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三不足”變法導致北宋滅亡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北宋神宗年間王安石變法時提出的著名“三不足”口號。
多年以來,這個口號一直被當作是勇往直前、不斷革新精神的代表而被人們傳頌。
但結合王安石變法,以及最終由蔡京等人通過深化改革而致北宋亡國等一系列史實看,其“三不足”變法確實有探討、推敲的必要。
王安石的“三不足”口號幾乎推翻了全部的約束、制約機制。試想,天變也不足畏了,祖宗也不足法了,人言也不足恤了,世上還有什么能約束他呢?
難怪曾經積極支持過范仲淹變法的三朝宰相富弼在聽到這樣的言論時感到十分震驚,說:“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為者!”
不受約束的權力是極其危險的。在擁有絕對權力的情況下,濫用權力的誘惑力幾乎是無法阻擋的。王安石變法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他濫用權力的第一個表現是未經深思熟慮、試行驗證就匆忙推出新法,并強行執行。王安石在變法之初,原本還有些試行的安排,但很快就被他自己推翻了。這就使得原本可以在試行階段發現并糾正的問題被帶到了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嚴重的后果,并對整個王安石變法的失敗造成了重大影響。
王安石濫用權力的另一個表現,也是后果更為嚴重的一個表現,則是他推行了片面的順新法者升、逆新法者黜的用人政策。在他手下,凡是對新法提過意見的,不論意見有沒有道理、是不是全面反對新法、還能不能爭取,都一律罷黜,凡是高舉旗幟贊成新法的,不論其人動機如何、品行如何、政績如何都一律升遷。這種做法導致的后果一方面是把朝中敢說話的名臣幾乎都推到了新法的對立面去,如韓琦、富弼、司馬光、歐陽修、文彥博、蘇軾兄弟、沈括等等。其中不乏原本并不是全面反對新法,而只是就其中一些具體問題提出客觀意見的人,如韓琦、蘇軾、沈括等。另一方面,王安石任用的所謂支持新法的人中則混進了不少有能無德的人,甚至是企圖利用新法升官發財的投機分子。他們雖然靠著鼓吹新法而得到提拔,但并非真正的改革者。一旦身居高位,他們或是貪污腐敗、魚肉百姓,或是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甚至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而走到新法和王安石的反對面去!例如王安石一手提拔的鄧綰就是典型的勢利小人,甚至說出過“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的“名言”。這一用人政策的后果,首先是蒙蔽了王安石的耳目,讓他只能聽到阿諛奉承的一面之詞,而無法根據客觀情況對新法的實施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其次是給許多人造成了新黨多是奸臣的印象,從而對新法本身也產生了懷疑,最終導致變法的失敗。
雖然王安石本人品質極高,生活儉樸,剛直不阿,比如,史載王安石以“不好聲色、不愛官職、不殖貨利”而著稱,“性簡率,不事修飾家養,衣食粗惡,一無所擇”。
但他提拔的多為不端小人,尤其是那個蔡京,名列導致北宋亡國的高俅、童貫等“六大奸賊”之首位,也是王安石變法的堅決擁護者和得力干將。蔡京以“享用侈靡”而聞名,他“喜食鶉”,“一羹數百命,下箸猶未足”,喜食蟹黃饅頭,“一味為錢一千三百余緡”,他喜焚香熏衣,居室之中“滿室如霧”,“衣冠芬馥”,宅第之中,姬妾成群,其“名園甲第亞于宮禁”。
蔡京擁護變法及深化改革的情況大致為: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在滿朝保守派大臣的反對中,王安石被任為宰相實行變法,次年,蔡京方應試得中進士,然而由于他屬于變法派,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短短數年,即由地方官升遷至朝中大臣。1086年,王安石去世,蔡京繼續宣傳和王安石新法,宋徽宗即位后,起用蔡京,任為宰相,繼續推行新法,這一時期,成了王安石及其新法最受尊崇的時代,而蔡京則以王安石的繼承者自命,“有說熙豐不好者,盡罪之。”在蔡京的倡議下,王安石繪像于顯謨閣,追封舒王,他本人及其兒子均配享孔子廟,至于其后代則男性賜官職、女性封孺人。徽宗、蔡京重用新黨、打擊舊黨,在政治上將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司馬光等309人斥為“元祐奸黨”,對新法稍有微辭的范柔中等542 人被定為“元符上書邪等人”。這兩種人的姓名均被列入所謂《元祐黨籍碑》,碑文由徽宗親筆書寫并刻石文德殿門,先在都城開封、后頒令郡縣皆刻石,大肆迫害不同政見者,凡名列此碑者,尚在世者貶謫南荒,并致使其中多人死于非命,已死者追貶官職,他們不得在同一州郡居住,皇族不得同他們的子孫和近親通婚。這些事實都說明蔡京對王安石新法的擁護程度是非同一般。
