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及其民俗

老北京文化協會 · 2012-02-2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及其民俗 

                                      
跑旱船 

    
做席:將蘆葦用線繩結成席,蓋房時將其蓋在檁上,上面再用泥覆蓋。 

    
賣檳榔 
叫賣檳榔糕的,檳榔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藥。檳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時放入切成薄片的檳榔,然后制作成小塊出售。售賣者背著盛有檳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帶著一個布口袋。買時可收現錢,也可用婦女梳落的長發換取,其布袋即裝頭發用的。售者的吆喝為“亂頭發換檳榔糕!” 

    
吹糖人兒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中,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是吹糖人兒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簡單的糖人兒,吹糖人兒的小販從用布蓋著的小鐵鍋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塊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長條,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這條長的糖稀就膨脹起來,打開木模一看,竟變成了一只活靈活現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復雜些了,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個小猴,立在一根小葦子桿上,底下是一個小糖碗,碗中放著一點稀糖糊糊,用一個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著吃。 
吹糖人兒的小販要有捏制糖人兒的手藝,還要有丹田之氣和用力吹氣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氣”來諷刺愛說大話、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兒的小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這是用黃米和麥芽熬制成的,成本雖低,而獲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兒的蓋大樓——熬著吧”一語,用來形容事情實現很不易,從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販和民間藝人生活的艱苦。 
據說吹糖人兒的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那時制糖人的糖稀還有一種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販都以“香印”作為叫賣聲。到了宋朝,趙匡胤作了皇帝,“印”、 
“胤”同音,而封建時代,為了避諱,吹糖人兒只好以打小銅鑼來代替吆喝。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打銅鑼就成了吹糖人兒這個行業的標志。 

    
賣琉璃喇叭 
琉璃喇叭是廟會或春節期間在廠甸賣的玩具。琉璃即玻璃。喇叭有兩種:一種是小孩玩的,約一尺多長;另一種是成人玩的,長約三尺。同時出售的還有一種用極薄的玻璃燒制,狀似葫蘆的玩具,名曰“響葫蘆”,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氣”、“撲撲噔兒”。所謂“倒掖氣”是必須用呼吸的方法吹出聲音;“撲撲噔兒”則是象聲,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來回震動,發出“撲噔、撲噔”的響聲。 

    
拾糞:也就是掏廁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鐵勺,晚上時還會拿一三面用紙一面玻璃的諸葛燈。 

    
賣玻璃鏡:溶化后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紙鑲好,上面畫上圖案出售。 

    
串鈴賣藥 
賣藥小販或行醫看病的先生使用的響器。北京人叫其為“虎撐子”或“鐲子”因像婦女所帶手鐲。此鈴是以帶有圓孔的熟鐵片翻卷打成的圓環,比鐲子略小,環內裝幾位鐵制小圓珠,外面留有一條縫。郎中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伸入鐵鈴的中間的大孔內,用大指輕輕一托,手臂彎到比肩稍高再搖動,小圓珠發出一連串的鈴聲,隨走隨搖。賣藥者身背藥箱,肩搭褡褳,右手舉一幌子,左手搖鈴。聽到鈴聲或看到幌子,就知道賣藥行醫的來了。 

    
耍耗子 
耍耗子的人背著個小木箱,箱內裝著已馴練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鎖吶。他身后跟的孩子較少,因為他平時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雇講價錢,叫到家內去演。演出時,將木箱上的木架支起來,仿佛是馬戲團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縮品,有繩梯、吊杠等。每只小白鼠都會一兩套諸如爬梯、鉆圈、走獨木橋等本領。 

    
拉冰床 北京冬天的冰,給人增添了不少樂趣,同時也給人增加了一種便利,這便是冰嬉與冰床。冰嬉是古代冰上運動。 
努爾哈赤舉兵反明時,在關外擁有一支善于滑冰并配有冰橇、裝備精良的作戰部隊。以后在清宮的御林軍中的健銳營也有一支編制為1600人的冰上部隊。 
冰嬉是滿族人的習俗。清代皇王們對于冰嬉十分重視,每年還要舉行大典,親臨檢閱。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時期內廷供奉所畫的《冰嬉圖》。 
民間的冰床是以木材制成床形,長五尺余,寬約三尺,可同時乘坐三四人。在木床與冰面的結合處以鐵條鑲嵌,以減少床的摩擦。冰床的主人在前牽繩以拉拖床體,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由于慣性和速度的原因,牽繩急行數步之后,床主飛身躍坐床沿,此時冰床仍行走如飛。乘者心曠神怡,目爽氣順,家資富有的子弟,還將幾張冰床甚至十幾張冰床絞連在一起,置酒案于拖床上,飲酒賞景,由多人牽引,馳走如飛,其樂在陶然之中。 
冰床還可做為交通工具,拉冰床的繩子是駱駝毛擰成的,以防凍手。拉冰床的鞋與眾不同,是皮向內毛朝外的一種特制的棉鞋。 

