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圖”是蒙古語,意思是有月亮的地方。薩爾圖是50年前大慶石油會戰的主戰場,位于大慶市北部,現在仍是采油一廠所在地。1960年,參加石油會戰的數萬人擁入薩爾圖時,卻沒有感受到任何詩意。滿眼望不到邊的泛白鹽堿地,長著高不盈寸的小草,方圓幾十里看不到一戶人家。一無房屋二無爐灶,天寒地凍住“地窨子”——挖地三尺,坑穴而居。會戰三年,正是中國人承受饑餓的三年,會戰職工“五兩保三餐”。三年會戰,大慶油田成功開發,新中國向世界宣告中國石油實現“基本自給”。石油自給是一個國家獨立經濟體系的保證,國家獨立的象征。中國從此甩掉了貧油的帽子,擺脫了依賴洋油的時代。
在采油一廠家屬區,常會遇到一些80歲左右的老工人,年輕人會叫他們大爺大娘,卻說不上他們的全名,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老會戰”。會戰時,全國各地匯集了一萬多石油工人,還從沈陽、濟南等軍區復員了三萬名解放軍官兵。84歲的賀士庚1959年從沈陽轉業來到大慶,79歲的陸長青1960年從玉門油田來支援大慶。從玉門到大慶的還有后來大名鼎鼎的王進喜和他的1205鉆井隊。
1960年,全國都在“超英趕美”,石油會戰延續了“大躍進”的風格,轟轟烈烈的比武躍進中,誕生了鐵人王進喜。他跳入泥漿池奮力揮動雙臂的經典場面,已定格成了一個時代工人階級有力量有覺悟的象征。參觀鐵人王進喜同志紀念館——據說是唯一一座為工人修建的紀念館,講解員沒有避諱這幅經典照片是鐵人成為典型后補拍的,當時忙著戰天斗地,不可能有相機跟在后面。但這些政治修飾,都無法抹殺那個時代的英雄氣質和老石油工人真實的奉獻。會戰的時候,賀大爺在采油廠搞技術攻關,琢磨怎么給油管清蠟。陸大爺在采油小隊,干了兩年維修班,1963年在農牧大隊干了一年。賀大爺說“過去大慶講先建業,后立家”。
76歲的紀淑蘭1962年隨著從大連轉業的丈夫來到大慶,曾經做過家屬生產隊隊長,后來招工成了油田女工。紀師傅是女子采油班的成員。相比于我對于“女子隊”的好奇,紀師傅很平淡地講述了那段偶成的歷史。油田里的職工學校是半工半讀的。“文革”開始后,四百多號學生出去串連,工讀學校的采油井沒人干活了,只好從食堂調來女工頂班,組成女子采油班。紀師傅沒有表現出對“鐵姑娘”的特別豪情,卻掩飾不住地流露出作為石油工人的自豪:“那年穿著48道杠的石油工人服回大連,別人還說是勞改服,我說我是石油工人。可自豪!”
85歲的王淑賢1960年隨著丈夫從玉門油田來到大慶。她的丈夫原是國民黨騎兵,被俘后投誠了解放軍,1957年直接復員在玉門油田。老頭一封“務必來”的來信,讓她揣著單位介紹信,從大連來到玉門。荒災之年,像王大娘一樣的近萬名家屬從全國各地涌入油田投奔自己的親人,落不上戶口,沒有定糧供應,而當時職工吃糧已是非常困難。王大娘說,剛到大慶,家屬們在大地里挖野菜,自己開荒種點苞米。1962年家屬們開始被組織起來在大地集體干活了。大慶有意識地開創了一種男工女農的生產模式,解決油田的吃糧問題。“五把鐵鍬鬧革命”的薛桂芳是大慶家屬的典型。組織起來的家屬們還和職工們一起建起了土墻草頂的“干打壘”房屋,一個能夠生產和生活的礦區初現雛形。家屬不再是油田的負擔而是油田的建設者。陸大爺說1963年讓帶家屬了。王大娘說“大慶無閑人”。1963年會戰的時候,給孩子帶上咸菜、米,送托兒所,交年紀較大的家屬看管,她們也掙工分。托兒所四點半開門,五點家屬就上大地了,到晚上六點才能回家。家屬勞動由各管理站(王大娘屬于勝利管理站)統一調配安排,即使參加工業和服務業的家屬,收入也歸管理站,按評工記分的方法分配。在提取公積金和公益金后,家屬收入相當于二級工。
1966年,由家屬自演的話劇《初升的太陽》晉京演出,薛桂芳成了與王進喜齊名的會戰英雄,組織家屬集體生產也成了大慶經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不僅是國家困難時期節約建設的權宜之計,曾經,這種模式被視為有助于縮小三大差別,走中國自己的工業化道路。采油一廠家屬區邊上隨處可見的“叩頭機”——采油機,是當年大慶模式的真實寫照,也成了大慶市最具標志性的城市雕塑。
成立于1960年的采油一廠,是大慶油田第一個采油廠,目前仍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采油廠,產量占大慶油田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占全國同期陸上油田原油總產量的十分之一。一部工業史,不應該僅是一串串榮耀卻冰冷的數據,而是一個個普通工人的真實生活,一部工人階級的歷史。在這部歷史中,有男工、女工,還有家屬,有著他們的奉獻!

五兩糧食保三餐(圖片來源: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

上大地的家屬(圖片來源:愛歷史網站)

辦公樓邊上的“叩頭機”

鐵人王進喜同志紀念館(圖片來源:昵圖網)

家屬報捷(圖片來源: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

跳進泥漿池的王進喜(圖片來源:鐵人王進喜同志紀念館)

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里復原的“干打壘”房子

會戰工委成立家屬政治部領導家屬工作(圖片來源: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