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今天是5·12,一個不能忘卻的日子。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毛主席周總理領導的防震經濟。
武漢長江大橋當年,以極端環境為標準,大橋設計打足提前量:假設兩列雙機牽引火車,以最快速度同向開到橋中央,同步緊急剎車;同一時刻,公路橋滿載汽車,以最快速度行駛,也來個緊急剎車。“更不幸的是”,就在這個時候,長江上刮起最大風暴、武漢發生地震、江中300噸水平沖力撞到橋墩上,武漢長江大橋仍堅如磐石。
這座1957年建成的大橋,當時為達到次標準,建設的時候人力物力似乎投入多一點,但是建成以后,由于質量牢靠,遇到一些突發事件,也能抗住。從而在經濟上避免損失。
這就是防震經濟的例子。
防震經濟就是保證安全性的經濟,決策的時候成本高一點,從而減少決策失誤,這樣糾錯的成本也就自然低一點了。
對于經濟工作,并非成本低就好。
所謂經濟效益,也是投入和產出的比較才可看出來的。
這個比較是全局的比較,長遠的比較,絕不是局部的比較,短期的比較。
覺得不能搞短期行為!
尤其是安全性問題,平時是看不出來的。只要到了非常時期才會經受考驗。
現在為了賺錢,能省就省,結果搞得許許多多必要的環節都省了,連食品安全檢測、監測都部分地形同虛設了,這怎么得了?
想想毛主席周總理,1957年建設武漢長江大橋時,那是多么舍得花代價啊!
那種責任心的投入,是無形投資啊!
那是無價之寶啊!
這樣的代價難道不值得嗎?
難道不經濟嗎?
罵不倒的毛澤東與撞不垮的長江一橋[2010-06-03 07:01]
李克勤(jixuie)題記:319國道重慶彭水段紅泥槽橋5月26日晚,一座1998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橋發生垮塌,正在橋上行駛的一輛工程車墜落橋下坡地,司機受傷。這幾年我們對于橋梁垮塌已經不陌生了。我們不得不問:為什么毛澤東時代建的橋那么牢靠?我們不得不將罵不倒的毛澤東與撞不垮的長江一橋聯系起來思考。
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位于武漢市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之間,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天塹”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橋,也是古往今來,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是我國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建成之后,成為連接我國南北的大動脈,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國建設者采用當時國際最先進的技術工藝,精心設計、施工,以2年零1個月的工期,樹起了新中國建橋史上第一座里程碑。
長江一橋建于1955年9月,于1957年10月建成通車,全長1670.4米。自建成通車以來,武漢長江大橋歷經50多年風雨滄桑。如今,武漢長江大橋每天的汽車通行量已由建成初期的數千輛上升到近10萬輛;每天的列車通過量已增加到148對,296列。大橋上平均每分鐘有60多輛汽車駛過,每6分鐘就有一列火車通過。大橋的荷載早已大大超過了建成之初。
半個多世紀來,武漢長江大橋還歷經76次撞擊,最重的一次是1990年7月28日,一艘重達900噸的吊船正面撞上,大橋養護人員為此維護了一個月。但是,任憑風吹雨打,長江大橋并沒有傷筋動骨。50年來經多次檢測表明:全橋無變位下沉,橋墩可承受6萬噸壓力,可抵御每秒10萬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洪水,可抗8級以下地震和強力沖撞。
對比長江一橋,這些后來建的又接連出現各種問題的橋,按說技術水平更高,使用的材料更好,組織更合理,為什么會出這么多問題呢?
這是紅泥槽橋垮塌現場(5月27日攝)。 攝影:新華社記者 周衡義
橋梁垮塌肯定是橋的質量問題,即橋這個產品的質量問題。
自從1970年代末期,我們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管理理論、方式以后,逐漸對西方管理產生了一種盲目崇拜,甚至迷信,逐漸失去了我們自己應有的獨立思考,進而我們的獨立見解越來越少了,以至于對我們過去的成就不屑一顧,有些所謂的學者甚至于還要惡意誹謗過去的成就,這種惡果,就是將當年中國人民建設的長江一橋如此經典的工程,給淡忘了。
說輕一點,這叫忘恩負義,說重一點就是數典忘祖。
我們還是從質量這個角度來談。從理論與實際講,產品質量取決于過程質量,過程質量取決于工作質量,工作質量最終取決于人的質量。
人的質量體現在工作態度、工作方法、工作技能,而態度決定一切,態度又由什么決定的呢?
