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戈爾巴喬夫的“列寧主義”觀
戈爾巴喬夫因斯大林問題而改變自身的信仰,隨后他們又從斯大林問題入手對列寧和列寧的思想進行所謂的反思和“突破”。
(一)戈爾巴喬夫的“列寧主義”觀前后存在巨大反差
戈爾巴喬夫在改革初期對列寧主義的態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認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完全正確的,蘇聯現實的選擇就是要繼承列寧的十月革命道路。1987年戈爾巴喬夫表示,我們正是把發展社會主義、繼承列寧主義和十月革命的思想與實踐看做是我們今天的事業和工作的實質,看做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和道德職責。同年,戈爾巴喬夫說:“十月革命作出的社會主義選擇是正確的。人類歷史進步的客觀邏輯本身把我們引向這一目標。”“1917年表明,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作出選擇——這是我們時代主要的社會抉擇。”
2.在1989年以前,戈爾巴喬夫多次公開表白,他正在求教于列寧,求教于列寧的思想。戈爾巴喬夫在《改革與新思維》一書中明確表示,要學習列寧的治國方法:“我們過去和現在都在向列寧學習創造性地對待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的方法,用他的科學方法來武裝我們自己,掌握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本領。”戈爾巴喬夫還特別虛心地要學習列寧的政治思維的辯證法,“必須使社會政治思維發生急劇的轉折。我們在這方面也應該向列寧學習。列寧才智過人,能夠及時察覺到深刻變革,重新估量價值觀念,重新修訂理論觀點和政治口號的成熟時機”。
3.他還特別強調要學習列寧的晚年思想,“為了使改革繼續向前發展,我們過去和現在都不斷地重溫列寧的著作,我重復一句,特別是他晚年的著作”。在慶祝十月革命70周年大會上,戈爾巴喬夫表示:“我們越來越求教于伊里奇最后寫的著作,求教于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的思想,力求從這一經驗中汲取一切寶貴的、我們今天所需要的東西。”
4.強調列寧主義具有現實意義:“列寧對生活和革命的實際提出的問題,即通向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模式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關系問題的回答,在當代仍具有不尋常的迫切意義。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學說,不是一堆現成的處方和脫離實際死守教條的規則。與狹隘的教條主義截然不同,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保證了創造性的理論思想同實踐、同革命斗爭進程本身的積極結合。”
5.用列寧主義指導改革。戈爾巴喬夫強調,改革要按照列寧的方式,布爾什維克的方式進行探索。
但是,戈爾巴喬夫在信誓旦旦地強調求教于列寧時,卻另有目的,他企圖將自己的思想貼上列寧主義的標簽,使群眾不能輕易識破自己推行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意圖。比如,他硬將全人類利益價值論貼上列寧主義的標簽。在1988年,戈爾巴喬夫表示:“新思維,是對用唯物辯證法方法分析過的新現實的正確理解,也是從這種分析中得出了結論,并經過革命的列寧主義經驗以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驗證。還應強調指出,新思維是以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是以列寧對帝國主義本質的研究為基礎的,這個本質從來不會變‘好’。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過去和現在都沒有任何幻想。”在戈爾巴喬夫看來,新思維的中心環節是全人類價值的新作用。他還表示這符合馬克思和列寧的全人類財富的有關論斷。
戈爾巴喬夫還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列寧主義進行政治圖解,他利用對列寧主義的解釋來論證其所開啟的改革進程是正確的,以此說服蘇聯人民群眾。他還經常將列寧時期與以后蘇聯時期奉行的政策割裂開來,抽象地指責列寧之后的蘇聯領導人簡單化地理解列寧關于社會主義的論斷,閹割列寧論點的理論深度和意義。比如,他在年明確指出了閹割列寧論點的九個方面,即公有制、階級關系和民族間關系、勞動尺度和消費尺度、合作制、經營方法、人民政權和自治、同官僚主義弊端作斗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革命改造實質、教學和教育原則、黨和社會健康發展的保障。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邏輯是,列寧去世之后,蘇聯所存在的一切問題都是違背列寧主義的結果。
