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
再過四個星期后的5月10日,是近代美國崛起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事件的142周年,1869年5月10日,橫貫北美連接兩大洋的第一條太平洋鐵路建成。這條鐵路的能夠提前完工建成是由于數以十萬計的中國越洋農民工做出巨大犧牲和無私奉獻的結果。
2006年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了我編著的《沉默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見圖片順序1,下同],南開大學張聚國博士將我編著的這部書翻譯成英文版,同時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2]2010年白山出版社出版了我著的《道釘,不再沉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3],作為前一本書的姐妹篇,圖文并茂地記敘了有關研究沉默道釘的故事。今天在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交流中心向各位講述其中的故事片斷,是有意義的。有關《沉默的道釘》和《道釘,不再沉默》兩本書中等相關內容,各位可在我的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和我主持的學術交流網(www.annian.net)中查到,今天所講授的內容要點也將在博客和學術交流網上發布。
我們剛剛度過了難忘的清明節,記得去年2010年9月21日溫家寶總理在紐約的一番深情的講話:明天就是中秋佳節了,每逢佳節倍思親。我想起一句唐詩說“歸心海外見明月,別思天邊夢落花”,其實這說明常常移居在海外的華僑華人的心情。我知道大家不容易,到異國他鄉立足不容易,生存不容易,發展就更不容易。這使我想起大家所熟知的美國西部鐵路《沉默的道釘》的故事。也就是說美國西海岸的鐵路,是30萬華人修建的,大約每一英里都埋葬著一個華人的尸骨,因此我們把它稱作“沉默的道釘”,也就是說那里記載著我們華人、華僑辛勤勞動的淚水和血汗。(溫家寶會見紐約華人華僑并發表講話,2010年9月21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5883)
90年代以來中國國家和政府領導人在訪問美國時,都一再強調了華工建設太平洋鐵路的豐功偉績。1997年,前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美國時在喬治·布什總統圖書館禮堂發表講演說:“中國同加利福尼亞州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中國移民早就來到美國,并為開發西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許多中國人參加了美國的建設事業”。2003年11月21日,溫家寶總理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總編唐尼的采訪時說:“19世紀60年代,中國數以萬計的華工參加了美國橫貫東西部大鐵路的修建工作。他們不顧嚴寒、饑餓和待遇菲薄的惡劣條件,當別的建筑隊伍都撤下來的時候,只有中國這支隊伍堅持到底。最后一根枕木是由四位華工鋪上的。無數人為這個工程獻出了生命。”2006年4月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20日他在美國總統布什于白宮舉行的歡迎儀式上致辭說:“19世紀中葉,數以萬計的中國工人和美國人民一起,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共同鋪設了橫貫美國東西的鐵路大動脈。”(見“華工奉獻 豐碑永存”引言----《沉默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四部分2006年10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44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5451)
位于上海廣元路、衡山路口街頭花園內,有座中國鐵路工人紀念塔,是1991年1月6日美國伊利諾伊州政府捐贈的,用以紀念13000余名為建設美國橫貫大陸東西太平洋鐵路而獻身華工。塔體由當年建設鐵路的三千枚道釘實物焊成,聯成一線,盤繞而上,成為中美兩國友好交往的見證,紀念塔正面用中英文寫著:“中國建路工人所作的貢獻是連接美國東西海岸并促成其國家統一的一個極重要的因素。本紀念塔用三千枚道釘塑造,以表彰他們的業績,并象征伊州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的持久友誼。”[4](《瞻仰中國鐵路工人紀念塔》,黃安年的博客/2010年7月16日發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44555)
大家知道,中國華工的杰出貢獻和無私奉獻換來的確是隨后美國政府曾經的排華政策,去年5月24日奧巴馬總統在紀念亞太裔傳統月招待會上說:“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亞太裔都為建設這個國家,為保衛這個國家,為成就這個國家的今天作出了貢獻”,并提到“越過懸崖峭壁,鋪設枕木構筑橫貫美國本土大鐵路的中國勞工”。還說:“你們在美國走過的歷程中發揮的作用并不一定經常得到應有的承認,許多美國亞裔和太平洋諸島原住民都了解我國歷史上曾出現極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現象。”這畢竟是美國總統首次就修建美國太平鐵路華工明確表態,并將華工的貢獻和“歷史上曾出現極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現象”聯系在一起,無疑是正視歷史和現實的表態,是一個良好的開局。
在此以前,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曾對鄧小平同志說過:“華裔人數之少,與其對這個國家貢獻之大,不成比例”。1998年6月下旬美國總統克林頓首次訪華,他高度贊揚了中國移民對美國發展的貢獻。他說:“有100多萬美國人可將她們的根追溯到中國。每天,美籍華人作為企業家、建筑師、藝術家和公務員都在為建設一個更美好的美國而工作。”(《美國總統首次就修建美國太平鐵路華工明確表態》,黃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27日發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29135)
現在,我們來談談研究建設北美鐵路華工的沉默的道釘們在美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給我們留下的歷史遺產與思考。
一,華工越洋, 金山尋夢
1846-1848年美墨戰爭后,美國領土已經擴張到了太平洋沿岸。1848年加利福尼亞薩克拉門托附近地區發現了金礦,“淘金熱”隨之而來,大批淘金者和勞動力從四面八方涌入加州,其后不久開始了太平洋鐵路的興建。美國內戰和內戰結束后工業化的迅猛發展,使得廉價勞動力的需求更加迫切。美國招募華工的商人們編織的“金山夢”,中國南方的許多貧苦農民,以契約苦力的身份,乘坐“三桅大眼船”,在波濤洶涌的太平洋上漂流兩三個月,與饑餓、缺水、污濁的空氣和疾病甚至死亡相伴,經受人生極限的煎熬,來到美國遙遠西部的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地區尋找“金山夢”。
在早期赴美的華人中,既有被招募的華工,也有被拐騙的“賣豬仔”,還包括一部分商人、工匠、仆役、農民和漁民等。他們大多數來自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臺山、新會、開平、恩平等地,主要是男子,抵達美國后首先落腳在西海岸的舊金山(三藩市)和北加州其他城鎮,這些華工成了中國第一波移民潮涌入美國的先驅。他們在美國從事開礦、筑路、煙草、制鞋、呢絨、服裝、紡紗、墾荒、興修水利、葡萄種植、捕魚、零售、餐飲等行業,為美國西部,特別是新興的加州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加利福尼亞州勞工局長估計,在加州從事園藝勞動的華工1866年達3萬人,占加州園藝工人總數的87.5%。在薩克拉門托,華人農業工人占農業勞動力的86%。美國一些官員證實:“沒有華工,就沒有美國西部的墾殖”,“是華人教會了美國人如何栽種、培育、收獲果園和庭園里的作物。”“華工使荒地變成良田,使整個加州變成一座花園、一個果木園。”“如果沒有華工的辛勤勞動,加州的開拓和發展要推遲幾十年”。華工成為加利福尼亞紙煙、呢絨、紡紗、制鞋等工業部門的骨干勞力。據統計,1872年,加利福尼亞工廠中50%是華人。
(《“遠涉太平洋 金山尋夢”引言》原載《沉默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12-13頁,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圖片[5]
(6) 19世紀五六十年代來加州“淘金”的華工。根據美國官方的移民記錄,1820-1850年間中國移民只有46人,1848年美國加州薩克拉門托下弗雷澤河附近發現金礦。隨著圣弗朗西斯科《加利福尼亞人報》、紐約《先驅報》刊載消息,很快傳遍了全世界,“淘金熱”由此開始。消息傳到廣東,成千上萬年輕勞力乘坐帆船來到金山(Gum Shan或Gold Mountain)。185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半年中,由香港開往舊金山的船只共15條,合載成年男子4634人,成年女子186人。1854年3月20日,美國駐華使館官員麥蓮自香港致美國國務卿馬西的信件說:“從中國去香港去加利福尼亞的移民有增無已。……這個數字不下一萬名,而且今年年內還將大大增加。”有人統計19世紀70年代加州華人有15萬人,到1882年累計赴美華工30萬左右,其中絕大多數是來廣東農村的單身漢。根據美國學者柯立芝所著《中國移民》一書的統計,在加利福尼亞的中國人,1852年為25,000人,1857年為45,000人,1867年為50,000人,1873年為62,500人。(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20頁,圖12選自美國國會圖書館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49 of 160 ,From Muybridge, Eadweard, 1830-1904; FN-04470)等
圖片[6]
(11)華工在加利福尼亞的礦山冶煉礦石不僅條件十分艱苦,而且還必須交納采礦稅。1850年,加利福尼亞州議會通過了《外籍礦工執照法》,規定每個中國礦工每月須繳納20美元的“營業執照費”。以1862年2萬采礦華工計算,則全年就需繳納約1100萬美元,1880年加州華人中還有1/5在礦山工作。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23頁,圖17選自The Virtual Museum of the City of San Francisco)
圖片[7]
(15)華工利用在國內家鄉的農田水利建設經驗,在加州從事農田開墾。在薩克拉門托河和美利堅河流域三角洲地區的大片澇洼地上開墾出了1800萬畝良田,使之適合種植小麥、玉米、亞麻、大麥、蔬菜、棉花和亞熱帶水果,這片良田是在全靠雙手,沒有任何現代農業機械下開出的。開墾前,這里的土地價值為每英畝1—3美元,開墾后猛漲到100—200美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農場,被稱為“北歐的面包籃”。潮田開墾公司總理羅伯特斯1876年在國會作證時說:“中國人在農業上所創造的全部財富,等于我們礦產的總值。僅筑鐵路和改良澇洼地,華工就為美國創造了2.897億美元的財富”。美國學者研究認為,是華人教會了美國人如何栽種、培育、收獲果園和庭園里的作物。沒有華工的辛勤勞作,就沒有加州農業的最初發展。加州葡萄園聞名于世,是和華工的辛勤勞動分不開的。1872年加利福尼亞生產的草莓,占當時美國2/3,得益于華人的經營。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26頁,圖23-25選自Bill Moyers主編和導演的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Gold Mountain DreamsDVD。梁啟超認為,加州的繁盛“實吾國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
