氣辦事,看風使舵,不研究實際問題,不從實際出發,不根據實際情況辦事。1950年5月,在北京市第一屆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期間,彭真還給北京日報記者諸有瓊題詞:“深入實際,不尚空談”。
“空談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
除了給中央黨校確立“實事求是,不尚空談”的校訓外,毛澤東還將這一題詞書贈與黨內一些勤懇工作的同志,以示激勵。1942年,毛澤東為在植樹種草、防風治沙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中共靖邊縣委書記惠中權題寫獎狀:“實事求是,不尚空談”;194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對領導經濟建設成績卓著的王震等22人給予獎勵,毛澤東分別為他們在獎狀上題詞,其中就有“實事求是,不尚空談”。
為延安《解放日報》題寫“深入群眾,不尚空談”
1941年5月,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在延安創刊。在最初10個月的辦報實踐中,由于“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尚未從思想上徹底肅清,《解放日報》在宣傳報道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嚴重的主觀主義、黨八股、形式主義,具體體現在:在內容上以轉載國際新聞為主,對黨的政策與群眾活動的報道則很少,或者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例如,1942年2月8日,對于毛澤東作《反對黨八股》的演說的重要新聞也只在第三版的左下角登了一條消息;在形式上教條主義地照搬蘇聯《真理報》和中國《大公報》的做法,堅持“一天一篇社論”,導致有的社論流于形式,質量不高;在文字上,八股文風十分濃郁。許多人認為,這一時期的《解放日報》“對黨的政策和中心工作宣傳不力、版面安排不當、有些社論質量不高、文風亟待改進”,“尚未能成為黨中央傳播黨的路線貫徹黨的政策與宣傳組織群眾的銳利武器”。
針對《解放日報》在辦報過程中所暴露出的這些問題,毛澤東認為,雖然只是苗頭,卻不是個別現象,必須及時糾正。因此,他曾多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討論《解放日報》的問題,并給予具體的辦報指導。他要求《解放日報》在內容上“應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中國抗戰、我黨活動和根據地建設上面,要反映群眾的活動,充實下層消息”,在文字上“應力求生動活潑,尖銳有力,反對黨八股”,并提議從根本上改變《解放日報》的辦報方針,使它成為貫徹我黨政策與反映群眾活動的黨報。
1942年3月8日,借紀念國際婦女節之機,毛澤東特意給《解放日報》寫下了“深入群眾,不尚空談”的題詞。“深入群眾”,講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和工作方法;“不尚空談”,講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和共產黨人的基本準則。
隨后,《解放日報》進行了認真整改。改版后的《解放日報》面貌煥然一新。第一版是反映各根據地情況的要聞版,第二版是陜甘寧邊區版,第三版才是國際新聞版,第四版仍是副刊,大大擴充了報道解放區和邊區的內容,加強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文風也變得更加樸實、親切。可以說,《解放日報》的成功改版是毛澤東領導整風運動的重要成果之一。
1945年黨的七大召開時,我們黨已走過了20多年的奮斗歷程,有多少經驗需要總結,但毛澤東為黨的七大紀念冊題詞時首先想到的依然是“實事求是,力戒空談”。可以說,“不尚空談”作為毛澤東推崇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由此成為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思想作風和優良傳統,深深地影響、教育、激勵了一代代共產黨人腳踏實地,實干苦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風貌去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夢想。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564期,摘自2013年第08期《新湘評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