但是,到1989年以后,戈爾巴喬夫對列寧主義的評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89年,盡管戈爾巴喬夫強調要“按照列寧的教導行事”,但他開始公開點名批評列寧,“我們應該用新的觀點來看待列寧的這樣的一個著名的論點:在壟斷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沒有任何中間的‘結構’。顯然,列寧沒有徹底發現我們現在所意識到的這兩種形態的組織形式和生產公有化水平的接近,這些情況證明,已在起作用的不是純粹形式上的機制,而是普遍文明的機制”。盡管如此,戈爾巴喬夫在其執政期間對列寧的批評還是有所顧忌的。但他下臺后對列寧的評價更加真實地反映出自己的基本看法。
(二)懷疑馬克思主義在俄羅斯取得勝利的歷史必然性,認為俄國沒有產生無產階級革命的“土壤”,馬克思主義革命發生在俄國是“歷史的悖論”,以此否定列寧主義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戈爾巴喬夫認為:“俄羅斯是一個飽受革命風暴沖擊的國度,由于曾出現了布爾什維主義而聞名于世。不僅如此,西方的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普洛列塔利亞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在俄羅斯取得的勝利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潮流,并對之抱有堅定不移的想法。但是,這種想法卻是一種對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俄羅斯的精神性、政治性狀況視而不見的皮相之談。”在戈爾巴喬夫看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與俄國的精神性、政治性狀況不相符合。因此,這個革命不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換句話說,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在俄國沒有發生的基本條件和環境,本來就不應該發生,既然在俄國已經發生了無產階級革命,那只能說是“歷史的悖論”。十月革命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代。戈爾巴喬夫否定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取得勝利的歷史必然性,實際上就是在否定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及其后來的蘇聯繼續發展的必然性和合法性。他進一步明確地闡述這個觀點:“因為,那時的俄羅斯是一個擁有與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完全不搭邊、甚或是截然相反的文化與世界觀的國家,它在彼時彼地發生了無產階級專政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只能說是歷史的悖論。在當時的俄羅斯,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可謂是一種毫無滋生土壤的學說。俄羅斯的一些哲學家、文學家開始接觸到過激的革命學說及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危機,是從歐洲開始的。”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國情完全隔離開,將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與俄國的國情完全對立起來,看成是完全“不搭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狀態,只能說戈爾巴喬夫是從非共產主義世界觀來觀察問題而得出的完全錯誤的結論。
戈爾巴喬夫覺得自己對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取得勝利必然性的深刻懷疑還不夠分量,于是他開始在俄國歷史上尋找支持者,“質疑主張無產階級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哲學性、倫理性之缺陷的不是別人”,正是尼古拉。別爾嘉耶夫、彼得。索洛維約夫、謝爾蓋。普魯加科夫等一些俄國的思想家。“誠然,平心而論,當時的俄羅斯學者對于青年時期的馬克思所展開的民主性人道主義的著作根本沒有機會讀到。”“俄羅斯的思想家們早就看穿了‘啟蒙主義’具有一種不容置疑的、將存在的一切神秘性集于一身的傲慢的稟性,而革命性的馬克思主義正是從這稟性中產生出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成為天才,就是因為他很早就預測到主張‘無神論’者和專于改造‘人’的‘啟蒙主義’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威脅性與破壞性的結果。”從這里看得出來,戈爾巴喬夫對馬克思主義的真實態度究竟如何了。戈爾巴喬夫借用古人的話語將馬克思主義說成是從“將存在的一切神秘性集于一身傲慢的稟性”產生出來的,因而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本身就有了原罪,“革命性的馬克思主義”就是一種破壞的力量,因而就會產生威脅性和破壞性的結果。戈爾巴喬夫給我們展現了這樣一個政治公式:革命性+馬克思主義=危險性和破壞性的結果。
