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中原兩周列國源流述略

張鍇生 · 2012-02-20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兩周時期在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武王伐紂到秦朝統一,800年間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血緣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封建奴隸制由興盛走向崩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周王朝,進入東周以后,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大夫專權,整個社會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無論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諸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個嶄新的社會在動蕩中孕育,四分五裂的中國終被新興強大的秦帝國統一。這一過程中,交通四面,輻輳八方,位處天下之樞的莽莽中原大地,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環境,無可替代的成為兩周時期社會發展的中心舞臺,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劇。
  傳統的"中原"既是一個地域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系指黃河中下游地面區,華夏族團集中分布的區域,中心是古代的豫州,即今河南省。史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至遲在夏代可能已有九州的概念?!渡袝び碡暋吩疲?荊、河惟豫州。"《漢書·地理志》:"昔在黃帝,……畫野分州…堯遭洪水…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所謂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豫州地居正中,后世謂之中州。這里曾是夏商周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如《史記·封禪書》所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夏商重要的都邑遺址洛陽偃師二里頭、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安陽殷墟等都發現于此。周代的成周、王城也在伊洛河畔。周初的《何尊》銘文就稱這里為中國。周武王滅商返回途中,曾計劃遷都中原,"宅茲中國,自之 民"。西周之初,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東移。經過一番處心積慮的封邦建國,形成了以宗周至成周為軸心的中原華夏文化區。中原的區域概念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展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民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于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中原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兩周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陜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可謂大中原文化區。這一地區文化深厚,地域遼闊,形勝甲天下。遠古時期眾多的部落、氏族曾在此生存發展,不同的民族在此融合交流。這里是我國文明起源的中心,數以千百計的古國、方國在此生活、遷徙,爭城奪地,興盛衰亡。 
 
   恩格斯講:"國家是文明的概括。"國家的出現標志著氏族社會的解體,階級社會的形成。中國的早期國家有自己的特點,它多是建立在父系家長制基礎上,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長期保持聚族而居的形態。即是夏商這樣較完備的王國,也是由眾多不同族屬的自然方國組成的方國聯盟式國家。西周王朝在此基礎上,經過人為的"封諸侯,建藩衛",使之更加完善而系統。中央王權進一步強化,其本質依然是以血緣關系為特征的宗法制。兩周列國在很長時間中也都是周王朝名譽下的方國。雖然獨自管理經營,卻要承擔對周王室的相應責任和義務。
  中原地區進入城邦國家的時間較早,一個突出標志就是夯土城堡的普遍出現。如鄭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古城,龍山時代淮陽平糧臺、郾城郝家臺、安陽后崗、輝縣孟莊、登封王城崗、新密古城寨等城址。古文獻中有關傳說時代的資料表明,黃帝時代到堯、舜、虞、夏、商、周,以中原為中心的中華大地上,曾經是方國林立。《荀子·富國》篇:"古有萬國"?!妒酚洝の宓郾炯o》說黃帝時"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稘h書·地理志》曰:"昔在黃帝……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書》云'協和萬國',此之謂也。"《左傳·襄公七年》:"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呂氏春秋·用民》:"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湯而三千余國。"又《呂氏春秋 ·愛類》曰大禹治水,"于東土所治者千八百國"?!稇饑摺R策》:"大禹之時,諸侯萬國。及湯時諸侯三千。"《逸周書o殷祝解》:"湯放桀而復亳,三千諸侯大會。"《史記·周本紀》記周武王九年"東觀兵,至于盟津?!T侯不期而會盟者八百諸侯"。《帝王世紀》曰:"至于涂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苊淠艽嬲呷в鄧?,……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其后諸侯相并,當春秋時尚有千二百國。……至于戰國,存者十余。"《呂氏春秋·觀世》:"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晉書·地理志》也曰,周初封諸侯"凡一千八百國,""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國……而見于《春秋》經傳者有七十國焉"。清人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存滅》統計春秋時代列國僅余148國。經過兼并,其中較重要者也不過齊、晉、楚、秦、魯、曹、鄭、宋、衛、燕、陳、蔡、吳、越等14國。到了戰國時期,按《史記·六國年表》所列,包括周在內也僅剩余8個。顯然,從早到晚方國之數逐漸減少。星羅棋布的小邦國,被幅員遼闊,實力雄厚的強國一一兼并取代。 
 
  周代的諸侯國初封時國土范圍不過方圓百里?!蹲髠鳌は骞迥辍纷赢a曰:"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孟子·告子下》:"周公之封于魯,為方百里也……太公之封于齊也,亦為方百里也。"《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曰:"齊晉秦楚,其在成周甚微,封或百里,或五十里。"這些小國寡民式的封國均有一個特點,就是要筑一座或多座夯土城為都邑。所以,古代的都城也可指國,城也稱邑。一個封國不僅指城邑,還包括城外的郊、野地區。王親貴戚一般士族住在城內,而土著平民多在城外。一國之內便出現了"國人"與"野人"的區分。
  兩周時期的中原列國多是周初武王和成、康時代封邦建國時形成的??低踔笾芡蹼m然陸續有所分封,但數量很少。
  西周之初,面對新征服的廣大地區,周王采取"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的方式鞏固自己的統治。分封的對象實際包括同姓貴族和異姓貴族兩類。異姓封國又可分為功臣謀士,先王圣賢后裔,殷商王族及其他臣服歸順的方國貴族。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其中武王兄弟,周公旦封于魯,召公大封于燕,叔鮮封于管,叔度封于蔡,叔振鐸封于曹,叔處封于霍,叔武封于成等。異姓功臣姜尚封于營丘國號齊,商紂之子武庚封于殷,古帝王之后裔黃帝之后封于祝,帝堯后封于薊,帝舜之后封于陳,大禹之后封于杞,等等。三監之亂發生,周公東征之后,倍感強化封邦建國之重要,再次進行大分封?!盾髯印と逍А吩唬?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這次分封的規模比第一次更大。武王滅商后,鑒于形勢緊迫,一些封國可能只是名譽上的,未及實施。成王周公之分封,進一步落實了武王分封的成果,并有所改進。如周公、召公不能就蕃的魯、燕等國,令長子代為就封,加強了對中原周邊地區的控制。肢解眾殷商遺民的族團,并分遷各地,以削弱敵對勢力。誅滅武庚后,改封康叔于衛。平定唐地之亂,加封叔虞于唐。一系列封國安邦措施,使一度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的周王朝趨于穩定。在周初的分封中,姬姓侯國占了相當一部分。正如《荀子·儒效》所說:"周之子孫,若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曾記載其中的一部分:"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這些封國都安排在周王朝管轄的中心或關鍵區域,以拱衛保護周王室的安全。 
 
 縱觀兩周時期列國之分布,基本上都在大中原文化區內。僅中原腹地河南省目前已發現兩周城址上百座,其中多數是當時的封國。春秋中期以前,姬姓國的實力在中原占據絕對優勢。所立異姓國都是有條件、有選擇、"于周為睦的"。然而,隨著周王室的衰弱,宗法制的破壞,諸侯稱霸,群雄爭戰,曾經名聲顯赫的權貴旺族銷聲匿跡了,縱橫馳騁獨步一時的列強灰飛煙滅,留給后人無限感慨。兩周時期數以百計匯聚中原的諸侯列國,在變幻莫測的歷史風云中漸次消失。以下我們就提綱挈領地將兩周中原列國的源流脈絡作一簡略論述,權當對這段歷史的一次回顧。


  周--周本來是不能作為列國來論述的,但是東周時期,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一落千丈。及至戰國時期,周王室淪落到連一個諸侯國也不如的境地。且從周王室又曾分出兩個小國,史稱西周國和東周國,是與周王一脈相承的姬姓之國。 
周之始祖叫棄,姜姓有邰氏之女姜源所生,又稱后稷。早期的周人一般認為是生活于陜西渭水上游地區的農業部族,很長時間里他們與戎狄民族雜處。到了公劉時期,遷居豳(陜西彬縣西北)這個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時當夏代晚期。又經過八世到十世,周太王古公檀父遷都周原,定居岐山之南。自此改國號曰周,也稱岐周。根據考古發掘,岐周遺址在陜西岐山縣的鳳雛村、扶風縣召陳村、齊家村和莊白村一帶。有學者認為這里才是先秦文獻中所指的宗周。
  關于周人祖源另有山西起源說。最先由錢穆先生提出,認為豳即汾,公劉舊居豳在晉南汾水之南,周人祖先未必局限于涇渭之間。鄒衡先生對先周文化因素的分析,證明先周文化是多源的,既有來自陜西東部和北部乃至甘肅的,也有來自山西中部的。特別是先周文化與山西光社文化的密切關系,似可證周人入陜之前,曾在今山西地區發展。 
  商代晚期,偏居西部的小邦周逐步壯大起來。先戰勝一些周邊小國,進而向東面的山西、河南地區拓展。周文王晚期已沿著渭水向東,將國都遷移到豐,即今陜西西安市西南灃河西岸。周武王發揚先輩的事業,又在灃水東岸營建了鎬京,并聯合各地方國,于公元前1046年一舉推翻大邑商。鎬為周都,自周武王到周幽王凡十二王,歷時300年余年。周公平定三監之亂以后,復建東都成周于洛河北岸,輔佐成王完成武王在"中國"治理天下的遺愿。洛邑成為周人又一處政治中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東遷成周,并建都邑王城(今洛陽王城公園一帶)。東周王室的權威日落西山,逐漸衰微。東周末期,從周王室又分出兩個姬姓小國,即西周國和東周國。 
 
