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通貨膨脹的魔影降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土地上。人們以往疏于對它作深入細致的研究,簡單地得出了“惡性通貨膨脹”結論,從而與解放戰爭期間國統區的惡性通貨膨脹相提并論,這是有悖于歷史事實的??箲饡r期國統區的通貨膨脹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對戰時經濟不全盡是起了消極和破壞作用,而且也未曾達到惡性發展的程度。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評價這一問題,對于澄清通貨膨脹理論一些概念上的混亂,推動抗日戰爭史的深入研究,均有裨益。
一
所謂通貨膨脹,是指貨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對貨幣的客觀需求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普遍上漲的經濟現象。其發展過程依次可分“潛伏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下“虛假的繁榮”和惡性通貨膨脹三個階段1。傳統的觀點認為,從1935年國民黨政府的法幣政策實施起,就是通貨膨脹的開始,到“抗日戰爭時期開始了偽法幣的惡性通貨膨脹階段”2。歷史事實并非如此。
抗戰初期,“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在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上“比較順利地形成了全國軍民抗日戰爭的高潮,一時出現了生氣蓬勃的新氣象”3,蘊藏在民眾心底的抗戰激情也象火山一樣爆發出來。海外華僑每年向祖國匯款數以億計。戰區民眾出伕運輸、踴躍捐獻的事例更是難以計數。在這種形勢下,國民政府的財政危機并不明顯,抗戰第二年度的財政赤字僅占國庫貨幣支出的37%,尚不急于用增發紙幣作為籌措軍費的主要手段。從1935年幣制改革到抗戰初期——起碼是到1939年初,國統區還沒有出現通貨膨脹。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政府財政收支入不敷出的問題日趨嚴重。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指出,“為供應軍費收購物資,使用多量法幣,則籌碼之流通自無不足之慮”4。這就為通貨膨脹政策的出臺開了綠燈。曾任國民政府中央儲蓄會代經理的祝世康回憶說,國民黨的通貨膨脹政策是“從1939年以后,財政赤字愈來愈大”的情況下付諸實施的5。又據原國民政府財政部簡任秘書朱鍥提供的絕密數字,在1939年國庫支出中,銀行墊款已占76%,是“通貨膨脹第一階段的開端”6。
所謂“潛伏的通貨膨脹”,即指紙幣流通量已超過流通必要量,紙幣貶值和物價上升已經開始,但人們多以為是暫時的物價波動,紙幣信用依然堅固。1939年法幣流通呈現的狀況正是如此。但自1939年下半年開始,國民政府批準中央、中國、交通三行辟另帳發行法幣,規定“是項發行數額特許全部以保證充準備”7。9月8日又規定法幣準備除原有之金銀外匯外.“得加入短期商業票據、貨物棧單及生產事業之投資三項”8。從此,法幣發行不再受幣制改革時所規定的“現金準備60%,保證準備40%”的發行準備制度之約束,在通貨膨脹道路上加快了步伐。當時,國民政府發言人一再重申,戰時決不實行通貨膨脹政策,但這只是個政治煙幕。從1939年下半年始,法幣發行的真實數額已被隱瞞起來,定期公布的都是一些虛假數字。
1940年5月,日寇對重慶的大轟炸點燃了物價飛漲的火焰,“潛伏的通貨膨脹”破土而出,進而發展到了“虛假的繁榮”階段。所謂“通貨膨脹的虛假繁榮”,是指隨著紙幣流通量的增加,物價上漲已達到顯著程度,曾執行儲蓄手段職能的那部分紙幣,愈來愈多地投入流通領域,爭相參加“實物化運動”,社會總需求增大,受到刺激的生產一度出現擴大的趨勢。更為嚴重的是,投機盛行,導致社會財富分配的嚴重兩極分化。