圖片[8]
(24) 華萊士·貝克在“淘金熱”時的加利福尼亞礦區主動為中國工人所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國男子“Chinese Man”,是用所謂達蓋爾銀版法拍攝的。它被鑲在金色的金屬框中,外面又套著一個壓花的絲絨盒子,包括盒子在內,縱長約有9厘米。這位“中國男人”的姓名和籍貫無人知曉,他的姿勢像個“中”字。臉上似乎寫滿了飽經風霜的歷史。挺直腰板,把辮子拉到胸前,手中從容持握住辮子的尾端,身穿的白布褂展示了典型的中國服裝。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33頁,圖39選自加州奧克蘭博物館Oakland Museum of California)。
二, 太平洋鐵路中的華工先鋒
1869年5月10日下午2時許,由加利福尼亞的薩克拉門托向東1108.6公里與由內布拉斯加的奧馬哈向西1747.37公里的兩條鐵路在猶他準州奧格登地區的普羅蒙特里丘陵處相接,太平洋鐵路全線貫通,承擔其中最艱巨的西段工程的主力是華工。在美國內戰前夕,鐵路建設的總長度已經達到48270公里,占當時全世界鐵路總長度的一半以上。但是,美國鐵路建設的狂飆時期卻是內戰后幾十年。1862年7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的《太平洋鐵路法》,授權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修建一條橫貫東西的鐵路干線,東起內布拉斯加,西迄加利福尼亞西海岸。1864年7月2日,該法案的修正案經林肯總統正式簽署生效。根據美國國會先后通過的兩個太平洋鐵路法案,鐵路公司和承包商們獲得了更大的實惠——新法案把贈地增加了一倍,準予出售面值100美元的股票,數量由10萬張增加到100萬張。根據兩個太平洋鐵路法案,私人鐵路公司從政府那里獲得的土地贈給總數超過了52.61億公畝的土地,有的州還額外贈送了19.83億公畝給鐵路公司,比整個得克薩斯州的面積還要大。
建筑這兩段鐵路的公司為了獲得更多的優惠而投入了十分緊張的競賽,而這一競賽成敗的關鍵取決于筑路工程的速度,這種速度在相當程度上又取決于能否找到適應競賽需求的勞動大軍。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承建的東段工程多為平原地區,而且有密西西比河作為運輸動脈,雇用白種工人施工,進展相當順利。橫貫大陸太平洋鐵路的西段工程則是由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承包的,它所經過的加利福尼亞州塞拉嶺和內華達州一帶,高山峻嶺綿亙,地形復雜,氣候惡劣,塞拉嶺山區冬季常有暴風雪,沙漠地帶夏季干燥炎熱,施工條件異常艱險,不少白人工人經受不了惡劣的條件而紛紛離去。西路筑路工程,進展非常遲緩,開工兩年之久,鋪軌尚不足80.45公里,中央太平洋鐵路為工程進展的緩慢已陷入了絕境。
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起初打算把聯邦在押犯弄來監督勞動,從南部引進自由黑人,從墨西哥雇用短工,或把內戰中俘獲的南方叛軍士兵充當工人,但是都不可行,可見當時情況萬分緊急。在無計可施、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公司四巨頭之一查爾斯·克勞克建議先雇用50名華工試試,結果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華工干得異乎尋常出色。接著他們又雇用了3000名華工,效果同樣令人十分滿意。本來持反對意見的利蘭·斯坦福州長改變了態度,他于1865年10月10日向當時美國第17任總統安德魯·約翰遜報告說:“為了解決內華達山工程停滯的問題,我們雇用了一批中國工人,以勞工階級而言,他們沉著而安靜,此外,他們非常勤勞,熱愛和平,耐力也比其他民族強得多。這些華人的學習能力令人驚訝,他們很快就學會了未來鐵路建設工作中所需要具有的專業技術,而且無論哪一種工作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熟練;另外,以工資而言,也是最經濟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彼此的聯系非常密切。雖然目前我們已雇用了千名以上的華工,但是我們仍打算以最優厚的條件,通過介紹業者的協助,再增加華工的人數。這是不同于奴隸制的雇用組織。”“沒有他們(中國人),要在國會法案所要求的期限內完成這個偉大的國家工程的西段是不可能的。”“這些華人安分守己,忍耐力強,節儉度日,比白人儉樸得多,并從不計較工資的高低”。1869年在鐵路西段全線雇傭的筑路工人中五分之四以上是華工。
華工建設中央太平洋鐵路可歌可泣的壯舉,已為世人所傳頌。中央太平洋鐵路“四巨頭”之一、包工頭克勞克在回憶錄中說:“我們已經完成了在美國鐵路史上可算是最艱巨的一項工程。這項工程之所以能這么快取得成功,應該歸功于華工們的默默奉獻。”在整個太平洋鐵路建設中,華工的高強度、高風險勞動和他們所得的待遇是很不相稱的。他們干的是險工,卻與白種工人不同酬。白種工人每月35美元供食宿。華工26美元還不供食宿。不僅華工全部沒有人身保險。而且鐵路當局根本不承擔對工人家屬的義務。
1877年2月27日,美國國會兩院調查中國人入境問題聯合特別委員會提出報告書,報告書的前言說:“加利福尼亞和太平洋沿岸的資源,曾經由于得到中國人民的廉價勞動力,而獲致比沒有這一因素更為迅速的發展。就物質繁榮而論,太平洋岸毫無疑問是最大的受惠者,因為有了中國勞工而大獲其利。”直到1882年4月4日,美國切斯特·阿瑟總統還發表咨文說:“成千上萬的華工來到了合眾國。誰都不能說這個國家沒有從他們的勞動中得到好處。在建設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鐵路中,他們是主要的出力者。”“如果沒有他們,本來是沒有人干的。”
1.史無前例的中央太平洋鐵路
圖片[9]
(1)1862年7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經過修改的第一個建設太平洋鐵路法案。7月2日林肯總統正式簽署生效。法案規定了聯合太平洋鐵路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各自的起點。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其自西經100度的共和谷南岸和普拉特河谷北岸之間地向西安市修筑,在南山口越過落基山脈,到內華達準州的西部邊界,其后在向西延伸。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則起自太平洋岸到加利福尼亞州的東部邊界,其后再向東延伸。雙方鐵路建設的延伸可以一直到和另一處線路相銜接為止。法案特別提到有482.7公里路段為多山困難線路,其中241.35公里路段為落基山脈的自東向西處,另241.35公里路段為內華達山脈塞拉嶺由西向東處。圖為美國國會檔案中修建中央太平洋鐵路法令影印文本。(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640頁,圖41選自http://memory.loc.gov/cgi-bin/ampage?collId=llsj&fileName=056/llsj056.db&recNum=0&itemLink=r?ammem/hlaw:@field)
根據美國國會1864年5月11日的第112號議案(太平洋鐵路公司議案參議院第132號),規定了密蘇里河至太平洋沿岸的太平洋鐵路建設進度每年的里程。1864年7月1日和2日參議院和眾議院分別同意聯合委員會提出的修正議案報告。7月2日,法案經林肯總統正式簽署生效。1862年和1864年兩個太平洋鐵路法案是橫貫北美大陸太平洋鐵路工程的主要立法依據。太平洋鐵路的長度和難度在當時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中央太平洋鐵路的施工形勢遠比聯合太平洋鐵路要險峻和復雜。資料記載,在全長2896.2公里(合1800英里)工程中,1864年6月4日距薩克拉門托只有50公里,1866年11月9日為151.25公里,整個工程進度遠遠落后于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施工進度。在這種險惡的形勢下,尋找一支特別能戰斗的勞動大軍保障施工進度成了當務之急。
圖片[10]
(4)1865年10月10日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向總統和內政部提交工作報告,說明太平洋鐵路建設的進展和遇到的困難,強調在塞拉嶺等山區進展十分緩慢,而符合需要的勞動力十分缺乏。該報告在談到中國勞工時說:“我們雇傭的大部分勞工是華人——他們構成加利福尼亞人口的大多數。沒有這些華工,這項偉大的國家工程就無法在國會法案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華工們安靜、平和、勤勞、節儉——準備著且樂于學習修建鐵路所需要的所有各種不同的工作,因而很快他們的工作效率就變得和白人一樣。由于更加謹慎和節儉,他們滿足于更低的薪水。”“有了這一大批勞力,公司不僅能在國會法案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工程,又可以不至于讓公眾失去耐心。” 圖片是報告的封面。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44頁,圖44,選自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Statement made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 N.S)
圖片[11]
(6)積極推動太平洋鐵路興建的“四巨頭”:利蘭·斯坦福(1824-1893)、科利斯·亨廷頓(1821-1900)、馬克·霍普金斯(1813-1878)、查爾斯·克勞克(1822-1888)。查爾斯·克勞克這位負責招攬華工的中央太平洋鐵路工程承包商說:“我們無路可走,只好找中國工人來試。結果我的想法完全變了。假如我現在包下一件定有期限、我急于想盡快完成的大工程,我一定要雇傭中國勞工。”“我認為我們能夠得到中國工人來到我們中間,對于我們國家的物質利益是大有好處的。”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46頁,圖49-52,選自美國西部歷史博物館
http://www.linecamp.com/museums/americanwest/western_names/crocker_charles/crocker_charles.html
圖片[12]
(7)1869—1893年,美國先后建成了5條橫貫大陸的鐵路干線。它們是:1869年建成的聯邦中央太平洋鐵路,5月10日在猶他州的普洛蒙托萊角接軌。中央太平洋鐵路由舊金山向東,自薩克拉門托東延;聯合太平洋鐵路自芝加哥向西,自艾奧瓦的康斯西爾布拉夫西延;1881年建成的圣菲、堪薩斯太平洋鐵路和大西洋太平洋鐵路;1883年建成的北方太平洋鐵路;自西雅圖到明尼蘇達的德盧斯;1883年建成的南方太平洋鐵路,由圣地亞哥到路易斯安那的施里夫波特;還有1893年建成的大北鐵路,自奧勒岡的波特蘭到北達科他的格蘭德福克斯。最早的5條通向太平洋鐵路中有四條是用聯邦授地補助建筑的,美國橫貫大陸鐵路對開發西部大平原和落基山區、溝通全國經濟有著重大的影響。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47頁,圖53,選自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West, edited by Clyde A. Milner II, Carol O'Connor, Martha Sandweiss, New York: The Oxford Universtiy Press, 1994。參見黃安年著《美國的崛起》第366-367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圖片[13]