    西周國:《史記·周本紀》曰:"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威公代立。"西周國的始封者為周考王的弟弟桓公揭,其時約在前440年。西周國的地域在今洛陽市及其西部地區。由于周王室的衰弱,西周國公是周王身邊掌握實權的人,其辦公地點就在王城內。西周國自身因勢力單薄,常受大國欺負,與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東周國也矛盾重重,時有爭戰。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6年),西周國因參與諸侯對強秦的戰爭,得罪秦國,"秦昭王怒,使將軍謬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史記·周本紀》)西周國與周王朝也不復存在了。

  東周國:東周國為西周國的兄弟國,是從周王室分裂出來的小國。其始封君為東周惠公。關于這位東周開國君主的身份、東周國分裂的原因存在不同說法。一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國公的弟弟;二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孫子,西國公的兒子。傳統觀點認為,東周惠公是周顯王二年(前367年)周威公死后,被分封至鞏國舊地的。椐《史記·周本紀》、《韓非子·內儲說下篇》等文獻,東周國實乃周威公死后,因兄弟不和,小兒子根在趙、韓二國的唆使下獨立出來,于鞏伯國舊地建國。東周國故都約在今河南鞏義市孝義鎮西的康北村一帶。《史記·秦本紀》載,秦莊襄公元年(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東周國滅亡。


  管--管地是商代末年的一處重要交通關口。西周初年《利簋》銘文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辛未,王在闌師。"于省吾先生認為闌即管的初文。西周初年管地有"管師",武王滅商后曾在此停留,后封其大弟叔鮮于此?!妒酚洝す懿淌兰摇罚?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苁艴r作亂誅死,無后。"管國不存。
  管國都邑一般認為在今河南省鄭州市內,即鄭州商城遺址所在地。也許是管國存在時間太短的緣故,鄭州市區內幾乎沒有商末周初的遺存,管國城邑是否在此令人生疑?!蹲髠鳌べ夜哪辍范蓬A注曰:"管國在滎陽京縣東北"。近幾年鄭州市文物研究所在鄭州市西北郊,多次發現周初文物,并清理了一座西周初年的貴族銅器墓及其他同期墓葬,使管國遺址在鄭州西北部一帶的可能性增加。


  蔡--武王克商之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楊寬先生認為"蔡""祭"古音同,通用。蔡叔所封之蔡原在祭。朱右曾《周書集訓校釋》說祭在今河南滎陽西北,即在管國的西北,敖山之南。而今鄭州市東郊有西周時期的祭伯故城城址,位于鄭州管城區祭城村,當為蔡叔初封之地。其與西面的管國相互照應,以監北面的武庚。
  三監之亂后,周公"放蔡叔,遷之,與車十乘,徙七十人從?!淌宥燃冗w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馴獸?!谑侵芄杂诔赏?,復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史記·管蔡世家》)此為蔡國二度受封,其都邑遷往今河南省上蔡縣。蔡國故城遺址在上蔡縣城關一帶,西周早期始建,春秋戰國仍修筑使用。春秋初年,蔡國尚出兵與魯、宋等伐鄭。前684年楚國利用蔡、息二國的矛盾,出兵俘虜蔡哀侯,將蔡國納入楚國控制范圍。從此,在楚的壓迫下蔡國深受其害。前531年,楚一度滅蔡,三年后蔡平侯復國,并遷都呂亭(河南新蔡)。前506年蔡國曾隨吳國伐楚,并攻入郢都。前493年在楚國的逼迫下,蔡昭侯遷都州來(安徽鳳臺縣),經五世,于前447年蔡國再次為楚所并。何浩先生認為 ,此后蔡國可能被迫遷往楚國西境叢山之中,又存在了近百年之久,遲至楚宣王時才終為楚滅。 
 
 
 霍--周代姬姓霍國有兩處,一在河南汝州市西南部?!蹲髠鳌ぐЧ哪辍罚撼?襲梁及霍"。杜預注:"梁南有霍陽山"。梁約在河南寶豐縣一帶,與霍相鄰。此霍國原為商的侯國,可能武王伐紂時滅之,改封其弟叔處。這里當為霍叔的首封地。三監之亂時,霍叔相祿父為三監之一,因"其罪獨輕"屬于從犯,受到流放的處罰。所以《商君書·賞刑》曰:"昔者周公旦殺管叔,流蔡叔。"此霍國改由其他姬姓貴族繼承,春秋之世被楚國滅亡。另一霍國位于山西省霍縣西南,是西周時期山西境內最北的姬姓封國,大概是霍叔流放之地,或是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后,改封霍叔后裔于此。晉獻公十六年冬(前565),晉太子申生滅霍。


  魯--周代魯國有二,其一在河南魯山縣,人稱西魯,為武王始封周公之魯,亦伯禽始居之魯;其二在山東曲阜,原商代奄國之地,人稱東魯,系周公東征踐奄之后,成王再封伯禽之國。
  西魯歷史悠久,夏商時已存在?!蹲髠鳌ふ压拍辍份d,曾為夏孔甲飼養龍魚的劉累,為了躲避孔甲而遷居魯縣。《逸周書·殷祝解》說夏桀也曾徙于魯。商代甲骨文也有卜問"魯受年"之類的卜辭。西魯可能是夏商時的一處重要方國。周初姬姓魯國在魯山一帶立國約一二十年,到成王封國時,西魯遷移山東,魯國之名也隨之而去。但是,魯作為地名在當地一直保留至今。
  東魯是周初周王朝控制東方的最重要侯國之一,由周公子伯禽替父就封,統轄山東東南部地區。西周時期,魯國對穩定周王朝起了很大作用。春秋初期,魯國為東方強國,曾多次戰勝齊、宋等國,且不斷侵襲杞、莒等小國。春秋中期之后,社會變革,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三桓當政,君權削弱,君臣斗爭不斷。戰國時國力已衰弱仍多次與齊國作戰。前249年,避秦東遷的楚國滅了魯國。


  衛--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亂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衛??凳宄醴庠诳祰ń窈幽嫌砜h西北),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衛國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圍數百里的地方,大體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區。這一帶曾是夏朝與國韋之所在地,也是商代"大邑商"中心區,所以,周人仍習慣稱商地為衣、殷。殷、韋古代同音相通,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的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春秋初衛莊公即位后,衛國雖仍為東方大國,卻開始衰退了,內憂外患不斷。前660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鄭等國的資助下寄居于曹(河南滑縣東)。前659年,齊桓公遷衛于楚丘(河南??h東),重新建國。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帝丘(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寧氏專權,王臣關系不和。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前254年,衛終于被魏國兼并,成為其附庸。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并將衛遷到野王縣(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是最后滅亡的周朝封國。 
 
 
 毛--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世本·氏姓篇》等記載,毛國是周文王庶子毛叔鄭的封國。毛國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卿士,稱毛公,與召公、畢公齊名。武王滅殷后,在殷都舉行社祭,毛叔鄭就曾參加。毛國封地在今河南省宜縣界內。周宣王時的毛公鼎、毛伯敦蓋等都出于陜西扶風,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推測,毛公的采邑最早在陜西扶風,東遷后才到洛陽附近。周穆王時的毛公,曾隨王巡視中原,也曾奉命征伐東國?!蹲髠鱫昭公二十六年》載,前516年晉國出兵送周敬王入王城,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等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毛國的滅亡大概就在此時。


  成--成也作成,文王子成叔武所封。地當齊魯兩國之間,今山東寧陽縣東北。魯隱公五年(前718年),成國乘衛國內亂,侵犯衛地,衛國反擊,入侵成國。前712年,成國不響應鄭國伐宋的命令,遭到鄭、齊的討伐?!蹲髠鳌せ腹辍份d,前706年魯桓公"會定侯于成"。這時成國可能已在魯國的控制下。此后,成國不斷遭受齊魯的侵犯。春秋后期,成是魯國孟孫氏的采邑,其城堅固。前498年,魯君圍成邑,欲毀其城未果。前480年,"成叛二齊,武伯伐成"。不久,齊又將成歸還魯國。前408年,齊國再次攻取魯國成邑。
  《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載,前578年魯成公及諸侯朝周期周王,"遂從劉康公,成肅公會晉侯伐秦"。成康公后死于晉國的瑕邑,此人似為周王室卿士,與成國關系不詳。大概成叔武后裔也兼為王室公卿。 
 
 
  枏--枏,音南,也寫作冉、那,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載之封國。后世有以枏、耽二字形近字同,而將枏、沈二國混淆者?!妒酚洝す懿淌兰摇吩唬?武王以克殷紂,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凳宸?,冉季載皆少,未得封。"周公平三監之亂后,才封季載于冉。又因其有善行而被周公推薦到王室擔任司空,以幫助成王治理天下。聃國地望一般推測在今河南省開封縣一帶。《國語·周語》曰:"聃由鄭姬。"講聃國的滅亡是由于娶了鄭姬,可見聃鄭二國同姓通婚。《春秋左傳注》"僖公二十四年"楊伯峻注引江永《春秋地理考實》,沈家本《史記瑣言》等書,謂聃在開封境,與鄭為鄰,魯桓公或魯莊公時亡于鄭國?!蹲髠鳌べ夜辍酚浻谐朔ム崳羿嶑醪?。是此前聃國已為鄭之附庸。 
 
