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跨越和如今的倒算
——戳穿“補課論”
毛主席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在中國歷史上未曾存在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階段。當代國內資產階級有了規模和勢力,便與國際資產階級遙相呼應,要給當代中國“補上資本主義社會這一課”。“補課論”為圖謀現實而歪曲歷史。一是,攻擊中國共產黨人違背歷史規律,人為地越過了必要存在的資本主義歷史階段。二是,宣揚社會主義貧窮落后,資本主義富裕先進。三是,要復辟資本主義。從要與西方“經濟一體化”到寧要不完美的完整資本主義制度。必須在理論上戳穿“補課論”的虛偽和陰險。
歷史與現實往往有相似之處。近、現代中國是為什么和怎樣拋棄了資本主義道路的,請看歷史是怎樣說的。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面臨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爾后形成的官僚資本主義三個異常強大的敵人。
十六世紀至鴉片戰爭前外,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封建經濟的內部已經明顯的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在它尚未突破封建經濟束縛時,資本主義列強(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是在19世紀70年代以后相繼進入帝國主義的)侵入了中國。如果沒有資本主義列強侵入的影響,中國可能將緩慢地發展成資本主義社會。鴉片戰爭后,列強的侵略使中國淪為半殖地、半封建國家。
(一)帝國主義列強要把中國變成殖民地
1、列強瓜分中國
英國早在鴉片戰爭前就向中國大量走私毒品鴉片,掠奪白銀,遭到中華民族理所當然的反對后即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后,資本主義列強一擁而上發動了一系列侵華戰爭,并公開武裝占領中國,劃分他們的勢力范圍。他們對中國進行軍事、經濟、政治、文化全方位的入侵,企圖迅速的把中國變為殖民地。只是由于遭到了中國人民(如太平天國、義和團)的拼死抵抗和沉重的打擊,列強害怕人民的反抗力量,才改變侵略策略,形式上允許中國保持獨立、統一。列強培植、利用中國的反動統治者做為維護其殖民統治的工具和走狗。所以中國才形成半殖民地的狀態。
2、反動統治者認賊作父
從慈禧太后到蔣委員長的歷屆反動統治者,卑躬屈膝、誠惶誠恐的甘做列強的奴才和代理人,資本主義列強成了中國的太上皇。列強還在華培植了一個確定的買辦階級和一些不完全確定的買辦勢力,幫助外帝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財富、奴役中國人民。
3、列強壟斷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摧殘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資本主義列強強加于中國一批不平等條約,據此他們在中國享有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種種特權。蠻橫的讓中國割地、賠款、辟租界,確立了他們使用、經營中國的領土、領海、領空、內河航運、鐵路、公路的特權。
列強僅在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四次“戰爭索賠”就掠奪中國關銀7.1億兩以上。
列強不斷加大對華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民族市場幾被奪凈。其資本輸出據美國人雷麥統計,僅1931年列強在華投資就達32.4億美元。
到蔣介石統治時期,外帝已完全壟斷了中國經濟命脈。外帝在華大開銀行,發行紙幣、吸收存款、獨占和操縱外匯、經理外債、保管關稅、鹽稅,使中國的金融和財政成了他們的附庸,也成了民族資本的最大債權人。
他們壟斷中國交通。1931年中國鐵路線總長1.42萬公里,歸外帝所有和經營的就達1.2萬公里。航運業中,外輪占航運總噸數的82.8%。他們興辦和收買工廠、礦山,先壟斷中國的重工業,爾后又控制了中國的輕工業。他們還推進農村經濟的殖民地化進程,掠奪和控制茶、煙、棉、絲等廉價工業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壟斷中國經濟。
他們通過資金、技術、設備、原料方面的巨大優勢,控制、排擠和兼并民族資本。他們新建或利用買辦勢力的商業網點迅速擴大商業能力排擠民族商品市場。
他們兇殘的壓迫剝削中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他們以極度低劣的勞動條件、難以忍受的勞動強度、極端低廉的工資來榨取中國人民的血汗。以至于其剝削程度大大越過了中國勞動階級維持勞動力生存和延續的底線邊際。
4、資本主義列強殘暴鎮壓中華民族的反抗斗爭
他們挑唆、支持、直至脅迫中國打內戰,以利他們從中漁利擴大勢力范圍。
他們和中國反動勢力相勾結,抵制、瓦解直至扼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他們極端仇視農民革命,他們和中國封建勢力相勾結聯合絞殺太平天國、反教會斗爭、義和團等農民革命運動。
他們與中國反動派相結合,或公開出面、或密謀策劃、或出錢出槍屠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如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土地革命戰爭、人民解放戰爭等。
5、資本主義列強的侵入切斷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成長的道路
列強(國際資產階級)的侵華目的是與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搶奪中國的廉價資源和勞力,搶奪和占領中國民族資本現在和將來的市場。他們要壓制乃至摧毀中國民族資本,而不是要扶持中國民族資本。他們是要把中國永久變成列強公共殖民地,而不是要把中國培植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
列強與中國封建勢力和后來形成的官僚資本相勾結,堵塞了民族資本發展的主要經濟通道,封鎖了民族資本壯大的必要社會條件,把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扼殺在搖籃之中。