(8)北美大陸太平洋鐵路貫通后,美國國會兩院調查中國人入境問題聯合特別委員會在1877年2月提交報告書,這是報告書的首頁。報告書中有不少肯定華工功績的證詞,稱華人“在美國人挨餓的地方,他們卻能維持生活。他們能夠為不能提供一個美國人的最低生活必須品的報酬而工作。”“要同他們進行競爭或者排擠他們,美國人必須去做華人不能與之競爭的報酬非常低廉的工作,因為在生存競爭中依賴最少的人,將生存得最為持久。”加利福尼亞州參議會代表弗蘭克·壁克斯作證說:華工“是最好的鐵路工人。”加利福尼亞州最高法院法官所羅門·海登菲爾特說:“加利福尼亞州的繁榮興旺實在應當歸功于來到此地的中國人所付出的辛勤勞動。”美國前任駐華公使和前任加利福尼亞州長弗雷德里克·婁說:“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土方工程約有五分之四是中國人做的。”美國商人亨利·海特說:“橫貫大陸鐵路,倘若不是這些中國人,決不能完成得這樣快。這條鐵路能夠如期交工使用,主要應當歸功于他們。”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48頁,圖54,選自Report of the Joint Special Committee To Investigate Chinese Immigration及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三輯《美國外交和國會文件選譯》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39-241頁,譯自原報告第I--VII頁。)
2.華工在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
中央太平洋鐵路,是擁有世界上最長、最多隧道的鐵路之一。這里地勢復雜,每隔160.9公里就要制服一座二三千米的高山;冬夏兩季,溫差很大,冬天常有暴風雪襲擊。在修建內華達塞拉山嶺一段鐵路時,要在兩座大山的懸崖陡壁之間,運來大量泥土填平山谷,要開鑿數百米隧道穿過高山,這些最艱巨的關鍵性工程都是用最簡陋的工具完成的。太平洋鐵路險段開鑿隧道和山嶺工程主要是由華工承擔的,鐵路公司的包工頭查爾斯·克勞克在試用了華工后毫不猶豫地確信華工能夠幫助公司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工程。
從1866年夏季開始,華工運用先祖修建萬里長城的聰明才智,用一年多時間,憑借古老而傳統的工具——鐵鍬、鋼釬、手鎬、繩索與籃子,一點一滴地完成了任務,打通了梗阻中央太平洋鐵路線的塞拉嶺長達百里的巉巖通道。入冬后的塞拉嶺山區,風雪交加,氣溫降到零下23攝氏度,工程運輸陷入停頓,工程師們連續商量,也沒有善策。這時,有一位華工出來講了一個故事:“當年中國京城內有一巨鐘,重幾千斤,欲移至大鐘寺,但無運輸工具能運此龐然大物。直到冬天,始有工人建議從城內至大鐘寺路上,鋪設淺溝,灌以水,因天氣嚴寒,滴水成冰,淺溝之水馬上成了一冰道,乃置鐘于冰上,輕易拉至目的地。”工程師們受到啟發,馬上請華工設計,趕制了一長達39.25公里之冰道,解決了運輸難題。
對于華工在筑路工程中的杰出表現,工程承包商克勞克曾在美國國會調查委員會的證詞中說:“我們在內華達塞拉嶺頂峰底下的隧道工程考驗了中國工人的能力。這是一條必須從最堅硬、最頑固的花崗巖中開鑿出來的長隧道。我們必須在巖石深處施工。我們決定在山腳下從兩面相對掘進,打通整個隧道。公司非常著急想把它打通。它是全部工程中必須盡早突破的一個難關,處在穿越整個山脈的關鍵位置。公司起初敦促我想辦法雇最好的柯尼斯礦工,把他們投入隧道工程,以便早日完工。我照辦了。我們到弗吉尼亞城雇到柯尼斯礦區內一些好手,并且額外加工資。我們把他們放在隧道工程的一端施工,而把中國人放在另一端,工程從兩端相對向前推進。我們每一個星期天早晨去考察、測量工程進度。每一次中國佬們幾乎毫無例外地比柯尼斯礦工挖得多、挖得快。”鐵路公司在一份公報中說,1865年春,當中央太平洋鐵路線延伸到內華達塞拉嶺地區兩條河流分水嶺處時,須要建筑長335.28米,高27.43米的高架橋。大批華工完成了填埋峽谷、保障高架橋跨越的艱巨任務。許多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在談到中國華工在太平洋鐵路施工的壯舉時說:“所有這些偉績都是在機械化時代到來之前完成的。這是用鎬、同鍬、同鐵錘和鐵釬完成的,是靠肩挑土筐、單套馬車拉土完成的。”在塞拉嶺開鑿隧道等高風險作業的過程中,還遭遇冬季經常發生雪崩的危險,工地帳篷經常被雪崩沖落峽谷,造成華工傷亡。盡管如此,華工還是創造了鋪路施工的空前記錄。
圖片[14]
(11)太平洋鐵路險段開鑿隧道和山嶺工程主要是由華工承擔的,圖為1867年在中央太平洋鐵路隧道巖石附近施工的華工。中央太平洋鐵路的華工包工頭查爾斯·克勞克在美國國會調查委員會的證詞,贊揚華工承擔大量艱巨的土石基礎工程富有豐富經驗,他說:“他們不是建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泥水工程中國的萬里長城嗎?”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52頁,圖57,選自美國國會圖書館,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17 of 149等)
圖片[15]
(13)太平洋鐵路的隧道曾經是世界上最長、最多的鐵路隧道之一,也是中央太平洋鐵路最艱難的一關。圖為華工在太平洋鐵路施工中的一個隧道洞口。1866年圣誕節,達奇福特拉的《征信報》報道說:“華工從隧道兩頭掘進,并在中央打出一個豎坑,然后向兩個相反方向施工,他們就這樣從四個工作面同時挖掘,一天24小時不停輪流換班。打通這一隧道花了13個月,最后打通時,已經不是仲夏,而接近秋涼九月了。”“很明顯,華工這兩年在山峰上進行令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奮斗,為薩克拉門托的小業主們(按:指中央太平洋鐵路的股東)贏得了時間。”在一個多世紀之后的今天,它仍然在保障著穿越隧道的火車暢行無阻。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53頁,圖59,選自The Barry A.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收藏等)
圖[16]
(18)大批華工用小推車運送泥土填埋內華達塞拉嶺的高架橋的深谷處。南方太平洋鐵路公報說:1865年春當中央太平洋鐵路線延伸到內華達塞拉嶺地區美洲河與熊河分水嶺處時,需要建筑1100英尺(合335.28米)長90英尺(合27.43米)高的高架橋。大批華工完成了填埋峽谷保障高架橋跨越的艱巨任務。美國著名史學家比林頓在談到華工貢獻時說:“創業者最難辦的問題----怎樣從邊疆社區得到勞動力----則由輸入了大量中國苦力而解決了。7000個留著辮子的工人劈出了筑路地帶,當他們用獨輪車推土或是躲避炸藥包爆炸時,他們的大草帽和擺動的褲腿構成了生動的畫面。”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56頁,圖64,選自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Photographic History Museum等)
圖片[17]
(19)在中央太平洋鐵路穿越崇山峻嶺的隧道中施工的中國鐵路工人。一位美國學者詳盡敘述了中國華工的艱苦卓絕的壯舉:1866年春天----鐵路工程開始三年以后----中央太平洋鐵路最后到達了高山區第一個主要的前哨地點,即分水嶺。這是一個扶壁狀的巖石,在它底層的周圍,亞美利加河咆哮著穿過304.8米深的峽谷奔流而去。這里沒有迂回道路可循,唯一的通道就是越過一個由大石塊和角石構成的半圓形橫梁。人們用籮筐把華工吊下巖去,他們懸空鑿石、鉆眼,然后順著繩索趕快攀登上來,炸藥就在他們下面爆炸,炸后又繼續下去鑿石鉆眼。這樣,他們一寸一寸地在懸巖邊沿開辟出一條巖石道,其寬度足以供人行走和手車通過,最后能夠鋪上八英尺寬的枕木。隨著華工筑路隊向前推進,工程列車緊緊跟隨在后,車道極窄,火車的鐵抓手和軸頸蓋簡直是懸空了。隧道的入口都被罕見的積雪掩埋了,華工的營帳也都埋在雪里。他們挖煙囪和通氣坑,白天靠燈籠的光亮過活,大家凍得發抖,縮成一團,他們打通了從營房到隧道入口處的坑道。雖然所需的物料要用蒸汽起重機從12.2米為冰雪覆蓋的地面吊下去,而挖出的渣土要用同樣的方法運走,這項工作還得繼續進行。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57頁,圖65,選自中央太平洋鐵路歷史圖片博物館等)
圖片[18]
(20)用馬車和簡陋工具施工在鐵路工地運送土石方的華工。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58頁,圖66,選自中央太平洋鐵路歷史圖片博物館等)
圖片[19]
(21)華工用簡陋工具完成最艱難的任務,克勞克對此回憶說:“內華達山西側的斜坡有一個危險的斷崖,令人望而生畏,故而被稱為陸上的‘合恩角'。”“內華達山的‘合恩角'是1866年春所碰到的一個難題,當時工程將要進行到達奇·福特拉了,山頂全是難以開鑿的花崗巖,而且谷底的斷崖也深達304米。”“通往山頂的坡度是那樣的陡峭,以至于貨車馬車無法通行,所有的東西都得用手推車推著走。挑著扁擔的華工一天須以人力搬運500桶黑色炸藥,至于其他的東西,如糧食和水就更不用說了。”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59頁,圖67,選自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Hart Stereoview #88)
圖片[20]
(24)中國工人在鐵路工地上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61頁,圖70,選自加州奧克蘭博物館)
圖片[21]
(27)華工和美國各族工人一起修建中的太平洋鐵路。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64頁,圖76,選自中新社提供收藏)
3.橫貫北美大陸鐵路的開通
1869年5月10日,一枚金色道釘釘入路軌,正式宣告了被譽為世界鐵路史上一大奇跡的橫貫北美大陸鐵路建成通車。這是美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鐵路運輸是美國工業化道路中的先行官,中國工人則是這支先鋒隊中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沖鋒隊和敢死隊。但是在猶他準州奧格登地區的普羅蒙特里丘陵匯合處的慶典上,人們分享歡樂時,竟然沒有華工的身影。招募華工的倡議者查爾斯·克勞克感到很尷尬,便在薩克拉門托的一次慶祝會上以一句話提醒大家:“我愿意提請各位注意,我們建造的這條鐵路能及時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貧窮而受鄙視的,被稱為中國的勞動階級——歸功于他們表現卓異的忠誠和勤勞。”
歷史是不該被遺忘的,太平洋鐵路的創造離不開成千上萬鋪路的“沉默的道釘”——華工。正是萬余名華工不顧生命安危和生活艱苦,在關鍵時間、關鍵路段,在平整路基、開通隧道、爆破山腰等關鍵崗位上連續奮戰,才有橫貫大陸的鐵路開通。歷史會給勤勞純樸、不畏艱險的中國工人以公正的評價。太平洋鐵路貫通50年后,在猶他準州奧格登金色道釘50周年紀念活動中,一輛彩車上站立著當年被選中參加最后鋪軌的八位中國工人中的三位,表明歷史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華工對太平洋鐵路建成的歷史貢獻一直為學術界所稱道。有論著稱,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完成“全為華人之功”,華工是“美國開路先鋒”,“如果沒有炸藥知識并重視炸藥的使用,如果沒有中國人在令人目眩的高空貼在幾乎垂直的懸崖上干活,如果沒有中國人用生命闖過了白人難以忍受的艱苦難關,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負責的路段決不會建成。即使建成,時間上也要拖得很久。”“修筑這條鐵路所要克服的障礙幾乎是難以逾越的”,要“同山中的暴風雪和沙漠的酷熱作經常性的斗爭”,“這些困難的克服”,要歸功于包括華工在內的數千勞工的“勇敢和獻身精神”,施工中“最沉重的部分都落在他們強壯的肩膀上”,“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發覺中國勞工比加利福尼亞本地勞工更為得力,更能使公司獲得巨大利潤。這使后來承包美國西部地區鐵路工程的資本家競相仿效,引入更多的中國勞工。”華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鐵路中最艱難的一段被稱作“19世紀世界最偉大的建筑”,連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八十天環游地球》也說,正是有了這條鐵路,八十天環游地球的夢想才得以實現,“過去即便在最順利的情況下,從紐約到舊金山也要走六個月,而現在只需要七天”。
圖片[22]
(28)圖為1869年4月28日橫貫大陸太太平洋鐵路建設創下了16.09公里的日鋪軌新記錄路標。1869年4月下旬聯合太平洋鐵路和中央太平洋鐵路鋪軌的匯合還剩22.53公里,1869年4月28日,兩個鐵路公司的官員和一些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央太平洋鐵路的華工和愛爾蘭工人在離匯合點1665米處日以繼夜地施工,創造了日鋪路16.09公里的新記錄,超過聯合太平洋鐵路工人最快速度3.218公里。(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66頁,圖77,選自中央太平洋鐵路歷史圖片博物館)
