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左翼運動與出版
島內的左翼出版品最近有點火,去年一年以毛澤東為名的書有8本、有關周恩來的6本,其中以張戎寫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事」與王鶴濱寫的「我在毛澤東身邊的日子」賣得最好。若再加上以其它領導人為主題的書──,如「為了世界更美好:江澤民出訪紀實」──就更多了。同時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去年重病開刀的消息,引發了一波對卡斯特羅以及其革命伙伴切.格瓦拉的閱讀興趣。目前島內書店的平臺上,隨時可以看到有關「中國崛起」或左翼的出版本如「切:卡斯特羅的回憶」。
臺灣的左翼運動大致有3個時期。一是日據時代臺灣左翼知識分子的愛國行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在20年代是透過日本的臺灣留學生與留學中國的臺灣知識分子這兩個管道引進。1928年「臺灣共產黨」成立后,基本上普羅階級運動進入初步成熟的階段,20年代成長起來的知識青年,包括賴和、王詩瑯、楊守愚、吳新榮等等都曾經參加過讀書會,也介入文化協會與農民組合的活動,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與臺共人士有過往來。這些熱血青年,到了30年代,都一躍成為做左翼文學運動的重要參與者。2007年1月出版的「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對這段歷史做了完整的陳述。第二個階段是1970年代由保護釣魚臺的愛國運動延伸出的「言論自由」、「民主生活」、到最后的「鄉土文學」與「反對運動」。這些運動之所以與左翼有關是因為當時的國民黨政權禁止社會主義思想擴散,因此爭取發表左派思想在當時形同爭取言論自由;而臺灣的反對運動者也以向左派靠攏來反對國民黨,并非真的信奉馬克思主義。這個時期以陳映真與王曉波為代表人物,王曉波當年為此受到迫害,現在又勇敢地在島內反對臺獨勢力,兩人都算是千錘百煉的鐵漢。那個年代,島內許多知識分子視「左」為「反帝」、「愛民」、「理想」的符號。勢鄭鴻生2001年出版的「青春之歌:追憶1970出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與及郭紀舟1999年發行的「70年代臺灣左翼運動」,替這段歷史留下了紀錄。具代表性的刊物有「文星」、「大學雜志」、「夏潮」、「這一代」、「八十年代」等。其中尤以「夏潮」結合了一批有著社會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企圖在臺灣形成批判性的左翼論述,最為突出。有趣的是,在大陸搞文革的十年,許多臺灣知識分子以偷讀被國民黨查禁的左翼文學作品為時髦。最新的這波「左熱」比不上兩個階段的明確,也看不出有特別的意義。主要動力來自不滿美國為了石油摧毀伊拉克文明古國,再加上島內分裂勢力囂張,讓許多龍的傳人轉而認同祖國。再加上中國的崛起、全球左派的抬頭,使得已逝的切.格瓦拉、病危的卡斯特羅、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與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在聯合國痛罵布什)成了最新矚目焦點,取代了傳統的歐美政治領袖。島內目前左的勢力并不明顯,最亮眼的人物大概就屬勞工領袖鄭村棋。他在所有場合都明確反對既得利益,只為勞工說話,毫不畏懼地與腐化的民進黨對抗。比較著名的左派媒體是一個叫「破報」的網絡媒體,替弱勢、地下文學、非主流思想發言。最具分量的組識是「工人民主協會」,高舉以群眾力量對抗臺灣政治貪腐的大旗。出版較多左翼文學或思想的出版社有立緒、左岸、麥田、風云、時英、聯經等。
盡管如此,臺灣即使有著出版自由,但在商品大潮下,左翼思想及運動的傳統依舊是被忽視一角。一般人對左的東西不是全然無知就是認識錯誤,讀這類書的人真的是鳳毛麟角。
作者:樂為良
前聯合報派駐海外記者與大陸新聞中心特派員,現為菲律賓聯合日報副總編輯,鐘情于祖國的是想看到中華文化、電影、音樂、文學盛世。 善長炒老闆,只要工作不得尊嚴,立即走人。別人是縱向發展,咱是橫的走。十年十個工作也不算多。文章散見人民日報海外版、環球時報、世界新聞報、環球雜誌。譯書30多本。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