(二)地主階級與封建主義
1、地主階級是中國封建制度的中堅和階級基礎。他們和富農加在一起不到中國農業人口的10%,卻占有80%左右的土地。他們極其殘暴的對待農民,運用地租和高利貸野蠻的剝削農民,利用封建宗法觀念和封建倫理道德來奴役農民,通過剝削階級的政權和封建勢力鎮壓農民。地主階級對中國廣大的農村社會實行著封建主義的統治。
2、他們是封建秩序、封建思想觀念的竭誠維護者。他們反對一切觸及封建制度的革命和進步,哪怕是小小的改良也會引起他們的仇視。他們血腥屠殺太平天國、義和團的農民革命;在戊戌變法中發動流血政變;辛亥革命中竭力鎮壓革命派;辛亥革命后頑固要求保守舊秩序,一再圖謀復辟。為了維護封建制度,他們仇恨資產階級革命引起的社會變革,所以從本質上說他們反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在近、現代資本主義列強(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面前,他們為保住自己的產業和封建特權,奴顏屈膝、節節退讓,可以出賣主權,可以不斷地滿足侵略者日益增長的侵略要求,可以成為侵略者的工具。他們與外帝發生了矛盾,很快就可以勾結起來。地主階級完全喪失了封建初期的歷史進步性,他們和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結為一體,是反動、保守、腐朽的社會力量。
(三)官僚資產階級與官僚資本主義
1、清朝洋務派官員私人投資創辦企業,這是我國官僚資本的最初形式。官僚資本一出現便充當帝國主義經濟買辦的角色。甲午戰爭后,隨著資本主義列強在華的經濟擴張,為虎作倀的大官僚、大資產者、大地主相交融的官僚資本亦隨之迅速擴張。
1927年至1936年,外帝特別是美帝扶植的蔣介石集團依靠政權和軍事實力,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密切結合,形成了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主義。
2、官僚資產階級對外依附帝國主義壟斷資本,對內殘酷剝削人民。利用反革命內戰和買辦活動積聚了大量財富;并不斷排擠、壓迫、兼并民族資本;通過投機取巧、公開掠奪等方式完成了在金融、商業、工業方面的壟斷。在農業方面他們是封建土地制度的堅決維護者而且是最大的地租、高利貸者。
抗戰開始后,他們大發國難財借機橫征暴斂。抗戰勝利后,他們竊取勝利果實利用接收名義,占有了日帝多年在華掠奪所建立的金融、工業、商業巨額資本和財富。同時兇狠的在“法幣”兌換中榨取光復區人民的血汗。
巧取豪奪,使四大家族官僚資本惡性膨脹,資本總積累達到200億美元。1947年官僚資本在中國工業經濟中的比重占80%,中國金融資本絕大部分都屬四大家族,在商業方面各種獲利較大的重要經營都被四大家族所獨占。
3、官僚資產階級一出現就是反動政權、剝削資本及買辦經濟相結合的社會腐朽產物。在經濟上他們和外帝、內封互相融合滲透,壟斷中國經濟,嚴酷的剝削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同時排擠、壓制和兼并民族資產階級。
4、由于官僚資產階級的形成和發展,它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都離不開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支持,因此其階級利益和社會本質決定了它對帝國主義屈膝投降、甘當奴才。其在政治上一貫充當賣國賊,在經濟上一貫充當總買辦。它對封建制度竭誠維護,政治上成為其代表,經濟上互相滲透。它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聯合在一起,反對中國的一切革命和進步,血腥鎮壓敢于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剝削壓迫的人民群眾和進步勢力。全力維護的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秩序和政治統治。
二、懦弱的階級 軟弱的革命
懦弱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進行了軟弱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必然失敗和爾后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宣告了資本主義道路在現代中國的破產。
(一)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本主義
1、早在十六世紀中國封建經濟內部就出現了民族資本主義萌芽。
2、十七世紀投資于洋務派創辦新式企業,由一般“商股”所構成的中下層勢力就是民族資本最早的正規形式。與此同時民族資本興辦了一部分小型新式企業,改造了一些舊手工工場和大作坊。但在七、八十年代還未形成經濟力量。
甲午戰爭后外資大量侵入,刺激了民族資本形成和發展的欲望。加之洋務派對工業壟斷的破產,滿清政府政策的允許,使得民族工、商業資本初具規模。
3、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忙于火拼廝殺,暫時放松了對華的壓迫剝削,減緩了對華商品、資本輸出,使民族工業在國內外市場獲得了一定空隙。民族資本在輕工業的紡織業和面粉業上有了較快發展,重工業在煤炭的生產經營上有所擴大。
但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列強們很快的更加瘋狂的加緊了對華的侵略和剝削。民族資本的黃金時代無可奈何、草草結束。
4、我國民族資本主義不但經濟力量弱小,而且自身沒有建立獨立完整的經濟體系甚至連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都沒有。在資金、技術、設備、原料、能源等方面程度不同的要依賴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還要受高額封建地租率、高利貸率、商業利率的制約。外帝資本與中國地租、高利貸剝削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民族資本不能發展的桎梏。民族資本隨時都可能被帝、官、封的強大資本所吞噬,只能在三座大山的經濟夾縫中艱難徘徊。