    
吞刀 

    
攢香簸米 設高桌一張用簸箕內盛米香茶等數盅站于桌上,打金斗而下而所盛之物一粒不撒。 

    
蘸羊油蝕:將羊油燒化,將油澆在燈芯上制成蠟燭,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顏色分紅白兩色。

    
賣雪花酪:冰激凌出現之前,我國有類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 
明清時,北京出現了雪花酪的雛形;是用刨床,將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干)、紅果酪及濃酸梅湯澆入,在木桶或瓷盆內,用棍攪拌。然后盛入盅內,半飲半嚼。其名稱傳說不一,有的說叫“冰果酪”,有的說叫“雪茶”。說“雪茶”的人說,宮里忌諱“雪”字與“血”同音,中間加了一個“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變來的。何時變的?不清楚。 
雪花酪食之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憑人力,是很中國的冷食。北京的天橋,天津的老三不管、鳥市都有制售的。 

    
賣蟈蟈 

    
娶親通信 

    
指甲草染指甲 

    
耍火流星 
耍者以繩子一根,兩頭拴鐵絲籠,內盛炭火,名曰“火流星”。耍時,兩手弄繩、飛旋,鐵絲籠內炭火,上下飛舞,火花飛濺,形似流星。耍火流星或雙手飛舞,或倒地翻滾,或凌空盤旋,有“二龍戲珠”、“飄洋過海”、“背流星”等名稱。 

    
翻跟頭: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將頭放在板凳腿上,兩腳也放在另一頭的板凳腿上,然后翻身。 

    
高蹺會 

    
賣豌豆糕 
把豌豆連皮燜爛,擦成軟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賣給兒童的,則稱“豌豆糕”。賣豌豆糕的,一般有三種工具:一是手敲的大鑼,用以招徠兒童;二是豌豆糕要成型,需要有模子;三是兩根或三根大鐵釘(其中一根釘子帽兒下纏有兩三扣細鐵絲)。 
小孩子買豌豆糕,不叫買,而叫“抽豌豆糕”。因為買時,先要抽小販手中緊握的釘子。抽贏了可得兩塊;不然只給一塊豌豆糕。 

    
賣估衣 
北京有估衣行,天橋一帶有估衣鋪、各廟會有估衣攤。所謂估衣,即七八成新的舊衣服,剛做好還沒穿的衣服賣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稱“下剪子為估衣”。 
估衣的成色很雜,上至綾羅綢緞,下至粗細棉布,款式能夠隔朝接代,相差半個世紀,而且新舊程度也很難辨認。因此從當時社會人們的消費水平看,干這行確實有利可圖。 
估衣行的經營方式很特殊,以吆喚做宣傳。伙計們每天照例把所有的貨物逐件的折騰一遍,每拿起一件,都要吆喚出價碼來:“這個吆喚賣,里面三新的大夾襖,就五吊八!”于是找來無數圍觀的行人.賣估衣講究暗碼兒和行話,謂之“暗坎兒”,也叫做“筆”,什么“老渾筆”、“柳字筆”、“桃字筆”、“番字筆”,直到 
“杓字筆”,就是由一至十的數碼。伙計們把一件估衣抖開先要翻過底襟瞧瞧碼兒,然后馬上進行心算,才能吆喚出來。 

    
送報:送報的多為山東人在京開設報房,所有外省奏折及諭旨都由內閣發到報房,報房印刷后發到各官宅。 

    
雨水泡 
類似如今小孩玩的吹肥皂泡,只不過是在連陰天時用雨水加松香調成的液體,玩時用竹片做成圓圈沾著雨水向空中撒去,在陽光下五顏六色甚至是美麗。 

    
耍雙石頭 

    
搖車 

    
賣仙鶴燈 
用斷香或庵觀廟寺之殘香,水浸令爛,搗和每料一斤。用樟腦二兩,松香末一兩,再搗爛和做成圓錠。每錠寸半長,如手指粗,一頭平,一頭圓,用針由平頭處刺六七孔,約深寸二三分,不可刺得對穿,然后放入玻璃燈內,其煙自從嘴管而出,若燈芯一條,即可將火點其煙上,火即燃于煙際,離燈嘴半寸許。少頃,煙漸濃自能將火推開,極濃時能推火離嘴二三寸遠,且超過其火光越亮,直至香錠燒燼,然后火始滅也。 