(三)對列寧的反思和批判
戈爾巴喬夫不僅批判“斯大林主義”,而且進一步將矛頭指向列寧主義。戈爾巴喬夫在年說,社會主義思想越來越緊密接近專制的官僚主義行政命令制度。戈爾巴喬夫在擔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時一直自封為遵循列寧的思想,但他在下臺后所明確闡釋的“列寧主義”觀卻暴露出他對列寧思想的理解和評判存在巨大的歪曲。就是在下臺后他還曾經明確說:“第一,至今我仍信仰社會主義思想。因此,對于‘(社會主義)在歷史過程里有其法則性’的列寧主義的看法,我認為是正確的。第二,列寧是蘇俄歷史上不可分割的一個縮影,因此,我們對他必須有相應的評價。究極而言,列寧不僅在俄國,而且在人類歷史上也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列寧——他將共產主義與理性進步緊密地結合了起來。”但戈爾巴喬夫卻從道德方面激烈地批判列寧。“列寧對道德的解釋,我認為是錯誤的,但我卻把列寧的‘道德,就是促進古老剝削社會的崩潰’這句話牢記在心。當然,對于他的‘道德是為共產主義服務’的這種思想,我是無法贊同的。因此,我們的‘思想革命’就是從對階級性道德思想的拒絕而開始的。”這里有個很重要的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戈爾巴喬夫將“道德”與“階級性”完全對立起來,他用這樣的手法來閹割列寧主義的理論實質。“從這點意義上說,我認為,確如您所指出的,可稱為‘對列寧思想的相對化’。”看起來,戈爾巴喬夫似乎是在有選擇地對待列寧主義,實際上,戈爾巴喬夫對“列寧思想的相對化”表明他在完全否定列寧主義存在的歷史價值。
在戈爾巴喬夫看來,“列寧又是一位狂熱的信仰者,他是一位教條主義者,同時又崇拜雅各賓主義與革命恐怖主義。在這一點上,我對他也無法理解,我所得到的精神上的經驗、世界觀與他卻是完全相反的”。戈爾巴喬夫道出了問題的本質,他在精神上的經驗、世界觀都與列寧完全相反。換句話說,戈爾巴喬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都與列寧是完全相反的。“但在有關倫理道德與政治的相關問題上,我與列寧、布爾什維克的傳統是有決定性、并且是鮮明的不同想法的。沒想到這關系到可以說是突出了我的‘新思考’的根本的原則的問題。其中,對于那些強迫民眾去作出犧牲的政治思想,亦即將在現實中活著的人們的生命與幸福當做賭注或資本,以抽象性的理念去犧牲他們的做法與想法,我是堅決反對的。”戈爾巴喬夫反對列寧主義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思想和做法,他所提到的“抽象的理念”實際上是指列寧所提倡的共產主義理想。戈爾巴喬夫拒絕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各種行動和追求,這只能說明戈爾巴喬夫是一個典型的民主社會主義分子。抽象地否定列寧及其列寧思想,抽象地承認自己對社會主義的信仰,隨后具體地否定列寧及列寧思想,具體地否定列寧為社會主義事業所做的一切,所有這些都表明戈爾巴喬夫在政治信仰方面和世界觀方面都遠離了列寧的思想及其事業,遠離了俄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目標。戈爾巴喬夫這種背離列寧主義的世界觀,決定了他不可能去繼承列寧所開辟的社會主義事業。
戈爾巴喬夫強調,他的思想與列寧思想的不同之處,“從改革運動發軔之初,我們就強調指出,盡管原來的社會主義的概念中也提倡和平共處,但新思維外交將具有與之不同的意義”。“列寧之所以提倡和平共處,是因為當時新體制剛確立,他這是為爭取時間獲得獨立所采取的一種休戰戰術。列寧始終確信,世界上的任何一國遲早會實現共產主義。”“是的,列寧反對輸出革命以及為此而作的準備工作,是因為他相信,資本主義終歸會衰落而自行滅亡。”“在列寧的和平共處的思想的背后,有著一種世界大同的思想,所有的國家都要置于共產主義體制之下,社會的形態只有在馬克思所創建的樣式中才能存在——他一直抱持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我們在構思新的國際關系的研究中時,作為我們的出發點的,是承認多種多樣的選擇途徑這種與列寧完全不同的哲學。人類文明的成長過程啟悟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這里戈爾巴喬夫倒也坦率,他不回避在對共產主義信念方面,他與列寧有著完全不同的哲學。
(四)對十月革命的深刻懷疑
戈爾巴喬夫在執政時期盛贊十月革命,但他在下臺后撰寫的回憶錄中卻對十月革命提出了懷疑。雖然他依然認為十月革命是必然的,但他認為十月革命具有歷史的錯誤。他說:“俄國從20世紀初開始就孕育著革命,但這決不意味著這次革命應該在破壞性如此大的和全然是啟示錄式形式中去進行。”他還說:“如果把十月革命、它的進程和成就同它的代價對比起來思考,如果與其他革命的經驗比較起來思考,就可得出一個結論:對革命在歷史上的作用這個大問題還值得進行認真的研究。”言外之意,十月革命的代價過大。他對十月革命提出了反思:“但主要問題是:這些革命,首先是十月革命是否提供了最佳地解決當時已經或正在成熟的社會任務的范例?它們是否‘提出了’最有利于社會的解決現實存在的各種矛盾的方式?還有,它們是否真正實現了所允諾的東西?”