5、甲午戰爭后民族資產階級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國歷史舞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資產階級有了較大的發展。一戰爭結束后,列強又來瘋狂掠奪中國經濟,他們和中國封建勢力及正在逐漸形成的官僚資本相融通,使得民族資本每況愈下,民族資產階級從此一撅不振。
民族資產階級陣營中歷來分為兩冀。它的中上層與帝、官、封在政治、經濟上關系密切,大多數成員由官僚、大地主、大商人轉演而來,其最初的政治代表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它的中下層是其左冀部分,由小官吏、中小地主、商人、手工場主轉演而來,與帝、官、封關系不甚密切。
小資產階級是民族資產階級中經濟上貧困潦倒的階層,其資本很小,經濟、政治地位很低。加之含有廣大的華僑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民族資產階級中最反感帝、官、封,最同情勞動人民,最激進、最贊成革命的左冀部分。左冀的政治代表人物是孫中山。
6、民族資產階級特別是其左冀有革命的一面。這是因為他們在生存和發展中,受帝、官、封的排擠和壓榨,并隨時都有被擠垮被兼并的危險,他們渴望沖破桎梏、脫離威脅、獨立發展。
民族資產階級特別是其右冀,又有妥協的一面。這是因為:
(1)他們弱小的經濟和帝、官、封強大的占絕對優勢的經濟不能相比,不敢較量。
(2)他們在資金、技術、能源、設備、原料等方面不同程度的依賴帝、官、封。他們在帝、官、封的經濟控制,政治掌握之中。
(3)他們與帝、官、封有著千絲萬縷般的社會聯系不能自主自立。如他們的上層往往參與買辦經濟活動而受益,因此不愿意與外帝絕交。他們中間有不少人由官吏轉演而來。又有不少人為了提高社會地位兼掛官銜,所謂亦官亦商。因此不愿和官僚資產階級絕交。他們中間有不少人由地主轉演過來,又有不少人將資本的一部分投向土地兼有地主身份。他們需要地主高利貸者的資金滲入,他們需要地主做為代理人,收集和生產棉、茶、絲、煙、麥等工業原料。因此又不想和地主階級絕交。所以他們更具有的是妥協性。
(4)他們對待人民群眾也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特別是它的左冀,看到民心可用,民力巨大。因此在與帝、官、封的斗爭中,在特定的問題、特定的時段上希望聯合人民群眾,借用其力量。但不希望超過限度。一方面由于他們是剝削者,特別是其右冀害怕人民革命力量會危害其剝削利益、動搖其社會地位。所以他們更多的是害怕群眾。
7、戊戌變法至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時期,資產階級各派系一致反對農民運動。辛亥革命后他們多少掌握了一定權力立刻翻臉鎮壓農民。他們先天的軟弱性、妥協性和對人民群眾的排斥性,決定了他們革命的不徹底性和不深刻性。他們的愛國思想從未發展成為徹底的反帝、反封思想。從來沒有形成明確的反帝、反封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他們總是希望在帝國主義的寬容、封建勢力允許的基礎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有時甚至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某些帝國主義的支持和幫助之上。因此他們右冀發動的戊戌變法和其左冀發動的辛亥革命都失敗了。
(二)失敗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其目的是要在半殖半封的社會里,建立獨立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帝制統治,但是由于民族資產階級向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妥協退讓,致使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歸于失敗。其失敗是必然的:
1、主觀上: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只強調反滿和建立共和國體,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他們不想且不敢真正反帝,甚至幻想以妥協退讓來換取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承認和支持。他們不想且不敢徹底反封建,特別是否定封建的土地制度。甚至幻想以向封建勢力妥協退讓來換取建立共和國體。他們不想且不敢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特別是不能依靠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群眾。他們缺乏一個堅強的革命政黨的領導。一個懦弱的階級也不會產生一個堅強的政黨。
孫中山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主張“民族主義”,但不敢反帝;“主張民權主義”,但不敢發動群眾革命;主張“民生主義”,但不敢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充分表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動搖性、兩面性。
2、客觀上:
不同于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通常只有封建階級一個敵人。并且資產階級的力量足夠強壯。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有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二個強大的敵人。(進入現代史后,中國官僚資本主義才急劇發展壯大。)懦弱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根本沒有決心和能力領導民主主義革命。
辛亥革命的必然失敗和爾后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宣告了資本主義道路在現代中國的破產。
三、必然的歷史跨越
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兩個革命必須銜接,中間不能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社會階段。
