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宣告了伯恩施坦民主社會主義的徹底破產
曹長盛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已整整90年了,有良知的人們都會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來紀念它,原因是它不僅使俄國人民受益,而且使中國人民受益、世界人民受益。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是俄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毛澤東選集》第 667頁)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歷史上最深刻的革命,過去發生的任何一次社會革命,其結局都是一種剝削制度代替了另一種剝削制度。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破天荒地在俄國推翻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制度,建立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開創了人類社會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代。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中國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選集》第1471頁),中國人民從此找到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如果沒有十月革命,中國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毛澤東文集》第5卷第261頁)。
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角度來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宣告了伯恩施坦民主社會主義的徹底破產。
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是關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中葉產生以后,受到了廣大勞動大眾的熱烈歡呼,也引起了一切剝削階級和反動人物的驚恐,并被當作游蕩的“幽靈”加以圍剿。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后,相當一段時期內,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并未占統治地位,當時在各國工人運動中占統治地位的是各種非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流派,本質上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政治思潮,如法國的蒲魯東主義、英國的工聯主義、德國的拉薩爾主義以及意、瑞等國的巴枯寧主義。這些社會主義流派大肆宣揚改良主義、機會主義,公開反對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馬克思主義充分地反映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經歐洲1848年革命、第一國際到巴黎公社,通過不斷的斗爭和實踐檢驗,馬克思主義逐步地戰勝了各種機會主義流派,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取得了主導地位。在19世紀80—90年代歐美各國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政黨,社會主義運動有了很大發展,并建立了第二國際。由于社會主義運動是在相對和平的條件下進行的,力量增長主要偏向于橫廣方面,而不是向縱深發展,致使“革命水平不免暫時降低,機會主義不免暫時加強”(《列寧選集》第36集,1985年版,第290頁)。同時由于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全面壟斷階段過渡,社會矛盾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統治階級的政策策略也相應作出改變,社會主義運動面臨著新的挑戰,而馬克思、恩格斯又先后于1883、1895年相繼逝世,使運動失去了公認的思想領袖和誨人不倦的導師。這時,社會主義運動中出現了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修正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或曰社會民主主義一詞,最早出現于19世紀40年代。當時法國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主張在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下把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結合起來,即在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條件下通過勞資合作、調和階級矛盾的改良道路來實現社會的改革,被稱之為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并組成了民主社會主義黨也稱為社會民主黨。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繼承了民主社會主義的改良主義傳統,在19世紀末如前所述的歷史條件下,借口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全面攻擊和篡改馬克思主義,大肆鼓吹修正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其典型代表是伯恩施坦于 1899年1月出版的《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它以康德的唯心論和庸俗進化論代替辯證唯物主義,否認社會歷史發展具有客觀規律,反對“根據客觀的歷史必然性論證社會主義”;借口經濟發展中的新材料,篡改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關于大生產排擠小生產以及關于價值和剩余價值等理論,否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反對階級斗爭學說,宣揚階級合作,鼓吹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并不是由經濟地位決定的兩個完全對立的階級,而是各由“不同職業”、“不同收入”、“不同要求”的人們湊成的“混合物”,在它們之間根本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美化資本主義國家制度,鼓吹資產階級民主制已把階級斗爭的基礎消滅了,議會民主制“在原則上是階級統治的消滅”,“在一百年以前需要進行流血革命才能實現的改革,我們今天只要通過投票、示威游行和類似的威迫手段就可以實現了”;反對無產階級用革命手段奪取政權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誣蔑馬克思的暴力革命學說是“布朗基主義”,是“無謂的生存犧牲”,攻擊無產階級專政是“低級文化”和“政治上的返祖現象”,是“恐怖和獨裁政治”,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通過各種各樣的改良、通過民主制就可以實現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已經在“一部分一部分的實現”;否定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要黨放棄最終奮斗目標,提出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微不足道,運動就是一切”的改良主義口號,并明確提出要使社會民主黨由工人政黨改變為“民主社會主義的改良黨”,“用民主改良和經濟改良的手段來實現對社會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革”。這樣,他就提出了一整套修正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相對抗。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雖然不等同于今天的民主社會主義,但它鼓吹的基本思想原則,是當代民主社會主義最為完備的早期理論體系。正如現代社會民主黨人所承認的那樣,在民主社會主義的幾個發展階段中,“民主社會主義逐步用修正主義來表達自己的理論和綱領”,“修正主義的主要內容成為現代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托馬斯•邁爾等:《論民主社會主義》,東方出版社 1987年版,第 44頁)。
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出現后,得到了各國機會主義者狂熱的支持,成為國際現象,并逐步地在第二國際內占據了統治地位。當時修正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在俄國的主要代表是經濟派和孟什維克。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對伯恩施坦的民主社會主義進行了堅決、徹底的斗爭,先是在黨內就思想上、組織上、策略路線和革命道路等問題上對民主社會主義展開了批判,粉碎了它們的各種謬論,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同時領導人民經歷了革命高潮和低潮的鍛煉,并在1912年把機會主義者清除出黨,建立了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使得俄國有了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堅強核心。接著在國際舞臺上,同各國左派一起同修正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提高了廣大群眾的覺悟,并幫助各國左派建立了獨立的組織。正是由于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在國內外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進行不調和的斗爭,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列寧主義階段,保證了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正如鄧小平所指出:列寧是一個真正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從實際、邏輯、哲學思想、共產主義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個落后的國家里干成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鄧小平。選》第3卷第292頁)。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宣告了伯恩施坦民主社會主義的徹底破產,主要表現在:
第一,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是無產階級用革命手段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奪取政權,走向社會主義的勝利,表明了民主社會主義主張在資本主義制度內資產階級統治的條件下單純地用民主的、改良的、和平的方式,就能改變資產階級統治實現社會主義,那是幻想。眾所周知,國家政權問題是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國家政權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壓迫其他階級、維護階級統治的工具。近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不論在形式上是君主立憲制或共和制、總統制或議會制,其實質都是壟斷資產階級統治,即使一些自稱為社會主義者的社會民主黨人參加議會和政府,甚至當了議長、部長、總理或國家元首,都沒有改變國家的階級內容和權力結構。所以無產階級解放的第一步,必須是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奪取政權。至于奪取政權的道路,需要根據各國具體歷史條件和國內情況來確定。由于各國具體歷史條件和國內情況不同,決定了各國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奪取政權具體道路的多樣性。十月革命是城市為中心武裝奪取政權,中國革命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武裝奪取政權并非無產階級革命唯一的道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可以爭取采用和平的手段取得政權。馬克思、恩格斯對此都曾作過說明。列寧在準備十月革命的過程中,也曾確定和實行革命和平發展的方針。但是,歷史和現實的經驗表明,資產階級決不會自動放棄統治、交出政權、退出歷史舞臺。由于資產階級掌握著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暴力工具,通常總是首先使用暴力手段來對付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所以,革命使用不使用暴力、能否和平發展,主要不取決于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即使在當前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仍然必須看到,奪取政權的斗爭終究是一場激烈復雜的階級斗爭,不可能是單純的平靜的量變過程,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在斗爭中要立于不敗之地,要隨時防備資產階級使用暴力進行突然襲擊,決不能像民主社會主義那樣把和平發展作為取得政權的唯一道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不僅表明民主社會主義鼓吹在資本主義制度內就可實現社會主義的荒謬,而且證明了他們認為經濟落后的國家不能率先走向社會主義的錯誤。
第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勝利,表明了伯恩施坦民主社會主義攻擊和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失敗。任何國家政權就其階級實質而言都是階級對階級的統治,稱為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起來的政權,不管叫什么名稱,實質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建立的蘇維埃政權,與以往一切剝削階級國家相比,首先就是階級實質不同,過去都是剝削階級對被剝削階級的專政,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專政,現在是被剝削階級對剝削階級的專政,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其歷史任務也不同,過去是維護私有制和剝削階級的統治,現在則是要改變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消滅剝削階級。十月革命后建立的無產階級專政除了鎮壓反動勢力的反抗和抵御外來的武裝干涉之外,還擔負起了大量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職能,開始了建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表明,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民主是統一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即在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內部實行廣泛的民主,只對從事反蘇維埃政權的一小撮敵人實行專政。兩者是有機的結合,只有充分發揚無產階級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一小撮敵人;只有對敵人實行專政,才能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民主。十月革命的勝利,充分揭示了伯恩施坦民主社會主義鼓吹“純粹民主”、“反對一切專政”,把民主與專政對立起來,實際是為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勢力效勞。
第三,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是俄國共產主義政黨布爾什維克黨正確領導的勝利,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是十月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表明伯恩施坦民主社會主義否認和反對共產主義政黨的正確領導,實際是反對革命、取消革命、背棄社會主義信念、葬送社會主義事業。布爾什維克黨在十月革命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核心領導作用,精心地組織廣大工農兵群眾,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政治危機,適時舉行城市武裝起義而取得了成功。如果沒有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即使有革命形勢,也不可能取得勝利。如果黨的領導思想不對、方針政策錯誤、組織措施不力,革命也就不會成功,建設也會遭遇挫折。十月革命后布爾什維克黨成為執政黨,開始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國防建設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證明共產主義政黨不僅善于領導人民破壞資本主義舊世界,而且能夠領導人民改天換地,建設社會主義新世界。雖然十月革命后建立的社會主義新制度還不完善,還有弊端,還需要改革,還要完善,但已明顯地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十月革命的勝利表明,伯恩施坦民主社會主義的改良黨,不可能引導社會主義革命到勝利,也不可能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領導力量。
第四,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表明了伯恩施坦民主社會主義背棄和反對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必然給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帶來極大危害和導致自身的破產。十月革命的勝利表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善于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具體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斷分析研究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回答各個時期各個國家實際生活中提出的新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指引各國人民不斷地取得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勝利,才能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就是以列寧為首的俄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解釋帝國主義時代的新現象,運用于解決俄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的理論結晶,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的勝利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的勝利。伯恩施坦民主社會主義丟掉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宣揚機會主義、改良主義,腐蝕了第二國際大多數社會主義政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公然站在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政策一邊,致使第二國際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破產。
總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堅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走向社會主義的勝利,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勝利,是堅持共產主義政黨正確領導的勝利,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這四個堅持是統一完整的整體,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伯恩施坦民主社會主義攻擊和反對這四個堅持,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徹底破產。
民主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為改良資本主義服務的資產階級政治思潮,植根于資本主義制度,只要有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就會有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出現。伯恩施坦民主社會主義的徹底破產,不等于它的消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它又復活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得以滋長發展,目前仍是在國際范圍內頗有影響的思潮。在紀念十月革命90周年之際,我們在發揚十月革命精神的同時,必須認清民主社會主義本質,劃清馬克思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界限,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并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
(《環球視野》摘自2007年第11期《中華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