 秋初年已被宋國滅亡?!蹲髠鳌る[公十年》記鄭國伐宋入郜?;腹辏ㄇ?10年)夏天,魯國乘宋國內亂,從宋國掠奪郜國亡國時被宋搶走的大鼎,放到自己的宗廟內。春秋時齊、晉二國也有郜城,一在山東長清縣境,一在山西浮山縣西南,大概是郜人亡國后,其族人所遷之地。

  雍--原為商代子姓小國,武王伐紂后改封文王第十三子于雍。雍國都城位于漢代河內郡山陽境內,今河南焦作市西南7公里的朱村鄉府城村。村西北200米處現存府城遺址,城垣方形,面積約8萬平方米。調查發掘證實,此城始建于夏末商初,沿用于東周時期。這里北望太行,南鄰黃河,是夏末商初黃河北邊夏商文化交匯處,商王畿西部的田獵區,也是東周時期晉國東進黃河下游,與齊楚爭霸的戰略要地。雍國于春秋中期被晉國吞并。


  曹--曹國是武王的弟弟叔鐸的封國,在山東省定陶。春秋時期,曹國成了晉楚爭霸的受害者。前637年,晉國重耳落難時經過曹國,曾受到曹共公的無禮對待。晉楚城濮之戰時,晉國伐曹、衛救宋,把曹共公也抓走了。楚國失利后,曹國親近并聽命于晉國。而宋國則不斷對曹國侵犯。春秋晚期,不自量力的曹伯陽背棄晉國,又干預宋國政務,導致宋景公伐曹,而晉國見死不救。前478年,宋國虜殺曹伯陽,曹亡。 
 
 郇--文王之子的封國,地在今山西臨猗縣西南?!对姟げ茱L下泉》:"郇伯勞之."《竹書紀年》曰:"昭王六年,王賜郇伯命。"此郇伯即其后裔在王室任卿士者?!蹲髠鳌べ夜哪辍份d,前636年秦穆公送重耳回國時,晉國軍隊曾退居于郇。且"狐偃及秦大夫監于郇。"可見,至遲春秋早、中期郇國已被晉所滅。郇地盛產食鹽,這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左傳·成公六年》載:"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而近鹽,國利君樂,不可失也。"周初,武王在此封國是有特殊意義的。


  于--又作盂,周武王第二子 叔的封國。都邑在今河南沁陽市西北15公里的 邰村東,現存殘垣遺跡。 原來是商朝的同盟國?!渡袝ご髠鳌吩唬?文王受命……二年伐于。"《泰誓》:"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則取于殘,殺伐用張,于湯有光。"于即 。武王滅紂之前,其父文王已伐滅于國。待周人滅商之后,于國就封給了于叔,時間應在成康之世。春秋初年,于國可能已被鄭國所滅,成為鄭國的領地?!蹲髠鳌份d,前712年周桓公從鄭國手中奪取于、劉等國的土地,而將自己無法占有的溫、原等十二邑給鄭國,至使周、鄭失和。
晉--成王弟唐叔的封國。武王死后,唐地有亂,周公滅唐后封叔虞?!妒酚洝x世家》曰:"唐在河汾之東。"唐地所在,頗有爭議,有翼城、鄂地、永安、河東平陽、太原晉陽等說??傊?,初封唐國當在商末唐國的故地。叔虞的兒子燮都于晉水之陽,改稱晉,又稱故絳(今山西省曲沃與翼城交匯處的天馬-曲村遺址)。約前725年晉昭侯曾遷都于翼(山西翼城),前678年晉武公代晉,又都故絳。晉景公時,遷都于新絳(山西侯馬)。
  西周時晉國的歷史記載較少。春秋初,晉國公室爭權奪位。前679年,曲沃的武公掌權,正式受命為晉侯。晉獻公時晉國滅耿、霍、虞、虢等小國,開始迅速擴張。晉文公成就霸業,長期與楚國交替把持中原霸主地位。春秋晚期,晉國異姓大臣權勢增強。昭公以后,形成范、中行、知、韓、趙、魏六卿,相互之間斗爭激烈。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晉國名存實亡。前376年,韓、趙、魏三國廢晉靜公,晉國徹底滅亡。 
 
 
 應--應國是武王兒子的封國,《左傳·二十四年》曰:" 于、晉、應、韓,武之穆也"。有記應國為武王弟所封,可能是武王弟先為應監,成、康時改封其子為應候。應國故城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西郊薛莊鄉原 蚩陽鎮。應國城址1964已沒入白龜山水庫西北隅。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平頂山薛莊鄉北 蚩 村一帶,發現了周代應國墓地,包括數十座貴族青銅器墓,出土大批珍貴文物。應國原為商代方國,古文獻及甲骨卜辭有關于商王步于應,應侯朝商等記載。滅商之后,周公改封武王之子于應。應侯在兩周有較顯赫的地位。伍仕謙認為,西周早期應先是監國,故有應監、應公之稱。而后才成為諸侯?!兑葜軙鴒王會解》載,周初,成周洛邑建成后,應侯曾參加了"成周之會",位列曹叔、伯舅之前。西周晚期尚有應侯簋等應國相關青銅器,可證應國其時尚存。學者們根據應國地近申、曾及漢陽諸姬,而"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推測應國大概在楚武王或楚文王時亡于楚國。


  韓--韓國分西周之韓與戰國之韓
  周初的韓國是武王之子的封國,其地望眾說紛紜。有河西說(今陜西韓城),河北說(今河北固安),河東說(山西芮城或河津)等等,以河北之韓為首封,余為后遷,春秋之初滅于晉。
  戰國時的韓國也為姬姓國,屬戰國七雄之一。此韓出于晉國公族,其祖先為晉曲沃桓叔之子韓萬,又稱韓武子,因封于韓原(山西西南部)的西周韓國故地,即以地為氏。此韓是西周之韓后裔。前588年,韓獻子列為晉卿。前566年韓宣子徙居州(河南??h東北)。前497年韓貞子徙居平陽(山西臨汾西南)。前453年韓康子與趙襄子、魏桓子一起滅知氏,三分晉國。前416年韓武子開始向中原腹地擴張,先徙都宜陽(河南宜陽縣西),韓景侯時又遷都陽翟(河南禹縣老城)。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后遷都到鄭(河南新鄭)。地處諸大國之間的韓國不斷遭到攻擊,戰國晚期其大部分城邑土地被強秦侵占。前230年秦國滅韓,設韓地為潁川郡。 
 
  凡--周成王封周公庶子于凡國,國域在輝縣市西南。商代甲骨卜辭中有凡地。周代凡國之君世為王室卿士,周厲王時,在王室供職的凡伯曾賦詩譏諷時政。西周末年的凡伯一如其先輩,公開諷刺、進諫昏庸無道的周幽王,力求挽救走入寄途末路的周王朝?!蹲髠鳌る[公七年》載,當初戎人到王城朝見周王,凡伯為王室公卿,收了戎的財禮卻未以貴賓之禮款待,得罪戎人。前716年,凡伯奉王命出使魯國,返回時經過楚丘(山東曹縣東南),遭到戎人的襲擊和劫持。此后凡伯不見于《春秋》經傳。春秋早、中期,北方狄戎一度相當活躍,凡國可能就在此時被懷恨在心的戎人所滅。 

  蔣--周公第四子伯齡的封國,當為成、康之際所封。始封國邑在河南省尉氏縣西。大約到周宣王時,為了強化對淮河中上游地區的控制,姬姓蔣國遷至河南淮濱縣東南。春秋中期城濮之戰后,楚國北上受挫,掉頭東向,伐滅淮河流域小國,蔣當于此時被滅,其滅蔣后置期思縣。


  邢--周初之邢國是周公兒子的封國,地在今河北邢臺。周成王所封。商代,殷墟北面已有邢國,即商王祖已所遷都之處,也是拱衛商都北大門的戰略要地?!兜弁跏兰o》曰:"邢侯為紂三公",周初邢地是戎狄頻繁活動的地區,邢國肩負著阻止戎人東出太行,騷擾周疆的重任,同時可聯絡齊、衛,并與北方燕國遙向呼應。史學界關于邢國的始封地頗有爭議,有山西、河南、山東、河北諸說,影響最大的是《說文》的河內懷地(溫縣)說,和《漢書·地理志》的漢襄國縣(河北邢臺)說。二者都與古邢國有關系,只是何者為先爭論不一。從考古發現看,溫縣"邢丘"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址及"邢"、"邢公"陶文。而河北邢臺一帶則發現大量商代與西周早期的文化遺存,包括周初召公爽占卜的卜辭。邢國在邢臺無疑。邢丘之地或為邢國后裔所遷居或為西周邢侯的一處采邑。春秋時這里曾屬晉國。邢國自建國開始,與河北中部的戎狄長期征戰,春秋之初,邢侯曾大破北戎。前662年"狄伐邢"?!秴问洗呵飋簡選》曰:"中山亡邢"。狄人所建的中山國在春秋早中期已經十分強大,這次伐邢導致邢國的滅亡,雖然齊國救之,也無濟于事?!洞呵铩は补辍份d:"夏六月,邢遷于夷儀"。前659年在齊國、宋國、曹國軍隊的保持下,邢被齊桓公遷到了今山東聊城的西南部。前635年亡而復興的衛國,把同姓的邢國滅掉。 
 
