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前30年大陸基本沒有旅游事業”并對毛澤東評價指點[楊聯康]網友(續)
對前面的《就“前30年大陸基本沒有旅游事業”并對毛澤東評價指點[楊聯康]網友》,[楊聯康]網友回帖——
非常感謝大于網友。推薦大家先閱讀大于網友《就“前30年大陸基本沒有旅游事業”并對毛澤東評價指點[楊聯康]網友》一文。該文資料準確、翔實、可信。分歧只是在于:中國旅游學家的認識與世界相同---旅游事業就是旅游事業,既非政治事業,也非完全以贏利為目的的經濟事業。而對這樣的旅行家和旅游學家,有人卻喜歡稱,甚至喜歡罵為“右派”。其實,這樣的人才恰是所謂“唯我獨革”的“左派”歷史棄兒。“你改悔吧!”
歡迎繼續討論。以確立正確的當代(60年)中國旅游史,并健康發展中國旅游事業!
大于認為,“分歧”并不“只是在于:中國旅游學家的認識與世界相同---旅游事業就是旅游事業,既非政治事業,也非完全以贏利為目的的經濟事業”,而在于對前30年大陸的評價是不是實事求是的問題上。明明“有”的東西,他卻說成“沒有”,他自己就把自己的政治觀點“烙”上了“中國旅游史”。如果他有點品德,應該直接認錯,而不是這種搪塞的回復。
其實,大于雖然對旅游感興趣,對什么旅游史并不感興趣。之所以插嘴這個話題,主要還是因為他對毛主席的惡意評價。指出他在前30年大陸旅游事業上的胡說八道,只是為了說明他知識的缺陷與理論水平的低劣。現在的問題是,他惡意的評價可以通行;大于卻不能正常地實事求是地一一駁斥。楊網友徒步考察過黃河,不知道他對黃河歷史上的功過有多深的了解,是不是也有一個全面的評價。73歲的楊網友“生于日占時期,經過蔣統時期,毛之前期(56年前)、毛之中后期和后毛三十年”,他應該知道,中華民族在哪個時期最揚眉吐氣;他應該看到,中國的勞動階級在哪個時期地位最高;他應該明白,國家的公職人員在哪個時期最與人民群眾同心同德。如果對這些事實視而不見或者避而不談,不是沒良心就是壞良心,那他的73歲就確實白活了。
對毛主席的惡評,說明了[楊聯康]人品的低劣。對于某些人來說,就憑毛澤東執了政還號召“造反有理”這一條,就已經十惡不赦,就該下地獄了。可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在毛澤東逝世的時候,世界各地對他的贊揚和哀悼如潮水般涌來。曾有記者寫道:"9月9日下午4時這一悲痛時刻,似乎地球也停止了轉動。"在他逝世后的10天里,共有123個國家的政府和首腦向中國政府發來了唁電或唁函,105個國家的領導人或他們的代表到中國使館吊唁,53個國家降半旗致哀,許多國際機構和國際會議上也開展了悼念活動。世界各大媒體發表和轉載了大量贊揚毛澤東和介紹毛澤東革命事跡的評論和文章,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報紙甚至用十多個版面刊登介紹毛澤東的文章和照片。聯合國總部以歷史上罕見地快速度在毛澤東逝世的當天就降半旗致哀。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在聯合國全體大會上發言時盛贊毛澤東的豐功偉績:"毛主席是一位偉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學家和詩人","他實現自己理想的勇氣和決心將繼續鼓勵今后的世世代代。"聯合國大會主席高度評價毛澤東是"我們時代最英雄的人物","他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相形之下,[楊聯康]你自己再去照照自己的嘴臉,像個什么東西?
就“前30年大陸基本沒有旅游事業”并對毛澤東評價指點[楊聯康]網友
看了[楊聯康]網友的《就有關“前30年大陸基本沒有旅游事業”并對毛澤東評價的十個問題答網友》,覺得對這個73歲的“生于日占時期,經過蔣統時期,毛之前期(56年前)、毛之中后期和后毛三十年,我到過世界六大洲不少國家”的老網友應該指點指點。
楊網友認為他的結論“前30年大陸基本沒有旅游事業”是準確的,大于認為這個觀點根本錯誤的。楊網友的問題出在他對“旅游事業”這個概念的理解上。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很容易,只要他自己把“旅游事業”比較準確的定義一下就可以了。
楊網友自稱是“一個開創中國旅行史上多項第一的旅行家”,那么應該看過曾經的中國旅游事業管理局副局長楊公素先生的《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該書的第十五章“旅游外交”,其開場白為:“旅游在大多數國家都是掙取外匯的重要來源。現在我國也是如此。但‘文革’中,旅游成了外交的一部分,搞起政治來。”如果“旅游成了外交的一部分”那還不是“事業”,還有多少東西能夠算“事業”呢?
