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曇花一現的臺灣重要左翼報刊

羅樂 · 2012-11-09 · 來源:中國傳媒報告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曇花一現的臺灣重要左翼報刊

  ——《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創刊號解讀

  羅樂[①]

  (澳門大學傳播系,澳門)

  [摘 要]《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發行于臺灣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高潮時期和臺灣共產黨從成立到消亡的時期。兩份報刊均是臺灣文化協會的機關報,亦是臺灣共產黨的宣傳喉舌。因為肩負宣傳思想的任務,報刊的議論多于實時新聞報道,且重要的言論和立場在創刊號中得到充分體現,因此可以創刊號為例探究其相關團體的格局和意識,以及臺灣史上短暫而激烈的左翼運動的部分原貌。另一方面,通過對第一手資料進行文本分析和歷史分析,在左右激辯的左翼史詮釋對峙中,可以得出適當的通路和解釋。

  [關鍵詞]《臺灣大眾時報》;《新臺灣大眾時報》;臺灣左翼運動;臺灣文化協會

  The Transitory Left-wing Newspapers in Taiwan: An Analysis of the First Issue of Taiwan People Times and New Taiwan People Times

  Luo L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Abstract:Taiwan People Times and New Taiwan People Times were published over the period of resisting Japanese colonialism and the period of appearance for Taiwan Communist Party. These two newspapers were not only official organs of the Cultural Association of Taiwan, but also mouth-pieces of the Taiwan Communist Party. Taking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pagating, the coverage biased on argument rather than real-time news reporting. As most essential arguments and attitude were presented in the first issues,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first issues of each newspaper, as well as approaching constitution and position of relevant institutions. Thus, part of the original left-wing campaign condition could be reconstructed. On the other hand, a proper access and explanations might be deduce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ose first hand texts.

  Key words: Taiwan People Times; New Taiwan People Times; Taiwan Left-wing Campaign; the Cultural Association of Taiwan

  《臺灣大眾時報》(周刊)與《新臺灣大眾時報》(月刊)是臺灣文化協會的機關刊物,中間因時局環境停刊、復刊并很快再次停刊。報紙發行于1928-1931年間,分別只發行了十期和五期,可謂曇花一現。但這短短幾年,正是臺灣反抗日本帝國主義、開展左翼運動的高潮時期,亦是臺灣共產黨從成立到解散的時期。

  作為反抗帝國主義殖民、資本主義剝削,宣傳臺灣左翼運動、共產主義思想的重要報刊,《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是臺灣歷史中極其特殊、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又是長期受到塵封、忽視或者被扭曲、利用的報刊。這和兩份報刊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中華民族的歷史情結、日本殖民的現實環境、國際共產主義思潮的沖擊,交織出這兩份報刊所處的復雜社會情境:

  一方面,臺灣的中華民族情結不曾割斷,大量的臺籍青年在中國學習——臺灣文化協會和臺灣共產黨中有不少成員因為曾在上海大學學習而被稱為“上大派”。臺灣的新文學運動、白話文運動均深受五四浪潮影響。

  另一方面,由于當時的臺灣處于“日據時期”,《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在東京成立報社——“株式會社臺灣大眾時報社”,從東京對臺發行刊物。臺灣共產黨成立時是掛靠日本共產黨的一個支部,它的消亡也是因為日本擴張侵略戰爭、當局鎮壓殖民地社會運動。

  最后,國際共產主義思潮對臺灣的影響。共產主義思潮在《臺灣大眾時報》中已開始出現,在《新臺灣大眾時報》中得到明顯呈現——包括增加對蘇俄社會主義的論述等。這和此時臺灣共產黨已經成立、不少黨員參與到編輯工作中有直接關聯。

  但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臺灣有關左翼運動的研究,無論是在“日據時期”還是國民黨政府執政時期,都是被長時間忽視和抹殺的。《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等宣傳刊物也被塵封。直到1987年臺灣“解嚴”之后,才慢慢有人正視到臺灣左翼運動研究是臺灣歷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從兩份報紙在1995年由臺灣南天書局結集出版可以看出。在眾多左翼運動史料重現時,新的問題和紛爭出現了,學者們難免以現有的政治或其他要求去詮釋當時的言論。例如臺灣文壇較為出名的“臺灣意識論戰”(或稱“左右激辯”),進而牽涉到政治敏感的“統獨之爭”。實際上,為了佐證或建構現有觀點的合理性,而去挖掘和詮釋臺灣左翼運動史料是有可能曲解本意的。

