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長城”是怎樣構筑起來的?
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尚無大規模構筑坑道工事進行防御作戰的先例。抗美援朝戰爭志愿軍轉入陣地戰,初期也主要是依托野戰工事進行防御的。志愿軍曾利用這些野戰工事頑強抗擊"聯合國軍"的進攻,雖然取得了勝利,卻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究其原因,主要是陣地工事不堅固,根本不適應現代條件下防御作戰的要求,而與現代化技術裝備的敵人作戰必須構筑更堅固的防御工事,以削弱敵人的技術裝備優勢。在夏季防御戰役后期,特別是在秋季防御戰役中,為防御敵炮彈的轟擊,志愿軍戰士們創造性地把防炮洞(俗稱"貓耳洞")加深成半坑道式或將兩個相鄰的防炮洞從內部挖成馬蹄形,由兩個坑道口出擊,靈活機動,退守安全可靠,從而出現了坑道工事的雛形。這種工事的出現,在敵人猛烈火力的襲擊下,經受了考驗,初步顯示出它的優越性。
志愿軍司令部充分肯定了群眾的這一創造,于1951年9月16日指示全軍:"以后我重要陣地必須是隧道式的據點,特別是核心基地。"秋季防御作戰后,為了加強和鞏固已占陣地,志愿軍和人民軍便立即在全線掀起了大規模的構筑坑道工事熱潮。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土石堅硬,既沒有施工經驗,又缺乏作業工具,更加上敵人炮火的不斷襲擊,其施工的艱苦程度是難以想象的。志愿軍前線部隊,從1951年12月底開始到1952年8月底,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公里長的整個戰線構筑了20-30公里縱深的、以坑道為骨干,與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各種火炮掩體等相匹配的支撐點式的防御體系。以后又不斷加固和完善,使之真正成為銅墻鐵壁般的防御體系。據不完全統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共構筑大小戰斗坑道總長1250公里;交通壕6240公里;挖土石6000萬立方米。這種堅固陣地體系的形成,為志愿軍實施陣地戰打下了堅實可靠的基礎,標志著志愿軍陣地防御作戰有了新的創造和發展。
(黃敏)
志愿軍構筑的坑道工事有哪些優勢?
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建立起來的以坑道為骨干支撐點式的防御體系,其優勢主要有以下三點:
1、便于防守。解決了在敵人強大火力突擊下,保存有生力量的問題,使志愿軍防御能力大為增強。
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是志愿軍依托坑道進行防御作戰成功的典型戰例。志愿軍在上甘嶺地區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就構筑10米以上坑道48條,總長為760多米。"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地區的兩個山頭陣地先后投擲炸彈190多萬發,把兩個山頭表面陣地工事全部摧毀,兩上山頭的石土被炸松了1至2米,變成一片焦土,但是,兩個山頭坑道陣地卻仍在志愿軍手中。上甘嶺陣地工事經受了如此嚴峻的考驗,從而證明了它是以劣勢裝備進行現代山地防御作戰中最好的一種防御體系。
另據有關資料統計,在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戰中,志愿軍在尚未建成坑道工事前,"聯合國軍"空炮火力對志愿軍造成很大傷亡。敵40至60發炮彈即殺傷我1人;構筑坑道工事后,1952年1月至8月,敵發射660發炮彈僅殺傷我1人。由此充分顯示了坑道工事在陣地戰中防守的優越性和重要作用。
2、便于進攻。在進攻中,志愿軍可依托坑道作為進攻出發地,機動、靈活、便利。或者將兵力、兵器隱蔽集結于前沿陣地坑道,避免敵人炮火的襲擊,或者在敵人陣地前,或兩翼挖掘坑道或屯兵洞,縮短沖擊距離,減少沖擊中的傷亡,保持進攻作戰的突然性。這些作法經過1953年的夏季戰役證明也是行之有效的。
3、便于生活。它具有防雨、防寒、防潮、防火等特點。部隊可以在坑道中儲存大量的糧食、彈藥,配置必需的生活設備,從而解決了部隊的后勤保障,使之能較長時間依托坑道執行作戰任務。
總之,以坑道工事為骨干、支撐點式的防御體系的形成,為志愿軍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關于"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創造了堅實可靠的物質基礎。對此毛澤東主席在1952年8月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能不能守,這個問題去年也解決了。辦法是鉆洞子。……敵人對我們很沒有辦法。""吃的問題,也就是保證給養問題,很久不能解決,當時就不曉得挖洞子,糧食放在洞子里。現在曉得了,每個師都有三個月糧食,都有倉庫,還有禮堂,生活很好。""現在是方針明確,陣地鞏固,供給有保證,每個戰士都懂得要堅持到底。"
(黃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