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知《突破緬北的鷹》一書已開始在當當上架,鏈接為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604687
作家李驁在《孫立人研究》一書的前言中提到,在遠征軍作戰的過程中,有一個“孫立人活埋日本戰俘”的傳說。網上有對這段傳說的描述:“1942 年10月24日,新編第38師第112團開始攻擊前進,29日即占領新平洋。當被俘的日軍被帶到師長孫立人將軍的面前時,孫立人厭惡地皺皺眉頭,不假思索地命令參謀:‘這些狗雜種!你去審一下,凡是到過中國的,一律就地正法。今后都這樣辦。’命令被迅速執行。日軍第18師團曾在中國戰場上犯下累累罪行,這些俘虜手上沾滿中國人的鮮血,當然在劫難逃。
“結果,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軍官,統統被孫將軍以活埋的方式殺掉。唯一生還的倭寇,是一個叫山田進一的下士。因為經過審訊,孫將軍得知他是臺灣人。
“活埋1200名倭寇的事件是二次大戰中比較大的殺降事件,此事被美國報紙披露,震驚了世界,美國方面大為惱火,認為這將使日軍此后更加頑強的抵抗。然而,其結果卻是倭寇一旦聞得新一軍的威名,皆望風逃竄。1945年春,新一軍兵不血刃占領仰光,緬甸全境光復!孫立人將軍名震全球,成為二戰中與張自忠將軍齊名,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將領。”
這段描述雖然聽來驚人,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卻是漏洞百出,比如新一軍并未收復仰光。這座緬甸的首都屬于下緬甸,按照作戰序列屬于英軍的作戰區域。而現存的影像資料也記錄了大量遠征軍在緬甸俘虜的日軍戰俘,顯然并沒有被活埋。此外,在當地俘虜的日軍也沒有1200名之多。這些都說明這段描述的不靠譜……
大規模殺俘在遠征軍作戰中看來屬于謠傳,毫無歷史根據。但是,新38師、新22師官兵很多都曾經打過淞滬抗戰,對日軍恨之入骨,也很清楚日軍在中國的暴行,因此個別曾經到過中國的日軍老兵被活埋,卻也不是沒有可能。我熟識的一位記者提到,當他向遠征軍老兵談起“孫立人活埋日本戰俘”的傳說時,對方先是大搖其頭,表示從未聽說孫立人下過這樣的命令。不過,活埋日軍戰俘的事情嘛……“李鴻干過!”
語出驚人,但可能因事涉嚴重,這位老兵此后不肯再多說,我那位記者朋友雖然百般追問,也不曾得到確切的回答。因為沒有找到權威文獻證明此事,所以,這只能作為一種傳言了。
這雖然查無實據,卻很像李鴻的風格。
和廖耀湘一樣,李鴻也是一個“湖南騾子”,同時,他也是國民黨抗日將領中讀警校出身的將軍之一。他1904年出生于湖南岳陽,據說其先祖乃唐代名將李泌。1925年畢業于中央警官學校,卻沒有去當警察,而是繼續進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工兵科學習,后成為孫立人最得意的部將之一。推測他在中央軍校教導團期間結識了孫立人,從此李鴻的軍事生涯深深地打上了孫的烙印,被視為孫的鐵桿嫡系。用“榮也因孫立人,辱也因孫立人”形容頗為貼切。
1932年,隨孫立人參加過“一•二八”抗戰后,李鴻得到孫的推薦,調任稅警總團第4團第二營擔任連長,后到江西參加過對紅軍作戰,也參加過“西安事變”時對東北軍的作戰準備。
1937年淞滬抗戰打響,李鴻隨稅警總團參加戰斗。激戰中,孫立人被敵軍炮彈擊傷,負傷13處,是李鴻命令一個機槍連長將孫背回搶救的。