    
收拾錫器:肩背口袋內裝鐵銼鉗子等工具,手拿竹桿上拴燈臺茶壺等器到住戶門前吆喝,為人收拾錫器。 

    
烙煎餅:用小米黃豆加水磨成糊,將其倒在餅鐺上,用竹扒攤成薄餅即成。 

    
耍碗 

    
賣春聯 

    
賣鮮花 

    
賣白薯 

    
舍冰水:三伏天官宦之家在門前搭一席棚,放一木桶內盛涼水,上面放塊大冰,上掛黃布四塊寫;皇恩浩蕩;如果是民間施舍就寫;普結良緣。 

    
耍壇子 

    
打蛋雀:是一種訓化表演。表演者將用骨做成的小丸往上拋出二三丈高,小鳥用嘴接住又連打三個。 

    
頂寶塔碗 

    
乞丐 

    
販騾馬 

    
架雙拐 

    
瞧香 
瞧香的,即“巫婆”。北京人很少稱巫婆而稱瞧香的。由于昔日迷信成風,對于疾病成因及治療法缺乏起碼的知識,因此才使不少人,尤其是婦女們將治病的希望寄托于神靈,于是這種瞧香的便出現了。 
一般是有病人家將瞧香的請至家中,先要以上好的方式進行招待,然后要照她的囑咐設上香案擺上供品,她先磕頭,接著她便胡言亂語裝神弄鬼起來。這時主人家也要下跪向神許愿,最后瞧香的取點香灰充作仙藥,讓病人服下治病。 