社會形態的遞進,不是任人自由選定的。違背歷史發展必然性的反動社會陰謀活動,會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抵制和唾棄,如“張勛復辟、袁世凱稱帝”。
中國新民主革命的奮斗方向和勝利結局為什么只能是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跨越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呢?這是由中國深刻的經濟、政治背景和階級性質所規定的,是由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和發展所推動的。
(一)艱巨的革命任務
1、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互相溶為一體,共同維護半殖、半封的統治秩序,奴役勞動人民。現代史上,中國資產階級民主的革命對象“帝、官、封”是三個異常強大的敵人。其維護半殖半封的反動統治能力比照近代史時期陡然增大。
2、驅逐侵華的帝國主義,面對的是世界上幾乎所有主要的帝國主義國家。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產階級強國都侵占、剝削、壓迫中國。
推翻官僚資本主義,面對的是掌握國家機器、資本雄厚、壟斷國民經濟、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溶融滲透、休戚相關的中國大資產階級。
打到封建主義,面對的是在世界上封建制度最完備、社會基礎最深厚、意識形態最深刻、歷史延續最長久的中國封建主義。
3、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先天的軟弱性、后天的妥協性,加之他們的剝削性,決定了他們不敢不愿也不能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所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既不應當也不可能充當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
帝、官、封脅迫和拉攏他們,只是讓他們反對人民革命,而決不允許他們發展民族資本主義;革命人民聯合他們,是為了徹底反帝、反封建,也決不同意他們搞民族資本主義;偏偏他們自身又沒有獨立確立民族資本主義制度的任何力量。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工人階級的領導
1、中國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到1919年已達三百萬人。他們是先進生產方式的代表。他們大多集中在鐵路、航運、礦山、工廠等幾個產業部門,并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島、武漢、廣州、香港等大城市。這種產業和地域的高度集中使他們更具階級力量。
他們深受帝、官、封的殘暴壓迫和剝削,亦受民族資本的壓迫和剝削,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承受著一切苦難。他們的階級地位和生產方式決定了他們最有遠見,最大公無私,革命精神最徹底、最堅定。
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是天然盟友,一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敵人,共同的利益。二是因為工人本身就來自破產的農民。他們和貧苦農民加在一起就超過了中國人口的80%,他們身后還有全世界工人階級力量的烘托。
2、在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已經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從自在的階級、自發的斗爭發展成自為的階級、自覺的斗爭。
1921年,馬克思主義指導的中國工人階級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組織領導工人階級和人民大眾開展統一、有序、有效的革命斗爭。
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思想科學的揭示了中國革命的總綱領、總路線及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革命規律。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綱領、道路、戰略、政策,這標志中國的民主革命開始進入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新階段。
3、在半殖半封的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列強和中國的官僚資產階級兇惡殘暴的剝削者本性和強盜嘴臉突出的暴露了出來。而民族資產階級對工人的剝削、壓迫也毫不手軟和留情。使得中國人民深刻的體驗到資本主義制度“文明”的內涵和本質。
工人階級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具有深刻的認識和透徹的理解。革帝國主義的命,革官僚資產階級的命,實質上是革資本主義的命。工人階級聯合勞動人民在民主革命勝利后否定資本主義制度是必然的。勞動人民流血犧牲、前仆后繼打下的革命江山,憑什么要拱手送給資產階級、讓他們接著剝削自己?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革命階級的強烈主觀愿望。
4、十月革命的勝利,標示了新的世界歷史的發展方向。此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國際資本的革命不再屬于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而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其性質是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兩個革命必須銜接,中間不能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社會階段。
憑什么要在中國歷史中,人為的杜撰出一個“獨立存在的資本主義社會”?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