 
  茅--周公之子茅伯的封國,地在今山東省金鄉縣。茅國當為成王所封,大概在春秋兼并中被邾國占據。

  胙--胙為周公之子胙侯的封國,在今河南延津縣北部及相鄰地區。胙國史跡不詳,其地春秋時為南燕所居。 


  祭--祭、蔡音同相通,商甲骨文有祭,為商代與國,位于河南鄭州市東北部祭城村。武王滅商后封其弟蔡叔于此。平三監之亂后,成王改封此地給周公第五子祭伯。周昭王南征荊楚,祭公隨行,回師途中,船沉漢水,祭公與昭王溺水而亡。祭公之子祭公謀父是穆王時的名臣,他曾諫阻穆王不要征伐犬戎,而以德安邦。作為王臣,他雖然反對但仍陪伴周穆王西征和巡游。祭國約在春秋初年,鄭國東遷時被滅,成為鄭國大夫祭仲的食邑。
鄭--周宣王前806年封其弟友于鄭(陜西鳳翔),號為桓公。唐蘭先生認為,初封之地在域林(今陜西鳳翔縣南),后遷拾(陜西華縣),始名為鄭。
  西周末期王室危機四伏,北方戎狄猖獗,鄭桓公身為司徒,預感到周王朝的衰敗,采納了周太史伯的建議,提前東遷到虢鄶之間(今河南滎陽,新鄭一帶),先后滅掉鄶與東虢。西周亡國,桓公死難,其子鄭武公掘突護駕東遷有功,繼為王室聊士,在原虢鄶故地重建鄭國,都于新鄭。今河南新鄭市區的鄭韓故城即其都邑遺址。1923年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蓮鶴方壺等春秋重器,驚動國人,近年來仍不斷有大量珍貴文物出土。鄭莊公時,鄭國勢力不斷發展強大,侵陳伐許,破息攻宋,打擊北戎尤為擅長。在與周桓王率領的周、陳、蔡、衛諸國聯軍的征戰中,大破王師并射傷桓王,成為春秋初年不可一世的小霸主。其后內亂不斷,又因地處交通要塞,春秋之世一直是大國爭奪的中心,國勢發展受挫。雖然春秋末期子產執政,一度受到晉楚強國的尊重,但是弱國地位難改。戰國時期,國內君臣爭權,外受韓國蠶食,終于前375年被韓滅亡。


  虢--周代姬姓國。西周春秋時期,共有五個虢國,后人以西虢、東虢、南虢、北虢、小虢別之。五虢的沿革存有爭議,此略述其要。 
 《左傳·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預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國語·晉語四》說文王:"孝友二虢","諮于二虢",是周初只有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封于東西二虢,其他三虢當為后出。
  東虢:《漢書·地理志》:"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州"?!蹲髠鳌る[公元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國語·鄭語》史伯說:"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東虢當是文王同母親弟弟虢叔的封國。 今河南省滎陽市廣武鄉有"平 城",即東虢都邑。東虢史事文獻少見。東虢君自文王時即在王室為公卿,曾任周武王師。不知何故直到周幽王時,東虢還是一個"子男"小國。蔡運章先生據金文記載,認為虢叔旅鐘諸器中的"虢叔旅"即是周夷王周孝王時的東虢君。他作為執政大臣,曾參與周王的冊命典禮,還代表周王處理下級貴族間的糾紛。周平王四年(前767年),東虢為鄭國所滅。 
  西虢:西虢是周文王異母弟虢仲的封國。位于今陜西省寶雞縣一帶,西虢君歷代在王朝任職,文獻記載較多。如穆王時的虢城公;夷王時伐太原之戎的虢公;厲王時伐淮夷的虢仲;宣王時諫不籍千畝的虢文公;幽王時敗壞朝政的虢石父。西虢約在西周晚期的周宣王時,因不堪犬戎的侵擾而東遷。
  南虢與北虢:北虢下陽位于山西平陸縣東北,西虢上陽位于今河南三門峽,二虢隔河相望。此二虢起源的族系、時間存有異議。今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及三門峽市湖濱區李家窯上陽城遺址的發現,已證明西虢東遷在周平王東遷之前,依相關資料分析,南北二虢當系一國兩地,均由西虢東遷所置。大概在宣王時西虢先遷至山西平陸,進而渡河占據同姓焦國的部分土地,建上陽城為都邑,并于幽王七年(前775年),滅掉焦國,河北岸之下陽城仍作為其下都保留著。前655年南下拓展疆域的晉國,假道于虞,一舉消滅了虢國。
  小虢:春秋初年西虢故地之內遺留的一個名"虢"的小國。此虢或為西虢一支滯留原地,或為虢鄭二國東遷后,虢國舊地為羌戎占據仍號虢。比之上陽之虢后人稱為"小虢"。前687年秦武公滅此虢。 
 
 
  虞--周代姬姓國。虞也同吳,史書記載虞有二,一在南方,即春秋時曾爭霸中原的吳國,此略。一是山西晉南的北虞?!妒酚洝翘兰摇罚?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此謂山西平陸、夏縣一帶的虞國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國。然而,劉曉景等根據金文及相關資料論證,山西虞國乃陜西隴縣一帶西周矢國的后裔。前655 年,虞國君貪圖晉獻公的寶馬珍玉、借道給南下伐虢的晉國軍隊,晉軍滅虢回師途中,順手牽羊又滅亡了虞國。


  焦--西周姬姓國,其故城在今河南陜縣西十里鋪一帶?!妒酚洝ぶ鼙炯o》曰:"武王追趕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是焦國始封為神農氏后裔,而姬姓焦國是后來改封的。何光岳先生認為姜姓焦國被迫東遷,西周時在今河南中牟,東周初時迫于鄭國而遷豫東商水縣,再遷今安徽亳縣。此二地又被陳國兼并,最終遷至山東嘉祥縣東北的焦城,春秋中葉之前并入魯國。姬姓焦國約于西周末年,被東遷后的虢國所滅。


  曾--曾字也作為繒與曾 。春秋時期中原有三個曾國,一在河南東部的睢縣,一在山東蒼山縣東北,皆姒姓國。另一姬姓曾國,西周初年封于今河南省南陽盆地的方城縣一帶。該曾國西周末年,西與姜姓申國為鄰,國勢強大。《國語·鄭語》曰:"申、繒、西戎方強,王室方騷……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大概曾國與姜戎有姻親聯盟關系,西周即是申、曾二國聯合西戎滅亡的。在河南新野,桐柏等地曾發現一些春秋前期的曾國墓葬??赡苁欠匠强h曾國南遷的遺存。曾人的一支還遷到了湖北的隨棗走廓。最遲在春秋后期,姬姓曾就被北上中原的楚國滅亡。何浩先生推測此曾國亡于楚文王三年至十一年間。上世紀70年代湖北隨縣的戰國曾侯已墓發現后,引起眾人的關注,戰國之曾與春秋之曾的關系,曾隨二國的關系等,至今爭議尤存。方城姬姓之曾的一支南遷隨棗,歸順楚國后,又延續至戰國的可能性較大。 
 
 
 沈--周公之后所封的姬姓國。唐蘭先生據沈子也簋銘,認為可能是從姬姓凡國分封出去的。沈國位于今河南平輿、沈丘一帶。《水經·汝水注》云:"汝水又東南,左會 意水?!謻|經平輿縣故城南,為 意水縣,舊沈國也,有沈亭。"沈國位卑勢弱,在春秋時代強國爭霸中左右為難,苦不堪言,因地近強楚,故多依附之,因而屢遭中原諸國的討伐。公元前624年,晉、魯、宋、陳、衛、鄭等聯合伐沈,使之一厥不振。沈作為楚的同盟國,前558年和前537年,兩次隨楚伐吳,前519年沈子逞伐吳兵敗,成為吳國的俘虜?!蹲髠鳌ざü哪辍份d,前506年,晉國召集諸假,會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縣東),親楚的沈國拒不參加,晉國指使蔡國,出兵伐滅了沈國,并將沈子嘉押回蔡國殺掉。


  單--作檀,周成王之子所封的姬姓國。系東都王畿內封國,國域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東南。單國之君世為王室卿士,魯莊公元年(前693年),周王嫁女于齊,魯侯主婚。單伯送周王之婦到魯國,以備出嫁。楊樹達注曰:"單音善,天子畿內地名。單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此及文公之世皆稱單伯,成公以下常稱單子。"《國語·周語下》有單襄公等論述。


  陽樊--周代姬姓國。西周時都于陜西長安縣東南。后東遷至太行之南,黃河之北的陽邑(河南濟源縣西南),故曰"陽樊"。樊國系周太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待·大雅·蒸民》曰:"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的記述。仲山甫(父)即周宣王的卿士氣,食采于樊,《國語·周語上》有仲山父諫阻周宣王,不要立魯武公幼子為魯國太子之事。仲山父還勸阻宣王不要"料民于太原"。《左傳·莊公二十九年》云:"樊皮叛王"。樊皮即樊侯仲皮,是樊仲甫的后人。前664年,周王命虢公討伐樊國,并把樊皮抓回京師。前635年,周王將陽樊之地賜給晉國,晉文公圍樊,樊人不服,后有感于樊人德行,才放樊人出城,樊國遂為晉國所有。 
 