    
賣吊爐燒餅:其人用泥爐一個,內燒劈柴,鐵鏈掛在梁間,以白面做成燒餅,上粘芝麻,放在泥爐之下鐵盤內,少刻竟熟,名曰吊爐燒餅。 

    
賣江米人:以糯米粉為主料,加小麥粉、水,著色,蒸成熟面團后,用刀、剪、簪、花紋模等工具,手工捏塑成民間小件玩賞工藝品。 

    
賣藝 

    
瞽目人 
北京瞽目人,在清初以前,也歸“教坊司”所轄,而又單稱“太仆院”,據傳說有鐵印一顆,鐵馬竿(杖)十三根,后雍正間裁除樂籍,瞽人也同時沒了系屬。至于傳說:雍正帝因未登大寶前,傳瞽人作樂未到,于是后來取消,這乃是齊東野語,不足置信。據說當初的太仆院,即在今大佛寺街瞽人會館,未知確否?北京瞽人,數目雖不太多,卻分了四五處聚會。 
第一年代久遠的要算大佛寺的“公益堂”,大佛寺街誰也知是因街西頭有一大佛寺而命名,實東首亦有一廟,先亦稱大佛寺,傳說尚有“尉遲敬德督修大佛寺”的碑文。 
此廟在康熙年中,即歸瞽人所有,改祀樂卜先圣。此廟正門,巳不可見,第一汽車行即廟的正門前殿,后殿尚住瞽人,由旁開小門出入,此廟所住瞽人約十余人,即稱公益堂的便是。 
第二即為乃茲府路南三皇廟內的“務本堂”,為曲藝人才薈萃之處,此廟系在清道光年間由瞽人購置,此堂所屬瞽人,有二三十人,翟少平、王秀卿即住廟內,王憲臣、張松山、曹雨亭、劉藎臣亦歸此堂瞽友,不過因北新橋九頂廟彈套瞽人,聲譽向在一般瞽人之上,百年來為王公府第所公認(前清時代一提九頂廟瞽人即為人特別重視),所以張松山等由其師父在世時,即相沿居住九頂廟,保持榮譽,終未遷徙,但也算是務本堂的會聚(王憲臣住名畫家李雨林姻丈花園)。 
第三是東裱褙胡同東口的“信義堂”,也是一處瞽人會所住處。 
以上三處,凡北京內城的瞽人,都分別各隸一堂。不過最近西城,又立有一處“天成永和堂”,是為西城瞽人會所。北京外城的瞽人,有所謂“五會”,不過沒有一定會所,臨時召集,臨時覓地罷了。瞽人所住廟宇,除個人在他廟租賃居住者外,皆為前輩瞽人集資所購公產,全稱“三皇廟”。 
瞽人所祀先卜先樂,計為五位,即天皇、地皇、人皇、曠祖(師曠)、朔祖(東方朔)。瞽人所學,不外“彈唱”、“卜算”兩點,卻多一半是全通,單學一點的很少,不過因某點專長,而專用某點便了。瞽人學藝,須有三位師父,第一是“業師”,即啟蒙的師父,學彈唱基本功夫,卜算的《流年趕》、《開流書》,學成以后,好壞程度雖不可知,總以能拉出馬竿去掙飯吃,即為業師所賜。第二是“保師”,保師固然是應負保證責任,保證業師必須盡心教授,保證徒兒必須學成供養業師,但除此之外,更須負“保徒”問業之責,不僅僅是一個保證人而已。 第三是“代師”,即瞽人從業師學成以后,如欲深造某項技能, 則須拜代師,所謂“拜門學某”的便是。 
瞽目人的技能,除有特殊習藝以外,大部只分“算命”、“唱曲”兩種。瞽目人算命,只有“六爻卦”、“推八字”兩種:六爻卦以數的奇偶,占陰陽的推動,和有目人的蓍草周易相似,只要記清***卦的泰否,內外卦的配合,六爻的陰陽消息,便能應付一切,所以較比容易一些。占八字就太難了,誰也知道八字的四柱,由年上起月,只要記住“甲乙之年丙作首”的歌訣,就可以推出;日上起時,只要記得“甲乙還加甲”的歌訣便可以推出,至于某日是什么日干,那年有什么節氣,交節時刻,有目人是須得翻《萬年歷》才能知道的,絕沒有簡捷方法。 
但是瞽目人那能去翻書?所以瞽目人學推八字,首先要《開流書》,學《流年趕》,至少要背熟一百年的歷書,一百年內的月建大小、二十四節氣日子、交節時刻,都要知道的。不過瞽目人有個巧妙方法,只要記清每年正月初一日的日干,那一天立春,什么時刻,便可以推出一年的日干,也可以推出二十四節氣,都是死盤子的。一年的大小建,以固定的字,編成歌訣,只記小建,加一天便是大建,例如:“正月寅山虎雷豹”,“正月觀燈請會茶”,“正茶見秀明”,除去重字所有“正月寅山虎雷豹觀燈請會茶見秀明”十五字,以任何一字都可以代表正月小建,每年七個小建,豈不是一句七言就可包括嗎!雖然是巧妙方法死盤子,一百年也很難記,有目人誰也背不過來的。 
至于我生、生我、我克、克我、比肩,以及正印、偏印、傷官、食神、正官、偏官,那就容易多了。以外靈機變化,地域感氣等分別,就要看推八字的學識經驗,又不止瞽目人為然了。 
唱曲是瞽目人的主要技能,瞽目人唱曲,大半都會彈弦子,所唱歌曲大別為“細活”、“大路活”。 

    
技勇石 清代考選武童用物,私家練武亦用之.此圖表現的是考試中的一個場景.清代武舉考試分四個等級進行。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 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四:殿試,會試后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 
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了。 