四、戈爾巴喬夫的“馬克思主義”觀
戈爾巴喬夫等人在批判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反思列寧及列寧主義的同時,也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批判。
(一)戈爾巴喬夫當政時就將矛頭指向了馬克思主義
戈爾巴喬夫當政時就對馬克思主義學說進行過批判。1989年他表示:“現在我們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自我發展的可能性估計不足。”“盡管馬克思是首先看到在科學技術和科學變為直接的生產力和社會力量方面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的人,但是他也沒有預見到未來的科技革命可能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的源泉。如果考慮到馬克思主義預見的,只是他知道的19世紀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可能性的話,那就很容易理解這一點。他沒有推測除兩種社會制度在龐大的國家集團中長期共存,這種共存促使資本主義自我完善,接受社會經濟領域中社會主義經驗的大量因素,使政治制度民主化,這些情況的綜合,使資本主義能夠具有更大的力量,也能適應時代的挑戰。”這時期,戈爾巴喬夫對馬克思主義采取的是一種反思的態度,還談不上明確的批判。但他下臺后則無所顧忌。
(二)將馬克思主義看成是一種空想的學說
蘇聯解體以后,戈爾巴喬夫不僅深刻懷疑和否定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取得勝利的必然性,而且深刻懷疑馬克思主義本身在人類歷史上的巨大作用。戈爾巴喬夫在下臺后明確表示:“國家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與現實產生了相互的矛盾,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資本主義的腐敗沒落’沒有出現,代之而起的是日本以及西方先進國家所取得的前所未聞的科學技術及物質文明的進步。”“至改革運動前的80年代初期為止,事實證明,沒有一個國家能證明出‘大規模(公有制)集團生產’的這種馬克思主義的做法是正確的。”不難看出,戈爾巴喬夫的上述論述表明,他認為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是不符合現實的,甚至與現實相矛盾的理論。戈爾巴喬夫的結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現實之間、人道主義理想同實踐之間的越來越大的脫節,是這一過程的另一個結果。官僚主義的生硬的統一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按自己的規律起作用。而理論應當完成被曲解了的意識形態職能,創造這些行動‘正確性’的幻想,證明實踐正確,在社會意識中描繪社會主義的完善的模式,好像這種模式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則。”在這里,戈爾巴喬夫將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的關系給顛倒了,馬克思主義當然是與時俱進的學說,而將馬克思主義加以發展的任務無疑需要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去不斷的努力、探索和實踐。像戈爾巴喬夫這樣的蘇共最高領導人不去科學地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蘇聯的現實緊密地結合起來,不能科學地、完整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去指導蘇聯改革的具體實踐,卻在蘇聯解體之后強調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的脫節,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戈爾巴喬夫作為蘇共中央總書記,理應既深刻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又能夠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地、隨時根據變化了的客觀實踐進程運用到實踐中去,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但很遺憾的是,他不具備應有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無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時的蘇聯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他犯了很多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錯誤,從而導致蘇聯垮臺。而他下臺后卻大談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的脫節,這表明戈爾巴喬夫還沒有深刻反思自己的錯誤。