從法幣發行的速度來分析,1940年以后國統區通貨膨脹的虛假繁榮階段又可分為“緩慢的通貨膨脹”和“逐漸加劇的通貨膨脹”兩個小階段。1940年5月法幣發行額為56億元,1942年2月為168億元,22個月內增加了3倍。統計每月環比指數的集中趨勢值,其眾數和中位數均為1.05,每年的環比指數也未超過2,可稱之為“緩慢的通貨膨脹”。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香港和上海租界淪陷,日軍又相繼進占東南亞,切斷滇緬公路,形成了對國統區的、嚴密封鎖。從1942年初至1945年8月,法幣流通范圍不斷縮小,法幣發行速度卻逐漸加快。在每月環比指數的各種集中趨勢值中,眾數升為1.07,中位數增至1.10,法幣增發的年環比指數也開始突破了2,1942年為2.3,1944年增為2.5,到1945年的前8個月已接近為39。這可稱之為“逐漸加劇的通貨膨脹”。這時,法幣的信用危機日漸明顯,物價飛漲不可抑止,1942年初重慶物價指數還未超過30,1945年8月則已躍至戰前的1795倍了。重慶市面上卻依然“日益繁囂,飯莊、酒肆、咖啡廳、俱樂部,到處車馬盈門,燈紅酒綠”10。其他各大城市大致也是如此。通貨膨脹依然步履艱難地蹣跚在“虛假的繁榮”階段之中。
抗戰初期,法幣發行增長速度高手物價增長速度。1940年下半年后發生逆轉,后者超過了前者。以往論者認定,.物價上漲倍數超過貨幣增發倍數,乃是惡性通貨膨脹的標志。這一劃分標準是生硬地套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通貨膨脹模式的結果,筆者對這種看法不敢茍同。
抗日戰爭后期,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不斷擴大和鞏固。1943年日軍在南太平洋瓜島首次受挫,1944年盟軍開辟第二戰場,美軍在菲律賓群島登陸成功。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在敵后牽制著5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全部偽軍,極大地減輕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壓力。國民政府財政支出實值逐年漸趨收縮。1941年以后田賦征實的收入約3729億元,占同期貨幣總收入的55%11。1943年以后的黃金政策,回籠法幣也達601億元,占同期法幣增發量的20%12。國民政府還擁有大量的美金外匯。這都足以使國民政府減少發行巨額法幣,而不至于迅即陷入惡性通貨膨脹的泥坑。
所謂惡性通貨膨脹,當時是指濫發通貨,導致“通貨、物價和軍事支付三者,好象三匹脫韁的馬,兜著圈子瘋狂地前后追逐”,從而導致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狀態,其最顯著的特點是“不由自主”13。抗戰后期,國統區物價飛漲,國民政府并未追逐物價的飛漲而增加法幣的發行速度,由于有田賦的實物收入做挹注,軍費的貨幣支付增長速度也落后于物價甚遠,法幣發行無疑還沒有達到“不由自主”的地步。世界著名貨幣銀行學家蓋根(Cagan)認為,“物價上漲率在每月50%(即每年600%)以上并賡續一時期后,始能稱為惡性通貨膨脹”14。揆諸重慶的物價,1941年上漲率為260%,1942年為202%,1943年為349%,1944年為274%,1945年l至8月為273%,均未超過600%的標準。如果進行定量考察,重慶物價指數上漲率達到每月50%并持續發展下去,開始于1947年下半年??梢钥隙ǎ箲鸷笃趪y區“逐漸加劇的通貨膨脹”沒有發展到惡性通貨膨脹的階段。
二
國統區的通貨膨脹是在戰爭的沃壤中滋生成長起來的,它對戰時經濟的興衰枯榮造成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是復雜的,不可簡單而論。
許多人認為,抗戰八年間,法幣發行達到103190億元15,比戰前的法幣量膨脹了7318倍。實際上,這個數字與歷史事實相距甚遠。據筆者考證,鑄此謬誤的始作俑者為當時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的俞鴻鈞。1946年3月,在重慶召開的國民參政會上,新上任的俞財長“述及到過去八年抗戰中,政府發行鈔票計達十萬零三千一百九十億元”16。這個絕密數字“八年抗戰以來第一次”被公諸于世。盡管俞鴻鈞在會上信誓旦旦地“負責聲明,渠本日所宣布法幣發行數字絕對確實”17,實際上他是蓄意虛張聲勢,企圖把未來通貨膨脹的責任推卸到抗日民族戰爭的頭上,為發動內戰增發更多的法幣留下余地。對此數字,當時就有人懷疑說:“.看之下,其數目之巨,實遠出吾人意料之外”18?!缎氯A日報》發表社論說“實際發行額是不是如此?還值得研究”19??梢娺@個數字不是可靠的。據當時財政部簡任秘書朱偰在當年的日記中透露,法幣發行額真正達到十萬億元,是到1947年的時候20。美籍財政經濟專家阿瑟·恩·楊格自1927年至1947年一直擔任國民政府的財政顧問,事無巨細,悉行參與籌劃。他事后說,至1945年8月31日止,法幣發行額為5569億元21。再證之于吳崗編《舊中國通貨膨脹史料》一書中搜集到的檔案資料,完全相符??箲鸢四?,法幣不是膨脹了7318倍,而是膨脹了390倍。