  因此,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力圖摒除一切政治要求,還原報紙本身所呈現的內容,結合文本和歷史分析的方法,對《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的創刊號進行版面和內容分析。原因和目的各有二:原因之一是這兩份報紙的創刊號最能代表刊物的核心定位和觀點,進而體現相關組織的核心觀念,二是這兩份報紙在臺灣左翼運動史乃至臺灣近代史中都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卻鮮為人知;研究目的之一是探究被殖民的特殊時代中,臺灣左翼運動人士筆下的世界格局、本土格局如何,二是探求這兩份左翼報紙的意義,在進一步深入分析之前進行初步探索。

  一、《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版面解讀

  (一)歷史脈絡

  首先結合主要歷史事件來看報紙的定位。因為牽涉的團體較多,且時局瞬息萬變,按照時間線索整理如下(黃師樵,1980;黃頌顯,2003,2008;黃煌雄,1992,2006;許秦蓁,2005;曾郁明,2005):

11927-1931年新文協、臺共、報紙及社會運動大事記

名稱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臺灣文化協會(簡稱“新文協”)

1月,左右分裂而改組,社會主義的左派掌權;改良主義的右派失敗后另組黨派。

內部“上大派”和“非上大派”(王敏川和連溫卿)對立表面化。另外,參與組織臺灣各個事件的干部,不是逃往上海大學就是被捕。

9月,共產主義者排擠無政府主義者(陳嵌等);11月,第三次代表大會,連溫卿“左翼社會民主主義者被排擠。

共產主義思想加強并繼續占主導位置。

1月,中央委員會秘密會議,決策支持臺共;9月,和臺灣農民組合成立“赤色救援總會,解救臺共被捕人士,但自身人員遭逮捕(非黨員王敏川亦被捕);很快隨各大檢舉名存實亡。

臺灣共產黨(簡稱“臺共”)

 

4月,在上海法租界成立,是日共的“臺灣民族支部4月,發生“上海讀書會事件”,第一次被發現和逮捕(日本“三一五事件,日共遭到保守派鎮壓)。

4月,因日本發生“四一六事件”,與日共聯系斷開。一邊嘗試著聯系日共,一邊加強與中共的聯系。

內部分歧擴大。

1月,鳳山會議改革黨內;2月,第二次代表大會后,名義上為第三國際的一個獨立支部;3月起,被當局發現,被捕52人;6月,遭全面檢舉后消亡。

《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

 

3月于東京成立報社;5月,發行創刊號;7月,因當局管制和經營問題而停刊,共發行十期。

 

12月,新報發行創刊號。

7月,新報因當局管制而停刊,共發行五期。

臺灣社會運動

臺灣鐵工所爭議事件帶動工人運動轉捩,全臺各地罷工,工人階級意識蘇醒;11新竹事件

臺灣制糖廠對內剝削加重;5月,臺南墓地事件11月,臺中師范事件

 

10月,“霧社事件[②]

 

   在這樣的時局環境中,分別發行于1928和1930年的《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在《創刊辭》和《創刊宣言》中,分別提到了辦報使命如下:

  —— 我們大眾時報、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到民眾中去做工作、于宣傳主義之外、需要對那未組織的大眾、要極力使其團結起來、并且要有訓練、要有教育、使成了極大的力量、得除掉一切的缺陷、故我們大眾時報不僅要做政治的指導者、而且要做大眾的組織者、是要擁護全臺灣民眾的利益。……[③]

  ——然則新大眾時報、是負甚么使命呢?若明白規定起來、就是為臺灣解放運動上的一種斗爭武器、結合工農運動、來反對XX主義和一切反動勢力的存在、這任務恰是和我們文協有不可離的關系、對于我們文協的本質、如果明了、便就容易知道本報的使命了。……所以我們文協的目標、是反對XX主義和反動的民族資產階級、我們的手段是要我們無產市民青年學生、受工農XX分子的領導來同XX主義及一切反動分子拼命。……[④]

  可見,兩份報紙均著重喚起“大眾”去抗爭、對抗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第二次辦報與第一次相比,使用了“斗爭武器”、“拼命”的詞匯,抗爭意識更強且反對的目標更明確。這也是報紙在摸索發展中最主要的特征變化。