5、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
這是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政治、經濟、戰爭形勢:
(1) 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把戰火燒過了鴨綠江,蔣介石軍事力量的存在對新中國構成了極大的戰爭隱患。
(2)中國大陸殘存的反動勢力企圖復辟反動政權,進行猖狂的破壞活動。
(3)帝、官、封的長期反動統治,已使中國經濟極度貧乏。加之蔣介石撤離之前的大肆劫掠和全面破壞,大陸生產、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多被摧毀,社會經濟全面癱瘓。中國大地滿目創傷,恢復、建立、發展國民經濟的任務刻不容緩且艱巨萬分。
(4)保障(時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4.5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并徹底根除饑餓的社會根源的革命任務十萬火急。
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迫切需要采用一種高度人民民主、集中統一、迅速有效的社會經濟、政治體制,來鞏固和發展革命成果。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捍衛廣大勞動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挽救殘破的中國。
中國近、現歷史就是這樣必然的跨越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
(三)歷史發展規律的特殊表現形式
1、人類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循著:原始公社、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直至共產主義的歷史軌跡前進,這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一般規律是從各國社會發展歷史的特殊性中抽象出來的。一般規律不但不排斥而且依賴各個具體的社會發展特殊性,并以此為前提。由于各國歷史條件的千差萬別,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有時具有特殊的表現形式。
2、公元三世紀,社會形態處于原始公社末期的西歐日爾曼人各部落聯盟,由于人口增長迫切需要新的生存空間,又由于匈奴人從中亞西遷進入歐洲,引起了日爾曼人的避讓連鎖遷徙反應,大規模向羅馬帝國境內移動。此時正值羅馬帝國奴隸制即將崩潰的時期,日爾曼人和不堪奴隸制壓迫剝削的羅馬奴隸、隸農聯合起來摧毀了羅馬帝國。
自公元419年至公元568年日爾曼人在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了6個王國。日爾曼社會歷史因素和羅馬社會歷史因素的結合,使日爾曼各王國形成的是封建制度。這是因為:
(1)日爾曼人原始公社制度在原生存空間已開始解體,迫切需要進入新的社會形態。(2)羅馬帝國的奴隸制即將崩潰也迫切需要進入封建制的社會形態。(3)埋葬羅馬帝國奴隸制統治的是日爾曼人和羅馬奴隸、隸農的聯合陣線。因此使日爾曼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上跨越了奴隸制社會。
3、和日爾曼人的社會歷史跨越相比較:羅馬帝國的滅亡,是兩個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上的民族的勞動人民,聯合摧毀了同一種社會剝削制度;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跨越是,一個民族的一次人民民主革命,摧毀了交匯于本國現代社會的(封、資)二種不同歷史階段的剝削制度。二者之間相同的邏輯是:(1)被摧毀的剝削制度已存在消亡的必然趨勢和必要條件。(2)勞動人民的根本意志最終總是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朝向相一致。(3)在本質上被歷史否定的生產方式最終必然是讓位于最新的生產方式。
四、資本主義“富裕”與社會主義“貧窮”
“補課論”要通過改革、開放復辟資本主義。其公開的主要借口是“資本主義制度富裕,社會主義制度貧窮。”
(一)資本主義的“富裕”
資本主義制度富裕嗎?在資本主義國家里誰富裕?資本主義是怎樣“富裕”起來的?
1、從外延上看: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國家至少有160多個,無論按照什么標準,貧窮和不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數量占資本主義國家總數的絕大部分。這能說明資本主義世界富裕,資本主義制度優越嗎?
2、從實質上看:資本主義國家有錢的是1%的剝削階級,而勞動人民得到的不過是或好一些、或差一些勞動力的價值。即只是維系勞動力生活、延續后代、提高工作素質和勞動技能、保障工作秩序的成本費用。
據《福布斯》雜志的調查,1995年,美國最富的1%的居民戶擁有全國近40%的財富,而80%的居民戶只擁有16%的財富。據2011年9月1日美國人口普查局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的貧困率在連續4年上升以后,2010年為15.1% ,貧困人口達到4620萬人,為5 2年來最高;收入在貧困線一半以下的“深度貧困”人口為2050萬人,為3 6年來最高。
3、從原因上看:資本主義“發達”國家1%的“富裕”并非是單一依靠、主要依靠“先進生產力”的因素。而是通過極少數剝削者對絕大多數勞動者、極少數國家對大多數國家、個別民族對大多數民族的剝削、壓迫、掠奪所實現的。
(1)西方“發達、文明、富裕”的帝國主義國家是依賴大規模屠殺土著居民、販賣毒品、販運黑奴、“羊吃人”、欺詐勒索、官商勾結等血腥、卑鄙的罪惡手段,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的。
(2)歷史上他們通過赤裸裸的殖民侵略,明火執仗的劫掠全世界人民的血汗和財富。