圖片[23]
(27)華工和美國各族工人一起修建中的太平洋鐵路。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64頁,圖76,選自中新社提供收藏
美國繪畫歷史檔案顯示,大批華工和美國各族人民共同修建太平洋鐵路的場景)
圖片[24]
(3)橫貫大陸太平洋鐵路匯合前,有八位華工入選最后鋪軌工程。1869年5月10日這一天,在加州薩克拉門托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在游行隊伍中,竟然連一個華工代表也沒有。納薩尼爾·貝內特法官,在發言中說:“在加州人民的血管中,流著四個當代最偉大民族的血液,有法國人敢打敢沖的勇猛勁頭;有德國人的哲學頭腦和堅定精神;有英格蘭人的不屈不撓的毅力;有愛爾蘭人不知憂愁的火暴脾氣。它們各自做出一份恰如其分的貢獻。”他在發言中只字不提華工所作的貢獻。這時,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四巨頭之一、招募華工的倡議者查爾斯·克勞克感到很尷尬,便十分巧妙地以一句話提醒大家:“我愿意提請各位注意,我們建造的這條鐵路能及時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貧窮而受鄙視的,被稱為中國的勞動階級----歸功于他們表現著異的忠誠和勤勞。”這一講話被譽為美國移民史中著名的“一句話歷史”。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70頁,圖81選自National Park Service和中央太平洋鐵路歷史圖片博物館。據1869年5月15日,《舊金山新聞》(San Francisco Newsletter)的記者描述了在普羅蒙特里的慶祝會的最后場面:“工程全部結束時,J.H. 斯特羅布里奇(Strobridge)邀請華工們在他的車廂中進晚餐。當華工們進入時,所有的賓客和官員都一起歡迎他們,他們作為從族群中選出來的代表在修建鐵路的過程中做出巨大貢獻”“頌揚贊譽之詞顯然讓華工們也感受莫大快樂。”)
圖片[25]
(7)太平洋鐵路接軌會師的照片,這是慶祝典禮前的布景,左邊是中央太平洋鐵路燃燒木材的火車機車,右邊是聯合太平洋鐵路燃燒煤炭的火車機車,標志勝利的旗幟高高飄揚。人們慶祝兩支鐵路鋪軌的匯合,慶祝北美大陸鐵路的正式貫通,但是我們發現,作出了杰出貢獻和巨大犧牲的華工無一人在場。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72頁,圖85,選自Gettyimages,另選自選自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Andrew J. Russell,收藏
圖片[26]
(8)1869年5月10日,最后的金色道釘釘入路軌時,正式宣告了被譽為世界鐵路史上一大奇跡的橫貫美國東西的大動脈建成。兩支建設隊伍的工程師們分享香檳、啤酒,慶賀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盡管華工為這一國家工程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貢獻,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中國人并沒有被邀請參加會師典禮。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73頁,圖86,選自IMAGINCHINA,另選自(AP Photo/Union Pacific, Andrew J. Russell) Union Pacific Historical Collection or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等。)
圖片[27]
(14) 圖為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鐵路金色道釘50周年紀念彩車上的華工。1919年5月10日猶他奧格登金色道釘50周年紀念會上,有一輛彩車上站立著的Ging Cui, Wong Fook, Lee Shao 是當年被選中的八位中國工人參加最后鋪軌中的三位。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在1864-1869年間雇傭了12000-15000名華工參加太平洋鐵路線的平整路基、開通隧道、爆破山腰等工作,并在1869年最終完成了第一條太平洋鐵路的通車。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76頁,圖92,選自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以上圖片24-27見:《道釘,不再沉默》《太平洋鐵路在普羅蒙特里丘陵處勝利接軌》,2009年7月10日)
4. 華工的艱難生活
華工承擔著中央太平洋鐵路最艱難的攻堅任務,他們不僅工資待遇超低而且作業風險很高,做出的犧牲巨大。美國前任駐華公使和前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弗雷德里克·H·婁在國會的證詞中明確說:“中國人每人每月工資31元,食宿由中國人自理。而雇傭白種工人每人每月要45元,另供食宿。算起來用一個白種工人每天要用2元,而使用一個中國工人只需要這個數目的一半。”在塞拉嶺開鑿隧道的過程中,冬季經常發生雪崩,工地住宿帳篷至少四次被雪崩沖落峽谷,死亡華工數以千計。美國史學家在敘述華工的高死亡率時寫道:“1865年末到1866年初冬,氣溫達到歷史最低點。早在10月就下起鵝毛大雪,接著的五個月,暴風雪幾乎連續不斷。地面冰凍如石,路軌和建設鐵路全被埋沒,上面覆蓋冰雪深達4.572米。工程進度十分緩慢。”“在10.19米的地下挖掘隧道,3000多名工人接連數月生活在那里,活像鼴鼠,從工作區要通過距積雪地面很深的漆黑一團的地道,才能達到生活區。這種奇異可怕的生活經常遇到危險。隨著山脊上積雪越來越厚,雪崩愈益頻繁。雪崩前除了短暫的雷鳴般的隆隆聲,沒有任何征兆。霎時間,整群工人、整個營房,有時甚至是整個營地呼地一下全被卷走,摔入幾英里外的冰雪峽谷,幾個月后,工人的尸體才被發現。有時人們發現整批的工人被凍死,他們的雙手依然緊緊握著鎬頭或鏟子。”1866年冬天到1867年初,由于降雪過多,造成以華人苦力為主的約1.3萬名的工作隊成員全被困在內華達山東側斜面的杜拉基溪畔的帳篷中,而千辛萬苦運到工地現場的糧食,常因雪崩而隨帳篷一起被埋在雪地里,造成大量人員傷亡。”“1866年12月,在內華達山西側的工作的華工全部遭到雪難,但內華達山頂的隧道工程仍繼續前進。”“雪崩頻繁發生,在工程中喪生的華工越來越多,華工在密不通風的積雪中挖洞找煙囪,再挖一個抽取空氣的洞,靠著微弱照明的燈籠。在這種情況下,華工們還是在大雪中挖出了一條橫向的隧道。”克羅克的主要副手詹姆斯·斯特羅布里奇,在國會作證時說道:“雪崩毀壞了我們華工的帳篷。在雪崩中,我們犧牲了大量的工人(指華工);有許多工人的尸體,直到第二年積雪融化以后才發現。”對于華工來說,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美國有句俗語not a Chinaman’s chance,意思是即使讓中國佬來干也沒有指望的,你來干更沒希望了。
(《“建設美國太平洋鐵路的華工先鋒”引言》原載《沉默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36-39、49、55、84-85頁,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圖片[28]
(22) 圖為當年華工遺骨在波特蘭郎花墓地被發現。150多年前那里是一片農場,一棵高大的樅樹孤獨地挺立著。當農場變成了墓園,樅樹就成了墓園的標志。墓園的名稱也由此而來——Long Fir’s Cemetery。從1891年到1928年,有1000多名華人勞工被埋葬在這里。當地地方志記載:當時,大部分華工從事著修建鐵路或者挖金礦這樣繁重的下層經濟體力活。在波特蘭用來安葬拓荒者的先驅的墓地,華工卻被要求與他國人隔離安葬。墓區對所有的安葬者都有詳細的登記,惟獨沒有華工的姓名,有的只是為統計人數需要而被加以標注的、一連串的“Chinaman”。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102頁,圖125選自http://www.guxiang.com/haiwai/youzi/tianya/200504/200504060016.htm參見田濤:《尋找華人先民的遺骨》,《南方周末》2005年3月3日。)
圖片[29]
(23) 廣東新會的“義冢”安葬了成千上百無人認領的當年赴美華工的遺骸。從1992年至2001年,僑鄉廣東新會先后發現了四處華僑義冢,分別是黃坑海槐華僑義冢、黃坑木山華僑義冢、黃坑大槐華僑義冢以及黃沖坑鶴嘴華僑義冢,墓穴總數達2500多個。新會華僑義冢規模之大,落點與墓穴之多,墓主原僑居地域之廣,墳墓保存之完好,均為全國罕見。華僑義冢是收埋無主華僑尸骸的墓地。據史書記載,華僑在國外去世后,僑居地的華僑社團撿拾其骸骨,運回家鄉,由家屬認領。無人認領的則由當地慈善機構集體安葬。這些義冢里的孤魂,曾在美洲和東南亞的土地上游蕩過。他們有著凄苦的身世,是華僑血淚史的縮影。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103頁,圖126-129選自jmnews.com.cn(江門新聞網)]
一個半世紀前,中國最早遠涉太平洋彼岸的農民工,為建成北美太平洋鐵路,作出了舉世無雙的杰出貢獻,沒有太平洋鐵路的建成就沒有北美大國的崛起,也沒有加拿大國家的最終統一。這些沉默的道釘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在此,我們應當向這些沉默的道釘、無名英雄們致意最深切的敬意和悼念。(《為中國最早赴北美建設太平洋鐵路的沉默的道釘們掃墓》黃安年的博客/2011年4月6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30236)
三, 《道釘,不再沉默》
現在我們可以歸納出幾點歷史思考:
第一:華工建設北美太平洋鐵路的豐功偉績和奉獻精神值得永遠懷念
美國太平洋鐵路是美國近代工業化的標志性產物,這一壯舉宣告了美國大陸在經濟運行上開始連成一片,標志著美國經濟進入狂飆發展時期,并推動美國迅速崛起為聯結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大洋的世界經濟大國,同時也表明中國的最初移民潮,對美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亞等西部地區的崛起,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們的豐功偉績和奉獻精神應為人們所了解,并給美國和中國人民以多方面的啟迪和教育,成為美中人民友好交往、協同發展的難得教材。我們應該永遠懷念這些沉默無語的“道釘”。
第二:在美國的外來移民中,中國移民是美國邁向現代化、建設家園、與各族移民和諧相處的楷模
太平洋鐵路的建成離不開成千上萬鋪路的“沉默的道釘”——華工。正是萬余名華工不顧生命安危和生活艱苦,在關鍵時間、關鍵路段,在平整路基、開通隧道、爆破山腰等關鍵崗位上連續奮戰,才有橫貫大陸的鐵路開通。沒有中國華工的參與,中央太平洋鐵路要按期修建成功是不可能的;中國華工承擔了橫貫太平洋鐵路工程中最為艱巨的任務,付出了極大的犧牲;中國華工在眾多勞工中,最為勤勞苦干,最為出色,是廉價勞動力的最好來源。
然而美國政府和鐵路部門給予華工的待遇和白人勞工相比是不公正的。按照美國自由民主的立國精神、美利堅民族的傳統精神、勤儉奮斗的精神、自由移民國家政策、自由市場經濟運行的公平競爭規則以及《獨立宣言》所倡導的人權價值觀,華工應當得到公正的待遇和客觀的評價。然而不幸的事情隨之發生,美國加州等地掀起了排華浪潮,華工的廉價勞力居然成了排華的主要依據。1882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排華法案,這是美國歷史上唯一針對一個國家人民的排斥法律,從而成了美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史、移民史、政治史和人權記錄史上最可悲的記錄之一。
前事不忘,后世之師,汲取歷史教訓,才能共同面向未來。中國華工建設北美太平洋鐵路歷史的經驗表明:美國經濟大國的崛起和發展,包含著中國華人華僑開發和建設北美的一份貢獻,僅僅認為美國的發展是美國白人及其后裔努力的結果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移民政策是關系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生命線,中國華工開發美國西部所做出的里程碑貢獻是功不可沒的。
