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文刊于1943年3月22日《時代》雜志。
等待豐年
中國的問題究竟是怎樣永無止息,中國苦難的歷史如何在戰爭、洪水和饑荒的輪回中不斷重現,《時代周刊》通訊記者白修德(Teddy White)上周講述了他的親身經歷。他剛結束了兩周的采訪,從遭受饑荒的河南省返回,請看他的報道:
我的筆記告訴我,我報道的內容都是親眼所見或親自證實:野狗在路邊啃著尸體,農民在夜色的遮掩下尋找死人肉,無邊無際的荒村野嶺,乞丐聚集在城門口,棄嬰在路邊啼哭死去。沒有什么能夠描繪出河南大饑荒的恐怖情形,諷刺的是,青綠的麥苗本來是莊稼豐收的指望,現在卻等不到兩個月后成熟收割。最恐怖的是,你知道這樣的災荒本來可以避免。
難民逃荒
我和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哈里森·福爾曼到了一個叫做董辛店(音譯)的小鎮,難民從這里逃出河南。這些難民擠上了貨車、平板車、舊馬車,人頭攢動。他們爭相爬到火車頂棚上,火車開動的時候,老幼婦孺拼命抓住任何能抓的地方。在寒冷中,他們凍僵的手指無法抓住邊沿,從車頂墜落?;疖囉肋h不會停下來。
十分鐘后,我們看到了第一個傷者——有個農民倒在路基上流血不止。幾個鐘頭前,他從難民火車上摔了下來。車輪壓斷了他的雙腳。他孤零零地大哭,斷肢還留在鐵軌上。他的腿骨露在外面,像是細瘦的白色玉米桿。我打開了醫藥箱,給他一些磺胺藥物,我們趕快跑去讓人送水請醫生。不過走了一天也沒有找到醫生。
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關心有多少難民死在逃荒的路上。據說從去年秋天起,已經有200萬人沿著這條路逃了出來,現在每天大約有一萬人向西逃亡。河南省有3400萬人口,我們估計其中有300萬難民。此外,在新莊稼收獲前,還會有500萬人餓死。
沿街乞討
在洛陽,我們拜訪了來自愛荷華州埃爾多拉的托馬斯·梅根主教,他是位好心腸的愛爾蘭神父。他用美國援助的資金建起了診所,在我們離開的時候,難民向我們涌了過來。難民在我們身邊跪下來,拱手向我們乞討。
第二天,梅根神父陪著我們坐軍用卡車向東行駛。路邊的樹皮都被剝光了,農民把榆樹皮曬干搗碎,磨成粉做熟了吃。他們還吃樹葉、草根、棉籽和蘆葦。
我們騎著軍隊的馬匹繼續向東走。在寒冷的暮色中,我們看到了第一具尸體——有個女人死在路上。她至少在地上躺了一夜。
遍地死人
我們進入鄭州的時候,白雪覆蓋了街道,人們穿著風吹抖動的灰藍色破衣,像是游魂走在泥濘的路上。難民從小巷里竄出來,沖著我們叫喊,他們把手縮在袍子里取暖。有些人躺在污水,有些人倒在溝里,聽天由命地死去。我們搖動一兩個人,看他們是否還活著。這里的救災委員會幾乎都接受了美國的援助,這筆錢來自美國援華會,他們在難民營里收留了一些婦女兒童。第二天,我們看到救災委員會發放的糧食,只有六袋麩皮。
那天下午,我們聽說了人吃人的慘劇。有個姓馬的婦人因為吃掉了她的小女兒受審。嬰兒身上的肉被帶到法庭上作證據。官府指控她殺了孩子吃肉。她辯解說,孩子餓死在先,她才吃了肉。
盛情款待
離開鄭州的時候,我們對河南的情形有了大致的了解。1940年后,莊稼的收成不好,弄得青黃不接。在這個重要的戰區,軍隊的補給完全靠當地按照征糧政策收來的糧食。文職官員每個月領取糧食配額。政府人員本來希望小米高粱等秋季作物填飽農民的肚子。但是1942年幾乎沒有下雨,秋天幾乎顆粒無收。
由于驚人的計算錯誤,本來應該準時送到災區的糧食,到了秋天也沒有發放?,F在,除了美國援助的資金和物資,飽受戰爭折磨的中國內陸省份似乎沒有希望得到足夠的糧食,避免悲劇的發生。
在我們離開鄭州前,政府官員宴請了我們。我們喝了兩道湯,吃了炒藕片、辣子雞、荸薺炒牛肉、炸春卷、熱饅頭、米飯、豆腐、雞和魚,外加三個撒滿了白糖的餡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