(三)馬克思主義“驚人的代價”,“共產主義是沒有前途的”
戈爾巴喬夫曾經說過,“主張絕對的真實與知識的單一獨霸的馬克思主義,使我們付出了驚人的代價。對絕對的真實的追求,不單是在政治上或意識形態上,也在文化方面帶來了專制主義”。在這里戈爾巴喬夫已經將馬克思主義與專制主義完全畫等號了,馬克思主義成為十分可憎的學說。馬克思主義真的使戈爾巴喬夫付出了“驚人的代價”了嗎?為了證明馬克思主義的“驚人的代價”和“專制主義”,戈爾巴喬夫以俄國為例加以論證:“在蘇維埃政權初創期,與馬克思主義的構造意見不合的許多俄羅斯文化人都被布爾什維克們趕盡殺絕,劃清界限,在精神層面,馬克思主義的專制主義使思想日益枯竭,形式主義、惟我獨‘革’主義風行于世。活生生的語言消失了,活躍的思想也銷聲匿跡,蘇聯的報紙成了不忍卒讀的千篇一律的官樣文章。”戈爾巴喬夫用這個例子是想說明馬克思主義使俄國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價。其實,戈爾巴喬夫所說的上述現象在蘇聯確實存在,但不是馬克思主義所造成的,恰恰是長期以來蘇聯共產黨抱殘守缺,將活生生的馬克思主義閹割成這個樣子的結果,然后又反過來說馬克思主義就是這個樣子,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不尊重。實際情況是,蘇聯所付出的“驚人代價”不是馬克思主義造成的,恰恰是長期以來蘇共領導人干了許許多多違背馬克思主義的事情,使蘇聯付出的“驚人的代價”,而蘇聯的一系列戰略性和策略性失誤又給馬克思主義在國際上的影響造成了“驚人的代價”。
戈爾巴喬夫將關注點集中在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目標上:“現在,就共產主義文明的危機、共產主義扮演‘解放全人類’的救世主的失敗而進行的討論很熱烈。不管是對哪一種的議論,我認為其方向都是正確的。因為,創造特別的共產主義文明、特別的共產主義的人類的嘗試最終都無功而返。”在戈爾巴喬夫看來,共產主義就是一種危機;任何搞共產主義的嘗試就將無功而返,不可能成功。等待共產主義的命運就是遭受全面性的失敗和挫折。“斯大林主義、依憑武力的激進的共產主義已受到詛咒,近乎滅絕了,共產主義的極權專制也崩潰了,并且,我覺得可以說,列寧所建立起來的共產主義國際也已趨向死亡。”“共產主義運動的危機從本質上來看是無法回避的,因為那是把俄國和與此相持續的亞、歐諸國趕到極權主義體制的共產主義模式里,并由于其內在的缺陷而產生的危機。而這種模式是一種不自然的東西,明顯的是與人的本性相矛盾的。因此,遲早會走向失敗,這是理所當然的終結。極權性的共產主義,可以說已遭受了全面性的失敗。”戈爾巴喬夫這樣表述無非是說,共產主義已經是沒有任何前途的學說了。
(四)批判《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十分重要的篇章。戈爾巴喬夫自然不會放過加以批判。“當然,在《共產黨宣言》發表后的150年間,人類所積存下來的經驗給予了我們許多馬克思從不去正視或理解的寶貴東西。馬克思確實是一位在最初的革命風暴中深受煎熬的狂熱的學者,可是不幸的是,在1848~1849年,階級斗爭的深刻化和由剛開始的無產階級所達成的自主的行動的狀況下,馬克思自身卻力倡革命的共產主義。”戈爾巴喬夫還說:“他的《宣言》被人看做是共產主義性質的。《宣言》大部分包含有繼承了法國革命時代共產主義者的革命極左主義的東西。而今天,當我們重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時,不難發現,我國的一些左派共產主義者,把馬克思還有這本書,做了相當的行動規范。1919年,托洛茨基激烈批判的是在農工領域里設立軍事組織,這也包含在了《共產黨宣言》之中。”
戈爾巴喬夫將《共產黨宣言》中的基本理論觀點歸納為法國革命時代共產主義者的革命極左主義的東西,這實際上就大大貶低了《共產黨宣言》這部著作中的光輝思想。“像馬克思這種有天分的人,到底是無法戰勝時代所產生出來的革命的現實的。因此,我覺得,在俄羅斯所遭受失敗的并不是社會主義,而是19世紀中期革命時代的激進的共產主義。失敗了的是完全廢止私有制、通過暴力革命去打倒資本主義社會體制的這種想法,也就是一種革命的專制思想,絕對的完全平均主義等等。”戈爾巴喬夫這里談的“社會主義”并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社會主義。他將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完全對立起來,目的就是混淆概念,徹底否定共產主義,宣揚他所信仰的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
(五)對“暴力”和“革命性”深惡痛絕