  (二)版面分析

  《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發刊時臺灣已經歷了1920年代至30年代的文學革命,白話文與新文學的影響頗深(陳映真,2002;梁明雄,1995,2000)。報刊的文字均采用中國白話文為書寫語言,排版為傳統的從右到左豎排版分欄形式。稿件的標題的字行之間多用單條波浪線或直線隔開。

  《臺灣大眾時報》的報頭除了有大號字體的“臺灣大眾時報”和其上方較小的“周刊”字樣外,另有一幅約報頭兩倍版面的圖。圖中有兩個人物:一位頭戴草帽的農民和一位短發強壯的工人。工人手持旗桿,農民則開口怒斥,兩人表情都是瞠目、憤怒以示不滿和抗爭。圖片左邊另有“1928”和“創刊號”的字樣。(如圖1所示)

  圖1:《臺灣大眾時報》報頭 圖2:《新臺灣大眾時報》報頭

  而《新臺灣大眾時報》的報頭字樣上,標明的則是月份——“12月號”以表明其月刊性質。另外,還在右上方標注了發行時間(日據時期的時間記法)。值得注意的是,在沒有人物形象的《新臺灣大眾時報》創刊號封面上,符號的能指意義有了新的轉變。這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一是下方有一條鎖鏈的圖樣,凸顯無產階級的受剝削和受桎梏地位;二是中間有了明顯的五角星、鐮刀斧頭圖樣,可以看出共產主義對其影響更表面化(如圖2所示)。

  其中的特征和變化,與共產主義對“臺灣文化協會”的影響有著較為直接的關系。

  另有研究針對《臺灣大眾時報》到《新臺灣大眾時報》中“階級斗爭”意識形態的轉進,發現其受1929年經濟大恐慌造就世界左翼革命理論大興,以及1928年后臺灣制糖廠對內剝削加重的影響較大(胡清雅,2002)。

  (三)報道主題

  就內容主題看報紙格局,從創刊號的標題和文章中可以概括出其內容的三個主題面向:一是對當時國際情勢的評論,主要是和臺灣地區密切相關的中國和日本[⑤];二是對臺灣本土左翼運動的報道,包括演講等,用以號召并聯合無產階級、婦女、青年等參與本土的左翼運動;三是對時局走向和無產階級使命的評論,勾勒臺灣革命的前景圖。創刊號具體刊登的文章分布如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標題還是文章內容,均有大量的“〇〇”或“XX”符號出現,代替一些當時日據政府控制下敏感的字眼如“戰爭”、“帝國”、“革命”,等等。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避開政府監查,但亦有強調、醒目、耐人尋味的訴求。讀者基本上可以自行猜出省略的字眼,可是因為年代久遠的關系,尚沒有完整的考據來呈現和還原這些符號背后的省略字詞。

2:《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創刊號主題及篇目

報道主題

《臺灣大眾時報》創刊號(共11篇)

篇數

《新臺灣大眾時報》創刊號(共12篇)

篇數

國際情勢

《當面的國際情勢》、《日本普通選舉制的批判》、《日本社會運動與無產政黨》

3

當面的國際情勢[⑥]

1

臺灣社會運動

《臺灣社會運動概觀》、《臺灣婦女的運動》、《臺灣智識界婦女的使命》

3

《獲得我們言論的自由》、《無產階級的情報》、《帝國主義〇〇與臺灣婦女[⑦]

3

使命和展望

《對于大眾時報之使命的希望》、《中國革命的前途》、《前進》

3

《勞動者的明日》、《臺灣左翼分子當面的任務》、《〇〇〇〇下的臺灣青年的使命[⑧]

3

創刊辭及其他

《創刊辭》、《祝創刊》

2

《創刊宣言》、《打倒民眾黨及自治聯盟》[⑨]、《巨彈》、《資料》[⑩]、《編輯后記》

5

   

  用圈叉記號代替字詞,可見當時工作的受限程度和危險程度以及社會環境的動蕩不安。不僅如此,在署名方面,《臺灣大眾時報》尚且是撰稿者的真名,到了《新臺灣大眾時報》之時,撰稿者則用筆名,如“飛鋒”、“飛云”、“戰云”、“守愚”等。在主編和發行人方面,主編不再由溫和而有聲望的王敏川擔任(他只在《新臺灣大眾時報》發表祝詞一篇),而是由比較年輕的地方運動負責人賴通堯擔任。這是借賴通堯之名以達到特殊時局環境下的一種隱蔽作用,還是其確有內部政治影響力尚有待探尋。可見的事實是,隨著日本在東亞地區勢力擴張、加緊備戰,對本土和殖民地的社會運動進行鎮壓,兩份報刊的言論受到更嚴苛的監管,并很快被停刊,有關人員也被搜捕。