通貨膨脹必然導致物價高漲,但物價高漲卻不一定都根源于通貨膨脹。以往論者在“物價高漲”與“通貨膨脹”之間簡單地劃了一個等號,給通貨膨脹問題的研究造成了極大混亂。例如1945年8月的法幣發行指數(為398)和重慶的物價增長指數(為1795),二者基期基本都選定在抗戰爆發之時,可8年后前者較后者的增長數字相形見絀,相差幾達5倍。有人以貨幣流通速度加快來解釋這一矛盾現象,是不能說明問題的。貨幣作為商品的交換媒介,在流通中與具體的商品對向運動。若說貨幣流通速度加快,不僅貨幣持有者能迅速將貨幣脫手,而且商品銷售者也須相應地樂于使商品脫手換回貨幣。眾所周知,在“逐漸加劇的通貨膨脹”情況下,國統區盛行著“移轉貨幣于財物”的運動,人人都想推出法幣,但沒人愿把實物輕易拋出來,法幣流通速度的增長彈性是有限的。到1947年7月,法幣流通的加速度已增快到相當程度,較戰前也不過“快到兩三倍左右”22,抗戰時期斷不致增快5倍之多。既然如此,物價怎么會失去貨幣流通規律的制約,變成斷了線的風箏越飛越高呢?這一矛盾現象迫使我們不得不去思索一下貨幣以外的原因。
現代化的戰爭是總體戰爭,不僅包括軍事上的搏斗,還有經濟上的較量。戰時經濟孕含著消耗擴大與生產減少的矛盾,如炮火的摧毀,敵人的劫奪,為抵抗敵人動員大批的壯丁和籌集軍火、糧秣服裝等等,都是這一矛盾的體現。戰前中國的工業偏處東南沿海,近代經濟在內地沒有根基,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正面戰場上局部的戰爭仍連綿不斷,戰爭造成的物質破壞和消耗進一步加深了供需之間的矛盾。1939年至1940年的桂南戰役,波及19個縣份,各種經濟損失共值戰前法幣6432萬多元23。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駐香港和上海租界,切斷了向內地轉運物資的重要來源。中國除大后方國營工業之外,“則全國民營工業至少有80%左右在港、滬兩地”24。有人估計,這時國統區“物資的缺乏量,一般是在需要量的70%以上”25。在物資緊缺的情況下,交通運輸的種種困難又加深了供需不調的矛盾。1942年3月日軍占領緬甸后,滇緬路被切斷,從蘇聯穿過新疆到蘭州的西北公路也相繼中斷。當時國統區只有6000輛卡車,并且“因缺乏零件只有一半可用”26。物資缺乏和供需不調的矛盾日益加劇,物價高漲的必然性也就從中產生出來。
戰時物資缺乏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民族戰爭需要振興國民經濟、努力發展生產以保障戰時物質供給,但國民政府的種種誤國誤民政策往往與此背道而馳。戰時雖實施過經濟統制政策,但經濟部對此無權問津。“中國的經濟管制,卻置于孔財長之下,這就說明了中國管制經濟只是為了填補財政缺額,并非為了繁榮經濟”27。經濟統制機構的全般無能和吏治的腐敗,反而使地主、官僚和投機商人得以興風作浪。
對戰時物價影響最直接的人為因素,當數“特種資本”的囤積操縱。國統區物價猛漲之風“實始于民國29年3月下旬紗價之飛騰,而當時紗價飛騰之原因,則由于缺貨”和商人囤積。到這年秋天,川省稻谷歉收,而湘贛之米以運輸困難未能接濟,大糧戶見此情形,乃儲存不售,奸商乘機購囤以牟厚利,遂造成糧荒之局28。港、滬淪陷后,囤積之風彌漫了整個國統區,在投機市場上迅速地掘起一個發國難財的階層。囤積居奇惡風導致了人為的物價恐慌,大家都搶著拋出法幣,爭相購存實物,于是“中央為國庫而囤積,省方為省庫而囤積,不僅商人囤積,每個人都在囤積,囤來囤去,物價到了最高點”29。國民政府倒行逆施的經濟政策加劇了戰時經濟的各種矛盾,這些矛盾最終都通過物價信號表示出來。抗戰時期國統區發生的正是一種非貨幣因素強化的通貨膨脹。
以往論者簡單地把物價飛漲等同于通貨膨脹,根本原因是忽視了對非貨幣因素的研究,不自覺地夸大了通貨膨脹的反面作用。筆者認為,對戰時國民政府的通貨膨脹政策不應簡單地全盤予以否定。前期的通貨膨脹,對戰時經濟的發展不無積極促進作用;到后期,“逐漸加劇的通貨膨脹”才導致非貨幣因素強化,造成物價飛漲,淹沒了戰時經濟的一派生機。