戈爾巴喬夫說:“俄國的悲劇,就在于西歐在卡爾。馬克思的晚年時代已經死去的思想,卻在20世紀初的俄羅斯被選擇,它被引進于現實社會里,這是一個錯誤。恩格斯在晚年也不將自己的理論稱為共產主義,而稱為科學的社會主義,對革命的暴力行為也越來越采取了批判的態度。不幸的是,列寧,特別是年輕時候的列寧比馬克思的戰友恩格斯顯得更為教條。”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戈爾巴喬夫將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看成是“教條”,不加分析地指責列寧的暴力革命的學說和暴力本身。
在評價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過程中,戈爾巴喬夫表示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就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暴力革命的學說和馬克思主義本身所固有的革命性。“然而,由于原先的共產主義具有一種空想的性格,因此,支持共產主義的人們被驅使到暴力上去了。那是因為要想以自發的、自然的形式去實現這種理想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共產主義只有以暴力的形式才能得以實現,失去暴力就不可能自然地加以實現。這是對共產主義典型的歪曲。從這個論點出發,戈爾巴喬夫認為:“共產主義陣營為什么會崩潰呢?還有,為什么這個運動會走向、發展到暴力及殘酷的橫行無忌呢?我想,現在看來就更加明顯了。蘇聯、中國的文革、柬埔寨大屠殺等這么多國家的悲劇,都是嘗試實行共產主義實驗場所造成的。”“俄國在1917年以及此后的年代里,左派共產主義者肆意推行了專制主義,把貴族的領地里所藏圖書全部給燒了,焚書坑儒,并且還對美術館、教會大加掠奪與破壞。”
從這個思維出發,戈爾巴喬夫反對馬克思“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的觀點,認為革命所付出的“代價”是很高的。戈爾巴喬夫對無產階級專政持強烈的批判態度:“布爾什維克社會主義‘模式’的主要的、概括一切的原則就是‘無產階級專政’。這個詞是從馬克思那里借用來的,但被用到了荒謬的地步。”
(六)放棄階級道德,實行階級調和,認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類似宗教使命
戈爾巴喬夫激烈抨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念。“共產主義的革命家們,總是以世界為斗爭的對象。他們改造歷史,改變了人性,一心一意想在全世界貫徹共產主義制度。”“對共產主義者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并不只是簡單地憑暴力去把自己的原則強加于別人,而是不管如何,全人類都必須成為自己斗爭改造的對象。因此,馬克思還有一些追隨他的教理的忠誠的人們,大家都幻想著以世界性的共產主義革命,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來主宰全世界。”“可是,共產主義的國際救世主思想和共產主義的擴張主義都已成強弩之末,奄奄一息。可是救世主們不管在哪里總是存在著的,更何況這是一種革命主義、共產主義的救世主,因此就更容易發展到一種對一個一個的人的壓迫、專制以及讓革命領導者走向絕對主義的道路上去,對此我們現在已是很明了的。這并非一種單純的領袖崇拜,而是為了革命領袖而去犧牲和奉獻個人所有一切的‘忠誠’。它所要求的是在道德上、精神上、尊嚴上、血緣上,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必須犧牲的無條件的奉獻。”上述論述明確地表明戈爾巴喬夫對共產主義思想和世界性共產主義革命的憎恨。
與拋棄暴力革命和馬克思主義革命性的思想相適應,戈爾巴喬夫等人主張階級調和,公然放棄階級道德。戈爾巴喬夫后來表示:“我為能在改革運動的時代里,把那些視‘革命領袖們’所推行的運動為絕對正確代表的共產主義的影響所造成的許多惡果從人們的意識中清除掉而感到非常的榮幸。就我個人來說,總是想努力做到清除那種不僅存在于身邊的下屬,甚至是國民中的對黨的總書記的畏懼之感,提倡大家都是平等的觀念。”戈爾巴喬夫明確表示:“我們公然的放棄階級道德,也就是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并樹立起全人類的價值的旗子,這件事本來就是一種精神的革命、一場政治的革命。我認為誰也無法使大眾深信‘什么都可以得以原諒’或‘無善也無惡’等想法了。為使人們懂得我們將放棄過去那些所謂革命的遺產這個問題,莫如先做到我對社會主義是怎樣考慮的,在‘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的理想’這個概念里它意味著什么樣的意義。這種種問題應該先得到人們的理解。”在這段話中,戈爾巴喬夫最清楚不過地表達了他們放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的想法。
戈爾巴喬夫企圖以全人類價值來取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道德。“我認為,其矛盾是,《共產黨宣言》一方面以暴露資本主義的缺陷的方法去推動人們的良心與道德,從而號召對資本主義進行抵抗;而在另一方面,則以煽動增強仇恨的形式教唆人們走向一種破壞力和暴力方向去。”