第三,過去是現在依然是鐵路運輸是現代化進程中的先行官
對加快太平洋鐵路在1869年的通車做出無可替代的歷史功績正是遠涉重洋沉默奉獻的攻無不克的沖鋒隊和敢死隊的外來中國農民工。近代中國最早一批的建設北美世界的農民工----華工和美國的崛起有著不解之緣。盡管時代不同了,然而有意思的是在21世紀的今天,美國在發展高速鐵路時將依然會看到中國鐵路工人的身影。
在跨入新世紀的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向欣欣向榮的浩瀚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大國美國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應當共同珍惜和繼續發展這來之不易的中美兩國人民間的友好交往。一個半世紀前,中國的勞工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越過重洋,構建中美人民友誼的橋梁;在當代世界,太平洋理應成為聯系中美人民間友好交往、合作、和諧發展的更加堅實的紐帶。
第四,中美兩國人民合作研究沉默道釘很有意義
華工建設北美家園的研究還處在初創的起步階段,許多課題值得深入研究,中美兩國學者開展合作研究將大大推進研究工作的進展。筆者曾多次呼吁加強對于華工建設北美太平洋鐵路的檔案資料、學術網絡開發和系統研究工作,在這方面美國已經遠遠地走在我們的前面,筆者希望看到社科院、教育部等主管科研部門做出積極反響。國家科學院的信息研究部門和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合作研究開發,將會事半功倍。
華工建設北美太平洋鐵路的研究實際上也應該是投資上億的“清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涉及清政府時期的涉美和涉及英屬加拿大的關系。我們不僅需要列入研究計劃,還要投入足夠的人力和財力。
華工建設北美太平洋鐵路的研究涉及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的歷史文獻檔案資料收集和研究,這是一項基礎性的研究工作,迄今我們的華工究竟有多少人在多長時間內參加了北美太平洋鐵路的建設,還不甚了了,國內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對此也極少涉獵。
我國近代農民工最早出洋并取得最大成效的莫過于華工建設北美鐵路,他們對于建設北美家園的貢獻最大,然而又是弱勢集團,如何維護這些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保障他們的基本人權,是我們在研究農民工問題上需要特別重視的課題。
華工建設北美太平鐵路的研究涉及對于華工遺族的追蹤調查,這是口碑史料的重要內容,需要有專門部門負責牽頭來從事這項研究工作。這項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國內的而且需要美國和加拿大的學者協同配合。
從事美中關系史研究不僅要考察研究政治和文化現狀,而且要研究歷史上美中兩國人民的交往,像具有標志意義的建設北美太平洋鐵路的研究是個重要的立項題目,我們的各類社科項目和美中關系史研究會的研究者需要重視這一課題的研究。
第五,重要的是要汲取歷史教訓向前看
我們知道在60多年前的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美中結盟共同反對法西斯,1943年12月17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簽署法令,廢除了排華法案。他說:“國會和個人一樣,也會犯錯誤。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承認過去的錯誤,并加以改正。”“通過廢除排華法,我們就可以改正一項歷史性錯誤”,“采取這種早就應采取的措施,以糾正過去對我們朋友不公正的行為”。(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101頁。)
但是,要真正記住這樣的歷史教訓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大概誰也難以否定中國華工對于建設太平洋鐵路的歷史性貢獻,可是恰恰在太平洋鐵路建成后美國發生了大規模排華事件,理由居然是華工的勞動力過于廉價,搶了美國工人的“飯碗”,明眼人很清楚,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排華更沒有任何法理依據。今天我們同樣看到中國的廉價商品使得廣大美國民眾受惠,同時也刺激了美加商界改善自己的經營,提高競爭力,但是中國的廉價商品卻在美加遭到很不公正的待遇,他們不是問問自己為何競爭不過中國的廉價商品,卻反過來責難中國商品太廉價,并進而對中國商品實行制裁,這種做法和當年的排華經何其相似奈爾?
這里的啟示實在太多,例如美國歷史上對中國華工的人權記錄怎么樣?美國作為一個超強大國應該怎樣來對待中國華工的過去?美國的主流媒體又應當怎樣宣傳美國的太平洋鐵路建設。記住這樣的歷史教訓,有利于共同面向未來。再說,美國和加拿大近代化進程中就有華人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今天面向更高更新發展的現代化前景時,美中、加中人民同樣可以而且應該攜手前進,和諧發展。
(寫于2011年4月10日)
建設太平洋鐵路的華工生活
(2009年7月13日)
黃安年文 黃安年的博客/2009年7月23日發布;學術交流網/紀念沉默道訂/2009年7月23日發布
按:剛剛獲悉美國加州州長施瓦辛格簽署法令為一個半世紀前加州通過的排華法令正式道歉。筆者在《從歷史上的漫畫看19世紀后期美國的排華潮(社會科學論壇版)》(黃安年文 社會科學論壇/2009年6月(上冊);黃安年的博客/2009年6月30日發布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1051)從漫畫詳細的角度揭露了歷史上美國的排華行徑,今天的美國華裔提起這段令人難忘的回憶依然有許多聯想,歷史不容否認,歷史需要正視,記住歷史是為了向前看。下面發表筆者研究建設太平洋鐵路華工生活的部分資料。
*****************************
建設太平洋鐵路和美國加州農民工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這里發表的是筆者對在2006年出版的《沉默的的道釘》畫冊中“華工的艱苦生活”一節一些歷史圖片的詳細說明。
(1)
美國太平洋鐵路委員會J.H. 斯特羅布雷奇(Strobridge)的證言表明,華工的工資待遇比白人低,和白人相比并非同工同酬。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86頁,圖101選自Testimony of J.H. Strobridge, US Pacific Railway Commission, pp.31319-41, as printed in Stuart Daggett: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Pacific, p70n
Testimony of J.H. Strobridge, US Pacific Railway Commission
Year Chinese Rate of Pay White Workers Rate of Pay
1864 Very few -- 1,200 $ 30 a month
1865 7,000 $ 30 a month 2,500 $ 35 a month
1866 11,000 $ 35 a month 2,500 $ 35 a month
1867 11,000 $ 35 a month 2,500-3,000
1868 5,000-6,000 -- 2,500-3,000
1869 5,000 - 1,500-1,600
Note that across Nevada the Central Pacific also employed the local Indians, not refected in the above chart)
(2)
這份中央太平洋鐵路華工雇員的變動圖,顯示1864年3月—1867年11月間按月比較中國雇員變化情況,1866年1-11月為高峰期。這一時期最多時雇傭了6190名華工,而按日計算1866年4月有160958個工作日。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87頁,圖102選自中央太平洋鐵路歷史圖片博物館,William F. Chew's data found in his Table 1, p.45
The following graph was prepared from William F. Chew's data found in his Table 1, p.45 (maximum is 6,190 Chinese workers, with 160,958 man-days paid in April, 1866):
See William Chew's Rebuttal Errata See William Chew's Rebuttal The following graph was prepared from William F. Chew's data found in his Table 1, p.45 (maximum is 6190 Chinese workers, with 160958 man-days paid in April, 1866):. Chinese Monthly Employment. ...]
(3)
1876年7月6日 美國國會兩院通過決議,成立關于中國移民特別調查委員會,在該委員會報告中,列出了1864年1月到1867年12月雇傭中國工人情況,分別說明按月計算、按日計算的工人、工頭和雜勤人員數字。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87頁,圖103選自 1876年7月6日 美國國會兩院通過的決議成立的關于中國移民特別調查委員會的報告中橫貫北美大陸鐵路名錄,請直接引自文獻。)
(4)
1876年7月6日 關于中國移民特別調查委員會的報告首頁。
(選自 1876年7月6日 美國國會兩院通過的決議成立的關于中國移民特別調查委員會的報告,請直接引自文獻。)
(5)
編號539號記載了中國工人參加最后鋪設鐵軌的記錄。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88頁,圖104自中央太平洋鐵路歷史攝影博物館Phil Anderson Collection,A. J. Russell Stereoview #539. "Chinese at Laying Last Rail UPRR," on O.C. Smith's yellow mount. ... may be the only photographic record of the Chinese role in the Last Rail ceremony; The view clearly shows at least one Chinese worker and a partner with rail-laying tools appearing to adjust the last rail laid (from the CPRR side), with a wooden track gauge stick still in place while 2 others look on; ... showing the moment the last rails were actually laid. ... It really does confirm the eyewitness accounts ... A crowd stands behind and fans away on both sides. UPRR Locomotive "119" is prominent in the background. A couple of ladies are on shoulders to get a better look at the scene. ... Notice the textures in the clothing, a gentleman in the crowd wearing quite stylish sunglasses (the only one), and some tools, shovels and fishplates laying on the ground. Stereoview and Caption Courtesy of the Phil Anderson Collection.