  (四)語言風格

  就語言風格而言,兩份創刊號最大的特點是以論述為主,觀點的表達多于新聞事件的報道,且批判直接、言辭激昂。創刊號的文章絕大多數都是議論文,而且是較早就寫出來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也是創刊號具有極高代表性的原因,報紙的核心觀點可見一斑。

  需要補充的是,除了針砭時弊、鼓動性強的報道和評論外,報刊中也可以找到少量抒情式的文章。例如,有“臺灣新文學之父”之稱的賴和曾為《臺灣大眾時報》撰稿,他發表在《臺灣大眾時報》創刊號的文章《前進》用較為委婉的比喻手法,將剛剛分家的臺灣文化協會——分成新臺灣文化協會和臺灣民眾黨,看成兩個“兄弟”,這和之后的《新臺灣大眾時報》因為進一步左傾、明確地反對臺灣民眾黨有著鮮明的差別。賴和的文章除了與其他文章一樣對革命的艱難和曲折有深刻的認識之外,還對革命的結局表現出文人的深刻的憂思。

  二、《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創刊號是研究臺灣左翼運動重要的報紙

  (一)機關刊物及宣傳刊物

  第一,這兩份報紙,表面上是臺灣文化協會的機關刊物,實質上是臺灣共產黨外圍組織的最重要的宣傳刊物。從對報紙的內容分析可以看出文協和臺共的關系情況。臺灣文化協會早期以反對日本殖民為統一戰線,聯系起改良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的支持者。但不同階級利益常常爭斗,經過1927年10月的改組后(改組后被稱為“新文協”),社會主義思想逐步占主導地位,而后臺灣共產黨的成立使得這種影響力得到強化,因為主要執筆人大多是當時文協里面的共產主義者。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同樣的共產主義者,新文協內部亦因組織運動的立場是溫和還是激進、背景是“上大”(上海大學[11])還是“非上大”而有分別。實際上,一次次的立場分裂也是新文協力量弱化的重要原因。

  臺灣共產黨在臺灣的歷史很短且備受爭議。《臺灣大眾時報》發行人兼總編輯蘇新[12],在病逝前一周所著的對臺灣共產黨回憶的殘稿中,有較為直接的分析:“說它是日共的一個支部,不像;說它是第三國際的一個獨立支部,不像;說它是中共的一部分,但又沒有組織關系,也不像。所以,我說它是‘三不像’的怪物。”[13]但就是這樣一個背景復雜的組織,掀起臺灣史上最高潮的左翼運動,并且對臺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力直至今日。與臺灣文化協會不同的是,當時的臺灣共產黨是地下組織,共產主義思想宣傳限制重重,《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是他們可以利用的重要宣傳管道。

  (二)共產主義思想

  這兩份報紙,是反映臺灣左翼運動中共產主義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刊物。就國際觀而言,兩份報紙的創刊號都有題為《當面的國際情勢》的文章,這是報紙對于世界格局的判斷。在《臺灣大眾時報》創刊號的第一篇文章中,記者楊貴[14]執筆寫到:

  今日世界情勢的主要特點、是世界資本主義列強與蘇俄勞農聯邦的關系的緊張、和帝國主義(就中是日本、英國)對中國XX運動的干涉、彈壓、戰爭的狂暴化。對蘇俄勞農聯邦的反XX戰爭的危機是當面最切迫的問題。……為著要彈壓中國XX和包圍攻擊蘇俄勞農聯邦。日本是會與英米結合的。

  總是日英的利害關系是在中國很切迫的對立。對美國是為著太平洋問題、近來其對立越愈迫……

  因為當時新文協沒有完全被共產主義、無產階級思想者主導(如主編王敏川就不是社會主義思想論的堅守者,只是充滿了對底層大眾的關懷和對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的堅決反抗),言論中主要體現出來的是反抗帝國主義,對資本主義亦有批判。此外,認同蘇俄勞農聯邦,將日本、英國和美國共同劃為“資本主義列強”一類。