(3)20世紀80年代以后,帝國主義及其壟斷資本采用了“經濟全球化”的新殖民主義方式盤剝和掠奪世界。通過“經濟全球化”西方壟斷資本形成了全面擴張、深入滲透的全球剝削網絡。由獨國 “塊塊”占領的老殖民主義統治方式,轉演為不完全排除獨國“塊塊”占領,但主要是由西方壟斷資本和國家按實力強弱的大致比例,對世界區域的經濟、金融、貿易進行“條條”控制。將全球作為帝國主義的公共殖民地。
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利用兇悍的霸權主義和有利的歷史因素,主導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國際經濟、貿易、金融組織規則;居于全球化經濟的核心地位和國際產業鏈的上端;處在當代國際經濟秩序的支配環節和知識經濟的引領地位。他們通過不平等的“經濟合作、生產分工、金融信貸、國際貿易”和不平等的“國際規則”,掠奪第三世界的資源、環境、市場和勞動力的血汗。
在國際合作中,通過對第三世界的經濟、技術、金融的“援助、合作”攫取廉價資源、奪取國際市場。在國際投資中,西方壟斷資本對第三世界無不附加苛刻的條件,從一頭牛身上揭下兩張皮來。在國際“生產分工”中,第三世界國家源源不斷地輸出廉價原材料和勞動,日益淪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產基地。至今眾多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民族工業體系。在國際貿易中,西方壟斷資本用“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的高價工業積壓產品(如:電子設備、機器、民用飛機、汽車等)交換第三世界國家的自然資源、勞動密集型的廉價初級產品(如:環境、原油、礦產、農產品等)。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價格"剪刀差" 。
在他們卷走豐碩的財富之后,給第三世界留下了資源、環境、經濟、文化的巨大創傷并轉嫁了經濟危機。使許多發展中國家資源殘破、經濟衰敗、負債累累、苦不堪言。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4)資本主義的富裕是建立在自私貪婪、弱肉強食、包括同類相殘的規則之上的。沒有被剝削的絕大多數勞動人民、民族、國家的貧窮,哪有極少數的剝削階級、民族、國家的富裕。對此,不似中國精英百般遮掩,美國總統奧巴馬直言不諱的說:“如果10多億中國人口也過上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同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將陷入非常悲慘的境地。美國并不想限制中國的發展,但中國在發展的時候要承擔起國際上的責任。中國人要富裕起來可以,但中國領導人應該想出一個新模式,不要讓地球無法承擔。”(注:以上是2010 年 4月14 日 奧巴馬在白宮接受澳大利亞記者采訪時的談話)
奧巴馬的話,無非明白的表達了兩個意思。一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允許共同富裕或大多數人富裕。二是中國專心在“世經一體化”中當好西方的經濟附庸就行了,不要奢望富裕,否則美國和西方世界“不高興”。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經過一個多世紀以后,帝國主義和中國的買辦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本質特點都沒有變;帝國主義對中國社會形態的態度沒有變。
4、從形式上看: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富裕”直接依賴“社會超前消費、國家巨額債務、公眾普遍借貸”的支撐。
(1)“超前消費”是壟斷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的特有經濟現象。由于作為勞動者的廣大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低下,這就造成了依賴大眾消費獲利的商品特別是貴重商品(如住宅、家用汽車、家電等)的“相對過剩”。壟斷資本為了盡力攫取國內市場的利潤,由金融資本操控,采用對若干貴重商品實行“信貸消費、分期付款”的銷售方式。以此保障壟斷資本在國內市場充分實現利潤;以此促成國內的廣大勞動者 “自愿”的終生接受相關壟斷資本的剝削和奴役;以此維持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和發展。超前消費是資本為了剝削逐利而進行的挖肉補瘡、竭澤而漁的沒落創造。
社會性超前消費,持續超越經濟發展階段的實際消費水平,違背經濟規律。造成消費與積累比例失調、經濟結構失衡,不利于生產的持續發展。社會性超前消費不可避免的滋長盲目消費、奢侈消費、生產性浪費、消費性浪費,導致社會性嚴重透支未來的資源和收入,埋下了必將引發將來經濟動蕩的隱患。
(2)借貸度日成為西方社會的普遍現象。從西方特別是美國近二、三十年的歷史進程來看,國民經濟的綜合生產能力不斷下降,經濟加速金融化、金融肆意虛擬化、經濟運行債務化。
寅吃卯糧還要維持高標準的消費、且要少勞多獲乃至不勞而獲,靠著全球特別是第三世界的廉價資源和勞動來養活自己。近一、二十年來,西方特別是美國刻意形成了一種“負債經濟模式”。西方社會成為世界的寄生蟲。
舉例美國:美國普通民眾靠借貸維持日常消費。據美國有關資料統計,美國家庭債務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1983年為75%,2000年上升到125%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美國民眾家庭已經普遍是入不敷出了。“負債經濟模式”為了成就社會1%的富翁而造就了社會99%的“負翁”。
2009年,西歐國家已有1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歐盟成員國有5200萬窮人、300萬無家可歸者。
(3)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甚至政府都靠舉債維持運轉。2007年,美國國債達到10.35萬億美元;2008年國債達到11.3萬億美元;2009年國債達到12.1萬億美元。2010年底,美國國債余額一舉突破14萬億美元;到2011年5月美國國債達到了14.29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如果把美國政府對國民福利保障的欠賬等加在一起,截止到2009年美國政府的債務余額已高達55萬億美元之巨!