http://www.paradise.gen.nz/~sloth/ )
(6)
中國勞工在美國修建太平洋鐵路時發薪日情景。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89頁,圖106選自CNSPHOTO)
(7)
1865年3月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為中國勞工的工資發放單。筑路工人之孫華裔退休工程師趙耀貴(Bill Chew),在薩克拉門托鐵路博物館發現了當年修筑太平洋鐵路時的華工薪水冊。他花了幾年時間在加州薩克拉門托鐵路博物館地下室舊紙堆中發現了鐵路公司當年付給華工的薪水冊。他查閱了1864年至1867年的鐵路工人原始工資單,找出約1500個華工姓名,扣除部分重復的名字,約有900個姓名是單獨的。經過計算他發現薪水較高的是鐵匠,每天1.34美元,勞工合約商,每天1.15美元,工頭每天1美元,鐵路司機、伐木工人都是一元,廚師每天0.66美元;侍者最少,每天0.60美元。扣掉一些“成本”花費,平均每名工人一個月薪水30美元,還要償還來美的借款、利息、旅費、食物和草藥、人頭費之后,每月只剩12美元了。他還從1870年的薩克拉門托的報刊上發現了約 2萬磅 人骨的消息,據測算是1200位鐵路工人的尸骨,可以確定,當年在鐵路修筑過程中,已有大量華工喪命。在研究了當時工人因筑路受傷和死亡的情形后,他發現鐵道工程在鑿山洞時,每天有20、30人傷亡。在中央太平洋鐵路承擔的 1110公里 工程中平均每 3.2公里 ,死亡3名工人。他說,最保守的估計,華工至少死亡1000人,與1882年建巴拿馬運河死亡8人,1904年建紐約地下鐵死亡50人相比,死亡率遠遠高出。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90頁,圖107選自趙耀貴先生在薩克拉門托鐵路博物館收集的資料。http://www.people.com.cn/GB/42309/42314/3081676.html)
(8)
內華達的中國鐵路工人挖在山坡的宿營地簡陋的帳篷架。
(選自中央太平洋鐵路歷史圖片博物館From the Exhibit: )
(9)
在中央太平洋鐵路施工進程中,華工們就住在建筑工地旁的帳篷里,而老板和工程師們則住在火車上,火車就順著工程進展,沿著臨時鋪就的鐵軌一寸一寸地推進。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91頁,圖108選自IMAGINGCHINA ;Becoming American(1)]
(10)
華工在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工地的生活,幾張照片反映了華工在鐵路鋪軌兩旁安營扎寨的簡陋生活狀況。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91頁,圖109選自CNSPHOTO;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1,DVD)
(11)
圖為中國勞工經營批發和零售業務Sisson, Wallage 公司的廣告,經營范圍包括中國貨物、食品雜物、酒類、衣物、五金、農產品、谷類,以及各種家庭服務。該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奧勒岡、中央太平洋鐵路等沿線商店均有代理。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92頁,圖110選自中央太平洋鐵路歷史圖片博物館Advertisement in the Pacific Coast Railroad Gazetteer, 1870 No.53)
(12)
1874年由威廉·哈恩所繪的薩克拉門托鐵路駐地。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92頁,圖111選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字圖書館收藏)
(13)
1885年左右華工在加利福尼亞的一個鐵路建筑工地。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93頁,圖112選自Paiaro Valley Historical Association;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1, DVD)
(14)
1869年6月12日 刊登一幅太平洋鐵路建成后美國華人與美麗的白人姑娘喜結良緣的圖片,這表明盡管主流媒體并不認同,還是存在華人與美國婦女通婚的情況。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93頁,圖113選自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113 of 149 , Harper's Weekly: Harper's Weekly, Vol. 13, 1869年6月12日 ,CALL NUMBER,MTP/HW: Vol. 13: 384,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5356;Brown University Library收藏)
(15)
圖為華商陳宜禧修建新寧鐵路線路圖。陳宜禧,1844年出生于臺山市斗山鎮秀墩鄉美塘村,15歲時在美國一位鐵路工程師家里幫傭。1865年參與修筑太平洋鐵路,從雜工做至技術工、管工,直至升任工程師。歷時40年。他于1904年回國,倡議修筑了新寧鐵路。 新寧鐵路從1906年的破土動工,至1920年3月全線通車,歷時14年,建成鐵路長 138.101公里 ,干線從臺山的斗山鎮至江門北街,支線從臺山的臺城至白沙,干線共設車站37個。1984年臺山縣人民政府在為他重立的銅像中有一段話說:石可破,不可奪其堅;丹可磨,休領褪其赤;陳宜禧愛國愛鄉之光輝形象不可滅。為紀念陳公開拓家鄉交通之業績,褒揚其堅忍不拔之奮斗精神。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94頁,圖114-115,選自廣東臺山檔案局。)
(16)
在反華情緒持續高漲之際,1882年,加州共和黨參議員米勒向參議院提議中止華工赴美。這項提案在參院辯論8天,美國西部一帶的兩黨參議員和南方的民主黨參議員都支持他,只有東北部的兩黨參議員反對。參院以29對15票決通過排華法案;眾院再以167票對66票(55票棄權)通過。 1882年5月6日 ,切斯特·阿瑟總統簽署了這項玷辱美國歷史的法案。 1882年5月6日 美國總統切斯特·阿瑟簽署了國會通過的排華法令。當時美國報紙用“歡呼”通欄標題報道這一消息。美國國家檔案館選出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百件文獻,其中就包括具負面影響的1882年排華法案。美國國會圖書館1882年排華法案網頁上寫道:“當1882年國會通過排華法令后,中國人的美國夢的大門被最終的被‘乓’的一聲關上了。”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95頁,圖116選自美國國會圖書館
http://memory.loc.gov/learn/features/immig/chinese6.html
;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 Archives www.bcarchives.gov.bc.ca)
(17)
1880年11月13日 哈潑斯周刊(Harper’s Weekly)上刊登的一幅排華漫畫。上面寫著:讓中國人抓住美國文明吧:讓他們找不到工作,吃不飽肚子,租不到房子,沒有選舉權。
(選自Harper's Weekly, 1876-1880: engravings, lithographs, political cartoons HARPER'S WEEKLY, Vol. XXIV, 1880 Nov. 13, 1880, p. 733)
(18)
一幅排華卡通漫畫,表明多種勢力集團在鼓動排華。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95頁,圖117選自Bancroft Library.收藏,該圖片說明:Octopus Chinese Man Cartoon, “What shall we do with our boys?” As the Chinese expanded into a range of industries, other immigrants feared and blamed economic hardship on them. Anti-Chinese cartoons such as this one, were prevalent during the years leading up to the Exclusion Act of 1882。)
(19)
一幅排華圖畫,上面寫著中國人必須滾回去!
(選自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Gold Mountain Dreams,漫畫中西下方寫著:愛爾蘭人的 1883年5月1日 ,密蘇里輪船上的洗衣人Chinese must Go
,Chinese must Go Patd May 1883, the Missour steam washer, Chinese must Go)
(20)
1880年丹佛市反華暴動。 10月13日 ,三千多白人暴民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鬧區包圍住有約400華人的住宅區,死傷多人,房舍財產損失慘重,清廷駐美公使陳蘭彬向美交涉賠償,美國白宮和國務院不予理睬。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96頁,圖118選自Gettyimages,http://news.sohu.com/25/09/news210880925.shtml,News,sohu.com,2003,7,9 千龍網)
(21)
圖片文字是一名華工遭受迫害的記載。其中記有:他受人險殺,他企圖陷害我,他陰謀殺害我,他是攻擊我的人,他被悶死在房間里,他被仇人用炮打死等。
(選自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Gold Mountain Dreams,He was killed by an assassin, He tried to assassinate me, He tried to kill me by assassinate , he was smothered in his room, he was shot dead by his cncmy)
(22)
美國排華法生效后,中國移民入境美國極為困難,圖為1887年中國華工在舊金山入境時等待海關嚴格檢查的情景。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97頁,圖119選自舊金山海關提供照片,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32 of 149,Harper's Weekly, Vol. 21,1877年,CALL NUMBER,MTP/HW: Vol. 21: 81,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5411 ;Gettyimages )
(23)
1910年至1940年,數千名華裔移民曾經被拘禁在舊金山入港口的天使島,短則幾天,長則一兩年。1970年,有人無意中發現了拘禁所木屋內墻上刻有當年被囚禁者留下的詩詞。圖為“天使島”移民站墻上刻著的一首中文詩。上面寫道:“木屋拘留幾十天,所因墨例致牽連。可惜英雄無用武,只聽音來策祖鞭。從今遠別此樓中,各位鄉君眾歡同。莫道其間皆西式,設成玉砌變如籠。”這類詩詞在“天使島”總共有二三百首。拘禁期間,一些有知識的華裔移民結成了類似“詩社”的組織,通過作詩抒發內心的苦悶,他們將詩作刻在拘禁所的木板墻上。
在海上顛簸數月后,輪船還沒有下甲板,移民局檢查人員已經到來,他們把乘客分成不同級別。文件齊全的少數幸運者,被批準上岸,其他人被帶往天使島,等候檢查和審訊。起先移民局將他們集中在太平洋郵輪公司的倉庫里,男女分開,隔離審訊。來到島上,第一關是檢查身體。一個親身經歷過的人這樣寫:“初到時,我們來到羈留站大樓接受身體檢查。醫生要我們脫光所有衣服。一絲不掛示眾乃奇恥大辱,中國人從不這樣在大庭廣眾中裸露。他們檢查了一遍又一遍。身體檢查之后是每個人單獨接受訊問,面對著兩名移民檢查官,一名翻譯員,問答被當場記錄下來。為了防止作弊,盤問同個家庭的不同成員時,移民局使用不同翻譯員。審問一般進行兩三天,移民官提出上百個問題,涉及家庭、住宅、鄰居、以及個人的具體情況。同樣的問題用來盤問家庭的其他成員,以印證他們是否說謊,一旦發現不吻合的地方,就可能導致長期扣留或遣送回國。
起先移民局將他們集中在太平洋郵輪公司的倉庫里,男女分開,隔離審訊。隨著被拘留的華人越來越多,美國移民當局便將審訊站遷至天使島北側,當華人抵達舊金山時,一律送往天使島隔離。拘留所外墻上圍著鐵絲網,并有荷槍實彈的警衛站崗監視,以防華人出逃。拘留所內的伙食奇差,每人每餐的伙食費只有8美分。不少人在回憶時使用“監獄”和“囚犯”字眼來形容當年受羈留的生活。關押移民的木屋設備十分簡陋,一間面積有限的宿舍里,擺滿了雙層或三層床,最多時曾容納120多人。宿舍內有一個“開放式”的廁所,10多個馬桶排成一列,中間沒有門墻隔離。有些婦女在如廁時,為了不讓別人認出她們,就把購物紙袋套在頭上。
因為舊金山大地震摧毀了若干官方文件之故,使得一些華人以在美土生華裔公民子女之名入境美國,他們大多經歷了在舊金山灣區的天使島,從數月至數年不等的漫長等待。在從1910年到1940年天使島移民拘留中心掛牌運作的30年之間,大約有5萬華人經此入境。有兩首詩這樣寫道:埃倫居處日添愁,面亦黃兮肌亦瘦,留難折磨猶未了,最怕批消打回頭。花旗之國最富庶,湊足盤纏來美洲,風浪顛簸一月余,如今身陷牢獄苦,抬頭望見奧克蘭,但愿回鄉荷耕鋤,饑腸轆轆難入眠,聊寫數行表心曲。
1974年,天使島正式成為州立公園。 1998年5月16日 ,美國政府正式將天使島移民站列為“國家級歷史古跡”。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98頁,圖120選自Imaginechina,并見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 華商報。)
(24)
1906年4月18日 加州舊金山發生里氏7.8級強烈地震,并引發大火,綿延數英里將大部分瀕臨倒塌的建筑燒毀,有千人被燒死或砸死,有幾十萬人無家可歸。大地震使舊金山的唐人街被燒毀,華人損失慘重。頻繁的余震使全市半數以上的居民只好在廣場、公園里過夜,地震造成的損失超過2億美元。由于華人在1906年還不能成為公民,沒有選舉權,不得購置物業,市長以此為由要求華人遷出舊金山市,后來在華裔社區全力爭取和僑團首領的斡旋下,華埠得以保留重建權利。大地震使得華人入境資料毀于一旦,從而造成華人再次入境等方面的困難。2006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舉辦了災難歷史展覽。