    
戧剃刀:剃頭店的剃刀不快找此人戧磨就可鋒利如新。 

    
動石磨:其實就是修理石磨的,誰家的石磨有了毛病找他來修理拾綴。 

    
賣糖瓜糖餅: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里祭灶王爺。

    
耍鈸:表演者多為戲班中人,扮作道姑模樣,在殿中完畢后耍手中銅鈸,但見銅鈸上下翻飛精彩異常。 

    
賣涼粉:前挑一盤上放碗筷作料等物,后面的桶里放著涼粉,涼粉用銅片旋成細條。 

    
三棒鼓 

    
賣小鞋:四鄉之人做大小小孩鞋數雙,在花市或土地廟設地攤出售。 

    
賣豆腐 

    
蹬梯子:舊時一種雜耍形式,多為女童表演.表演時下面的人用腳噔一梯子,女童立于上面作各種動作。 

    
做潮煙:京中煙鋪交款煙葉制成方塊,用鐵刨子制成絲叫做潮煙。 

    
唱大鼓書 
“大鼓書”是過去北方比較常見的一種曲藝形式。清朝末年開始在東北地區流行。民國年間形成了奉天大鼓(也稱奉調大鼓、東北大鼓)、吉林大鼓(也稱東城調,流行于吉林市一帶)、江北大鼓(流行于松花江以北地區,又稱“屯大鼓”)等幾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可見是相當盛行的。 
唱大鼓書的服裝、道具、伴奏都很簡單。一只扁圓形的木框皮面鼓,支在幾根竹棍組成的鼓架子上,演員一手擊鼓、一手打板,伴奏有一把三弦即可。還有的甚至不用鼓,一人自彈自唱,用腳打板擊節,類似“單弦”的形式。其實,東北的大鼓書就是由“弦子書”發展而來的,據說還與滿族祭祀時薩滿在三弦伴奏下唱的“神歌” 
有著一定的關系。至于演員的服裝,和說評書、相聲一樣,外罩一件長衫即可,早期演出也不用化妝,弦子一響、鼓板一敲就可以開唱。后來雖然有了女演員(俗稱“女大鼓”),也只不過略施淡彩,外穿旗袍而已。 

    
賣鞋墊嬗墊 

    
練皮條子:用木棍三根綁一架子,上拴皮條兩根,用手拉著表演各種動作。 

    
剃頭放睡 
每日將頭剃完,筋骨疼痛者,剃頭的坐于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頭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勁兒無比。這就表示了剃頭匠除理發梳辮外,至少要學會按摩。這正像明代吳正倫《養生類要》輯古人對頭發的經驗,提出發多梳,能去風明目的養生之道一樣。而清代北京的剃頭匠除掌握梳、編、剃、刮、剪、剔、染等基本技能外,還會捏、拿、捶、按、掏、接、活、舒、補等醫術,也正是為了使剪理發的內含更加全面。 

    
鉆火圈 

    
箍桶 

    
賣“官圖”兒:賣圖兒在京城各處采訪廳聞異事,然后編印成冊到處出售,與今天發行報紙近似。早期的;狗仔隊。 

    
趕腳:類似如今的出租,趕腳的把驢拴于城根,有需要者就騎上它,趕腳的在后面緊隨其后。 

    
賣蟈蟈 

    
撞鐘 
玩者兩人以上,各用一個銅錢或錢大的鐵圈,在墻上找塊好石頭,將錢撞在石頭上,誰的錢遠,就拿起來砸近的,若砸上就算贏了,若砸不準別的我錢,再由別人拿起來砸你的錢,誰砸準誰就為贏者。 

    
抽糖人:其人用白糖人物禽獸,出售時用竹簽32根上面刻上點數放入竹筒,讓買者抽取,如成付為勝不成付為輸。 

    
過賣:類似現在的送外賣。 

    
打連廂 
又名《打花棍》、《金錢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間歌舞。舞者化裝扮成旦、丑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清毛奇齡《西河詞話》:“金作清樂,仿遼時大樂之制,有所謂連廂詞者,則帶唱帶演”。清代民間畫家所繪《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有“打蓮湘”,文字說明為:“此中國打連湘之圖也。其人乃戲班優〔伶〕扮成女子,手拿竹板、彩扇,用竹竿一枝,挖小孔,安銅錢數個,名為霸王鞭,在手中飛舞,或竹板上獨立,口唱歌詞,名曰‘打連湘’”。 

    
劁豬 

    
婦人賣花 

    
上元節 
自正月十三到十五,北京城熱鬧非常,晚間看燈,放焰火,地安門外鼓樓前這一帶大店鋪家家放“盒子”,有的還把大主顧請到二樓去看花,除此以外西皇城根兒北頭兒路北有一座城隍廟,每年燈節有火判兒供人觀看。所謂火判兒實際上就是一個磚砌的大爐灶,高約四五尺,外形像一個袒腹而坐的人,頭上戴一頂雙翅的紗帽,帽子是一個大砂鍋,右手抱一牙笏,牙笏是一塊鐵板,生著火以后火焰從耳口鼻眼、肚臍和兩乳冒出,圍觀的人很多。這也是燈節觀燈看花之外的另一景觀。火判一晚上要燒數百斤煤,都是由個人和商號捐的,三十年代末,沒人捐資火判兒也就沒有了。 