過去30年美國逐漸失去世界生產中心地位。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美國政府發行的債券總額大大超過了其償還能力,美國在債務數倍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情況下繼續在全球融資,采用經濟金融化的辦法來延緩資本主義危機。它不過利用自己在全球的軍事、政治、經濟、【美元】的霸權地位,長期維持虛假繁榮。美國的大肆舉債、過度消費,造成了巨大的國內、國際的金融泡沫,反復的把世界拖入經濟、金融危機之中煎熬。
迫于金融、經濟明顯持續惡化的客觀現實,西方世界的國際權威【信用評級機構】不得不在百般的呵護中下調了一些西方國家的“主權信用等級”。 2009年以來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冰島、日本、俄羅斯、比利時等國主權信用等級分別被西方的權威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普、穆迪、惠譽)下調。2011年8月6日上午,國際三大評級公司之一的“標普”宣布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A調降到AA+,評級展望為負面。
讓人可笑的是,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出類拔萃的冰島“國家”竟在經濟危機中破產!
“國家破產”的概念是200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來的。國家破產是指:一個國家的金融財政收入不足以支付其進口商品所必需的外匯,或是其主權債務大于其GDP。例如冰島的主權債務為1300余億美元,而它的年GDP僅為190余億美元,這就是國家破產。“國家破產”也可以理解為國家“主權信用危機”即一個國家的國有資產小于國家對外負債。從上述定義出發,以美國為首的多數“發達國家”早就破產或接近破產了。資本主義制度正在破產!
5、中國精英們搖旗吶喊“資本主義富裕、文明”,可是全資本主義世界的勞動人民卻在“占領運動”中集中的控訴、聲討資本主義制度對99%的貧困、野蠻。你精英的忽悠算個球。
6、冷靜地觀察和思考“發達”的資本主義的生產動機;生產成果;生產消耗;分配關系;財富使用方向,就會令人恍然大悟、勃然大怒!
資本進入生產的動機,只是為了利潤最大化,為了資本、首先是為了壟斷資本的增殖、擴張,是為1%的剝削者賺錢服務的。現代生產力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消耗了巨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特別是帝國主義首先掠奪了第三世界的自然資源,摧殘了第三世界的自然環境,嚴重的損害了第三世界的持續生存、發展。生產的剩余價值完全被資產階級首先被是壟斷資產階級占有。剩余價值被用作兩大使用去向。一是用作強化和擴大再剝削的新資本;一是用作制造動亂、準備戰爭、發動戰爭的軍費。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第三世界家園的破敗、全球勞動人民的血汗代價,到底換來了什么?不過為了1%(資產者)對資本增殖的無度貪婪、對財富占有的無限欲望、對奢侈生活的無盡享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利令智昏地毀滅著地球!
(二)社會主義的“貧窮”
以“貧窮”攻擊社會主義的人,故意混淆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時的貧困歷史起點與其經濟增長速度、趨勢的不同概念;故意混淆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積累社會財富的懸殊歷史期限;故意混淆社會主義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創造物質財富、資本主義奉行弱肉強食的原則掠取物質財富、二者截然相反的社會本質。
1、有人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是運用【含糊其詞、偷換概念、機械類比、以偏概全】手法的詭辯論。社會主義國家就是在資本主義世界統治的薄弱環節破土而出的,就是在貧困、落后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就要有一個由貧困現實轉化為美好生活的艱苦創業的歷史過程。
社會主義為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提供著強大的動力。但是如何先進的社會制度都不能憑空生成高水平的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一定要在原有基礎上起步。社會主義為人民群眾根除剝削制度、擺脫貧困、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障條件。但是如何先進的社會制度都不能任意幻化物質財富。社會財富的積累一定要在現有經濟條件許可的限度內開始。
因此建立在貧窮歷史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其脫貧一定要有一個歷史過程。
2、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就是在當時世界上貧困、落后的資本主義俄國誕生的。爾后社會主義陣營的各國除了東德、捷克等少數幾國外都是在貧困、落后的國度中確立的。
3、新中國建立時的社會基礎、歷史局面異常貧困、艱難、嚴酷。
(1)一窮二白的經濟條件、百孔千瘡的戰爭創傷。
近、現代帝國主義列強對華瘋狂侵略和壓榨,清王朝腐朽無能,對外屈膝投降出賣主權、割地賠款,巨量的社會財富被帝國主義列強搜瓜和劫掠。使得中國迅速落伍世界民族之林,進入貧窮、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之爾后列強操縱軍閥割據、內戰不斷,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使得中國山河破碎,遍體鱗傷。
雪上加霜,抗戰勝利后蔣介石在挑起內戰失敗撤離大陸時,不僅盡可能的掠走了珍貴的社會財富,而且對大陸的經濟資源、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進行了肆意的破壞。中國社會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面對一個工業基礎極為薄弱、農業生產簡單低下的小農經濟主導的貧困落后的農業國。其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經濟條件匱乏,客觀物質基礎一窮二白。
西方學者根據資本主義體制的運行經驗曾認真地預言:新中國根本解決不了四、五億人口吃飯的問題,很快會垮臺!