  而在《新臺灣大眾時報》中,因為新文協和報社均被共產主義者主導,言論中的國際共產主義思想體現得更為詳盡,包括對于蘇俄作為“無產階級唯一的祖國”的認同。由筆名為“一波”的作者撰文寫道:

  我們已然是一個戰斗的唯物論者——馬克斯列寧主義者、而與資本家地主階級抗爭的當中……世界資本主義已經站在必然的崩壞的帝國主義階段的第三期了……X英米及其他的各帝國主義列強間的、互相關系亦微妙的。現在的英米關系、恰好如大戰前之英德的對立、……于是已經切迫的第二次的世界大戰、是必然的關聯亞細亞洲、大洋洲、南亞米列加洲、亞弗利加州等的巨大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戰爭……無產階級唯一的祖國蘇俄、在這個資本主義第三期極其反動的白色恐XX行的當中、不但嚴然的存在、而且其社會主義的建設、已經進展到威脅資本主義的存在了。……

  報社人員已經以“馬克斯列寧主義者”自稱,將蘇俄視為唯一成功建立的母國,并認同有共產主義思想的世界各地共產黨,抨擊以法國、英國、米國(美國)、伊太利(意大利)、日本為“五列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和“投降帝國主義”、聯合“資本家地主們”的蔣介石國民黨。同時,對于世界情勢乃至世界大戰的推測,是認為美英會因為搶奪殖民地而分裂。這和之前的報紙格局有些不同,這是因為報紙只用共產主義左翼思想作為核心標尺,來區分世界格局。而事實上,這是當時抱持國際共產主義思想的團體一致的價值觀。

  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事實證明,兩份報紙創刊號的預測都有失偏頗。即便如此,對資本主義和世界各地運動(特別是臺灣地區)的關注和報道使得報紙意義不凡,特別是《新臺灣大眾時報》,除了單純的論述外,還引用了大量的數據(包括各國軍費開支等經濟數據)和各國法規政策來佐證。

  (三)第一手資料

  這兩份報紙是分析臺灣左翼運動的第一手資料。臺灣左翼運動的探究,因為日本政府和國民黨政府長期執政的歷史原因,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處于真空狀態。相關資料也較為缺乏,根據陳芳明對左翼運動史料的長期搜查和說明,保留較為完整的主要是政府方面關于運動及鎮壓的記載(如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的《臺灣警察沿革志》等官方資料),或在臺的日本人編輯的臺灣歷史資料(如山邊健太郎的《臺灣》)。

  左翼運動人士親自撰寫的第一手資料就顯得尤為珍貴。事實上,臺灣左翼運動者創辦的刊物雖然不少,但很多遭到查禁、至今難尋蹤跡(如《臺灣戰線》、《伍人報》、《洪水》、《第一線》等)。

  在眾多同類報刊中,《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尤為重要,它們受臺灣共產黨影響極大,雖然表面上沒有掛靠共產黨組織,但實質上是臺灣共產黨在臺灣宣傳的輿論陣地,是臺灣左翼宣傳的重要喉舌。臺灣左翼運動的研究因為歷史原因,在臺灣長期受到抑制和忽視,《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的歷史意義和重要性需要得到認可和重視。

  另外,對于臺灣左翼運動的激辯一直延續至今,這也是由挖掘史料的“歷史問題”而產生的現實辯論。在文學領域最具代表的是以陳芳明和陳映真為代表的“左右激辯”。無論是強調“臺灣本土史觀”還是“中國民族意識”,核心問題之一是“殖民地完全解放”之后,臺灣何去何從的問題。杜繼平(2002)曾撰文駁斥陳芳明觀點的基本出發點:“臺共的政治主張必須是放在日據時期具體的歷史背景與時空條件下,才能明了其真實涵義”[15]。還原其當時的大中華社會脈絡,臺灣正處于日本殖民時期,而中國大陸也是軍閥混戰、國共對立,伴隨的國際環境是經濟大蕭條、共產主義思想盛行。無論是臺灣文化協會還是臺灣共產黨,第一要務當是擺脫日本殖民統治。此任務已是困難重重,并很快最終夭折了,對大陸和臺灣的前景關系則是關注時局多于愿景展望。因此,在創刊號中有大量對于中國大陸和臺灣殖民地的現況關注和論述,鮮有直接對于兩地關系與未來的展望。正是因為鮮有兩岸關系的論述,之后的研究就其文本的解釋面向才各自為陣,甚至相互對立。

