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日本由于曾為臺灣的殖民宗主國,與臺灣有著天然的聯系,又藏有大量原始資料,因此對殖民地時期臺灣歷史的研究也較為重視。1970年代戴國率先成立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為日本研究日據時期臺灣史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如若林正丈、春山明哲等。現在日本國內的日據時期臺灣史研究基本上以東京大學、中京大學、天理大學、關西大學等為主,此外還成立了日本臺灣協會等組織。他們的研究有幾個特點:一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問題的微觀研究,如經濟史中的對某一企業集團的研究,對某一特定領域的探討;二是從日本人的視角審視日據時期臺灣與日本的關系,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同時還分析了殖民統治者的內部矛盾及其對臺灣的影響,如中央與臺灣地方當局的關系,臺灣殖民當局內部總督府與臺灣軍之間的矛盾等。三是將臺灣放在大日本帝國的框架中考察,從而探討殖民地臺灣在政治上的特殊性及在日本帝國內部經濟分工中的地位、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的關聯等。
第一部分前言(2)
近年來,國內外日據時期臺灣史研究呈現出相當的細化趨向,學者們對日據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乃至宗教、人物等等,都有了詳盡的研究,如對臺灣總督府、臺灣軍的專門研究,對臺灣醫生社會地位及其作用的研究,對臺灣制糖株式會社的研究,對臺灣銀行的研究,對臺灣殖民地財政的研究,對臺灣議會設置請愿運動、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共產黨的研究,對林獻堂、蔣渭水、李春生、簡吉等等人物的研究,文學方面如日據時期臺灣小說、戲劇、美術運動、皇民文學的研究,等等。其次是比較研究的興起,將臺灣與同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做比較分析,揭示日本在這兩個殖民地的政策有何不同之處,解釋所謂“韓國人反日、臺灣人親日”的真相和歷史淵源。甚至將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朝鮮、樺太、滿洲國、關東州都統合在一起做比較,在當今日本國內和臺灣這一趨勢越來越明顯,譬如對朝鮮與臺灣皇民化運動的比較研究,兩地日語普及運動的比較研究等等。還有就是不同學科間的交叉研究,譬如民族學學者對臺灣原住民的研究,人類學者對臺灣傳統漢人社會及殖民地下臺灣農業部門、米糖相克關系的研究,對臺灣民間信仰的研究。經濟學家對臺灣殖民地經濟的定量研究等等。
臺灣歷史有著與大陸其他地方歷史不同的特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歷史發展道路的中斷性,往往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便被某種力量所打斷。臺灣早期的歷史由于荷蘭、西班牙殖民主義的入侵而中斷了正常的發展歷程,而這一殖民地社會又以鄭成功收復臺灣宣告其終結;鄭氏政權盤踞的歷史到了1683年因康熙統一而納入了中國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1895年腐敗無能的清王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不得不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臺灣歷史又進入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第二次的殖民地社會時期;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光復了臺灣,使得臺灣人民重回祖國的懷抱。歷史的中斷性帶來了臺灣社會的諸多特點,不了解這些特點就不能準確認識臺灣。正是抱著這樣一個目標,本書以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歷史這一斷代橫面作為切入點,試圖尋找在這50年中臺灣社會是如何從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成為殖民地社會,在這一變遷過程中,臺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哪些變化,以及這些變化給臺灣歷史發展進程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等等。因此,在政治方面我們探討了日本在臺殖民統治機構和法律制度是如何建立的,臺灣人民進行的反抗斗爭與日本殖民者的鎮壓活動及日據時期臺灣與祖國大陸的關系等。文化教育方面著重研究了日本殖民者在臺灣教育、文化領域的作為及其實質,分析了皇民化運動對臺灣社會的沖擊及這一對臺灣社會全方位的“改造運動”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社會經濟方面探討了臺灣作為宗主國日本的資本投資場所、原料來源地和商品傾銷地的殖民地社會經濟特性,評估了臺灣農民在日據時期的生活境遇,分析了殖民當局在臺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及其政策指導下形成的畸形的社會經濟結構。