入緬作戰時,李鴻擔任新38師第114團團長,隨孫立人轉戰緬北,率軍退入印度。退入印度后第114團最先進駐,整理修建改造英軍在蘭姆伽留下的營區,后來有人將李鴻譽為“蘭姆伽訓練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大反攻開始后,他率部攻入緬甸,先后參加了新平洋、胡康、密支那等戰斗。在攻占密支那后,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擴編,李鴻接替孫立人擔任了新38師師長。
不過,抗戰結束之后,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將軍后來的命運坎坷,卻也是遠征軍將領們的一個典型。
新一軍自緬甸回國后,蔣介石任命李鴻為新編第7軍軍長,后該部隊在長春彈盡援絕,在友鄰部隊先后起義的情況下,向解放軍投誠。李鴻在此役中沒有參與長春起義而被俘虜。成為俘虜后,李鴻選擇了仍然追隨國民黨的道路,解放軍方面也未加特別責難,而是將其釋放。當時有人認為蔣介石在戰敗后作風日益辛辣,勸他不要來臺灣,更不要繼續投效蔣介石,以免受害。但他堅決要追隨孫立人,聽說孫在臺灣,便冒險輾轉來到臺灣。
一開始情況似乎還好,蔣介石在他抵達臺灣時,曾在官邸召見,當面對他頗多嘉許,并一度允諾要派他擔任即將成立的成功軍軍長,或陸軍官校校長,重新進入軍界。不料事隔不到一年,李鴻就被逮捕并被施以酷刑逼供。
和李鴻同時被捕的,還有陳鳴人等八位新38師遠征緬甸作戰有功的高級軍官。特務抓了他們后,經過漫長的四年時間,不殺、不放、不審、也不判,直到1955 年,“孫立人兵變”事件后才把這批人移送軍法機關進行偵查;接著又拖了18年,到1968年才偵查終結,以叛亂罪嫌提起公訴。他們的罪名是在長春貪生怕死,放棄部隊,而且臺灣的軍事檢察官還指控他們在被釋放后,與投共將領秘密聯絡,并接受中共中央社會部部長李克農的指示來臺,“爭取國軍高級將領孫立人及掌握兵力,以備策應匪軍犯臺”。最終李鴻被判處無期徒刑,后來減刑為有期徒刑25年。
后來有人推測,所謂懷疑他們是“共諜”倒是次要的,剪除孫立人的羽翼,避免其擁兵自重,對蔣經國的“繼位”形成威脅,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盡管他們在戰場上曾為國民黨政權做過很多貢獻,但卻在內部斗爭中稀里糊涂地成了叛逆的嫌疑。李鴻自始至終都不知道審判結果,直到1975年蔣介石去世,他獲得釋放,臺灣當局才發給他判決書,他才了解自己被判刑的罪名是“陰謀顛覆,策反孫立人將軍”。李鴻的夫人馬貞一也同案被捕,坐牢達七年之久。李鴻夫婦在獄中生有一子,名為李獄生。
李鴻出獄后貧病交迫,一代抗日名將在1988年病逝。李鴻死后似乎才忽然引發社會重視,各界致贈的挽聯甚多,其中,孫立人的挽聯最受矚目,他的挽聯這樣寫道:“六十年親似兄弟,喜訓善戰。本望長才大展,精練雄師。奈豎子預定陰謀,削我股肱,構陷詔獄”;“常勝軍縱橫南北,能守能攻。那期上將平庸,犧牲勁旅。愿總統未遭蒙蔽,還君清白,洗盡沉冤。”
所謂“豎子預定陰謀”,背后指的是誰,昭然若揭。不過,“愿總統未遭蒙蔽”,就等同于明代大臣們給木訥天子的奏章中“愿君為堯舜”的無聊話了。
在緬甸戰場上,活埋日本兵的或許只是一個傳說。真正值得記憶的是遠征軍的英勇奮戰。李鴻的作戰風格兇悍快捷,只是由于長期在孫立人麾下,其作戰能力被孫立人的光芒所遮掩。這次八莫戰役,是他得以大展拳腳的一個極好空間。
攻占八莫之后,那里的兩條路被分別命名為“孫立人路”和“李鴻路”。這兩個名字,和“史迪威公路”并為抗戰史話中西南戰場不朽的傳奇。
[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