  《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的全部內容已于1995年由臺灣南天書局結集出版。其內容的研究、歷史脈絡的梳理還有待深入開展,如有關報社人員的史料梳理(特別是后期匿名的記者們),文本細節如具體篇章文本乃至報紙中省略字眼的分析等。可以說,《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是具有國際視野、借助國際力量進行斗爭與革命的刊物,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其意義雋永。

  [參考文獻]

  [1]臺灣大眾時報社(1995).臺灣大眾時報.臺北:南天書局.[Newspaper Office of Taiwan People Times (1995). Taiwan People Times.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2]臺灣大眾時報社(1995).新臺灣大眾時報.臺北:南天書局.[Newspaper Office of Taiwan People Times (1995). New Taiwan People Times.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3]陳芳明(1993).《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臺灣史料研究,第2號.[Chen Fangming(1993). Taiwan People Times and New Taiwan People Times. Taiwan Historical Material Studies, (2).]

  [4]陳芳明(1991).謝雪紅評傳.臺北:前衛出版社.[Chen Fangming(1991). Biography and Comment of Xie Xuehong. Taipei: Avanguard Publication.]

  [5]陳芳明(1998).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Chen Fangming(1991). Taiwan Colony: the History and Comment on Left Campaign. Taipei: Rye Field Publication.]

  [6]陳映真(2002).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人間出版社.[Chen Yingzhen(2002). History of New Literature Thought in Taiwan. Taipei: Ren-Jian Publication.]

  [7]陳映真(2002).以意識形態代替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許南村編.反對言偽而辯:陳芳明臺灣文學論、后現代論、后殖民論的批判.臺北:人間出版社.[Chen Yingzhen(2002). The Disaster of Replacing Learning Knowledge with Ideology: Criticize ‘Constr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New Literature History in Taiwan’ by Chen Fangming. In: Xu Nancun, ed. Argue Against False: Criticize the History Discourse of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Post-Modernism Argument and the Post-Colonialism by Chen Fangming. Taipei: Ren-Jian Publication.]

  [8]杜繼平(2002).跳蚤“左派”的滿紙荒唐言——評陳芳明先生所謂左翼臺灣史觀.許南村編.反對言偽而辯:陳芳明臺灣文學論、后現代論、后殖民論的批判.臺北:人間出版社.[Du Jiping(2002). Complete Nonsenses by Flea Left People: Comment on the So-called Left-wing History by Chen Fangming. In: Xu Nancun, ed. Argue Against False: Criticize the History Discourse of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Post-Modernism Argument and the Post-Colonialism by Chen Fangming. Taipei: Ren-Jian Publication.]

  [9]黃師樵(1980).臺灣共產黨秘史.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Huang Shiqiao(1980). The Secret History of Taiwan Communist Party. Taipei: Cross-Strait Academic Publication.]

  [10]黃頌顯(2003).臺灣與日本關系史新論.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Huang Songxian (2003). New Argumen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aipei: Cross-Strait Academic Publication.]

  [11]黃頌顯(2008).臺灣文化協會的思想與運動(1921-1931).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Huang Songxian (2008). Thought and Movement of the Cultural Association of Taiwan(1921-1931). Taipei: Cross-Strait Academic Publication.]

  [12]黃煌雄(1992).臺灣抗日史話.臺北:前衛出版社.[Huang Huangxiong(1992). History of Resisting Japanese Colony. Taipei: Avanguard Publication.]

  [13]黃煌雄(2006).兩個太陽的臺灣——非武裝抗日史論.臺北:時報出版社.[Huang Huangxiong (2006). Two Suns in Taiwan: History of Unarmed Forces to Resist Japanese Colony. Taipei: China Times Publication.]

  [14]胡清雅(2007).臺灣日據時期左翼論述的轉進:以《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為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Hu Qingya(2007). The Transition of the Left Discourse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of Taiwan: The Case Study of Taiwan People Times and New Taiwan People Times. MA Thesis.]

  [15]梁明雄(1995).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Liang Mingxiong(1995). A Study of the Taiwan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MA Thesis.]

  [16]梁明雄(2000).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Huang Huangxiong(2000).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over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y. Taipei: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Publication.]

  [17]林淑芬(2003). 日治時期臺共對臺灣社會運動之影響. 屏東師范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Lin Shufen(2003). The Influence of Taiwan Communist Party on Social Ac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s Rule. MA Thesis.]