    
打糖罐兒 

    
道士化緣:道士身背畫有神像的木牌,以及鏈鎖和小磁娃娃等,手持銅鈸沿街化緣,無子婦女用線拴其娃娃據說可得子。 

    
漢官太太 

    
打太平鼓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陜西、甘肅、河北、安徽等省區。 
滿族薩滿祭祀用的太平鼓,鼓框用鐵條彎成,鼓面呈橢圓形,長徑48厘米,短徑38厘米,鼓框高1.5厘米~2厘米,單面蒙以馬皮、驢皮或羊皮。鼓柄長20厘米左右,柄下端的大鐵環直徑16厘米以上,大環中串以直徑6厘米的小鐵環。鼓棰稱鼓鞭,用竹制成,鞭長44厘米,鞭尾系以紅綢巾為飾。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興安盟流傳的太平鼓,鼓框呈扁圓形,鼓面寬30厘米,鼓鞭用竹棍或細木棍制作,鞭尾系彩綢。 
漢族民間流傳的太平鼓,大小不一,鼓面呈桃形、扁圓形或團扇形,鼓面寬20厘米~32 
厘米、鼓框高1厘米~1.5厘米、鼓柄長10厘米~15厘米,柄端綴以鐵環或小銅鈸。鼓面蒙以羊皮或多層高麗紙。鼓框綴以彩球為飾。鼓鞭長34厘米。鼓柄和鼓鞭下端均系以紅纓 
穗或紅綢巾。 
太平鼓的鼓框均為鐵制。雖鼓形不同,但鼓面都蒙以驢皮、馬皮或羊皮,皮面光素或繪有花紋圖案,鼓柄下端都綴有大鐵環,環中還串有小鐵環,其環形和數量各不相同。 
演奏時,左手持柄舉鼓,上下左右搖動,右手執鼓鞭敲擊鼓面,可擊鼓心、鼓邊、鼓框或鼓背。擊法有打、抽、叩、按、抖等,并同時振動鐵環或小銅鈸作響。太平鼓多用于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動作敲擊,邊敲邊舞。表演形式有單人、雙人和集體等多種,常在農歷正月新春或元宵佳節的喜慶活動中表演,是群眾性的文娛活動。太平鼓既是樂器,也是舞具。咚咚的鼓聲、飄舞的紅纓,更增添節日氣氛。 

    
插扇面:每年立夏之后,畫扇面的挎一扇藍,上豎一桿拴各色線繩上有鐵鈴,同風吹叮當作聲,人們就知是畫扇面的來了。 

    
耍飛鏢 

    
剃頭 

    
修腳 

    
醫道 

    
耍叉:北京雜耍武檔中,耍叉是單一功,叉上有鐵環,耍起來嘩啦啦亂響,光閃閃上下飛動,叉還能在脖子上不用手扶,自動繞來繞去,十分驚險。 

    
焊水煙袋:工匠用小風箱和小爐加上銅錫焊藥可將損壞的水煙袋修復一新。 

    
擺西瓜攤 

    
賣皮鞭子 

    
批殃榜 
如果有人死了,家人請風水先生驗看死者,開具殃榜(或殃書),上寫死者生卒年月、火葬和出殯時日等,這就叫“批殃榜”。在古代,如果沒有陰陽生開的殃榜,官府還不開入地埋葬的“許可證”。 

    
點蒿子燈 
漢族民間節日舊俗。流行于北京等地。農歷七月十五,家家戶戶備蒿了一棵、荷葉一柄。在蒿子枝葉上掛許多紙條,里面包裹香粉,用火點燃,恰似星星閃爍。在荷葉中央,插一根蠟燭,名叫“荷花燈”。 

    
賣大碗茶 

    
窗戶畫兒 

    
賣風車 

    
打梳頭油 

    
賣小金魚及蛤蟆骨朵大田螺 

    
換綠盆:專賣上釉瓷器,釉色多為綠色,瓶瓶罐罐等小玩意,居民可以舊物交換。 

    
窩脖兒 
解放前,在北京的馬路上,常見有人窩著脖子,背著東西健步疾走。這是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妝的。這種行業叫“扛肩”的,也叫“窩脖兒”。 
過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將嫁妝交與喜轎鋪,由喜轎鋪用紅漆桌擺好,由人抬著(幾抬、幾十抬不等)穿街越巷,以示闊氣。可窮人家嫁女,頂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臉盆、油燈等物,所以,只雇個“窩脖兒的”便一“窩”了事。“窩脖兒匠”常由喜轎鋪代找。因此,這行人就歸在喜轎鋪的組織內。收入的二成交柜上入帳。“窩脖兒的”代人搬家,又須交車腳業包運人二成。因為,那時搬家多由車腳業包運。 
另外,還有些“窩脖兒的”專歸皇室懋勤殿繩子庫管。這些人是專為慈禧太后扛運貴重陳設的。如夏天西太后到萬壽山去避暑,“窩脖兒的”就得把她的心愛之物“窩”到那里去。每次窩運的官價是一兩二錢銀子,可實發不過八錢銀子。 