 
 共--西周姬姓封國,位于今河南省輝縣市西北。這一帶有共山、共水(百泉河),是遠古時期共工氏舊地。西周晚期,周厲王任用虢公長父和榮夷公,橫征暴斂,阻斷言論,激怒了國人,公元前841年,引發國人暴動。厲王逃亡彘地(今山西霍縣),共伯和被推舉為領袖,并攝行天子事。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宣王繼位后,共伯派毛公和師詢到彘迎回宣王,自己則移交政權,返回共國。《左傳·隱公地年》載,前722年,鄭國內亂,鄭莊公討伐弟弟公叔段,"大叔出奔共"。此時共國可能尚存。莊公十六年(前678年),"公父定叔出奔衛"。公父定叔是公叔段的孫子,此時出奔衛而不是共,共國這時當已被衛吞并。

  榮--榮伯是與武王同輩的姬姓貴族,其封邑約在今陜西戶縣西。據《國語·晉語》,文王時榮伯已在朝廷任職。成王時還有榮伯,《史記·周本記》載:"成王即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西周中期,《師永盂》也有榮伯參與周王賞賜田地之事的記載。"厲王的卿士榮夷公,是成康之際榮伯的后裔,他"好專利",與國虢長父一同輔作厲王,導致"國人暴動發生"。東周時榮邑不存。

  滑--西周姬姓國,有謂周公第八子所封?;瑖匾话阏J為先在河南睢縣西北,后遷都于費(今河南偃師西南),又稱費滑。前678年,滑國君滑伯,還參加齊桓公組織的會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載,前627年秦軍偷襲鄭國未成,順便滅滑國而返。秦撤兵后,晉敗秦師,滑邑為晉所有,稱侯氏或緱氏,后又歸屬周、鄭。 
 
 
 劉--春秋時期姬姓國。劉國故城位于河南偃師市緱氏鎮西南?!蹲髠鳌贰秶Z》等史籍記載,劉國自康公、定公、獻化、文公、桓公五世,相繼為王室卿士。劉康公為周頃王的小兒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食采于劉,約于前599年前后建立劉國。劉國諸公,在朝總攬百官,出外號令諸候,地位顯赫?!蹲髠鳌ぐЧ辍份d,劉氏與晉國的范氏世為婚姻。春秋末年,晉國趙、魏、韓三家滅范氏和知氏,支持范氏的周王室受到三晉的責難,當朝卿士劉文公也難免受到牽連。劉國事跡自魯定公八年(前502年)以后已無記載。劉曉景推測,劉國滅亡的時間當在戰國初年的周貞定王時期。 
 
 
 鞏--春秋時期姬姓小國。鞏國故城位于河南省鞏義市孝義鎮西約3公里處的康店村一帶,欲稱"鞏王城"。《世本·氏姓篇》曰:"鞏氏,周王族大夫食采于鞏為氏,有鞏簡公。"鞏國為周王室卿士的采邑立為國,其國君稱鞏伯。鞏國北臨黃河,西有洛水,東控虎牢關,南望嵩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載,前516年"晉師克鞏"。因鞏地屬周王畿之地,晉滅鞏國后其地被轉送給周王室。戰國時周王室分裂,在楚、趙二國的操縱下,"東周國"利用"鞏王城"舊址建都立國。東周國實為韓的附庸,東周國被秦人滅掉。鞏地劃入三川郡。 
 
 
 密--周朝姬姓小國。密國原在今甘肅靈臺縣一帶,是商末周文王滅佶姓密須國之后,在其舊地重新分封的姬姓國?!秶Z·周語》曰:"恭王游于涇上……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是西周時密康公得罪了周共工而遭亡國之禍。以后,西部姬姓密國重又遷都到今河南新密市境內。春秋時,密國被鄭國所滅,成為鄭的附庸。 
 
 
  胡--周朝姬姓國。在今河南郾城縣、舞陽縣一帶?!俄n非子·說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等記載,春秋初期,計謀多端的鄭武公,先以其女嫁與胡君為妻,乘胡國不備,一舉滅之。 
 
 
 項--姬姓小國。在今河南省項城縣一帶?!蹲髠鳌鞴吣辍份d,前643年魯國在淮與齊、宋,陳、衛等國會盟后,派軍隊滅掉項國。項遠魯國近楚國,魯雖滅之卻鞭長莫及,項地遂并入楚國。 
 
 
  魏--姬姓國,戰國七雄之一。據《史記·魏世家》載,魏國的遠祖是周初重臣,文王之子畢公高。后裔畢萬事晉,前661年,晉獻公把魏(山西芮城縣北)封畢萬,其后代就以魏為氏,世代輔佐于晉。魏悼子時,遷邑于霍(山西霍縣西南)。前562年,魏昭子徒治安邑(山西夏縣西北)。前514年魏獻子代韓宣子執政。前453年,魏桓子聯合韓康子、趙襄子三家分晉。到前403年,周威列王正式策命三家為諸候。此后,魏國向中原腹地,今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擴張。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河南開封市)。戰國初年,魏國曾是最強大的諸侯國。魏文侯用李 悝變法,使經濟實力增強。遷大梁后,開鑿鴻溝,進一步促進農業灌溉和水運交通,文化事業一度繁榮昌盛。魏曾連年攻秦、伐齊、打敗楚軍。但是,隨著齊秦等國的崛起,魏國的勢力受到扼制。戰國晚期,已降為弱國,大片土地被強秦占有。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城,俘虜魏王假,魏國滅亡。 
 
 
  戴--周代姬姓小國,其故城在今河南民權縣西北。戴國位于鄭國與梁國之間,鄭、宋兩國不知,戴國多受欺凌,春秋初期鄭國勢力較弱,戴國實為鄭國附庸。《左傳·隱公十年》載,前713年,蔡國、衛國隨從宋國伐鄭,并乘機侵入戴國,一貫善謀的鄭莊公,抓住這一時機,在戴國圍殲了三國之師,又順便將戴國占為己有。


  道--周代姬姓小國。《漢書·地理志》汝南郡陽安縣,應邵曰:"道國也,今道亭是也。"道國位于今河南汝南縣南部一帶。《左傳·僖公五年》:"楚斗谷于菟滅弦,弦子奔黃。于是江、黃、道、柏方睦于齊,皆弦煙也。"春秋時期,道黃等淮汝間小國,因懼怕楚國而聯合依附于強齊,齊桓公死后,齊國內亂勢弱,楚國乘機北擴,控制了這一地區。楚國一度將道國遷到荊地,楚平王時又遷回原地復國。道國最終當為楚國所兼并。


  息--姬姓國。位于今河南息縣城西南的淮河北岸。息國商代已有,在今河南羅山縣一帶。羅山蟒張鄉天湖村出土晚商息國墓葬及銘文銅器可證。周滅商后,改封姬姓息國。西周息國的歷史不詳,春秋初年息國還是一個有一定實力的國家,它與陳國聯姻。《左傳·隱公十一年》載,前712息國因與春秋小霸鄭國發生矛盾,竟出師討伐鄭國,結果大敗而歸。前684年,息侯因蔡侯的不敬,一怒之下,邀請強楚之師伐蔡,蔡國雖敗,卻與息結怨。前682年前后,蔡哀侯挑唆楚文王滅息,并將花容月貌的息國夫人掠回楚國,占為己有。楚滅息而置縣,作為爭霸中原的北大門。 
 
 
 賴--賴文獻中也作"厲",古代同音。周代賴國有二,一在隨棗走廊,今湖北隨州東北部。此賴可能源于商末賴國,是商末周初河南鹿邑縣之厲所遷。另一賴國位于河南省息縣包信鎮一帶。是周滅商后,改封周武王弟叔穎的姬姓小國。包信之賴國可能也是由今河南鹿邑縣遷來?!洞呵铩焚夜迥暧涊d,前645年中原諸侯聯合救徐抗楚,齊曹的軍隊共同討伐賴國。次年,齊國又一次出兵伐賴,均未攻克??梢娰噰诖呵镏衅谑且栏匠模矣幸欢ǖ能娛聦嵙Γ蹲髠鳌氛压哪?前538年)楚靈王滅賴,賴子面縛銜壁,到楚軍請罪,楚靈王遷賴人于今河南鄢陵縣。此后,賴國從歷史上消失了。


  唐--周代姬姓國,位于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境內。屬周代"漢陽諸姬"之一。李學勤先生釋《中尊》銘之"唐"為江漢之唐國,是西周前期此唐已存在,它與周初山西晉國之唐當有關系,或為唐叔虞后裔之一支所封遷?!蹲髠鳌ぐЧ吣辍份d,楚太師子谷說楚武王以若俘觀丁父為軍率,"克州、蓼,服隨、唐,大啟群蠻。"可知,春秋早期楚國已經征服了唐國。前597年晉楚必之戰時,唐侯曾率領楚師左路軍參戰?!蹲髠鳌ざü辍份d,春秋晚期唐成公朝楚,因沒有打點好令尹子常,被扣楚三年。歸國后,唐侯判楚從吳,并于魯定公四年(前505年)參加吳蔡伐楚之戰,攻入楚國郢都,楚昭王逃奔隨國,躲過一次亡國之災。次年,楚國在秦國援助下,卷土重來,收復失地,打敗吳師,又消滅了唐國。


