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日軍在泰緬開建“死亡鐵路”
南 莊
緬甸鐵路部長近日稱,希望重建境內通往泰國的一段長105公里的鐵路,這個路段是著名的“死亡鐵路”的一部分。二戰期間,日軍為強化對東南亞地區的占領和控制,強迫數十萬勞工和盟軍戰俘以最快的進度完成貫通泰緬的鐵路,結果導致大量無辜傷亡,這條鐵路也自此惡名昭彰。
日軍強征盟軍戰俘和勞工
1942年初,繼偷襲珍珠港獲得成功后,日軍乘勢向西南太平洋和東南亞各國進攻,接連征服菲律賓、印尼、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國,并俘獲盟國數十萬官兵。但同年6月,日軍在中途島戰役中失利,導致其在東南亞的形勢陷入困境。為加強對東南亞的軍事控制,阻擋英軍對緬甸的反攻,日軍決定修建一條連接泰國曼谷和緬甸仰光的戰略鐵路。但泰緬兩國地形復雜,路線的大部分要穿過叢林,設計與施工的難度都很大。為節省時間,日軍決定采用英國人之前的勘探路線 ———20世紀初,英國曾構想建造一條貫穿泰國和緬甸的鐵路,后因建設難度太大而放棄。
按照設計,這條泰緬鐵路全長415公里,304公里在泰國境內,111公里在緬甸境內。鑒于地形極為復雜,工程師們最初估算起碼要五六年時間才能完成,但日軍卻限令在18個月內完成。為了搶工期,日軍所使用的建材幾乎全部來自從爪哇、馬來西亞等地拆毀的鐵路。不僅如此,為解決勞力不足問題,日本大本營竟不顧海牙公約規定,悍然征用盟軍戰俘。日本首相東條英機甚至親自頒布命令,聲稱盟軍戰俘“不干活者不得食”。在日軍刺刀的威脅下,約6.2萬名盟軍戰俘和30萬亞洲勞工被驅使到工地上。
1942年6月,工程正式開始。日軍以泰國北碧為據點,在起點與終點同時開工,準備到兩國邊界處接軌。為加快工程進展,防止戰俘逃跑、怠工,日軍特地從中國東北調來以兇殘著稱的關東軍官兵監工。對于數十萬名勞工而言,他們就此踏上了一條死亡之旅。
每根枕木就是一條人命
當時,日軍為了防止戰俘和勞工逃跑,強迫他們赤身裸體只掛一塊遮羞布,在荒無人煙的山區,冒著炎炎烈日修筑鐵路。勞工們在工地上每天工作達十六七個小時,飲食上大多只能以稀飯充饑。為了生存,工人們只好采集野草甚至吃老鼠和日軍扔掉的肉骨頭。他們的住處只是用竹子和草枝臨時搭建的簡易棚子,遇上雨天,整個營地通常都陷在泥淖中。他們也得不到起碼的醫療保障,一旦生病便只能被日軍扔在一邊等待死亡。尤其是北碧府西部山區,天氣炎熱、瘴氣籠罩,雨季暴雨山洪,熱季蚊蟲叮咬,瘟疫瘧疾流行十分嚴重,據說有一種山螞蟥甚至能把人叮咬死。戰俘們在叢林里沒日沒夜地干活,盡管如此,日本軍官還不停地在后邊揮舞著鞭子驅趕他們。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無數戰俘和勞工因不堪役使被折磨而死。事后有人統計,筑路時某些路段的死難者比這段路程的枕木還要多。
1943年春,眼看緬甸戰場的局勢越來越不利,日本大本營又下達指令,要求把泰緬鐵路的完工期限從1943年12月提前到8月。這樣一來,廣大勞工的處境就更加惡劣了,由于要經常連續工作20小時,許多人被活活累死,而日軍對待他們的手段反而更加殘暴。
1943年10月23日,泰緬鐵路終于建成。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勞工們共搬運了1.1億立方米的土石方。通過這條鐵路,日軍平均每天可向緬甸占領軍運輸近3000噸物資。而在這些數字的背后,則是血淋淋的慘狀。為修建泰緬鐵路,共有1.6萬名戰俘和9萬名勞工喪生,平均每公里就要付出250條生命的代價。正因如此,后世一直將這條鐵路稱為“死亡鐵路”。
桂河橋演繹經典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幾十年來,“死亡鐵路”之所以廣為人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部大獲成功的電影。1954年,曾參與修建該鐵路的法國幸存戰俘皮埃爾·布勒創作了一部名為《血濺桂河橋》的報告文學,引起轟動,銷量達數百萬冊。3年后,一家電影公司根據這部作品改編出電影《桂河大橋》,同樣大獲成功,一舉包攬該年度奧斯卡7項大獎,該片也躋身20世紀50年代經典戰爭片之列。由此,“死亡鐵路”和桂河橋名聲大噪,成為世界聞名的歷史陳跡和名勝游覽地。
實際上,桂河橋是“死亡鐵路”上的一座大橋,它橫亙于桂河之上,跨度為322米。1943年2月,施工者先修好一座木橋,同年6月又在旁邊修建了鋼筋水泥橋。1945年4月,這兩座橋都被盟軍炸毀,后來曾多次修理。
二戰結束后,隨著日本無條件投降,盟國沒收了“死亡鐵路”,并將300公里鐵路以5000萬銖的價格賣給泰國。經過泰國政府幾度修復,這條鐵路現在大約還有50公里在運營,主要用于旅游觀光。而緬甸境內的鐵路則一直沒有修復,導致枕木腐爛,僅存鐵軌殘骸。20世紀90年代,緬甸政府提出重修整條鐵路的計劃,但一直沒有實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