    
鋦碗 
過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個補鍋鋦碗的(補鍋匠往往兼鋦碗),修起來繼續使用。鋦,是指用一種彎曲的釘(稱鈀釘、鈀鋦或鋦子),將有裂縫的器物接補起來。修碗的方法是打鈀鋦。手藝人將打破的碗片拼攏起來,用線扎縛固定,計算一下該打幾個鈀鋦,做好記號,然后用金剛鉆在瓷碗外壁接縫兩側分別鉆出小孔,接著取銅質或鐵質的棗核形鈀鋦(如釘書針大小)用小槌細心釘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鈀鋦的地方涂上一種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打過鈀鋦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當然其他瓷器如瓷壇、瓷杯等也可以同樣修復。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須要用金剛鉆才鉆得了孔,因此民間有“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的說法。 
還有,百姓居家過日子都圖個平安吉祥,萬一小孩不慎打破了碗,家人不會責怪,而是連稱“好局,好局”。“鋦”與“局”諧音,“好鋦”,原意是可以鋦,而好局就變成“局氣好”的意思了,意為好運即將來臨。倘若瓷器摔得過碎,無法修復了,這時家人會說“歲歲平安”。“碎”與“歲”諧音,這里也是利用諧音討口彩,化懊惱為歡喜,化不吉利為吉利的說話技巧。 

    
燒包袱 
舊時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燒包袱”。所謂“包袱”,被祭祀者當作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的“包袱皮”,即用白紙糊的一個大口袋。這口袋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有圖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蓮座牌位,寫上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張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包袱里裝有各種冥錢。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時令的特色食品。 

    
宰羊 

    
小什不閑乞丐:故意在鼻子上涂上白粉的“小什不閑”乞丐,打著小鈸,伶牙俐齒地挨門乞討。 

    
賣鴨蛋 

    
賣芝麻秸:老北京臘月二十五日以后,開始賣芝麻秸、松柏枝等物,為除夕、踩歲做準備 

    
賣扒糕涼粉 
扒糕、涼粉是北京傳統的大眾化冷食,在市井食品中占有顯著地位,集市、廟會及娛樂場所都有,每條胡同也都有小販叫賣。扒糕是用蕎麥粉做成一塊塊的餅,蒸熟、冷卻后切成小塊,佐料而食,利用蕎麥又滑又凝的特性,冷食比熱食好。 
涼粉就是綠豆粉制成的粉凍,也是粉房的產物。滑嫩呈半透明塊狀,也以冷拌為宜。 
扒糕、涼粉兩種作一個擔子上賣,涼拌的作料有醬油、醋、調薄的芝麻醬汁、咸胡蘿卜絲,此外就是辣油、蒜汁和芥未汁,總之以酸、辣、涼為主,真正起調味作用的是芝麻醬汁。天熱,扒糕、涼粉整塊浸在冷水中,或用冰鎮。冰上罩一層白布,架在板上,上面放涼粉等。扒糕用小刀切薄片,每塊大約二個銅板。涼粉不固定,隨買主任意買多少,用薄銅片刮成細條放在碗中,加上佐料,辣油、蒜、芥隨買主意或要或不要。味道除酸、辣之外,取其涼。涼粉滑嫩易下咽,扒糕有韌性,要咀嚼,味較純樸,從立夏賣到秋分,極受市民歡迎。 

    
賣桑椹大櫻桃 

    
磕泥餑餑 
老北京廟會、集市上有賣泥餑餑模子的攤兒。先買回一些泥餑餑的模子,再從護城河外挖回些黃粘土,用水和好,放在模子里按實、抹平、磕出,就成了泥餑餑。泥餑餑種類很多,有狗、貓、虎、豹、鳥等。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3.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7.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8.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9.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0.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不卡 | 热久久免费视频 | 日本全部一级视频 |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久热 | 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