  蓼--周代有三蓼,雖淵源有自,皆亡于楚。徐少華先生分辯為東蓼、西蓼、舒蓼。
  東蓼位于今河南省固始縣一帶,故城尤存于固始縣城關及城北,人稱"北山口古城"。據《世本·氏姓篇》,東蓼為姬姓?!蹲髠鳌の墓迥辍份d,前622年冬,"楚公子燮滅蓼"。魯大夫臧文仲以為,蓼國之亡是其內不修德,外無援助所至,實乃是楚國北擴,借題發揮而已。 
  西蓼位于河南省唐河縣南部的湖陽鎮一帶。西蓼為己姓,祝融之后。《左傳·桓公十一年》載,前701年蓼國曾準備參加鄖、隨等國討伐楚的戰爭,尚末行動,楚軍先打敗了鄖?!蹲髠鳌ぐЧ吣辍酚浭觯渫跞斡萌舴^丁父,戰勝了蓼、州二國。蓼的滅亡也在此后不久。 
  舒蓼為淮河中游今安徽境內的群舒之一?!蹲髠鳌肺墓哪?前613年)楚國曾伐舒蓼,魯室公八年(前601年)楚國以眾舒叛楚為由,伐滅了舒蓼。


  燕--周代姬姓國,戰國七雄之一。燕又稱北燕,以別于黃帝之后的南燕。燕本寫作郾,商代為殷人北土,也是狄人生活的一個區域,地處中原北疆,包括今北京地區及遼西大凌河流域。武王滅商后即改封召公。周公東征后重命召公爽于燕,并令其元子克代其就封等一任燕侯,此有《克盉 》、《克罍》為證。燕國初都于燕亳(北京房山區琉璃河)。西周時期,燕國史跡文獻記載不詳,《史記o燕世家》僅記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周初金文有燕侯派人赴周問候召公的記述。中期以后便無音信,這與燕國地處偏遠,中途有戎狄阻隔不無關系。
  春秋時期的燕國,史書也少有記載。早期經常受戎狄侵擾,燕桓侯時徙遷都到臨易(今河北容城縣)。前664年山戎侵燕,齊桓公出師相救,燕與中原的聯系得到加強。 
  約在戰國初期,燕都城又北遷到薊(今北京宣下門至和平門一帶)。燕國的實力在戰國各諸侯國中較弱,但與相鄰的齊、趙、中山等國仍經常發生戰爭。前314年燕國內亂,齊、中山乘機侵占燕國領土。前312年秦、魏、韓等出兵救燕。燕昭王即位后勵精圖治,國勢壯大。燕國此時除有薊都外,又另設了下都武陽(今河北易縣東南。)下都與上都城互為犄角,多次抵御南來之師,保衛了上都之安全。燕昭王利用蘇秦之計謀,又任用樂毅為上將軍。前284年燕聯合秦、楚、趙、韓、魏五國伐齊。攻入齊都臨淄,半年內連下齊七十余城。燕昭王之后,燕國開始走下坡路。戰國末年,合縱抗秦策略逐步失敗,前227年燕太子丹策劃了荊軻刺秦王的悲劇,更加速了秦攻燕的步伐。當年,秦將王剪即占領燕都薊。前222年秦將王賁攻取遼東,俘獲逃到那里的燕王喜,燕國滅亡。 
 
 
  南燕--周代(女+吉)姓國?!稘h書·地理志》東郡南燕條,班固自注:"南燕國吉姓,黃帝后。"南燕故城在今河南延津縣東約17公里處。南燕首封地當與古燕地有關,不在河南延津?!抖Y記·樂記》曰:"武王克殷反商,末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是吉姓之燕初封在今北京地區。大概西周時,因成王又令有燕侯克赴燕就職,且燕地多受戎狄侵撓,致使吉燕小國遷往內地,遷徙時間在周宣王以后。南燕史跡只見于春秋前期,《左傳·隱公五年》載:前718年四月,"鄭人侵衛牧,以報東門之役,衛人以燕師伐鄭。""六月,鄭二公子以制人敗燕師于北制。"可見,此時南燕已論為衛國的附庸,受其驅使,充當炮灰。前649年鄭文公有妾曰燕吉,生子曰蘭。《史記·鄭世家》、《左傳·宣公三年》也有相同內容。這時南燕國尚存,以后不見有南燕國的記載,其約在春秋中期被衛國吞并的可能性最大。

  趙--嬴姓國,戰國七雄之一。《史記·趙世家》載:"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趙氏族屬,長期聚訟不已,有謂東夷,有謂西戎。趙氏先祖從商末的季勝開始,曾居皋狼(今山西 離石縣西北)。到周穆王"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邑在今山西洪洞縣北。幽王無道,造父七世孫叔帶"去周如晉"。又傳五代至趙夙,因軍功被晉獻公賜封于耿(山西河津縣南)。趙夙子趙衰(趙成子)事晉文公,徙居原(河南濟源西北)。趙襄之后四世皆為晉卿。公元前元六世紀初,趙鞅(簡子)命家臣造新城晉陽(山西太原市西南)。前453年,趙襄子與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分晉。前403年,趙烈侯被正式封為諸侯,趙的領土已從晉中擴大到今晉東及河北。前423年趙獻侯即位之初就遷都中牟(河南鶴壁市西),謀求向東發展。趙敬侯元年(前386年),又遷都邯鄲,活動中心北移。趙國在戰國初期,曾滅代,攻中山。戰國中期與齊、魏爭衛。前325年趙武靈王即位,實行改革,教民"胡服騎射",國力增強。前296年最終滅亡中山國。此后趙國多次與秦、齊、魏交戰。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趙軍大敗,被坑殺降卒40萬,邯鄲被圍。在與秦、燕等國的伐爭中趙國實力大損,前228年秦收王剪破趙,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奔代,自立為代王。前222年,秦將王賁攻取代,俘獲代王嘉,趙亡。 
 
 
  齊--姜姓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姜太公呂望的封國。呂望為文王所用重臣,隨武王滅商有功,初封在今河南南陽市的呂地。周公東征之后移封營丘(山東淄博東北),占有東夷族舊地,建立齊國。西周后期周夷王烹殺齊哀公,立其弟靜為胡公,遷都薄姑(山東博興)。齊獻公時又遷回營丘,改稱臨淄。春秋初,齊國向東西兩端發展,與魯國戰爭不斷。前686年齊襄公被殺,次年齊桓公就位,任用管仲為相,實行改革,國勢漸強,稱霸一時。春秋中期,齊桓以"尊王攘夷"為口號,聯合華夏諸國,討代戎狄,前664年,救燕,保邢護衛。前656年又會諸侯之師攻蔡伐燕,迫使楚國召陵會盟(河南郾城東)。前651年,齊國主盟葵丘(河南蘭考縣東)。齊桓公死后齊國內亂,霸主地位漸為晉國取代。春秋晚期,齊國公室衰敗。卿士兼并。至前379年齊康公卒,媯姓的田(陳)氏代齊。齊威王、宣王時,齊國一度興盛,直到戰國晚期。前301年齊與韓、魏大敗楚軍于垂沙(河南唐河縣西南)。后又連年攻秦,迫秦求和。前284年,燕、秦、韓、趙、魏攻齊,連下七十余城,入臨淄。多年爭戰齊國元氣大傷。前221年秦將王賁俘虜齊王建,齊亡。

  秦--嬴姓國,戰國七雄之一。原為東方部族,商末已遷戎狄之地,與趙國同一遠祖。西周時,秦的先人事周,仍居于西犬丘(甘肅天水西南禮縣)。周孝王時,秦先世非子牧馬有功,被孝王封于秦(甘肅清水縣),遂以秦為氏。周宣王即位,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戰死。秦仲子秦莊公破西戎,封為西垂大夫。秦襄公救護周平王東遷有功,平王賜之岐以西之地,封諸侯,都西犬丘。春秋早期,秦致力于收復西周故地。秦文公遷都于秦,擴地至周原。憲(寧)公遷都平陽(陜西寶雞市東),德公時遷都于雍(陜西鳳翔縣南)。春秋中期,秦積極東擴。前627年秦晉崤之戰后,秦東進勢頭受扼,秦穆公改變策略稱,霸于西戎。戰國早期秦國內亂,至戰國中期,奉獻公徙治櫟陽(陜西臨潼渭水北)。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秦國開始振興。前350年遷都咸陽(陜西咸陽市)。前324年秦惠文君稱王改元。秦國既破六國連橫,又滅巴蜀南國。戰國晚期,秦國不斷東擴,攻取韓、魏、燕的領土。前260年長平之役大敗趙國,又滅東、西周國。前230年滅韓,前228年破燕,前226年拔燕,前223年滅楚,前221年亡齊,秦始皇統一中國。 
 
 
  宋--子姓國,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后,封紂王庶兄微子啟于宋,以奉殷之先祀,都今河南商丘。微子啟在武王滅商時已歸順周人,武庚之亂時表現不錯,得封于宋。西周時期宋國世系有載,事跡不詳。西周宋國都邑至今尚未發現。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太清宮遺址發掘"長子口"墓,王恩田先生認為"長子"乃"微子"之誤識。該墓規格超過同期諸侯墓,且屬西周早期殷人墓,墓主應為宋國君微子啟或其弟微仲衍。太清宮北距商丘60公里,西周宋國都邑當在此附近。此說值得關注。春秋初年,宋國仍行"兄終弟乃繼"制。前728年,宋宣公卒,其弟宋穆公繼位。宋殤公時,在位不滿十年,即為華督父所殺。宋莊公繼位,華氏專政,宋國常干涉衛、鄭內政而發生戰爭。前690年宋國內亂,諸公子紛外逃。宋襄公(前650前-前637年)繼位后,想成就霸業卻連遭挫敗。前638年,宋、楚泓之戰,宋襄公抱殘守舊,拘泥古禮,戰敗受傷而亡。此后,宋國長期處于動蕩不安的局勢中,成為晉楚兩大國爭奪的中心,飽受戰亂之苦。春秋后期,宋國權臣華元倡議弭兵,最終受到響應,中原得到四十年較為和平的環境。但是,宋國內部權力斗爭不斷,到戰國中期,子姓的宋桓侯被戴氏司城子罕所取代。新宋國回光返照,撐強一時。前318年,宋君偃自立為王,即宋康王。他東敗齊,南敗楚,受到齊楚大國的忌恨。前286年齊國乘宋內亂,伐宋殺康王,三分其地。 
 
