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準遺作
膚淺的觀察家,居心叵測的謀士—評費正清:《新中國和她同美國的關系》
Ⅰ)原文摘要
A. 原文載美《外交季刊》,香港大公報11月11日譯載。72/Ⅻ/23《參考消息》摘要。
B. 摘要之(Ⅰ)首先比較解放前后的中國農村。費正清盛稱,近日的北方農村“排列著一行行白楊樹和電線桿,電動水泵把水抽到新建的渠道里”,與昔日“塵土滾滾,既少樹木,又缺乏水源,用水時要花很大力氣從井里一桶桶地把水吊上來”成為對比;又今日“農村里的人既身體健康,看來有營養充足”與昔日“農村中人們由于營養不良,往往身上長著瘡,頭皮上生癩痢”成為對比。于是他得到結論:“新景象同四十年前的情況對比…可以看出在新中國農村里發生的變化是一個奇跡,在那里正發生著一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
費正清問:“這種情況是怎樣發生的?它對美國人具有什么意義?”他的回答是:“今日新中國的主要因素在于中國的團結一致與人民的種族感。…中國人有著外國人所不知道的高度同種感。…中國人同文同種,又有一種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共同文化。近代外國人的入侵,適足以提高中國人對自己具有共同文化的意識,這種意識比歐洲型的政治上的民族主義要強烈得多。…沒有其他集團能夠把七億五千萬中國人空前地團結成為一個政治單位…”
C. 摘要之(Ⅱ)可以說是全文的中心,中心思想是企圖指出,中國,在歷史上是“內向的”,現在還是“內向的”,所以,她對西方文明是無害的。費正清并沒有公開說出他的結論,但是他的意思十分明顯。
費正清指出:“中國人民的聚在一起是更可以寶貴的”,因為她不如西方文明那樣具有“多變性和擴張性”。費正清說“中國歷史上的遷都,脫不出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南京這幾個地方的狹窄范圍;可是西方文明的中心,卻曾經由雅典移到羅馬,再移到倫敦,紐約。西方自從公元1500起向海外擴張,從地中海和大西洋出發,移居到世界各個角落,在那里建立殖民地。中國歷史上卻沒有上述的可以同歐洲相比的發展。中國人在技術上的創造發明,在從公元后一世紀到十世紀的期間就已經百花齊放,例如紙張,印刷術和瓷器的發明,以及其他工程上軍事上和航海上的成就。可見中國的發展是內向的,而不是象西方那樣的擴展。”
因為中國是內向的,所以對美國是無害的。費正清沒有明說這一點,但是意思是明顯的。
費正清的“第二個印象”是“中國仍舊,而且將會長期地保持為一個農業國家”。費正清說,“昔陽縣石坪大隊…不惜巨大勞力開辟溝底田的例子,對美國人來將是超出他們想象以外的,也是他們不愿學著做的”。費正清極力恭維這種做法是:“要自然聽人指揮,而不是舊時聽任命運支配和迷信的態度”。費正清說,這是因為“毛澤東主席不喜歡城市里的一套,而傾向于改造農村。這是從他關心以種地為生的普通老百姓的思想發出來的,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費正清還舉出“中國人口多,城市是容納不了的。事實上,即使是美國的近郊區,人口也沒有象中國較富裕的農村那樣的稠密。中國農村的人口密度,可能已達每平方英里住二千人或三千人”這樣的客觀事實來證明他的“印象”。
因為“中國仍舊,而且將會長期地保持為一個農業國家”,所以,對美國是無害的。費正清沒有明說,但是,這也是十分明顯的。
費正清的第三個印象是,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工業革命,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國目前正致力于興辦地方性的,小型的,同當地農業機構配合的工業生產機構”。中國“避免工業的集中。因為工業一集中就需要巨大的交通網,才能把貨物從產區運到分布得十分廣闊的消費區去”。
費正清在這里是向美國的決策者指明,中國的工業化,目標十分狹窄。而且,因為交通網的缺憾,現代化工業在中國是建立不起來。結論,顯然也是中國對美國是無害的。
費正清也指出:“這樣做,不但使得農村有比較平衡的發展,并且收到減少空隙和飛彈襲擊效果的國防上的價值”。…他也懷疑這一套過時的東西能不能長期持續下去。他提出這樣一連串的疑問:
“這樣大規模的發展是怎樣開始的?它是遵從什么指導方針的?它能夠控制得住嗎?”