抗戰以前,西南西北10省的近代工業只有237家,占全國工廠總數的6.02%30??箲鹌陂g大后方各地近代工業迅速發展,使“西南西北的經濟開發,至少提前了50余年”31。對此,通貨膨脹的促進作用是不容忽視的。1939年國統區“潛伏的通貨膨脹”已經開始,恰在這時后方的工業呈現出了一派“戰時景氣”。榮家內遷企業在重慶、寶雞建廠創業,在艱難的條件下,乘通貨膨脹下的“價格日益高漲之機,充分利用內遷的設備和技術力量”賺取利潤,1939年至1942年4年間所獲盈利達500余萬元,并擴建分廠7處之多32。這種高額利潤在當時國統區的民族企業中乃是一種普遍現象。資本家渴求更多的貨幣財富,紛紛投資于工礦企業,到1942年底,國統區工廠數比1938年增長了4倍33。這些廠礦企業對于支持民族戰爭的物資供給,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貧困落后的國統區還需要大量物資內運補給,通貨膨脹形勢十分有利于國統區從外地吸收物資。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寇出于調換法幣套取外匯之便,允許法幣在華中淪陷區與“中儲券”等價流通。在幣制混同情況下,國統區物資缺乏而貨幣增多,物價勢必較高。商品往往向物價高處匯聚,商人們都情愿冒險到港滬一帶去辦貨。經商者冒險搶運物資,主觀原因是唯利是圖,客觀效果卻充實了抗戰的經濟實力。
通貨膨脹使農村中的商品經濟關系也獲得了較大發展。農民的消費一般可分為自給和交換兩部分。戰前中國農民家庭生活中自給的比重平均占66%,其中華北農家為73%34。西南西北經濟落后,其比重無疑高于華北。貨幣如潮水涌進農村后,云南農家消費中自給部分的比重在18%至67%之間35,即使67%也低于戰前華北農家的73%了。由于農產品價格高漲和農村失業減少,農民的生活也曾一度獲得少許改善,尤其是1940年秋糧價指數超過物價總指數,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大大縮小,這在舊中國社會經濟史上是一個難逢的機遇。此后不久,國民政府把田賦征實的枷鎖套在了國統區農民身上36。
抗戰前期,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的速率比較一致。許滌新發表文章說:“我們亦承認物價提高可以刺激生產,但這是有極限的,過了一定的極限,物價之高漲對于生產就要發生否定的作用了”37。這個極限的臨界點在1942年,“前此,工業是在上坡、增產、曇花一現的戰時繁榮,后此是下坡、減產、停工、深長苦痛的經濟危機”38。1942年以后,囤積操縱等非貨幣因素日漸成為直接推動物價狂漲的動力,“逐漸加劇的通貨膨脹”導致了商業資本的畸形繁榮。
中國經濟在戰前就呈現著商業資本發達,工業資本落后的格局,“逐漸加劇的通貨膨脹”進一步加重了這一趨勢。1942年法幣發行額已達343.6億元,而后方廠礦的總值不過9億元,連流動資本在內亦不過15億元39,足見生產資本如何微弱。到抗戰后期,國統區的商業資本“恐怕要在2500萬萬到3500萬萬元以上”40。工業資本家全都兼營起商業,甚至工人中也有“棄工經商或改做包工頭、小業主的傾向”41。國家銀行也把業務活動的重點轉向商業投機,增設了經營商業的信托部。商業資本與金融資本進一步勾結起來,廠礦都竭盡全力從事商業投機,產業資本的生機被窒息了。1944年美國戰時生產局局長納爾遜來中國考察后,也不得不發出“中國生產力還沒有發揮30%”的感嘆。
抗戰前期,“國民黨政府這種通過通貨膨脹來‘征稅’的政策,倒是相當成功的”42??箲鸷笃?,賴此所彌補的財政赤字每年也在80%以上。我們在揭露國民黨政府腐敗的同時,既應看到通貨膨脹作為民族戰爭時期財政主要支撐點的客觀必然性,又要看到它是以人民忍受慘重剝奪為代價的。有人估計,1944年通貨膨脹所支持的“戰時財政支出,不及大后方國民收入的3%”43,遠遠低于戰前從國民收入中征得的5%44。通貨膨脹所強制剝奪的民脂民膏的絕大部分流入到大官僚大商人私囊里去了,“這種弱肉強食的社會再分配,把大多數人民推向啼饑號寒的境地。1943年以后,“國民黨政權正在自我消滅,并且走上了喪失權力的道路”45??箲鸷笃趪y區民主運動興起的深刻的經濟原因,就在于通貨——物價膨脹的加劇開始超出了社會承受力的限度。
(作者系山東大學碩士研究生,1988年通過碩士學位論文答辯。指導教師為朱玉湘教授。論文原稿約4萬字)
1參見李達:《貨幣學概論》第325-326頁,三聯書店1950年版。
2楊培新:《舊中國的通貨膨脹>第20頁,三聯書店1963年版。
3《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038頁。
4《財政年鑒》續編第1篇第67頁.