2006年4月Milly Lee的兒童故事書《地震》,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和回憶,記述了一家普通華人在舊金山市大地震時的經歷。書中描述說, 1906年4月18日 的凌晨,地震將5個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從床上驚醒,其中一個8歲的小女孩就是Milly Lee的母親。父母隨即收拾好細軟、被子、衣物和簡單食物,找來2個親戚和一輛手推車,帶著孩子們離開家。當時華埠所有民眾都集中在花園角廣場,等待天亮,有的準備逃往金門公園,也有許多華人前往屋侖華埠,當時那里只有一個小小的華人聚集區域。天亮了,人們用手扒開一條路,讓手推車通過,一大群人就這樣手腳并用地爬山越嶺。終于到達了為華裔設置的棲身帳篷時,人們才吃到食物、可以睡覺。 由于當時種族歧視嚴重,出于對人身安全的考慮,很多華人只敢在華埠活動,地震逃難是他們生平第一次走出華埠,認識舊金山市。而當時的避難收容所,也是將華人單獨隔離開來。當時另外一個嚴峻的歷史事實是,在地震之后的全市重建計劃中,華埠最初沒有被包括在內。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100頁,圖122-123選自Imaginechina:The Bancroft Library1906centennial.org; 。世界周刊 2006-04-30 );德裔攝影家Amold Genthe攝,國會圖書館收藏)
(25)
1892年,美國國會通過將1882年的《排華法案》延長10年的法案。被譽為華人中的馬丁·路德·金的王清福和一些華人在紐約成立了“美國華人平等權利聯盟”,以示抗議。這是歷史上最早的華人民權組織之一。1893年1月,王清福代表該組織前往國會作證。他也成為最早到國會就《排華法案》作證的華人之一。“美國華人平等權利聯盟”向美國人民發出了一封呼吁書說:“美國是我們的家”“我們堅信,如想成為美國公民,只要人品好,身體好,就夠資格了。”王清福認為,美國社會中的反華情緒來源于美國民眾對中國人、中國文化的無知和誤解。他在文章和演說中反復強調,美國人民應該了解和尊重中國文化及其道德價值,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在教人為善的道德原則上是基本相同的;基督教文化不應有獨霸心態,不應排斥而是應當接納其他文化。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101頁,圖124選自http://www.xyren.cn/bbs/dispbbs.asp?boardID=45&ID=3110參考王清福:華人的馬丁·路德·金, 福建鄉音網http://www.fjxy.com/index1.htm世界華人網/ 2004年9月2日 ;)
(26)
1905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1905年致國會的第五個年度咨文中,主張公正地對待華人。他在談及排除華人移民歧視政策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時認為“在努力執行排除華工(中國苦力)的政策時,我們國家過去對中國非常不公平,而且已經做了錯事,所以最后還是對美本身帶來這些后果。”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101頁,選自[美]詹姆斯·理查森(James, Richardson), 《美國總統咨文和文件匯編》(A Compilation of the Massages and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第2卷,第2155-2157頁。)
(27)
1943年12月17日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簽署法令,廢除排華法案。他要求美國國會廢除排華法令時說:“國會和個人一樣,也會犯錯誤。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承認過去的錯誤,并加以改正。”“通過廢除排華法,我們就可以改正一項歷史性錯誤”,“使中國人比某些其他東方人占有較優越的地位,但是,他們對榮譽和自由事業所作的偉大貢獻,使他們理應得到這種優惠。”“采取這種早就應采取的措施,以糾正過去對我們朋友不公正的行為”。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101頁,選自關在漢編譯:《羅斯福選集》,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445頁。)
(28)
圖為當年華工遺骨在波特蘭郎花墓地被發現。150多年前那里是一片農場,一棵高大的樅樹孤獨地挺立著。當農場變成了墓園,樅樹就成了墓園的標志。墓園的名稱也由此而來——Long Fir’s Cemetery。從1891年到1928年,有1000多名華人勞工被埋葬在這里。當地地方志記載:當時,大部分華工從事著修建鐵路或者挖金礦這樣繁重的下層經濟體力活。在波特蘭用來安葬拓荒者的先驅的墓地,華工卻被要求與他國人隔離安葬。墓區對所有的安葬者都有詳細的登記,惟獨沒有華工的姓名,有的只是為統計人數需要而被加以標注的、一連串的“Chinaman”。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102頁,圖125選自http://www.guxiang.com/haiwai/youzi/tianya/200504/200504060016.htm或http://news.china.com/zh_cn/international/hwhr/11027615/20050315/12170441.html,參見田濤:《尋找華人先民的遺骨》,《南方周末》2005年3月3日。朗花墓地是波特蘭城內最早、最大的紀念墓園;有四任州長和六任市長安葬在這里;墓園內除了葬有美國本土的移民先民外,還有日本、俄國、愛爾蘭、中國等國家的移民先民。2003年地方政府決定將的郎花墓地大樓和停車場作為商業用地拍賣,此舉遭到郎花之友的強烈反對。中華會館保存的中兩本中文名冊記載了從1891年-1928年埋葬在朗花墓地的華人,以及兩次揀骨后返回故鄉的亡靈,人們相信朗花墳場的大樓或停車場下很可能還殘留有華人的遺骸。協商決定于 2005年1月11日 開工挖掘查實是否存在遺骨。政府行政官員道歉說:“過去的歷史曾經給華人帶來了傷害,是一個錯誤。今天我們的責任就是,用最高度誠意的關心和敬意尊重華人,尊重亞裔社團的意見,糾正所發生的錯誤。” 1月19日 繼續開挖,在大樓前的空地位置, 4英尺 深的土層里,歷史終于顯露出了它真實的一面: 棕紅色的已經化成粉狀的線條清晰地勾勒出棺木的形狀,長度和寬度的比例都不大,上面有一些白色的粉末。考古專家推測棕紅色的粉末可能是腐朽的棺木木屑,白色的粉末是原來棺木兩邊的金屬把手。輕輕撥開白色粉末,立即看到已經變成褐色的排成一列的兩截骨頭。考古專家懷疑它們是孩子的手臂骨──前臂和后臂兩截。 在場的中國人親眼見證了歷史,那些與自己同出一源的先民的遺骨,被深埋在地下,沒有親人來探視,沒有紀念的墓碑,他們差一點就被歷史遺忘,現在是到了應該為他們想想的時候了。)
(29)
廣東新會的“義冢”安葬了成千上百無人認領的當年赴美華工的遺骸。從1992年至2001年,僑鄉廣東新會先后發現了四處華僑義冢,分別是黃坑海槐華僑義冢、黃坑木山華僑義冢、黃坑大槐華僑義冢以及黃沖坑鶴嘴華僑義冢,墓穴總數達2500多個。新會華僑義冢規模之大,落點與墓穴之多,墓主原僑居地域之廣,墳墓保存之完好,均為全國罕見。華僑義冢是收埋無主華僑尸骸的墓地。據史書記載,華僑在國外去世后,僑居地的華僑社團撿拾其骸骨,運回家鄉,由家屬認領。無人認領的則由當地慈善機構集體安葬。這些義冢里的孤魂,曾在美洲和東南亞的土地上游蕩過。他們有著凄苦的身世,是華僑血淚史的縮影。
[見黃安年編著《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第103頁,圖126-129選自jmnews.com.cn(江門新聞網)引自《新會華僑義冢:探尋魂歸的故里 》黃健能 歐濟霖文 發表:江門日報/ 2006年03月15日 。]
其他資料:
(1)
華商陳宜禧修建新寧鐵路
(參見《華僑拳拳愛國心修筑鐵路為鄉民》news.dayoo.com 2006年01月26日 10:57 廣州日報,http://gzdaily.dayoo.com/gb/content/2006- 01/26/c ontent_2391468.htm
新寧鐵路圖http://www.9tour.cn/MapList/Map/MapShowSceond_1_20544.shtml)
(2)
廣東新會的“義冢”安葬了成千上百無人認領的當年來美華工的遺骸
(參見jmnews.com.cn江門新聞網)
(3)
老專家獨守“義冢”15載
(參見:http://www.hsm.com.cn/news/2006/0306/68/19228.shtml;73歲高齡的華僑義冢專家歐濟霖位于黃坑海槐的華僑義冢。這處是最早發現的義冢,是1992年5月開發土地時發現的,葬的全是新會旅美華僑,是新會最早的慈善機構仁育堂在清朝光緒十九年即1893年安葬的,安葬時間距發現時剛好100年。義冢占地一畝多。黃坑海槐華僑義冢共387穴,葬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后耗資近10萬元別辟墓園,于1993年2月前重新安葬。義冢有石碑三個:其一為“義冢”兩字;其二為碑志,上刻“金山各阜先友骸骨運回本邑,自光緒十四年至十八年二月,除領回安葬外,尚存三百八十七具,于本年二月二十三日安葬與此。光緒十九年歲次癸巳仲春仁堂謹志”;其三為“義冢后土”,即地神或土神。墳為沙灰冢,半圓形,各墳有個人姓氏碑記。
除了最先發現的黃坑海槐華僑義冢外,還有另外3處。 黃坑木山華僑義冢,于1993年發現,為安南埠義冢,約200穴,葬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義冢坐東向西,主墳碑刻著“光緒六年孟夏 安南埠義冢 積德社立”。黃坑大槐華僑義冢,1993年發現,為華僑先友義冢,約440穴。義冢坐西向東,主碑為花崗巖石,上刻“民國二十五年重修 華僑先友義冢 仁安醫院立”,黃沖坑鶴嘴華僑義冢,于2001年5月發現,約1500穴,是目前新會發現的義冢中規模最大的。尚未見主墓碑和載事碑,但卻看見“義山后土”碑,其下款刻有“仁安醫院”字樣。這些義冢里的孤魂,曾在美洲和東南亞的土地上游蕩過。他們有著凄苦的身世,是華僑血淚史的縮影和標本。)
(4)
《美國華工禁約記事初編》和《美國華工禁約記事二編》于1905年由上海平等社出版,書中揭露和譴責美國排華政策和迫害華工的暴行。
(選自1905年由上海平等社出版)
(5)
一幅排華圖畫:美國不要中國廉價勞工。No Chinese Cheap labor for US
(選自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Gold Mountain Dreams)
(6)
哈潑斯周刊 1878年4月6日 刊登的一幅反華漫畫。上面寫明請勿懷疑,白人眼中的廢物!“我憎惡‘黑鬼’因為他是美國公民”“我憎惡‘黃狗’因為他不是美國公民”(Nast畫)
(選自Harper's Weekly, 1876-1880: engravings, lithographs, political cartoons,HARPER'S WEEKLY. Vol. XXII, 1878. Apr. 6, 1878, p. 280. Political cartoon on citizenship. "Hard to Please the `White Trash.'" U.S. "I hate the `Nigger' because he is a citizen, and I hate the `Yellow Dog' because he will not become one."Drawn by Th. Nast)
(7)
1879年9月13日哈潑斯周刊刊登歧視美國黑人和華人的漫畫,其中有黑人必需走,華人必需走的文字。
(選自Harper's ,Weekly, Vol. 23, 1879年9月23日 ,CALL NUMBER,MTP/HW: Vol. 23: 721;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7052,NEXT ITEM LISTNEW SEARCH,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tem 109 of 149 "The Nigger Must Go," and "The Chinese Must Go")
(8)
1882年哈潑斯周刊刊登華人免入的漫畫,上面寫著:自由的殿堂,華人免入。
(選自美國國會圖書館或brk7180,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59 of 149 , Harper's Weekly, Vol. 26,1882年,CALL NUMBER,MTP/HW: Vol. 26: 207,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7180)
(9)
1870年歧視華人的漫畫:“中國異教徒”。
(選自美國國會圖書館或brk5426,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Bret Harte1870年,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5426 )
(10)
Wasp雜志1882年刊登“中國人必須離開!”的排華漫畫。
(選自美國國會圖書館或brk1534,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7 of 17 , Wasp: v. 9, July - Dec. 1882, Wasp Publishing Company,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1)
Wasp雜志1878年刊登“中國人必須離開!”的排華漫畫。
(選自美國國會圖書館或brk1794,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4 of 17 , Wasp: v. 2, Aug,1877 - July. 1878, Wasp Publishing Company,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1794)
(12)
中國兒童在天使島接受裸體檢查。在海上顛簸數月后,輪船還沒有下甲板,移民局檢查人員已經到來,他們把乘客分成不同級別。文件齊全的少數幸運者,被批準上岸,其他人被帶往天使島,等候檢查和審訊。來到島上,第一關是檢查身體。一個親身經歷過的人這樣寫:“初到時,我們來到羈留站大樓接受身體檢查。醫生要我們脫光所有衣服。一絲不掛示眾乃奇恥大辱,中國人從不這樣在大庭廣眾中裸露。他們檢查了一遍又一遍。身體檢查之后是每個人單獨接受訊問,面對著兩名移民檢查官,一名翻譯員,問答被當場記錄下來。為了防止作弊,盤問同個家庭的不同成員時,移民局使用不同翻譯員。審問一般進行兩三天,移民官提出上百個問題,涉及家庭、住宅、鄰居、以及個人的具體情況。同樣的問題用來盤問家庭的其他成員,以印證他們是否說謊,一旦發現不吻合的地方,就可能導致長期扣留或遣送回國。
華人到岸后,起先移民局將他們集中在太平洋郵輪公司的倉庫里,男女分開,隔離審訊。華人在答復移民局問題時,稍有偏差,就會遭遇被遣返的命運。隨著被拘留的華人越來越多,美國移民當局便將審訊站遷至天使島北側,當華人抵達舊金山時,一律送往天使島隔離。因為舊金山大地震摧毀了若干官方文件之故,使得一些華人以在美土生華裔公民子女之名入境美國,他們大多經歷了在舊金山灣區的天使島,從數月至數年不等的漫長等待。在從1910年到1940年天使島移民拘留中心掛牌運作的30年之間,大約有5萬華人經此入境。
(選自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