費正清對這一串問題,意味深長地說:
“人們在這里碰到的是思想意識的問題,這個問題,對美國的觀察家來講是難以概括出來的。”
這些委婉,謙遜的語句,其實是警告美國的決策者,要密切注意中國指導方針的動向。一旦…真正走上現代化的道路,情況就不妙了。
D. 摘要之Ⅲ,題目是“中國人相信自己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
費正清說:“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的中國革命,總的講來是中國人民在許多世紀中從來沒有碰到過的最好的東西”。這個評論,猶如威爾斯《俄羅斯之謎》對十月革命的評論一樣,是正確的。
費正清認為“還應該提到,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的中國革命,不但推動工業藝術,創造出新技術和新的社會制度,而且在進行著一個影響深遠的道德運動,教導中國人應以自我犧牲和為人民服務為生活目的,在中國培養出一種非常合乎人性的中國品質”。費正清以舊中國和新中國對比,發現新中國沒有小帳,沒有中世紀的討價還價:“抑制別人突出自己在今日中國已經不是可引以為樂的事情,也不會受到社會的尊重”。
所有這些贊美之辭所得出的結論是,49—50的美國的不介入政策的對的,杜勒斯的冷戰政策是錯誤的。錯誤的來源是,“出于美國極端不了解中國的革命和中國的歷史”。尼克松訪問中國之舉,才把美國從一連串錯誤的泥坑中拉了上來。這里,言外之意更為顯著,…美國應該利用它。
E. 摘要之Ⅳ,首先指出中國現在實在還十分落后,“中國人民把熱情傾注在生產貨物上面,還不是在提供各種技術上面”…。
費正清說,中國的“高級學術還在醫治文化大革命所給予的創傷上面”。
有這樣一段話,究竟原文如何,是否被摘要歪曲了,就不得而知了:“舊中國的學者,即使他們本身沒有做到官,也經公認為官僚階級的附屬物和裝飾品。但是有許多經過西方訓練的今日中國知識分子,從愛國的立場出發,是擁護1949年的革命的;革命的巨大成就,在他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有了上述理由,中國的知識分子就能投入嚴峻的自我批評里去,站到正確的階級立場上去,因而他們經受了考驗,成為新中國的團結對象”。
摘要的最后部分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目前進入團結或稱為掃尾的緩和階段。(這場革命)可以稱之為中國轉變的第二回合,運動的深入和牽涉面之廣,都超過五十年代的思想改造運動”。
F. 文章的題目是《新中國和她同美國的關系》,可是摘要里看不出對于這個主題,費正清究竟作出了什么結論。摘要的第四部分的前面,有這么幾句話:
“中美之間的未來關系的發展,需要彼此接受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從而承認在原則上和利益上,兩國都有沖突的地方。工業發達的美國,負有培養專家的責任,使他們能夠按照各自的分工和專長,在技術上有所成就以達到服務人類的目的。美國的高度學術水平還需要再提高,使學術達到更加多樣化,更加具有創造性和自主性。中國技術水平很不一致…中國不會把美國的汽車文明照搬過去,她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來達成人和機器的平衡”。
再加上上面所摘錄的第四部分的中國學術界現狀的描繪,也許就是費正清的結論了。這個結論,用坦率的文辭寫出來,那就是(一)中國將長期是一個農業國家,與此同時,中國在學術和技術上,未來不可能會有什么顯著的提高,所以,在這方面也是不足為害的;(二)美國應該繼續發展她學術上的創造性和自主性,籍以保持她的“領導地位”,至于在這方面她對中國的“優勢”是絕對的,不會動搖的。(三)中國的知識分子馴順了,特別經過文化大革命…
Ⅲ)不要做美國棋盤上的卒子
內向的(應讀作閉關自守的)農業的(應讀作落后的),孔老二,商鞅的,韓非的中國,不僅對美國無害,而且正好做美國棋盤上的卒子。
美國今天面對蘇聯的軍事威脅,和西歐,日本的經濟競爭的威脅。內向的、農業的中國,在防衛外敵方面是有效的—雖然她也可以“被核彈轟炸到退回石器時代”,這對于美國牽制蘇聯,逼迫蘇聯和他妥協,繼續奉行Rostow的美蘇控制的井然有序的世界是有利的。內向的、農業的中國,永遠不會達到現代化的程度,永遠不會出現西歐日本以外另一個現代化工業國家,成為她競爭的對手。至于對付西歐和日本,費正清當然是開出了藥方的—創造性和自主性的多樣化的學術。似乎這是對付中國的,其實,對付中國還用不了這個,對付西歐和日本確實用得了這個。
迅速現代化,不做美國棋盤上的卒子!
72/Ⅱ/24
載于:《顧準文存—顧準筆記》 330-344頁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