講到這里,我們再看一下有些不合時宜的漢初“蕭規曹隨”的故事:
西漢開國功臣曹參跟隨劉邦起兵,身經百戰,屢建戰功,劉邦稱帝后,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封平陽侯,僅次于蕭何。蕭何死后,因曹參德高望重,繼任丞相。
曹參上任丞相后,順應民心,仍然遵照蕭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國家,要求丞相府的官員對蕭何所制定的政策法令,全部照章執行,不得隨意改動;對蕭何時所任用的官員,一個也不加以變動,原有官員依然各司其職。曹參對他們按職權范圍該處理的事情,從不加以干預。因此在朝廷丞相變動的關鍵時刻,沒有引起任何波動,朝中君臣和原來一樣的相安無事,朝政也和原來似地井然有序。
時光飛逝。可是,曹參既沒有設計出“胡服騎射”的變法藍圖,也沒有提出和匈奴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外交新思路,這使對他寄予厚望的漢惠帝迷惑不解。于是一天惠帝對曹參說:“你有什么想法,請照直說吧!”曹參想了一下回答說:“請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誰更賢明英武呢?”惠帝說:“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論呢?”,接下去,曹參又問:“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蕭何相國相比,誰強呢?”漢惠帝笑著說:“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蕭相國。”
曹參接過惠帝的話說:“陛下說得非常正確。既然您的賢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蕭相國,那么先帝與蕭相國在統一天下以后,陸續制定了許多明確而又完備的法令,在執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難道我們還能制定出超過他們的法令規章來嗎?”接著他又誠懇地對惠帝說:“現在陛下和我們這些做大臣的,應該遵照先帝遺愿,謹慎從事,恪守職責。對已經制定并執行過的法令規章,就更不應該亂加改動,而只能是遵照執行。我現在這樣照章辦事不是很好嗎?”漢惠帝聽了曹參的解釋后說:“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說了!”
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偉大變法運動被消弭于幾句簡單的問答之中,漢朝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國家興旺、人民生活日漸提高。曹參逝世后,百姓們編了一首歌謠稱頌他說:“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后,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史稱“蕭規曹隨”,傳為歷史佳話。
隨后經過與“蕭規曹隨”一脈相承的“文景之治”,就到了漢武大帝當政,憑借雄厚的國力與民心,南撫百粵北擊匈奴,揚我中華之天威,成就了千古偉業,從此邊夷之地在我華夏文明照耀下脫離蒙昧走向繁榮。
若漢初之時有王安石者出,曹參為政必被譏之為墨守陳規而徹底否定,曹參其人必被稱之為頭腦僵化、思想不解放的庸才而勒令辭職,擁護曹參意見的官員必被冠以阻礙國家革新的蕭何余黨而統統罷黜。
章惇、蔡京等狂悖貪虐之流則可能成了被破格提拔的能人,標新立異、膽大妄為之徒擠擠于朝堂之上,洶洶于民眾之前,以打破常理之魄力,施跳躍式思維之奇謀,每天三個新花樣,敢想好人不敢想的事,敢做壞人不敢做的事,開拓出一個民窮國疲而官富的大好局面。
察漢、宋之興亡,觀曹、王之用事,不能不令人深思。
假如王安石在每一條新法出臺的時候他就不得不與反對派們辯論一番,修改幾稿,非盡善盡美不能出臺,這樣一來新法想必會少很多漏洞。
同樣,如果王安石讓朝中留著幾個像蘇軾、沈括那樣的建設性反對派的話,一旦新法在執行中出了問題,他們就會立刻指出,迫使同時也是幫助王安石調整自己的施政。
“三不足”貌似對王安石推行新法有利,但最終卻是害了新法和安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號固然仍可作為鼓勵我們大膽改革、勇于創新的戰斗號角,但在實際的改革過程中卻應該畏的要畏,該法的要法,該恤的要恤。而且要在制度上建立“畏”和“恤”的機制,以保證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全面性。
簡而言之,我們總得要畏點什么,才更能保證改革的健康推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