(2)戰爭和戰爭危脅
我國剛剛解放,蔣介石集團殘余軍事力量欲配合美國反攻大陸;大陸上殘存的反革命勢力氣焰囂張、猖狂破壞,甚至有成千上萬的政治土匪攻城掠地,企圖顛覆無產階級政權;美國挑起朝鮮戰爭并把戰爭茅頭指向中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美帝為首的國際反動派對中國實施了新月形戰略包圍;爾后蘇修默契配合美帝陳兵百萬合圍中國;國際上的帝修反勢力對華進行軍事威脅、戰爭挑釁、政治顛覆、經濟封鎖、外交孤立和地緣遏制。嚴重的干擾破壞著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生產發展,同時迫使新中國不得不分出重大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保衛祖國、充實軍備、鞏固國防。
4、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人民英勇頑強地粉碎了帝修反任何形式的進攻、挑釁,捍衛并發展了革命成果,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而且在短短的二十七年里(如果從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日的1956年算起,才只有二十年的時間),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地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各領域,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都創造了豐厚的社會財富和輝煌的經濟業績。人民的社會主義生存權、發展權與日月同輝。
(1)毛澤東時代的經濟增長速度
毛澤東時代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世界第一。
A.據2000年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國統計年鑒》)從1953年到1978年的26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GNP)平均年遞增率達到6.5%,比同期世界經濟(GNP)的平均增長速度(3%)快一倍多。其實,78年前的經濟速度應該比這個版本的還要高些。因為……
B. 1953-1981中國經濟增長全世界第一。其中1979-1981的經濟發展速度低于文革時期,有些經濟指數還出現負增長,給區間發展速度拉了后腿。
摘自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資料
(表一)1953年-1981年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每年增長速度(單位:%)
項目--(1953-1957)(1958-1965)(1966-1978)(1979-1981)
工農業總產值-- 10.9-----6.0-----8.5------6.7
國民收入---- 8.9------3.2-----6.6-----5.1
農業總產值--- 4.5------1.2-----4.0-----5.6
機耕面積---- 80.9-----24.9---- 7.7----- 負3.6
農村用電量--- 22.9-----50.6---- 15.9-----13.5
工業總產值--- 18.0-----8.9-----10.2-----7.1
輕工業產值--- 12.9-----8.2-----8.3-----14.0
重工業產值--- 25.4-----9.7-----11.8-----1.3
原煤------ 14.7-----7.4-----7.8-----0.2
原油------ 27.1-----29.2-----18.6---負0.9
發電量----- 21.5-----17.0-----10.8-----6.4
生鐵------ 25.2-----7.7-----9.4----負0.6
鋼------- 31.7-----10.9-----7.6----- 3.9
金屬切削床--- 15.4-----4.4-----12.5--- 負17.5
內燃機----- 76.7-----19.1-----19.5---- 負10.7
民用鋼質船--- 38.8-----0.1-----17.2---- 2.1
貨物周轉量--- 18.9-----8.5-----8.4----- 5.7
鐵路周轉量--- 17.5-----9.1-----5.4----- 2.2
公路周轉量--- 27.9-----8.9-----8.5----負2.6
基建新增固定資產— 32.9----— 2.7-----6.4----- 1.4
基建投資總額--- 26.0---- 2.7-----8.3----負3.7
國家財政收入--11.0---- 5.4-----6.9----負1.7
國家財政支出--11.6---— 5.5-----6.9----負0.6
(表二)1951-1980年工、農業生產速度平均每年增長(%)
國別----- 工業-----農業
中國----- 12.5----- 4.0
美國----- 4.0----- 負1.6
蘇聯----- 8.6----- 負3.1
日本----- 11.5----- 1.7
德意志聯邦-- 5.8-----負1.9
英國----- 2.3-----負2.3
法國----- 5.0-----負2.5
印度----- 5.9-----負2.6
(2)毛澤東時代創造的輝煌經濟業績和豐厚物質成果
(這一節應該是長篇記錄。由于愛國網站上這方面系統、完整的文章很多,考慮篇幅及文章結構,本章至此。請予諒解。)
買辦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聯合起來,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反攻倒算,要給中國“補資本主義的課”,想再干那在歷史上干不了的勾當。
然而,生不逢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無奈當代資本主義制度恰似“無邊落木蕭蕭下”,且看新一輪共產主義運動恰似“不盡長江滾滾來”。做你們的黃粱美夢去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