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停戰談判中的第二項議程:確定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區。這是朝鮮停戰談判的核心問題。
關于建立軍事分界線的談判開始后,朝中代表團一直堅持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美方代表則從一開始就堅決拒絕。1951年7月27日,美方首席代表喬埃說:地面部隊的戰線,不能反映雙方軍隊的實際力量,“聯合國軍”具有海空軍“優勢”,“貴方對海空軍的威力是充分領會的。因此,必須對海空軍部隊給予地區作戰的影響以適當的估計”。“‘聯合國軍’以其空軍力量與海軍力量所控制的廣大區域,它包括了全部北朝鮮從目前軍事接觸線直至鴨綠江和圖們江,你方在朝鮮沒有可以相比擬的地位……換言之,你方將部隊撤到大致通過平壤與元山一線以北時,所放棄的優勢將完全比不上‘聯合國軍將其空軍與海軍力量從北朝鮮撤退時你方所獲得的優勢”。28日,喬埃在談判會上又說:“在選擇非軍事區時,我們必須要考慮地形和聯合國陸海空軍的潛力。但是,我方已經提議撤退我方的海空軍,為上這些讓步,我方應得到補償。 ”為此,美方代表團還擬定了一份他們所要求的軍事分界線的地圖,將軍事分界線劃在了志愿軍和人民軍后方數十公里的地區。按這條軍事分界線,志愿軍和人民軍將從當時的實際接觸線退出1.2萬平方公里地區。中朝方面代表團對美方的要求,進行了堅決的駁斥,指出:你們為什么不在你們海空軍掩護下,在你們曾經到過的平壤、元山一線站住腳,戰線卻從鴨綠江一直撤到“三八線”以南。
美方代表團理屈詞窮之后,仍不接受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8月18日,“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下令發動夏季攻勢,停戰談判被迫中斷。對此,中朝方面早有預料和準備。毛澤東在7日已經致電彭德懷,指出“談判需經戰斗勝利配合,并須做破裂之軍事準備……談判需政治攻勢,特別是戰斗勝利相配合才更為有利。”經過1個月的戰斗,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粉碎了“聯合國軍”的進攻,殲敵7.8萬余人。李奇微的夏季攻勢未達到目的,于9月底又發動了秋季攻勢。戰至10月22日,志愿軍、人民軍殲敵7.9萬余人。美方代表團在談判桌上舌戰沒有得到的東西,美軍在戰場上仍然得不到。戰場上飛機大炮的辯論,又一次證明,美軍和海空軍“優勢”,對于其推進地面戰線幫不了多少忙。
10月25日,停戰談判在新會址板門店復會后,美方代表再也狂妄不起來了,再也不提其“補償”論的主張。但仍不接受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并無理要求志愿軍和人民軍退出1500平方公里的地區。為了配合談判,彭德懷決定舉行戰術性反擊,攻克敵陣地21處,殲敵1萬多人,同時,第65軍對開城以南地區進行掃蕩作戰,擴大土地面積280余平方公里。同時,志愿軍第50軍在志愿軍轟炸機部隊支援下,攻占了“三八線”以北西朝鮮灣大和島、小和島等十余個島嶼。在談判桌上,美方也最終放棄了讓中朝方面后撤的要求,同意中朝方面提出的就地停戰的方案。
早在8月中旬,志愿軍談判代表團李克農、鄧華、解方、喬冠華就根據美方在談判中的表現,對美方關于軍事分界線的意圖進行了分析,認為“要對方接受‘三八線’ 的方案是不可能的。……估計對方最后的盤子就是老實的就地停戰加上若干不大的調整”。談判雙方雖然觀點不同,但在“三八線”南北均有陣地。對方在“三八線”以北較中朝方在“三八線”以南占陣地略多,但對方所占陣地主要是山區,于軍事上有利,而沒有經濟價值,而中朝方在 “三八線”以南占陣地為平原,遭戰爭破壞較小,經濟上有利。軍事上中朝方在“三八線”以北有陣地可守,在“ 三八線”以南可威脅漢城,也沒有什么不利。所以,無論是在“三八線”還是就地停戰,只是個說法問題。
11月7日,中朝方面代表團在談判會上提出,以雙方軍隊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各后撤2公里的建議。美方代表無法再無理耍賴。這樣,關于軍事分界線的談判,歷時4個月,于11月27日達成協議。所有談判桌上得到的東西,只能以戰場實力為前提。(完)
信息來源: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