  [18]蘇新(1993).未歸的臺共斗魂——蘇新自傳與文集.臺北:時報出版社.[Su Xin(1993). Unreturned Soul for Taiwan Communist Party: Autobiography and Corpus by Su Xin. Taipei: China Times Publication.]

  [19]許秦蓁(2005).戰后臺北的上海記憶與上海經驗.臺北:大安出版社.[Xu Qinzhen(2005). Shanghai Memory and Experience in Taipei after War. Taipei: Da-an Publication.]

  [20]曾郁明(2005).巨變與沖擊:論社會主義思潮對臺灣左翼運動的影響(以1920-1937年論述).臺灣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eng Yuming (2005). Drastic Change and Impact: The Influence of Socialistic to the Left-wing Campaign in Taiwan(1920-1937). MA Thesis.]

  [責任編輯 吳赟]

  ——原載《中國傳媒報告》(China Media Report)2011年第1期。

  [①] [作者簡介] 羅樂,女,澳門大學傳播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大中華地區傳播史,女性主義文本研究。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②] 當時最悲壯的抗日事件,臺灣原住民武裝抗日遭當局毒瓦斯鎮壓,老弱婦孺在青壯年被殺后集體自殺。1930年10月27日,臺中霧社山胞因不堪日據當局壓迫,在臺中師范畢業的花崗一郎領導下,帶著大約三百名壯丁,趁霧社公學校舉行聯合運動會之際,襲擊“警察分室、學校、郵便局及各職員、宿舍、民家及附近十三個駐在所”,將日本官民及學童共計一百三十四名全部殺掉(包括誤殺兩名臺人),驚動島內外。

  [③] 王敏川,《創刊辭》,《臺灣大眾時報》,(1928年12月創刊號),2.

  [④] 《創刊宣言》,《新臺灣大眾時報》,(1930年12月創刊號),2-3.

  [⑤] 《新臺灣大眾時報》對蘇聯另有關注,如在創刊號的“當面的國際情勢”板塊中有相關文章:《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現狀》以及《世界各國無產階級斗爭的激化》。

  [⑥] 包括《世界資本主義的現狀》、《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現狀》、《世界各國無產階級斗爭的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運動的現狀》和《日本的政治的經濟的情勢》五個部分。

  [⑦] 省略的字眼為“戰爭”。

  [⑧] 省略的字眼為“帝國主義”。

  [⑨] 《新臺灣大眾時報》與《臺灣大眾時報》較為不同的是,多了直接的、有針對性的對于臺灣其他非統一戰線組織的攻擊,針對的是走民族改良主義、議會路線的臺灣民眾黨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⑩] 包括《聲明書》和臺灣文化協會的一些內部指令。

  [11] 當時的上海大學,由國共合作在原上海私立東南高等專科師范學校基礎上開辦。時有“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之說。各地的熱血青年,包括大批臺灣青年曾在該校學習。《臺灣大眾時報》的蔡孝干、李曉芳、莊泗川、翁水藻均屬于上海大學的同學,即“上大派”。臺灣共產黨早期的主要創建人謝雪紅(謝阿女)、林木順等也在此學習。

  [12] 蘇新(1907年-1981年),臺南縣佳里鎮人。1924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外國語學校學習。就學期間加入日本共產黨,后因臺共成立而轉換黨籍。1931年任臺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同年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入獄,關押十二年之久。1945年臺灣光復后,任臺灣文化協進會常務理事,參加臺灣二二八起義。同年到香港參加組建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主編《新臺灣》叢刊。共和國成立后,任臺盟總部第二屆常務理事兼研究室主任。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1年11月13日病逝于北京。

  [13] 蘇新,《未歸的臺共斗魂——蘇新自傳與文集》,(臺北,1993),129頁.

  [14] 楊貴,又名楊逵,1927年成為臺灣文化協會會員,1928年受聘成為《臺灣大眾時報》記者。

  [15] 杜繼平,《跳蚤“左派”的滿紙荒唐言——評陳芳明先生所謂左翼臺灣史觀》,見:許南村編,《反對言偽而辯:陳芳明臺灣文學論、后現代論、后殖民論的批判》,(臺北,2002),262頁.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bug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3.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5.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6.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7.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8.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9.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10.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在线观看亚洲一级影视 |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小蛇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a视频 |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麻豆 | 午夜老司机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免费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