(七)混淆馬克思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界線
戈爾巴喬夫混淆馬克思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界線,他還試圖證明,恩格斯后來是怎樣放棄了階級斗爭觀念轉而走向調和的,恩格斯是怎樣架起通往民主社會主義橋梁的。“我深感興趣的是,馬克思在晚年曾放棄了《資本論》,脫離了政治,傾力注目于社會的活力這個問題,不再是致力于挑起紛爭和階級斗爭,而是對調和、團結人們的思考對象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遺憾的是,這新的社會觀卻沒能再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盡管如此,卻也構架起推動朝向社會民主主義的轉移的又一座橋梁。”這說明,戈爾巴喬夫為了他念念不忘的民主社會主義的目的,不惜移花接木,幾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戈爾巴喬夫有時也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他在與池田大作的對話中強調:“我是以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為出發點的,而您卻是以佛法的廣大世界為出發點的。如此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兩種何其不同道路上走過來的兩個人卻能夠圍繞一個共同的主題進行對話,并且也找到了共同的倫理基礎,我覺得,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但戈爾巴喬夫卻與馬克思主義相去甚遠,根據需要自封為馬克思主義者,當然不能證明戈爾巴喬夫就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五、幾點結論
第一,戈爾巴喬夫主政期間,一開始在對待斯大林的問題上還能夠堅持兩點論,但隨后就走向了極端,迎合蘇共黨內和蘇聯社會上的激進勢力,對斯大林采取了全部否定的立場;在對待列寧和列寧主義問題上,雖然暴露出懷疑和質疑的立場,但還沒有采取大張旗鼓的批判措施;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上,則采取認為馬克思主義某些具體理論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做法而對其加以否定,但沒有采取公開的全面否定的做法。
第二,戈爾巴喬夫下臺后,則非常公開地表達自己對列寧和列寧主義的懷疑,公開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質,但在另一些訪談中又標榜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其理論是“以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為出發點的”,顯示出其思想上的矛盾性、混亂性和空想性。
第三,戈爾巴喬夫是民主社會主義思想的癡迷者,不遺余力地表達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追崇,他所說的忠實于“社會主義的選擇”,實際上就是忠實于“民主社會主義”的選擇。他執政時期將馬列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改變成民主社會主義理論,其結果是,廣大民眾不買其民主社會主義的賬,黨內多數人不理解民主社會主義理論,造成了黨內和蘇聯社會的思想混亂。蘇聯解體后,戈爾巴喬夫依然堅持所謂的民主社會主義的選擇,但其思想和所領導的政黨在俄羅斯已經沒有發展的土壤。
第四,戈爾巴喬夫理論思想和理想信念的轉變給人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即這樣一個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不堅定的人,為什么能夠謀得蘇共中央總書記的位置?為什么蘇共黨內不能夠有效識別和遏制那些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不高、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不堅定的人進入黨的高層?
第五,戈爾巴喬夫對蘇共的垮臺并不惋惜,在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他甚至認為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是“一大累贅”。但他對蘇聯的完整性卻十分在意,殊不知,蘇共是維系蘇聯存在的最重要的紐帶,戈爾巴喬夫從理論和實踐上動搖了蘇共的地位,擾亂社會主義思想就勢必會造成蘇聯的完整性受到侵害,走向坍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