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大致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第一,在臺灣建立了總督專制獨裁統治;第二,形成了嚴密的警察統治網絡,使臺灣成為一個“警察王國”;第三,復活了封建的保甲制度,體現出日本殖民地政治統治的殘暴特性;第四,實施民族壓迫,臺灣人民遭受著明顯的不平等的差別待遇;第五,社會經濟上,實施“工業日本、農業臺灣”政策,臺灣主要發展以制糖業為主的食品加工業,臺灣被日本殖民者當作大日本帝國的糖庫和糧倉來設計,呈現出畸形的發展形態;第六,殖民當局在臺灣經濟發展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如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投資、完善衛生設施等等,但其主觀動機不是為了替臺灣人民謀福利,而是為了更有效地掠奪臺灣的資源。因為道理很簡單,臺灣就像一頭奶牛,為了從它身上擠出更多的奶,首先就得喂好這頭牛。
本研究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重點項目的資助,中心領導及辦公室王正主任對此十分關心。課題研究過程中,本人所在單位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領導及同事給予了積極支持。赴日訪問期間,還得到了創價大學熱情周到的接待,高橋強教授、岸壽美子小姐并在生活及資料收集方面提供了周到的幫助,在此謹表衷心感謝。
陳小沖
2005年3月6日OO·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文庫·
第一部分前言(3)
中日歷史研究中心為了進一步推進中日關系史以及抗日戰爭史的學術研究,為了以歷史事實教育中日兩國的年輕一代,主持編輯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文庫”。
1995年8月15日,時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在內閣發表講話,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亞洲各國的侵略。同年,日本政府實施為期十年以亞洲鄰國為主要對象的“和平交流計劃”。作為該計劃的一環,日本外務省決定在日中友好會館內設立日中歷史研究中心,并且希望我國提供協助。中日雙方有關部門通過協商方式確認了如下原則:在切實遵守中日聯合聲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原則和精神、承認日本軍國主義對華發動侵略戰爭這一歷史事實的前提下,中方同意接受日方的要求,提供必要的協助。中國社會科學院接受我國外交部的委托,作為協助日方研究的中方窗口,與日方聯絡、協調相關事宜。
1997年8月,日中友好會館致函中國社會科學院,再次要求就協助進行歷史研究問題進行協商,提出“只有作為受害者、抵抗者中國的參與,歷史研究事業才能達到所期的目的。這點正是需要中國協助的”。日中友好會館還表示,愿意將該館的相關經費撥出一小部分交中方使用。經過協商,基本上達成了一致認識。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正式建立了“中日歷史研究課題”,通過課題指南形式,在國內公開招標研究者。課題招標范圍在1874~1945年間,著重研究日本侵華的歷史以及這一時期與此相關的中日歷史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對課題申請進行評審。經評審通過的課題,中日歷史研究中心視各不同課題的內容、工作量的大小給予經費資助,以助成其研究計劃。
這樣的年度課題招標,從1998年起,每年進行一次,每次約有15~20項課題申請得到通過。最早通過的課題,有的已經完成,并通過了結項手續。為了反映中國學者有關近代中日關系歷史的研究成果,使它能被社會所了解,充分發揮它進行學術探討、揭示歷史真實的作用,以便今天的青年一代了解在中日關系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那些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創痛的事件,我們決定從這些成果中選擇一部分出版,總題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文庫”。同時,文庫也包容了國內學者撰著的一些涉及中日關系的著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文庫”力圖向中國年輕一代,也向日本年輕一代提供認識歷史本來面貌的真實材料,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希望所謂歷史認識問題不再成為改善中日關系的一大障礙,希望中日關系向著睦鄰合作、和平共處的方向發展,真正發揮東亞兩個近鄰國家之間經濟上互補互助、文化上互相學習尊重的精神,在難免發生矛盾和沖突時,永遠不訴諸戰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