具體的還可以看看楊公素先生寫的一些內容(摘錄)——
1956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國務院下設了中國旅游事業管理局和中國國際旅行總社,一班人馬兩塊牌子(人們通常稱為旅游局)。開展旅游事業的目的是“擴大政治影響,宣傳建設成就”,在經濟上還可以收一筆可觀的“自由外匯”。旅游工作開始是學習蘇聯,接待的旅行者也多半來自蘇聯和東歐國家,后來才發展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到1965年文革前十年,旅游局共接待了38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共約1.9萬多人(有組織的旅行團),收入美元745,837元,貿易盧布2,219,589元。
“文化大革命”轟動全世界,也影響了全世界許多“左”派。青年革命組織,特別是在1972年中美恢復來往,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后,要求來中國的人更多了。旅游局亟需恢復工作,以適應形勢的需要。
1971年7月外交部人事司的負責同志找我,要我去旅游局負責業務工作。旅游局原是國務院直屬機構,在“文革”期間同其他許多對外機構一樣都劃歸外交部領導,因為外交部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的。我表示堅決不去。理由很簡單,第一我不懂旅游,從來沒有接觸過;第二,旅游局內部派別斗爭很尖銳,我管不了也不愿管這些事;第三,旅游局有軍代表負責就行,何必要我去。這樣回絕,拖了幾個禮拜。
后來一位部的領導同志對我講,你還是去吧,這是在周總理那里定下的。他說總理開會要外交部派一位業務干部去旅游局抓業務,軍代表只管政治運動,當場就決定要楊公素去。你一定要去,不要周總理再下令,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
我懷著十分不情愿的心情,于1971年秋去旅游局,當了領導小組副組長,負責抓對外業務。組長是軍代表,他后來在1972年調走了,我就當上了領導小組組長。我經常接待外國客人。他們對于中國那時的領導小組弄不清。因為在全國上下,上自各部(除外交部外)下至一個公社,都叫領導小組,分不清上下級。1974年伊朗、巴基斯坦邀請中國旅游局長去訪問,他們一再問領導小組組長是個什么職務,他們便于接待。于是經過外交部正式通知這個領導小組組長就是正司級的旅游局局長,這樣我的名位在旅游局才定下來。
旅游局是于什么的,這個在今天看來是不成問題的事,但在那時卻爭吵不休。我去了以后,在外交部領導核心小組會上匯報了工作情況,當時部領導決定“旅游工作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是搞政治的”。后來把周總理歷次對旅游工作的指示寫成報告,確定任務。周總理批示,旅游局的任務是“宣傳自己,了解別人,擴大影響,爭取同情,促進人類的互相了解,共同進步,團結一切力量結成國際統一戰線”。這個任務不但大而且很重要。宣傳自己是要宣傳毛澤東思想,宣傳“文化大革命”的偉大成就,宣傳新中國的外交路線等等。
外國人參觀長城、故宮、明十三陵、大雁塔等,怎么能稱為“風景出口”?我在領導小組上提出要改變這種不正確的觀點,主張大大開放中國的名勝古跡,讓世界人士認識中華文化及秀麗山河。領導小組同意后,寫報告經周總理批準,全國開放了130余處參觀地點。其實,這種批“風景出口”的“極左”思潮,早已不得人心。報告批準后,全國各地都要求開放,我們一時反而招架不住。因為作為對外開放城市供外賓參觀,那時要由旅游局報告,經國務院批準。作為開放地點,有許多好處。那時供外賓食、宿用的物資并不多,開放的地方可以批準“特殊供應”,可以改造賓館(但多半是由舊高級招待所改裝的),交通方面可以增購汽車,火車可留給軟臥等,這些好處都是當時各地方當局求之不得的。所以我那幾年去各地方考查,確定是否開放和開放哪些點,大受他們的歡迎。
再就是要解決對所謂“外匯掛帥”的批判。在“文革”初期破“四舊”、批“修正主義”時,旅游局內造反派雖然在斗爭“走資派”的具體對象上有分歧,但認為旅游掙外匯是錯誤的這點是一致的。
初期,周恩來總理在接見旅游局造反派時也曾說過,“資本主義國家的旅游機構是掙外匯,我們的方針完全不同,絕不是為了賺幾個錢,‘文化大革命’前掙取外匯的觀點是錯誤的”,又說“我們不是掙取外匯,而且爭取同情”。到了1971年,“文化大革命”進入了“斗批改”階段,周總理說,“我們的旅游事業不是為賺外匯的,就是招待外國朋友來中國訪問參觀。但也允許一部分不友好的人自費來看看,完全拒絕不行。”這樣才開始接待自費旅游團體。
從我的記錄本的記載,旅游局在“文革”期間的收入情況如下:
(1)1966年“文革”開始到1974年實行新收費標準,共計約八年,共接待人數13,514人,收入66、67、68、69四年,正是批判“外匯掛帥”時期,收入多少無賬可查。②1971、1972、1973年,開始收取外匯,三年共收入美元2,673,649元。
(2)1974年實行新的收費標準,到1977年共四年,共接待人數80,345人,收美金30,321,830元。這四年具體接待外國旅游人數及收入外匯如下:
1974年接待10,118人,收入美金373萬元。
1975年接待17,102人,收入美金641萬元。1976年接待21,125人,收入美金817萬元。1977年接待32,000人,收入美金1,400萬元。
四年累計平均每年增長率為49%。
(3)1978年財政部給旅游局的任務是收外匯五千萬元。我在這年8月調離國家旅游局,在我的筆記本里記載該年1至6月共接待外國旅游者49,955人,收取外匯2020萬美元,時間過半,但任務未過半。
從上面的內容可以看到,前30年大陸不僅有“旅游事業”,而且還是一項發展比較快的很重要的事業。所以,楊網友如果能夠客觀地批評前30年大陸的旅游問題,不應該說“前30年大陸基本沒有旅游事業”,而應該說前30年大陸的旅游事業不把賺錢作為最重要的目的,不會講經濟效益。
前30年大陸“旅游事業”不會講經濟效益當然不太好。不過,大于認為這后30年大陸“旅游事業”太講經濟效益了也不太好。因為“旅游事業”太講經濟效益了,不但無形中剝奪了很多人“旅游”的權力和快樂,有的甚至使“旅游事業”墮落為“旅游事孽”,禍患無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