態度由人的思想意識決定。
從一個組織上來講,組織由組織理念、組織結構、組織制度三方面組成。組織理念是組織成員共同的思想意識、思想觀念。
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毫無疑問,思想意識、思想觀念都是根本性的因素,也就是說思想意識是產品質量的最終決定性因素。
我們過去毛主席講的是這樣,現代西方管理理論,依然是強調這一點。
當西方資產階級學者都已經拋棄了那些陳舊的,把人當做機器的管理理論,放棄忽視人的思想意識的管理方法時,我們的一些學者和官僚,卻熱心用所謂“西方理論”否定毛澤東的作法,真是荒唐之極!
當下這些垮橋不是偶然的,簡單說,這是忘掉了不該忘記的好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結果,同時又是學了一些不該學的的不好的管理的惡果。
有些人不是喜歡外國的嗎,不是對美國的東西頂禮膜拜嗎?
我們就來看看美國兩位真正的學者、大師怎么講的吧!
1958年美國兩位學者馬奇和西蒙共同出版了一本書《組織》,1993年再版,被美國學界一直稱為經典。
作者在《再版前言》的幾段話似乎是對我們說的。
“我們樂意增加那些注解并同時聲明,我們今天不可能比過去更聰明。讓作者感到不安的或許是,我們仍喜歡時時閱讀這本書。讓人更驚奇的不是我們現在知道但過去不知道的事情,而是那些我們曾經知道但已經忘記的事情。”
我們的一些人不是總覺得自己比前人聰明嗎?有的人自以為是,竟然恬不知恥說毛澤東怎么不懂這個,不懂那個,仿佛他比毛澤東還有智慧似的。
毛澤東過去講了那么多的好的思想,好的道理,這些人就是不聽。這不就是“讓人更驚奇的不是我們現在知道但過去不知道的事情,而是那些我們曾經知道但已經忘記的事情”嗎?
再看這一段還絕些!
“本書主要探討決策者的社會特點及其偏好。我們不能將組織中的人視做孤立的個體,認為他們的需要、個性和思想的形成不受周圍其他人的影響。組織成員是社會人,他們的知識、信念、偏好和忠誠都是他們成長的社會環境的產物,是他們現在生活和工作環境的產物。因為對各種群體和小集團這樣復雜的忠誠體來講—包括自我、家庭、組織及其從屬單位—內心和外部沖突是組織生活的普遍特征。
這些忠誠的義務培育和塑造了組織成員的行為—特別是對全球的或地區的組織單位的強烈忠誠。在這些組織單位中,人們建立基本機制以確保對組織目標的堅守。本書并不否認金錢和其他獎勵的重要作用,但是認為光靠這些動機通常并不能確保對組織目標的忠誠。 獻身組織目標而不是為了個人私利被視為利他行為。如果我們希望培育組織認同,那么盡管貌似激進的進化論者要求個體‘適應’生存環境,我們還是必須提出堅守利他行為的理由。”
這不就是來自社會主義的思想嗎?主張私有制,強調個人主義的資本主義怎么會有這樣的主張?為什么美國大學者要這樣講呢?
這難道還不說明問題嗎?
這難道還不能引起我們的深思嗎?
兩位作者雖然這是寫于1993年的《再版前言》,但是他們的內容是沒有什么變動的,只是加了一些注釋而已。這說明,以上講的這些觀點,1958年他們就有了,只是后來認識深化了,再強調一下子罷了。
從道理上來講,向他們這樣層次的學者不可能不研究社會主義國家的企業管理,即使沒有研究過,至少也說明,我們在毛澤東時代搞的那一套以鞍鋼憲法為主要特征的管理,絕不落后。
相反,我們對于人的尊重,普通工人的尊重,對勞動的尊重,對勞動人民首創精神的尊重,那是舉世無雙的,蘇聯都無法和我們相比的。
我們為什么不珍惜自己的好的東西?
為什么有人會盲目崇洋媚外?
我們真的要冷靜下來,好好反思了!
難道垮塌的橋還少嗎?
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經過實踐檢驗,長江一橋巍然屹立,建橋者的工作質量,決定工作質量的人的思想素質以及工作態度,還有這個社會風氣影響下的組織理念組織氛圍,那是一個神奇的系統,那是一個令人瞠目的整體,這一切因素的總和,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那個罵不倒的毛澤東,和那座撞不垮的長江一橋!
周總理在1975年四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里強調:毛主席指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這條路線,使我們戰勝了帝國主義的封鎖,頂住了社會帝國主義的壓力,任憑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風潮起伏,我國經濟始終扎實地蓬勃發展。我們要永遠堅持這條路線。
那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真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