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齊:說毛岸英死于蛋炒飯的人心得多冷酷
劉思齊:說到這兒,我有幾句話特別想說出來。我住院的時候有個同事去看我,告訴我網上有人寫毛岸英是因為做雞蛋炒飯而暴露目標的。這些毫無根據、不負責任的言論讓我非常難受,因為我……我就想到,一個烈士獻出他生命的時候只有28歲,他在獻出自己生命前,遭受了人類所能忍受的最痛苦的死亡方式,他是活活燒死的,除了古代的凌遲,沒有再痛苦的了。網上究竟是什么人,可以對這樣一個烈士說出那種話來?他們的心得是多么冷酷?雞蛋炒飯!朝鮮戰場那么艱苦,哪里來的雞蛋,哪里來的大米,那時候他們吃的是沒有破殼的高粱米,排出來還是一粒粒的。
本文摘自《北京晚報》2010年10月31日第12版,作者:金力維,原題:《劉思齊回憶一次痛苦一次》
長篇電視劇《毛岸英》本月20日起在央視黃金檔推出,劇中鮮活的人物塑造、真摯的情感流露不光令很多有著一定歷史記憶的觀眾動容,同時也激活了不少80、90觀眾的心靈感觸。趁著電視劇熱播之際,身為80后的記者崇敬夾雜一絲疑惑地走近毛岸英的遺孀劉思齊,端坐在八旬老人身邊,聽她追憶那些最刻骨銘心的往事——
記得在半月前《毛岸英》的開播會上,劉思齊老人就難掩激動心情,數度淚灑現場。她說:“我是不幸的,18歲與毛岸英結婚,不到一年他就離我而去;可我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為我走進了毛主席的家庭,受到了領袖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在和平年代長大的年輕人其實很難理解她這番話中的全部感受,這是怎樣一段經歷,怎樣的兩個人,不到一年時間的婚后生活竟能在往后的六十多年里依然綿綿延續著如此強烈的情感?帶著疑問,記者走進劉思齊老人的家。眼前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一個人生活,沒有保姆,自己料理家事,她給人感覺非常理性,話語清晰,條理性很強,態度隨和、平靜,可每當回憶起毛岸英時,她又不禁眼圈發紅。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幕是,她仿佛比我更困惑,反問道:“我很不理解現在的年輕人,流行歌里唱,‘不求天長地久,只為曾經擁有’,你們怎么會如此輕率地對待愛情呢?”
和編劇談了十天,邊哭邊說
記者:將毛岸英生平搬上熒屏是您的主張嗎?
劉思齊:是的,這個想法上世紀80年代初就有了,那時候剛有些電視連續劇出來,我覺得這個形式很好,可以把他的一生詳細展開。從那時起,我開始收集資料,把聽他說過的一些事整理成文字,沿著他的成長經歷,跑遍各地收集資料,只要是我能收集到的。
記者:這么多年!您是不是遇到了一些困難?
劉思齊:是經濟問題。拍電視劇要有錢,我沒有錢,也沒辦法去籌集這筆錢。如果由國家出錢拍,是有規格的,我不愿意求人,而且我覺得要是國家投資了,那肯定就有一批人要來參與這個工作,但他們的追求和想法不一定和我的設想是一致的。所以一直拖,拖到兩三年前,我朋友給我介紹了導演劉毅然,那時候我剛剛看了他執導的電視劇《星火》,非常感動,我甚至沒敢看最后一集,主人公要犧牲了,我實在不忍心看下去。有這個前緣,我就很愿意和劉毅然交談,預感到他可能會懂我的想法,談過之后,我感覺尋找到了一個知音。
記者:其實,您最擔心的是什么?
劉思齊:曾經有個導演來找過我,想截取毛岸英人生中的一部分經歷分別拍成兩部電影,一部是童年流浪生活的經歷,一部是抗美援朝期間的事,我堅決不同意,這樣就把毛岸英扯碎了。而且,他們的劇本也不是我要的感覺,很老氣、很八股的,我不同意,后來就沒再參與。我希望電視劇能把毛岸英,一個真實的人,活生生地表達出來,就要有很多很多生活細節,為什么他最后獻身于另一個國度?這和他的成長,母親對他的影響,父親對他的教育,他的家庭環境是分不開的。所以,我把我收集到所有的資料,原本是準備寫回憶錄的,都交給導演,還有沒寫下來的那些細節,口頭和編劇談就談了十天。
記者:把往事再翻出來回憶、講述,那些天對您來說,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劉思齊:這十天是很痛苦的,邊哭邊說,那些都是令我最刻骨銘心的事情。我把我的一生大致上都講的比較詳細,尤其是內心的生活,可以說是個人的隱秘。那些事我曾回憶過無數遍,我覺得他總是活在我心里,隨時隨地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來了。后來,他們給我看寫好的劇本,我又開始流淚,從初稿到定稿,然后是樣片,幾乎是一路哭著看完的。
對離別時的淡定,內疚至今
記者:為什么時隔幾十年,您還有如此強烈的傷痛不能釋懷呢?
劉思齊:這個人活著的時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他太坎坷了,他的內心那么大,但他的生命太倉促了。我自己也想過,為什么他一直離不開我的記憶?大概就是他的經歷使我刻骨銘心,還有我們結婚時間不長,短暫到還沒有出現磨合期就突然結束了,所有留給我的印象都是美好的、幸福的,相互非常掛念的。所以,每當回憶起他的時候,都是幸福和甜蜜同時向我涌來的,還有……就是他死的太慘了。
我記得1946年胡宗南進攻延安的時候,我們撤退到后方,有一天天氣很好,一個干事長在陽光下曬資料,他叫我過去幫忙把照片一張張打開曬。突然就有一張大照片,都是燒焦了的人,我不敢看了,問他是什么,他說是“四八烈士”的遺體。那張照片留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后來毛岸英死在汽油彈底下,是被活活燒死的,所以我一直把那些照片上的人和毛岸英的遺體聯系在一起。當時發現他遺體的同志告訴我,他全身的衣服都燒掉了,只有腿上的一塊呢子還在……“四八烈士”的遺體和毛岸英的遺體在我的印象中是重合的。
記者:您有沒有想過,如果當時毛岸英告訴您是要到朝鮮前線去,您就有機會留住他,那么現在的一切都將不同了。
劉思齊:我留不住他的,他跟我告別的時候已經全部決定了,他第一次陪著彭德懷去沈陽的時候就已經是彭老總的兵了。去朝鮮的事,他一直瞞著我,最后告別時,給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瞪著兩個眼睛直直地看著我,然后轉身就走。我當時什么都不知道,木呆呆的,根本不理解他為什么會那么激動。每當回憶起這個情景,我都非常痛心和內疚,他抱著這種心情告別,而我就淡淡的,什么也不懂……其實就算我知道他去打仗,也不能改變什么,留是留不住的,但至少我能對他多表達些,不至于帶著如此強烈的內疚生活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