 
 中山--春秋時期白狄四部之一鮮虞所建,姬姓。也可能屬商人后裔子姓的一支。春秋中期,白狄從赤狄中分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始見"白狄"。《左傳》定公9年(前506年)中山之名初現,是時狄人已建國。《左傳·哀公三年》載,前492年"齊衛國戚,求援于中山"。有關中山國的史料很少的史料很少。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在河北平山縣城北,發現了中山國晚期都城靈壽故址,發掘了兩座中山王陵,出土大量珍貴文物,為了解中山國的歷史與文化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都于顧(河北正定縣)。前408年魏文侯以樂羊為將,率兵攻伐中山。前406年魏滅中山。亡國28年后,前378年中山桓公復國,徙都靈壽(河北平山)。同年,趙國即伐中山。前369年中山國筑長城,抵御趙國的攻擊。前323年中山與韓、燕、宋國同時稱王,已成為略遜于七雄的千乘之國。前314年,中山參加了齊國攻燕的戰爭,乘機掠奪燕的大片土地。此時中山與齊的關系較親近,而與趙國不和,成為趙的心頭之患。前307年,趙武靈王即位,開始大力發展軍事,攻伐中山。前305年,靈王親率軍隊伐中山,中山國被迫割地求和,此后則一厥不振。前300年,趙國又發動新一輪的進攻,并于前296年乘齊伐楚之機,攻入中山國都靈壽。繼位不久的中山國王 逃往齊,中山再度亡國。王子尚(勝)被趙遷到膚施(陜西榆林東南)繼祀,一年后廢除。 
 
 
 陳--周代媯姓國?!妒酚洝り愯绞兰摇酚涊d,成王克商后,求帝舜后裔,找到了媯滿,封之于陳,以奉帝舜祖祀,稱胡公。陳國故都位于今河南淮陽縣城關一帶。西周時期,陳國的情況不詳,由"陳侯作王媯簋"可知,西周晚期陳國與周王室仍保持親密關系,姬、媯兩姓的世代姻親始終未斷。春秋早期,陳桓公有寵于王,鄭莊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陳國還參加宋、蔡、衛等國的伐鄭,有一定的實力和影響。陳桓公死后。陳國內亂,陳宣公時才趨于平穩。這時期齊國稱霸,陳國多次參加齊桓公主持的諸侯會盟。陳與齊、魯強國關系和諧。齊桓公之后,楚國加快北上爭霸的步伐。前637年楚伐陳國,陳被迫依從強楚。后曾跟隨楚國圍宋,攻晉。城濮之戰后,晉國興盛,楚國受挫,陳國又依附于晉。陳國夾在晉、楚之間艱難的生存,時常遭受侵犯。從陳靈公開始,陳國歷經三次內亂和亡國之禍,國勢日趨衰敗。陳國的后一百余年間,多數時間是依附于楚國的一個傀儡國。楚弱時又順從于晉、吳。前598年楚莊王趁陳內亂滅陳,置為縣,不久又復封。前534年,陳國又因爭立而內亂,楚靈王使公子棄疾滅陳為縣。前429年,楚平王奪得王位后,為籠絡人心,再次使陳復國。前478年,依附于吳的陳國,在楚國公孫朝率領的楚師攻伐下,終于亡國。 
 
 
 杞--姒姓國,夏禹后裔?!妒酚洝り愯绞兰摇份d:"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后,得東樓公,封之于杞。"周代杞地,有二,一在今山東諸城安丘一帶,一在今河南杞縣,何是何非,何早何晚,意見有異。周之杞國是封于商杞舊地的。成湯滅夏后,即遷姒姓于杞。甲骨文中有關于杞的記載,其與商有一日之地,應在河南境內。卜辭中有"杞侯",是商末杞為商的侯國之一。周初的東樓公應是商代姒姓杞人遷居山東婁地的一支,首領稱東樓公。武王得之,把其封到婁西的杞國故地,以續夏祀,可能婁地仍有一支祀人并存。所以,《史記》曰:"東樓公生西樓公,西樓公生題公,題公生謀娶公。謀娶公當周厲王時。"
  西周時期,王室尚強,諸侯不得擅自征伐,杞國雖小,與宋、陳、曹等相近,也相安無事。平王東遷之后,形勢變化,兼并開始。鄭、宋等鄰國都躍躍欲試,角逐中原,夾在其間的弱小杞國自然苦不堪言,難免"杞人憂天"。為了生存只有東遷。遷徙情況,《春秋》隱公四年"莒人伐杞"杜注曰:"桓六年,淳于公亡國,杞似并亡,遷都淳于。僖十四年,又遷緣陵。襄二十九年,晉人城杞之淳于,杞又遷都淳于"。緣陵即今山東昌樂縣東南;淳于,史書也作州,即今山東安丘縣。春秋中期之后,因"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史籍失載。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杞被楚所滅。 
 
 
 黃--嬴姓侯國,東夷少昊的后裔,是黃夷的后代?!吨駮o年》載:"(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黃夷。"商代黃夷已在淮水之濱建立國家,與商王的關系不是十分和諧,卜辭中有"伐于黃尹"的記載。周人滅商后,黃人歸服,得以保留。從出土的東周時期黃國及相關的青銅器看,嬴姓黃國與姬姓曾國等一直保持婚姻關系。
  黃國故城位于河南潢川縣西北6公里處的隆古鄉。城址長方形,周長6700米,城墻殘高5米-7米,時代為西周到春秋時期。在黃國故城西南約20公里的光山縣寶相寺一帶,發現黃國貴族墓地。1983年發掘出黃君孟夫婦墓,1988年發掘出黃季佗父墓。在黃國疆域內的羅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貴的黃國文物,時代多為春秋早期。 
  黃國史實見于《左傳》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這時楚國方興,在楚地約會諸侯,黃、隨二國都沒參加,結果,漢陽的隨國受到討伐,淮水的黃國由于相距較遠,躲過一劫,但也遭到楚國的斥責。魯莊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黃。面對勢力已擴張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國,黃國采取了依靠強齊抵御強楚的策略。魯僖公二年(前658 年),黃國參加了在宋地舉行的謀劃伐楚的齊、宋、江、黃四國會盟。第二年,四國又在山東陽谷盟會。前655年秋天,黃、江二國伐陳。隨著齊國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諸國紛紛叛楚附齊。極力北上爭霸的楚國當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將黃國的姻親小國弦國滅掉,弦子逃奔黃國。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國借口"黃人不歸楚貢",出師由伐黃。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黃國終于被楚成王消滅。 
 
 
 江--據《世本》、《史記·秦本紀》等記述,江為嬴姓國。何光岳先生曰:江為"東夷族與夷的一支。江,又作 、鴻、邛、邛,音鴻。卜辭有'鴻'的國名,系以鴻鳥為圖騰,以后發展成為國號"。周代江則位于今河南正陽縣東南、淮水北岸。這里發現有江國故城,平面長方形面積約17.5萬平方米,時代為東周至漢代。徐少華先生認為,江人周初以前應在東方,周公東征伐淮夷,踐奄后才南遷。周穆王時及其以后,溯淮河兩岸西侵,漸入中土。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黃等嬴姓諸族歸附于周,各自所居即成為周王室承認的封土。 
  江為小國,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待齊國稱霸時,江又改依于強齊?!洞呵铩焚夜?前658年),"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左傳》曰:"服江、黃也",杜預注:"江、黃,楚與國也,始來服齊,故為合諸侯"。不久,江又參加了北方諸侯謀楚的陽谷和召陵之會。和黃國一樣,江國因懼楚,未敢貿然參與直接伐楚的行動。即便如此,也已得罪了決意北上東進的楚國。前624年,"楚師圍江"。后因晉國出兵救江,楚師暫時撤走。第二年秋天,楚穆王再次出兵,一舉滅掉江國。《左傳》文公四年記載,江的亡國,大大刺痛了同姓秦國,秦穆公為之服哀。 
 
 
  樊--嬴姓國,東夷少吳氏后裔,有傳世"樊君鬲"銘為證。樊國地望有湖北樊城和河南信陽等說,以河南信陽說為是。其故城馬世之先生謂在今河南信陽平橋鎮以南的獅河之濱。1978年在平橋南山嘴清理了兩座樊國貴族墓,依銘文知為春秋早中期的樊國君及其夫人墓。1981年在這附近又清理一座樊國銅器墓。出土器物有濃厚的楚文化風格,是樊與楚關系相近的佐證?!俄n詩外傳》卷二記楚莊王有后妃"樊姬",徐少華認為是樊國之女適楚莊王者,當時樊楚二國尚有姻親關系。
  樊國歷史,文獻失載,由文物資料推測,至遲在兩周之際或春秋初年,樊已立國。樊國地當楚國北上之前沿,其應為楚所滅,具體時代約在春秋中晚期。襄陽樊城或為楚滅樊之后,遷樊人于鄧國故地的遺留。 
 
