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求是-紅旗文稿 作者:吳恩遠 核心提示: 俄羅斯新版歷史教材對過去強加于斯大林的兩個主要“罪行”進行了辯護。同時還充分肯定了斯大林時期所取得的偉大成績:贏得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實現了經濟的工業化和文化革命,使蘇聯不僅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急劇提高,而且還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制;蘇聯在科學發展領域進入先進國家行列;實際上消滅了失業現象,等等。所以,新教科書稱“斯大林被視為蘇聯最成功的領導人”。 1.充分肯定在蘇聯體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就,否認蘇聯解體是因為“這個體制已經喪失了發展的潛力”。教材寫道:蘇聯“對全世界千百萬人們來說,是最好的和最公正社會的榜樣和方向”。據《新俄羅斯晴雨表》刊物2005年第14期登載的調查表顯示:從1996年到2005年,每年民調表明,高達70%的民眾對蘇聯體制持肯定態度。教材指出:“斷言說蘇聯體制不能改革、必須被摧毀,這種說法至少是非常幼稚的。”同時,新教材參考書沒有回避對蘇聯體制弊端的批判,如“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一是權力的高度集中,形成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二是管理的高度集中,壓抑了地方、企業、個人的生產積極性”。
2.指明斯大林體制與列寧體制的關系。蘇共二十大以后,在學界形成一種看法:認為斯大林在經濟上違背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政治上背離了列寧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從而把斯大林時期的體制與列寧對立起來。斯大林確實放棄了新經濟政策,但判斷這個“放棄”正確與否,不能僅僅看他是否符合列寧的教導,而要看它是否合乎當時的實踐。俄羅斯2008年版歷史教材對斯大林放棄新經濟政策做出新的解釋,肯定了新經濟政策在較短時間恢復國民經濟方面的貢獻,高度評價“新經濟政策乃是人類第一次以國家調節市場的嘗試”。但同時指出,新經濟政策的主要任務在于解決蘇聯經濟盡快的工業化市場任務,建立工業化社會的基礎。但它沒有能完成這一任務,它并沒有保證持續不斷地供給國家工業、軍隊、城市所需的糧食和原料,經濟杠桿的作用沒有得以發揮,工業化要求每年基本建設的投資增長遠比新經濟政策能給與的多得多。這就決定了新經濟政策的命運。所以新經濟政策不是被“取締”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夠承擔如此沉重的任務被“壓垮”了。
工業化中取得的成就,證明斯大林實行的這個“轉折”總體上是正確的,盡管在工業化、集體化中確實存在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至于對斯大林政治體制的評價,書中寫道:蘇聯體制的“基本成分是在1917—1920年之間產生的,1920年經歷了某些變化,在1930年代末最終形成。這個體制的主要之點是:共產黨是社會的主導政治力量;黨領導政府(蘇維埃);承認并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群眾社會組織(工會、共青團等等形式)被視作共產黨影響非黨群眾的工具;權力鎮壓機構;國家機構對經濟生活的集中管理;黨和國家的眾多宣傳機構力圖使共產主義世界觀成為唯一的、占統治地位的世界觀”。列寧、斯大林執政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方法、策略上或許有所不同,但新的歷史教材認為列寧——斯大林體制的實質是完全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