(13)
中國婦女和兒童在天使島移民海關等待檢查
(選自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收藏,Chinese women and children wait at the Angel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 photo Credit: 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 )
(14)
舊金山天使島移民海關檢查站
(選自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收藏)
(15)
1904年舊金山中國城金山大埠福和南京公司
(選自加州清雜志,Chinatown, San Francisco, 1904, Nanking Fook WHO co. INC. 中國日本綢器物玩物,美國金山大埠福和南京公司)
(16)
20世紀初舊金山中國城Dupont Street
(選自加州清雜志,Gettyimages 1885的早期Chinatown)
(17)
20世紀初舊金山中國城雜貨店
(選自加州清雜志)
(18)
20世紀初舊金山中國城的華人商店
(選自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
(19)
20世紀初舊金山中國城的華人旅館
(選自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18 of 47 ,Dining Room, Chinese Restaurant: From San Francisco scenes : photographs from Waters' Nickel series,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3025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Grand Dining Room of the Chinese Restaurant, Washington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1885-ca. 1895,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3061 ;加州清雜志)
(20)
加利福尼亞華人商行Bakersfield聯合商貿行的流通券。Stockton的五湖仙洞用于舊金山五湖華人社團的流通代用幣。流通券上寫道:(Lihe Wo Co. Bakersfield good for in trade ,brass-round 38mm diameter (Bakersfield, California), (The Chinese characters mean “wo” according to kappen’s California token book) “Five Lakes Cave House”(the Chinese characters mean),brass-round 19mm diameter (Stockton, California), aluminum-round 38mm diameter(attributed to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the Chinese characters mean ‘draft’ Wu Yuan Chinese Social Club
(選自中央太平洋鐵路歷史攝影博物館)
(21)
1883年2月美華時報周刊,英文名Chinese American,為王清福創辦,有人稱他是歷史上第一位使用Chinese國American(“華裔美國人”)一詞的華人。
(選自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DVD)
(22)
1874年12月26日 舊金山唐人新聞報
(選自San Francisco China News Vol, 1, No.25)
(23)
1876年加利福尼亞的一份華文報紙
(選自Chinese Newspapers in 19th Century California as listed in the California Newspaper Project Online MARC Catalot “The Oriental”, Chinese San Francisco Newspaper, 1876,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states that "No first-person memoirs of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nineteenth-century California are known to survive. ..."
The above catalog listing suggests that few issues of the 19th century California Chinese newspapers have survived, perhaps explaining the lack of an historical record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construction from the Chinese workers' perspective. Please let us know if you are aware of any other sources for 19th century California Chinese newspapers, or any surviving 19th century Chinese account of the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Library of Congress,A complete 1874 issue of the San Francisco China News is reproduced below the catalog listings
(24)
加州葡萄園的中國工人在收獲葡萄準備釀制葡萄酒
(選自HARPER'S WEEKLY. Vol. XXII, 1878, Oct. 5, 1878, pp. 792, 793. Chinese Workers."The Vintage in California--At ,Work at the Wine-Presses." Lithograph by P. Frenzeny. See page 790.)
(25)
1882年加州圣他克魯斯縣Loma Prieta建筑工地
(選自美國國會圖書館;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 ,chs794,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1 of 26 ,ca1882,CALL NUMBER,GS Social Groups: Chinese I: 32820,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DIGITAL ID,cubcic chs794)
(26)
中國華工在農場勞動
(選自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DVD)
(27)
中國華工在制鞋廠勞動
(選自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1)DVD)
(28)
19世紀90年代舊金山灣區的華人菜販
(選自美國國會圖書館或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7 of 26,BANC PIC 1979.034:02--ALB,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DIGITAL ID,cubcic brk1016
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DVD)
(29)
19世紀晚期舊金山唐人街的中國補鞋匠
(選自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DVD)
(30)
華人請唐人街算命先生代寫寄往中國的家書
(選自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DVD;http://www.cotel.org/-loniding/part2.html, Ancestors in the Americans: Part 2, Chinese in the Frontier West “People always say, well, the Chinese always cling to they never assimilated, they really learned about America…..but in terms of resisting discrimination”)
(31)
孤獨的華工準備寄往中國的家書
(選自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DVD)
(32)
華人街上的算命先生為企盼過上好日子的華工算命
(選自美國國會圖書館或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HARPER'S WEEKLY. Vol. XXII, 1878. Dec. 28, 1878, p. 1041."A Chinese Fortune-Teller." See page 1038. Drawn by Vierge brk5425,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Item 30 of 149 CALL NUMBER,MTP/HW: Vol. 22: 1041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coming An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wtween Two World, DVD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5-12/15/content_3920345.htm
http://www.huanghenews.com.cn/jctt/lzp/256234_1.shtml(黃河新聞網),Chinese Fortuneteller and Letter writer: Chinatown, San Francisco, Cal. )
(33)
1906年4月18日 加州舊金山大地震中華人損失慘重
(選自http://image.baidu.com; The Bancroft Library1906centennial.org;
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tween Two World)
(34)
20世紀30年代美國華人藝術家黃柳霜(Anna May Wong)躋身好萊塢影視明星。
她的一雙纖手,在好萊塢被公認為“第一美手”。原籍廣東臺山的黃柳霜(ANNA MAY WONG),是1905年生在加州洛杉磯的第三代華裔,家中靠經營洗衣店為生。1919年,踏入星光之路,在她40余載的電影生涯中,黃柳霜共拍了50余部電影,她也是第一位進入好萊塢闖蕩的華裔。她的膾炙人口的作品,有《怒海狂濤》、《小飛俠》、《巴格達之盜》、《皮卡迪禮大街》等。當時黃柳霜的動態,不時地出現在北美、歐洲、澳洲、南美,及東南亞、中國、日本的電影雜志上。1936年春,她在中國停留9個月。1961年2月的一個下午,黃柳霜因突發心臟病,而猝逝寓所,享年56歲。死后葬于洛杉磯母親墓旁,在那光溜溜的花崗巖墓石上,沒刻上一個字。這位本土華裔影星,從默片時代崛起,歷經了好萊塢電影的黃金時代,在對華人歧視和歪曲的歲月里,黃柳霜還能獨自沖刺力爭上游,心系母國,令人欽佩。
(選自http://chinaqw.com.cn//news/2006/0323/68/21508.shtml(中國僑網 2006年3月23日 )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Between Two World)
(35)
被譽為華人中的馬丁·路德·金的王清福
(選自http://www.xyren.cn/bbs/dispbbs.asp?boardID=45&ID=3110)
(36)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白宮
(選自http://www.rooseveltchina.com/cn_page_6_1_.html)
(37)
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在簽署法令
(選自http://www.rooseveltchina.com/cn_page_6_1_.html)
(38)
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
(選自http://www.rooseveltchina.com/cn_page_6_1_.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13/content_2823221.htm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1065/htm;
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specialreports/mzt/apre/200404250298.htm(南方網); www.people.com.cn/24/20011130/615967.html;
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xperience (3),DVD)
(39)
華工遺骨在波特蘭郎花墓地被發現
(選自http://www.guxiang.com/haiwai/youzi/tianya/200504/200504060016.htm或http://news.china.com/zh_cn/international/hwhr/11027615/20050315/12170441.html)
(40)
20世紀初舊金山中國城Dupont Street
(選自加州清雜志)
(41)
1885的早期Chinatown
(選自Gettyimages )
(42)
1890年唐人街
(選自gettyimages)
(43)
1920唐人街小學集體照
(選自gettyimages)
(44)
美國國家歷史繪畫檔案,表現華人在修建太平洋鐵路時自己洗滌物品的生活往事。
(選自中新社圖片)
(45)
美國國家珍藏的歷史繪畫,顯示華人在美國修建太平洋鐵路中,業余時間在街頭算命的往事。
(選自中新社圖片)
(46)
美國紐約珍藏的歷史繪畫檔案,表現華人參與美國修建太平洋鐵路,開發造富了西部的艱苦歲月。
(選自中新社圖片)
(原稿寫于2006年6月,博客上發布時所有補充和調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