5《法幣、金圓券與黃金風潮》第106頁,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版。
6《法幣、金圓券與黃金風潮>第93頁。
7楊培新:《舊中國的通貨膨脹》第33頁。
8鄒家伊:《中國戰時金融管制》第67頁,財政評論社1943年版。
9以上統計數字均出自昊崗編《舊中國通貨膨脹史料》-書。
10徐鑄成:《杜月笙正傳》第124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ArthurNYoung:ChinasWartimeFinanceandInflation1937-1945.HarvardUniversilyPress1965.pp20.
12楊培新:《中國經濟動向》第13l頁,耕耘出版社1946年版。
13章乃器:《論惡性膨脹》,重慶《大公報》1939年9月24日。
14P.Cagan:StudiesInTheQuantityTheoryafManey.Chicag01956.PP25.
15何理:《抗日戰爭史》第377頁,龔古今等著:《中國抗日戰爭史稿》下冊第294頁,黃元起主編:《中國現代史》下冊
第164頁,等等。
161946年3月26日香港《華商報》.
171946年3月28日天津《大公報》。
181946年3月27日香港《華商報》。
191946年3月26日重慶《新華日報》。
20《法幣、金圓券與黃金風潮》第97頁。
21ArthurNYoung:ChinasWartimeFjnanceandInflation1937-1945.PP365.
22粱子范:《國家銀行貸款與信用膨脹》,《經濟評論》第1卷第14期,1947年7月。
23韓啟桐:《桂南十九縣抗戰損失的估計》,《經濟建設季刊》第2卷第2期,1943年l0月.
24陳真,姚洛合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1輯第110頁,三聯書店1957年版。
25許滌新:《太平洋戰爭與我國的財政經濟》,《群眾》第7卷第1期,1942年1月。
26《蔣介石與納爾遜會談記錄(1944年9月19日)》,見《民國檔案》1987年第3期.
27楊培新:《中國經濟動向》第13頁。
28.1942年5月7日重慶《大公報》。
29徐盈:《濱海工業》,福建《企業通訊》第1卷第1期,1944年1月。
30壽進文:《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物價問題》第4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31高叔康:《十年來之經濟政策》,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資料叢刊(續編)》第83輯.臺灣文海出版社。
32許維雍等著:《榮家企業發展史》第184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3鄭友揆:《1840-1948年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業發展》第138頁,上海社科院出版社中文譯本1984年版。
34J.L.Buck:ChineseFarmEconomy.PP391.
35費孝通;《內地農村》第76頁,生活書店1947年版。
36朱玉湘:《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的田賦征實與糧食征購》,《山東大學學報》1963年第1期。
37許滌新:《太平洋戰爭與我國的財政經濟》,《群眾》第7卷第1期,1942年1月。
38楊培新:《中國經濟動向》第82頁。
39許滌新:《論信用之膨脹與緊縮》,《群眾》第7卷第3期,1942年2月。
40許德珩:《中國工業化與資金問題》,《四川經濟季刊》第1卷第3期,1944年6月。
41齊武:《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工人運動史稿》第253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2鄭友揆:《1840-1948年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業發展》第120頁。
43伍啟元:《由戰時經濟到平時經濟》第40頁.
44據昊宗扮《十年來之物價》,伍啟元《物價變動與中國經濟》二文中數字推算而得。
45(美)費正清:《中國之行》,見《中華民國史料叢稿·譯稿>第59頁,中華書局1088年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