 申--姜姓國?!蹲髠鳌る[公元年》曰:"鄭武公娶于申,曰武羌。"《國語·周語中》:"齊、許、申、呂由大姜。"韋昭:"四國皆姜姓。"申人源于姜戎,早年居于今陜西米脂縣及以北地區,是較早與華夏融合的西戎。先周時期姬姓周人便與申人世為婚姻,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文王之祖母等皆稱"太姜"即是。西周后期,申國仍不斷與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職,如厲王大臣"申季",厲王、幽王皆娶申女為后。
  周宣王時,為了加強對"南土"局勢的控制,改封王舅申伯于今河南省南陽市,在原謝國的土地上建邑立國。此申國遂稱"南申",西土之申國可稱西申。平王東遷以后,南申是東周王室的南大門,為了防備荊楚侵犯,周在此駐扎了軍隊。申國也加強了與中原內地諸侯的聯系,曾將申女嫁于鄭武公。春秋早期,楚國北上,地處要沖的申國成了攻擊目標之一。魯莊公六年(前688年)楚師假道于鄧伐申。大概在楚文王時,申國被滅,設為縣。何浩先生認為約在前687-前684年之間。申國故城北即后世的南陽古宛城所在,位于今南陽市區東北部,有大小兩重,文化內涵為周代和漢代。1981年在此附近的西周墓中,曾出土南申國青銅器。1975年清理的一座春秋中期墓,出土了楚國申縣縣公的青銅器。楚滅申后,曾將申國的部分貴族平民遷往東面的信陽一帶安置,成為楚之附庸。這就是春秋時期信陽之申的由來。信陽之申稱東申。《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于荊焉"。東申被遷往楚地,楚平王時申又在信陽恢復。南申亡國約在戰國中早期。 
 
 鄧--曼姓國。鄧國的先人早期就活動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商代的鄧為侯國,約在河南孟州市境內,卜辭中有"王在登"的記述,登即鄧。馬世之先生認為,商代晚期,鄧人南徙至今河南郾城縣東南。西周初年,又舉族南遷至南陽盆地,其地域在今河南鄧州與湖北襄樊一帶,都城約在河南鄧州西南的林扒鎮。西周以后,鄧國又徙都于今湖北襄樊市附近。
西周時,鄧國與周王室及姬姓國關系密切,先后與井、應、等國聯姻,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成、康時代的盂爵銘有"王令盂寧鄧伯"之句,記述了周王派盂慰問鄧國君之事。西周中期開始,有關銘文上鄧群一律稱"公",反映了鄧國權威的進一步提高。 
  春秋時期,鄧國依然活躍,鄧與鄭、楚等國保持有婚姻往來。《春秋》桓公七年載,鄧侯千里迢迢到魯國訪問。魯桓公九年鄧與楚、巴二國發生糾紛,引發楚巴聯軍伐鄧,結果鄧師大敗。魯莊公六年,(前688年),楚文王伐申經過鄧國,受到了祈侯的招待,鄧國大夫提出借機殺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鄧侯不聽。第二年,楚文伐鄧。魯莊公十六年(前678年),楚再次伐鄧,將其滅亡。 
 
  養--周代嬴姓小國,文獻失載。養與淮域上游的江、黃、樊等國同族,皆東夷少昊族的后裔。傳世西周養史尊銘曰:"養史作旅彝。"養史即諸侯史官,西周前期養已立國并有自己的史官。湖北江陵一春秋中期墓曾出土一件養伯簋,說明此時周王室所封之養伯國尚存。此器是養伯為其元妹外嫁所作的媵器,出自楚墓,也是楚養通婚之證。 
  養國地望,文獻無確切記載。黃盛璋先生認為養國在今河南魯山、郟縣、襄縣一帶;何浩先生則認為,養在河南沈丘一帶。前者所云當為養國后人所居,后者所論較符合春秋時期淮域形勢,但缺乏確鑿的文物證據。20世紀70年代以來,河南桐柏縣月河鎮左莊附近,多次發現有銘記的養國青銅器。1993年底,這里又發現一座春秋晚期養國墓葬,一件青銅器上有"養之伯受止鐸"銘文,可知此墓為養國國君墓。董全生等提出,養國應在今桐柏及其附近地區,言之有理。桐柏之養或許是楚滅沈丘之養后所遷或重封的養國,系楚國的附庸。也許周代之養就在桐柏。 
  《左傳》載,魯昭公三十年(前512年),楚昭王已將養地封給了吳公子,可見此前養已亡國。養亡國時間何浩先生推定在春秋中期晚段,可從。亡國后的楚人就在桐柏居住,成為楚國的附庸。降歸楚國的養人有在楚國任要職者,楚國貴族中有養氏,如以善射著稱的養由基。 
 
  番--也作潘、鄱,周代己姓小國,遠古時代祝融八姓之一的昆吾之后,與楚國同源。西周及其以前的番國應在河南溫縣附近。西周末年南遷到淮河上游,今河南信陽一帶早期以后,又東遷到河南固始、淮濱地區。
  西周中晚期,番國貴族就世代在周王室任要職。番氏也嫁女于周,與王室結為親戚。西周中晚期早期,番國青銅器在信陽一帶發現較多,且成組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番國經濟、文化的發達。這時番國君主既稱番伯,也稱番君。
  進入春秋中期以后,番國隨著楚國的北上擴張,逐漸被納入楚國的勢力范圍。番國文物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發生了變化,向著楚文化轉換。番國貴族開始在楚國任職,并得到重用。如楚穆王的老師潘崇幫助穆王奪得王位后,官至太師。春秋晚期,番國完全淪為楚國的附庸?!蹲髠鳌范ü辏ㄇ?04年),"吳太子終累敗楚舟師,獲潘子臣、小帷子及大夫七人"?!妒酚洺兰摇吩疲?吳復伐楊,取番。"這次戰爭中,番國的君主、都邑均被吳國所獲取,以后再未見有番國的記述。 
 
 楚-- 羋姓諸侯國。楚國的族源至今存有異議。據古文獻,楚的遠祖是來自中原祝融部落的一支,直系祖先為季連。夏商時期楚祖曾為侯伯,不知何故,逐漸南遷到江漢地區,與當地土著融合立國,大約在商代中晚期,季連率部先到丹陽一帶,即今陜、豫、鄂三省交匯處的丹水之濱。在此披荊斬棘,開辟家園,并向南擴展。到楚熊鬻時,投靠新興的周國,鬻本人曾為文王師。楚人應是參加了滅商戰爭的。成王時,熊繹被正式分封在楚地,賜子男之田,都于今湖北秭歸的古丹陽。
  西周時,異姓楚國久居 蠻夷之地,得不到周王的重視,所以,時服時反。周昭王曾幾次南征,主要就是討伐楚國。昭王最后一次南征時,竟溺死于漢水。西周晚期,王室衰微,無暇南顧,楚國乘機發展起來。
  春秋早期,熊通奪位,遷都郢(湖北江陵紀南城),前704年自稱武王。他曾多次攻伐漢陽諸姬中的強國--隨。文王時,楚國迅速壯大,并率上伐滅申、呂、息、鄧等國。春秋中期,楚國多次北伐,基本上控制了淮河上游及南陽盆地。楚莊王時終于成就霸業。前606年,楚師伐陸渾戎,觀兵洛水,問鼎中原。楚已是中原南部最強大的國家。春秋晚期,楚國一度陷入長期內亂。前575年,鄢陵之戰楚軍大敗。以后中原進入長達40余年的弭兵休戰期。前550年,楚國就開始東進攻打吳國。內亂中,楚伍子胥投吳,并興師伐楚。前506年,吳軍進攻楚國,在柏舉大敗楚師,此后又五戰五勝,直搗楚國郢都。楚昭王狼狽逃入隨國。申包胥哭乞秦國相救,后吳國撤走。前504年,楚遷都于若(湖北宜城東南)。
  戰國早期,楚占領淮水流域。任用吳起變法后,楚國復興,占領南方大片土地。戰國中期,楚國參加了中原各國合縱攻秦的戰爭。前301年,齊、韓、魏、大敗楚師于垂沙;次年秦取楚襄城;第三年,昏庸無能的楚懷王入秦被扣押,三年后死于秦國。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都,楚遷都于陳(河南淮陽)。前253年,楚曾遷居鉅陽(約在河南光山縣西南)。前241年楚遷都壽春(安徽壽縣)。此時的楚國內亂不止,日益衰退。前223年,秦將王剪攻破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國滅亡了。
  總之,兩周時期的中原列國,幾乎都經歷了分封后的發展、繁榮、衰亡的過程。中原古代的國家制度,也逐步走向成熟。從西周時期以周天子為中心,以宗族宗法制為基礎的諸侯分封制,轉向以皇帝為首的封建郡縣制,整個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東周時期的大分化、大動蕩、大瓦解,摧毀了舊體制,孕育了一個新時代。諸侯國數量由多到少,規模由小變大,最終結束了幾千年來小國林立的局面。從姬姓國優先,天子獨尊,到強國爭雄稱霸,社會關系得到改善。在血與火的爭戰中,一場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悄然完成。兩周時代 ,中原地區經歷了一次縲旋式上升的歷史進程。由一統的一元化社會,到分化的多中心,繼而又形成統一的大帝國。兩周時期中原列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為日后的封建帝國遺留了一筆寶貴財富,影響中華歷史二千年。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ng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4.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5.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6.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7.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8.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9.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 中文字幕乱偷顶级在线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 日本午夜片源在线看免费 |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五月 | 亚洲中文字幕无线乱码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